2010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了一个新的研究项目类别——“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资助项目”。首批共遴选出发展报告13部。近期,社会科学司专门组织了发展报告负责人座谈会,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回答。
问:启动实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资助项目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答:启动发展报告资助项目,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高校的科学研究要“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刘延东国务委员在2010年9月召开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次全体会议上提出,要“始终把服务社会作为重要职责”,其中讲到,高校要“成为国家和区域高水平的智囊团和思想库。面向国计民生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密切关注国际发展动态,积极开展战略研究和政策咨询。”我们将努力把发展报告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智库平台。
具体来讲,我们将通过这个项目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论联系实际,深入了解省情、区情、国情、世情。二是鼓励高校汇聚研究团队,围绕特定领域或问题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形成研究特色和学术品牌。三是锻造若干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形成高校智库体系。
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资助项目主要服务哪些领域和方向?
答:发展报告重点服务以下领域和方向:
一是研究回答事关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根据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紧紧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重大问题进行跟踪研究,特别是对重要的行业产业,如农业等基础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以及国家未来海洋战略中若干重大问题等。
二是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围绕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发展战略,以及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等开展长期跟踪研究。
三是服务《教育规划纲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鼓励和支持教育科研人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研究和回答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四是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积极关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长期跟踪研究重要的全球问题、国际区域和国别问题,为国家外交战略提供咨询服务。同时,通过实施这一项目,引领高校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在研究方向上实现深度转型。
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资助项目入选的办法和标准是什么?
答:对于正在做的发展报告,我们通过申报遴选将其纳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资助体系。基本要求是“合方向、有基础、可预期”。“合方向”即指符合前面讲的研究领域;“有基础”即指有稳定研究团队、较好的数据积累、良好的社会效益等,目前规定须有三年的成果;“可预期”即指能够如期完成合同书约定的研究任务,经过一定的努力将发展报告建设成高水平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2011年,我们将继续通过申报的方式,对已有的发展报告进行评审立项。同时,将围绕前面所讲的四大领域发布指南,通过指南进行规划引领和培育建设。初步设想,培育期为两年,即须按照我们的标准和要求出两年的建设成果,以此为基础向我部提出申请。成熟一个资助一个。培育期属于风险投资,我们希望学校能够在前期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
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资助项目在启动建设以后,还有些什么样的具体要求?
答:我们将与所有发展报告负责人订立合同,约定研究任务。总体来说,我们希望这些研究报告,在现有基础上作进一步提升,以问题为导向,将长期跟踪研究和专题特色研究结合起来,重点深化应用对策研究,形成特色,铸造品牌。
在建设和研究过程中,须将发展报告的科学性、中立性、长期性、服务性特点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要求,发展报告须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并且要与服务对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切实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在研究过程中,须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服务对象所需要的高水平咨询报告;要通过举办高层论坛、高水平研讨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发布发展报告成果。成果发布始终将良好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确方向,保证数据安全。
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资助项目
(《中国教育报》2011年1月1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