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筑板块(三年级)

建筑板块(三年级)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孩童发展到三年级的时候,华德福教育里被称为9岁的“危机”。在华德福学校,都有一年级入学评估,老师们在进行评估的时候,会请孩子在做一点运动之后画一幅画。在学习建筑板块之前是学习长度的测量,学生可以开始学习记日记,三年级记日记,带入准确一点的时间观念,呼应时间的学习,也是很好的。

温 馨 画

青玥岑 画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海子(中国现代诗人)

到全球任何一所华德福学校,只要有三年级以上的班级,您稍一留心,都会看到一些小小的建筑,不起眼地散落在校园的某些角落。这些小小的建筑,要么是茅草屋顶的小屋,要么是顶着树皮的亭子,要么是泥瓦覆盖的地窝棚;既有玩耍屋、工具室,也有狗舍、鸭棚。这些一定都是有三年级孩子参与的“杰作”。而在成都华德福学校,操场边的圆泥屋、茅顶凉棚、农地旁的木架草屋、幼儿园玩耍木屋、小钟塔以及曾经有过的德式面包炉和小鸭棚,都是由不同的三年级班级做出来的,它们也用独特的形式见证着学校的发展。

三年级为什么一定要盖房子呀?

孩童发展到三年级的时候,华德福教育里被称为9岁的“危机”。所谓“危机”,就是危险中的机会——孩子的自我一方面意识到与周遭世界的分离,要想参与到世界之中来,却不知道如何参与,这是危机的“危”;另一方面,这样的一个孩子的自我开始逐渐清晰,自己开始尝试着进入世界,在进入世界过程之中的挣扎、痛苦、认同、快乐等,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可能,为我们提供极大的教育契机,这是危机的“机”。

关于我们谈到的“自我”“自我意识”,华德福课程主要围绕这两项进行。同时,这个“自我”“自我意识”,需要与外在的环境结合,换言之,即物质与精神结合。外在的事物常常是由人的内在存在而引起的。房子,是人的庇护所、生命之外在栖居,它不仅是人躲风避雨的地方,更是温暖、安全的家之所在,是我们心的内在栖居,就如潘美辰所唱:

“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

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

家在汉字中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字形里,上面是“宀”(mián),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即猪(汉典网)。在中国文化中,故乡、家,可谓永远的主题,无数文人骚客吟诵,心理所依远大于实际所居,现在人们还常唱“常回家看看”。

房子除了这样一种外内在需求,它还是人类独有的造作。它需要想法、计划、协作、运用材料等作为人类的存在特征。施泰纳在《人的智识》中提到,如果与动物相比较,河狸的洞穴是由河狸的身体来决定的。动物有这样完备的所谓本能智慧,而人几乎不具备,但人能够建起遍布世界的房屋,甚至直指天空的高楼,因为人拥有头脑,产生想法,进而运用工具,不仅仅是依靠本能。而身体与建筑的关系又是有意思的话题,它既有古代的智慧,也是现代向度。从维特鲁威人——介绍达·芬奇的书里常常有由手臂构成圆弧的裸体男子,到安东尼·维德勒(Anthony Vidler)的现代建筑理论,都能看到这个关联。身体与建筑都有三维立体空间,都有清晰的内外关系,不只是一大堆材料堆砌起来即可。它们都需要建构起来,都需要有精神才能够使一大堆矿物材料伫立。人类精神让房子立起来,世界精神让人类立起来!

在华德福学校,都有一年级入学评估,老师们在进行评估的时候,会请孩子在做一点运动之后画一幅画。画的内容是一所房子、太阳、树、人、溪流等。通过画的房子,老师会来分析孩子从身体发展与心理意识发展上是否做好了一年级入学的准备,并且把这个作为重要的入学参考。通过观察孩子的绘画,你可以看到孩子的身心及精神发展状态。比如孩子画的房子没有窗户,那也许孩子与外部世界有所阻隔;线条轻飘飘的,房子没有根基感,也许孩子还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之中,没有“生”到大地上来;孩子画的房子有烟囱,就像“天线宝宝”有天线一样,也许表示着与未知世界的某种连接。

“施泰纳在课程中给到的华德福学校关于三年级的所有建议,目标是建起一层鞘膜去包裹孩子的‘自我’。举例来说,那些建筑课,墙被立起来,盖上屋顶,外在世界被隔离开。在孩童体验形成自己内在空间的过程中,这个空间的体验恰恰是他们需要的,这样他们就发现他们自己。”在《面对自我——九岁的转变与目的》(Encountering the Self)一书中,瑞士华德福资深教师赫尔曼·科普克(Hermann Koepke),很好地揭示了三年级建筑课的目的。三年级的孩子囟门完全闭合,身体增长,通过建筑一座结构完全的建筑,也算是一个发展阶段的庆典。和我一起办学的黄晓星老师说:“三年级建筑课的目的,就是引导孩子做一个内在的建筑,一个人类的庇护所。”这是一个经典的概括。身体构建的进一步完整,建筑也应该是完全的,在个别华德福学校,建筑课去修一堵墙,贴一地地砖,这似乎离建筑课本身的意义有距离。

在学习建筑板块之前是学习长度的测量,学生可以开始学习记日记,三年级记日记,带入准确一点的时间观念,呼应时间的学习,也是很好的。在创世故事中讲庇护所的故事,比如有巢氏或诺亚方舟。这样就为建筑课程有所准备。

在教学实施中一般有以下内容。

1.介绍建筑,重点是建筑的意义和温暖感

树叶是小毛虫的摇篮,

花朵是蝴蝶的眠床,

歌唱的鸟儿谁都有一个舒适的家,

辛勤的蚂蚁和蜜蜂都住着漂亮的大宿舍,

螃蟹和小鱼的家在蓝色的小河里,

绿色无际的原野是蚱蜢和蜻蜓的家园。

可怜的风没有家,

跑东跑西也找不到一个地方休息;

漂流的云没有家,

天一阴就急得不住地流眼泪,

小弟弟和小妹妹最幸福啊!

生下来就有爸爸妈妈给准备好了家,

在家里安安稳稳地长大。

(杨唤《家》)

没有什么能比这样一首诗陪伴着开始建筑课的旅程更好了!从动物的庇护所引申到人类物理的庇护所——房舍,再到心灵的庇护所——家。在以后的做房子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自然手触目及,充满了目的性和指向性——工作是为了我们的安好和温暖,这样使孩子的活动就有了意义。

然后老师会向孩子们介绍不同的居所,川西的茅屋、陕北的窑洞、广东疍家船屋、泰国的竹楼、非洲的树屋、北欧的冰屋……带孩子看房屋的图片。这些房屋最好在特定的环境中,这样孩子们就会看到房屋与环境的关系,也可以画出房屋的样子。不同的生活样态激发出孩子们的想象力。孩子们还可以做一两个房屋样子,或自己设计一个。教学中间老师可以带孩子看看周边的老屋和有特征的建筑,让孩子们具体感受一下实际生活中的建筑样式。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注意不要在介绍各类建筑上花太多时间,实际的体验需要更多的时间。

2.决定建什么,重点是想法和兴趣

“2008年12月18日。今天讨论屋的样式和尺寸,孩子们非常兴奋。我们共同确定——建一个玩耍屋。房屋的材料:木头、红砖、粗麻绳、树皮。房屋共两层。第一层用水泥和红砖砌墙(一半高),用竹竿做竹竿墙;房角有一个绳梯可以上第二层的小阁楼。小阁楼四围使用印第安绳结法用粗麻绳围住,最后用一个系绳或一个滑梯通向地面。

“随后又确定多大的尺寸。有的孩子说高5米,有的孩子说高1米。为了让孩子直观看见1米和5米的长度,我亮出卷尺,脱鞋踩在课桌上,测量教室的层高,2米87。又在走廊上测量5米的长度。……考虑第一层站着不碰头,第二层的小阁楼‘猫’着很舒服,门及绳梯的通道进出不卡身体。激烈讨论一番后,我们确定玩耍屋的总高度为2米80,小门宽50厘米,高1米50。”

以上是成都华德福学校傅蕾老师带的一个三年级班集孩子建房时,自己日记记载的内容。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样本,以下摘录部分都取自她自己的《建筑日记》,感谢她允许我使用!

我们可以通过日记看到孩子们的积极参与。这个过程他们充满兴趣地全面参与——是他们在建他们的房子,不是老师、工人师傅、家长为他们建房子。同时,孩子们熟悉校园,这能让他们能够提出真正的需求,无论是为幼儿园小朋友,还是为小动物。

这样的课程也正好能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个想象力常常对他们来说是最有力的鼓舞。比如也许为幼儿园建一个玩耍屋,尽管学校有好几个了,但能建一个给小弟弟小妹妹的东西,能永久地伫立在那里,也叫人兴奋。

当然,作为老师,我们要考虑学校自身的地理状况和真实需求,以及班级人数、能力。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个建筑最好是孩子们能够平时使用的,或能给其他低年级同学使用的,甚至提供给校园里的动物们使用的,比如一个玩耍屋、一个农具储物间、一座狗舍,等等。其次,我们做的是一件与校园生活相关的事情,有实际意义的事情,而不是仅仅将做出来的东西当摆设。现代社会,恰恰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指向的不是意义,而是show off——做做样子。脱离意义,再成功的教育都是失败!

再有,修建的建筑当然要考虑到孩子们的人数和能力,量力而行很有必要,持续时间太长,花太大的精力去做,很可能做不完,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目标预设时,要考虑到建设的东西不用相当完美,教育总是在不完美的地方发生。孩子们的参与是最重要的。整个修建的过程既不是主要靠孩子们来做,也不是主要靠成人来做,这个过程就是孩子们参与、模仿,与成人协作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切忌把他们当成建筑工人、十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学习建筑史)或建筑设计师,对他们来说,重要的还是过程中的想象和感受。

3.做哪些准备,重点是周全与细致

2008年12月29日

今天,我们对玩耍屋做预算。砖头700匹,每匹砖5角,共350元;圆木6根,其中2米4的4根,2米8的2根,若每米30元,多计划一点就大约600元;师傅指导费800元;买水泥6包,每包30元,共180元;树皮6平方米,每平方米20元,计120元;其他辅材20元。总计2 070元。

这样细致的材料准备,结合他们钱币的学习,学以致用,又把孩子从没有概念的弥漫的想象中带到实际生活中来,让他们认识生活。

此外,心理上和身体上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是傅蕾老师所带的班级自己创作的一段短诗,作为每天工作的开始:

我有一双灵巧的手,

我有一颗热忱的心,

热爱劳动,尽力劳动,

愿我的工作为世界带来美和光,

善和力。

让孩子们认识到世界是由劳动推动的。正如卡尔·马克思所言:“哲学家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作为老师,做好资源准备,也是十分必要的。

4.如何上课,重点是合理安排和坚持

2008年12月30日

吹完竖笛后,早早带学生到工地。今天的工作是铺砖、砌墙。伟和老师带男孩子和水泥,并把水泥运输、倾倒在挖的地沟里。我带着女孩子们搬砖,把砖运到离墙近的地方。两个不同的小组很默契地接力传递,有效而迅速。

作为课程,建筑板块一般有三周的时间,在这三周左右的时间段中,既要有节律地上课,又要有建房子的实践内容,这是对老师的一个考验。老师们的经验是:所谓晨圈——早上的音乐、朗诵、运动等热身——继续保持,之后根据当天要工作的内容安排实践,完成之后当天记上日记。这样每天有不变的部分,也有变的部分。在实践部分,老师一定要分配好孩子的工作,像上面傅蕾老师提到的一样,分组是必要的方式。提出清晰的目标和要求,要让孩子达到。同时分工合作,一定要让每一个孩子有事可做。学生的分配是实施过程的关键点之一。如果孩子比较多,一定会分成两组,甚至三组交替工作。因为施工场地不允许所有孩子同时工作。如果建一个茅草屋,垒砖、砌砖,可以考虑一部分同学做,另一部分同学帮助抬木料,或梳理稻草。如果班级人数太多而当天活太少,可以一部分同学工作,另一部分孩子留在教室里做写写画画的事情。

劳动的过程是辛苦的,更是愉悦的。

2009年1月7日

天气晴好,三个小组不到半小时就锯完了91根竹竿。

比起锯竹竿,锯树皮就困难多了。树皮又湿又厚,锯子又大又长,很容易卡住。我试了一根,很费劲,更别说班上八九岁的孩子了。然而我看到,没有一个孩子恐惧退缩,每一个都在勇敢尝试。

不久,忙碌的孩子中,传来快乐的声音:

“快看,我锯的桦树皮耶,有一股清香味!”

“我锯的是香樟树皮,好香啊!可以驱蚊!”

5.如何展示成果,重点是回顾与仪式感

“完工了!一座由三年级孩子自己想象设计的‘玩耍屋’在一个月零五天后,呈现在小树林中。它的旁边,是翘翘木和秋千,小屋有一条镶嵌着石头的小路通向梅花桩——与整个环境联为一体。我们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

我在西方感受最深的是他们做什么都郑重其事。另一方面,他们很重视自己的工作成果,更别说孩子们的。在英国实习的时候,孩子们完成一个泥烤炉,或是石灰炉,不管三年级,还是七年级,都会开个小party,庆祝一下。这其实这是对人的尊重,对劳动的尊重。

成都华德福学校建校到现在,我们学校各班级完成一个项目,也会庆贺一番。我还记得傅蕾老师班完成项目后,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挂红花剪彩仪式,小屋上贴满孩子们写的诗歌。孩子们的主课本、日记本、建筑小模型等,都可以摆放出来,相互观瞻。家长也过来庆贺。孩子们的成果得到家长认可,更是开心。

只要有一条小路,

从我的小屋出发,

我就能到达世界任何一个地方

我和我的小屋,

没有孤单与悲伤。

孩子们与傅蕾老师集体创作的这首诗,是课程的最好注脚。而海子那首著名的诗歌,更是让孩子与大地、与建筑深沉呼应的绝佳诗篇。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主要参考书目

[1]苏珊娜·帕尔奇.建筑的历史[M].吕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