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地地理历史(四年级)

本地地理历史(四年级)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四年级本地地理历史的学习,就是孩童自我对周遭环境——家乡的有意识的认识。而四年级是迈出的第二步,第一步是三年级的建筑与农耕。从孩童自身意识上来说,四年级的孩子经历了“九岁危机”的分离,对外在的世界更能客观地去观察和了解,本地地理历史的学习在这个时段能满足孩子去探索世界的愿望的课程。四是富庶,地理、气候造成了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

温 馨 画

温 馨 画

到最后,地理和历史可能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因为很多的主题都可以结合到地理课当中。

——施泰纳《给教师的实践建议》

“古蜀国的‘蜀’字啊,据说是吐丝的蚕的样子,可见当时人们就会利用这种小动物了,古蜀国祖先还有个叫蚕丛的蜀王,据说是他教人们蚕桑。采桑养蚕得丝。据说他的眼睛斜着,鼓出,像螃蟹,也像三星堆文物中的青铜面具。他和族人住在岷山的石屋子里,后来移居到了现在叫郫县的地方,他是蜀地第一个王。后来还有一个蜀王叫鱼凫,教人打渔。传说已很久远,甚至唐朝大诗人李白在一千年前就感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老师讲的是四川本土传说故事。本土传说故事是四年级本地历史地理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

我觉得施泰纳在研究人类文化的时候很重视两条线索,他称之为“人类学”(Anthropology)的方法:一是人本身呈现的特征性东西,包括身体外在表现和内在结构,比如概论中提到的大脑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新陈代谢系统,等等,它们是有孩子心灵精神的一种对应关系;另一方面,是人作为类的存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所呈现的特征,比如北欧与南欧人生态与气质的不同,以及它们作为种群的特征。而四年级本地地理历史的学习,就是孩童自我对周遭环境——家乡的有意识的认识。如果我们把孩童个体的精神比如一滴水滴,这个精神犹如一滴水滴,它需要器皿来承载,同时,它作为个体灵魂必要融入到群体——本地区社群灵魂之中,方才不会干涸。如果个体不深入体会自己所在社群的文化,他便无法得到这个社群的精神。爱国爱家乡教育这样也能“不言之教”。而四年级是迈出的第二步,第一步是三年级的建筑与农耕。

从孩童自身意识上来说,四年级的孩子经历了“九岁危机”的分离,对外在的世界更能客观地去观察和了解,本地地理历史的学习在这个时段能满足孩子去探索世界的愿望的课程。

在教学中,历史与地理的学习是纵横交织进行的,让孩子从体验中去感受本地的历史变迁和地理特质,而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学习也是其核心点。因为语音、语言最能体现本地的文化。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诗仙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中的这一首(一共十首)想象力宏大,言语劈空而出,囊括强悍,无所匹敌!把成都独一无二的环境、生活景象和自然风貌一展无遗。

《华阳国志》对蜀地的描述十分有趣,其卦值坤,故多“斑彩文章;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星应舆鬼,故君子精敏,小人鬼黠;与秦同分,故多悍勇”。这说的是从卦象上来看属坤卦,所以斑彩文章多;从时辰来看是未时,所以喜好滋味;从德行看在少昊,所以喜辛香;星应舆鬼位,所以君子精敏,小人鬼黠;地理上与秦地同列,所以人多悍勇。

“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太平寰宇记》)作为有3200年以上历史的古都,有太多可以探究的东西。我觉得这些方面是应该覆盖到讲成都平原有几个关键点时需带给孩子的。一个是四川盆地——事实上,我们成都华德福学校就在成都盆地盆沿最边沿的地方!盆地所带来的气候,温润,太阳日照偏少,人们喜食辣椒,性格比较温和,嘴壳子(嘴巴)比砣子(拳头)硬。二是内陆耕作文化的敬天、敬老、循农时。对大地的依托依附,对劳作的赞美,对天时的紧迫。三是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所以人们说,“扬益熟、天下足”,指扬州、益州(成都),丰收,天下都可以有饭吃。四是富庶,地理、气候造成了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五是蜀文化来源的独特性。如果我们去三星堆、金沙等博物馆,我们会看到大不同于中原文化的古蜀文明,比如眼睛凸向外的巨大纵目青铜面具、金面具、金权杖,以及各种稀奇古怪的动物样态。它与南美、西亚,甚至非洲古文明有类似的地方。

以下是成都华德福学校本课程惯常涵盖的内容。

一、本地地理

对家的处所描绘,比如自己的房间;从家到学校的地理特征描绘;一个自然生态的地区(比如四川盆地)的介绍;学习方位;简单的地图绘制,有图景和颜色,立足于观察与发现山丘、峡谷、河流、道路、建筑物特定标识的地方;粗略区分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它们的出产地、动物和它们的环境;本地使用的自然材料等。

这里说几点。

1.从家开始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家是孩子走向世界的出发点。然后到学校,附近社区,再到稍微远些的地方,地理的认识层次清楚,不是一来就从本省、本国地理开始。“知所先后。”(《大学》)

2.方位的学习是地理认识的一个基础。老师们常常爱用“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来直观引导孩子去认识自然方位。

3.简单地图制作,可以用具有代表性的地形、植株、房舍示意图来制作地图,这样的地图在完全真实的图画与平时用的抽象的地图之间。

4.尽管是一个孩子认识逐渐向外的过程,但并不意味着只局限于本地。完全可以给孩子进行延伸,不管是地理上,还是动植物的种群上。施泰纳在《给教师的实践建议》第十一讲中提到的这个观点应该对我们很有启发:从小处、细部入手,但着眼点始终是整体。

二、本地历史

围绕着地理的学习,追溯本地历史和先人。

像本文开头提到的一样,传说故事对此时的孩子有着无法抑制的魅力。传说故事实际上也反映出这个地区的核心传统、地理、自然,甚至经济等内容,并且带着某种情感上的期待与希望,比如李冰治水和鱼凫的故事。一方面是治理洪水,对四川盆地中的成都平原来说,有决定性的意义,而李冰治恶龙、鱼凫王贤良,在情感上有着道德的象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对本地歌谣、民间故事、诗歌文章,以及对本地的传统习俗、衣着、手工艺品、传统的技术、水利工程等的了解和学习,这些内容贯穿教学过程,也是坚实、具体的教学支点。比如四川方言农谚、“赶场”(赶集)、芙蓉花(蓉城)、织锦、小吃,等等。

下面以成都华德福学校石蓓蕾老师的内容设计作为一个例子。

· 以教室为中心,分别向东西南北扩大,逐渐扩展到成都平原。探究地形、地貌、气候、动物、植物、农作物等。

· 从学校所在地和琉璃场的历史故事开始,到每个孩子的家族历史,扩展到成都平原的传说、古蜀国的来由、望帝杜宇和丛帝开明的故事以及文翁、诸葛亮、司马相如、薛涛和扬雄等历史名人和都江堰、三星堆、金沙遗址、四川大学博物馆等历史古迹和博物馆。本地民俗:老茶馆、川剧、脸谱、少数民族建筑图案和皮影戏。

· 各种与成都和四川有关的诗歌和故事,如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都江堰的《治水歌》、关于望帝化鸟的故事等。

· 地图制作,从图景转换到抽象的符号。

· 家族族谱和社群关系的线索,时间的计算。

· 园艺。

· 户外露营活动。

这个内容设计涵盖住上面所提到的内容核心,并且可谓十分丰富。我们再来看看她的具体实施。

第二周:

第一天:回忆前几天的工作,探访学校附近的街道,绘制学校周边的地图。

第二天:朗读孩子们的关于学校的作文。展示和改进街道地图。

第三天:展示地图,聆听故事:琉璃场和皇经楼村的历史故事。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这个故事。

第四天:介绍成都的来历和河流的分布。学习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

第五天:沿河而上,从府南河和沙河的汇合处徒步而上到府河和南河的汇合处——合江亭。

作文:沿河而上之行。

周末:去探查河流的上游,从府南河和沙河的交汇处徒步到府河和南河的交汇处——合江亭。

这是一个一周的计划安排,走访、地图绘制、作文、听故事。她用多种手段让孩子们围绕主题进行学习。

一天的学习是如何进行的呢?

除了走访需打破两个小时主课时间的限制外,一般在这两个小时主课时间会这样分配:晨颂,诗歌、歌谣的学习,也许还有竖笛的吹奏,之后有昨天工作的回顾。比如上面第三天,就有展示附近街道和环境的地图,相互欣赏品评。然后聆听学校所在地琉璃场皇经楼的故事。这里蓓蕾邀请了土生土长、十分熟悉周边环境情况的、一开始就指挥修建学校的阳裕良爷爷来介绍,然后孩子们书写这些介绍的故事。请相关人士介绍和指导是很好的方式,因为老师既是组织者,也是学习者,不用什么都懂。不同的人也拓宽了孩子的见识。“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是十分必要的,这里既根据讲述的线索,又有孩子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

我只讲一下我看到他们课程末期的相当于课堂戏剧的《古蜀之旅》。在《古蜀之旅》中,孩子们着古装,分设出不同场景,自然流畅地表现古代农耕、商业、娱乐等场景活动,活灵活现。孩子们格外认真、投入。看得出来,他们投入的是对家乡风物的爱,也有老师对家乡风物的热爱所带来的爱的回应。

事实上蓓蕾老师是用了六周时间,一气到底扎实地把本地历史地理呈现出来,有参观、听故事、绘画与写作,动静结合,了解路径清晰,内容扎实。我看过这个班孩子的主课本展示和前面提到的《古蜀之旅》,这是孩子们对故事、场景、地图、诗歌等呈现的丰富的想象力。

施泰纳谈到“我们要以最自然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一个事实——人的生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从很多方面汇聚到一起”。(《给教师的实践建议》)对家与家乡的了解是爱的一个升华过程。所谓“知之者深,爱之者切”,而这个过程,这个“知”,万不可只是知识的传递!感受、体验、行动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简单的知识传递,名词术语,反而常常阻断对家乡的了解,有什么比说出的本地精彩的传说故事,展示美丽品性的人物更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人物,他包涵所有,存在的前置后置,因之而起,因之而息的机缘。而一出戏剧最能体现。下面是我为第一个班级写的小戏剧《望帝化鸟》。虽然简单,印象深刻。

准备:落下的天梯

纸做的井

带古“蜀”字的头饰,麻披风或麻布

序幕

《华阳国志》:周失纪绸,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鱼凫王田于湔山,急得仙道。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号杜主。

第一幕 天上落下杜宇王

背景:树林,竹林,葫芦丝吹奏

杜宇王从天而降,盘着发髻,腰系丝络,衣服宽大,手拿玉斧。

“我姓杜,名宇,从天而降,落在朱堤,朱堤朱堤,莫非暗示奇迹?”他巡视四周,抚摸小鹿,饮甘泉。

“我要向西,还要向北。我要去找一个人,一个水做的人。”

葫芦丝吹奏,加笛子学鸟鸣。

第二幕 与利结成夫妻

杜宇:小鹿伴着我,向西又向北,翻越万水千山。小鹿,你真是神鹿,也是我的好伙伴。翻过这道山,我就会找到我的人吗?

小鹿点头。他们作了望状,又向前奔跑,来到山谷中一口井前,从井里升起一个女子,头插鲜花,身披花带。

利:这个感觉好奇怪,仿佛从梦中清醒,耳朵边总听着召唤的声音,是什么在召唤呢?

葫芦丝响起。

利:哦,多么可爱的小鹿,小鹿小鹿,你额头带彩,莫非有神迹?

小鹿点头,围着利奔跑,把她带向杜宇。

杜宇:你是谁啊?

利:你是谁啊?

杜宇:怎么你这么面熟,莫非在哪里见过?

利:怎么你这么面熟,莫非在哪里见过?(同时说)

杜宇:我是……(语塞)

利:我是……(语塞)

小鹿开口说话: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你不是你,我不是我;你也是我,我也是你!

于是小鹿在前,杜宇和利拉着手,在葫芦丝声中退场。

第三幕 望帝为王

百姓甲:听说鱼凫王得道成仙而去,国中无王。常言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不过还好,在这节骨眼上,我们又有了新王,这望帝教我们(加旁白农谚背景)体恤我们,真是一位好王。

百姓乙:对,不误农时,种好庄稼养好蚕。蚕织丝绸;丝绸做衣裳,穿着衣裳好舒服。

百姓甲:对,哦,快看,望帝来了。我有问题想请教他,我们的杜宇王。

百姓乙:对,他真是个好人,不论贫富,都肯相助。不过,眼下这蜀国盆地的洪水,也叫他难办。

(百姓甲乙下,杜宇王上)

杜宇:虽然我勤勤勉勉为王,努力帮百姓分担忧愁,但眼下这洪水却令我大伤脑筋,洪水洪水,你就不能停息,让我的子民安身吗?唉,你这可恶的洪水,年年为患,你这可恶的洪水!

一侍卫上:报告大王,听百姓说江上漂来一具死尸,很是奇怪……

杜宇:发大水淹死人,有什么奇怪!只是可怜那个人!

侍卫:大王,你说奇怪不奇怪,尸首是顺流而上……

杜宇:顺流而下。

侍卫:顺流而上。

杜宇:而下。

侍卫:而上。

杜宇:上水为逆,下水为顺。

侍卫:对不起,大王,那是逆流而上。

杜宇:对,那还差不多。哦,不对,尸身哪有逆流而上的,分明只有顺流而下。

侍卫:这正是奇怪之处。

杜宇:让我们去看看。

侍卫:大王,请……

第四幕 遇鳖灵

(望帝带人到江边去看,那里的河里果然有一具死尸,尸体正逆流而上)

望帝:把死尸打捞上来!

侍卫:是。

(侍卫打捞上死尸,众人正在察看,突然死尸坐了起来,并开口说话,众人吓了一跳)

望帝:你是人还是鬼?

鳖灵:人。

望帝:人?

鳖灵:人。

望帝:哪里人?

鳖灵:楚国人。

望帝:楚国人?

鳖灵:对!

望帝:楚国在万里之外,你是怎么回到这里来的?

鳖灵:漂来的。

望帝:真是奇了?你愿到我宫中去谈一谈吗?

鳖灵:好啊!不过漂了这么些天,我确实饿坏了,我要到你那里大吃一顿。

望帝:大吃一顿?好啊,走!

鳖灵:走!

(望帝拉着鳖灵的手,众侍卫拥着下)

第五幕 鳖灵治水 为丛帝

(鳖灵指挥众人控沟开河,治理蜀地水患,功劳很大,百姓交相称赞)

望帝:蜀之患,在于水。你治水有方,我想把王位让给你。

鳖灵:真的吗?

望帝:我岂有戏言?

鳖灵:我本不想替代你,但你既然这么说,那好吧,可否把玉斧给我?

望帝:我肯定会给你,但你要用好它,为民造福。

鳖灵:那是当然。(转过脸)老年人,啰哩啰嗦。

望帝把玉斧交给鳖灵,称鳖灵为“丛帝”。

第六幕 望帝化杜鹃

仆人:望帝我王,你知道吗?自从你传王位给丛帝鳖灵,他一天比一天荒唐,大造宫室,选美女,劳民伤财,你应该管管他。

望帝:我的使命已完成了,他是大王,我也管不了他。只是没想到他变成了这样的人,叫我伤心啊,伤心啊!

(望帝整日长吁短叹,悲愤啼泣,他临终后,化为一只杜宇鸟,不停地叫着:“布谷,布谷”,催促农夫下种,不要误了农时)

合歌:

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为什么布谷布谷不停地叫。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辛辛苦苦勤勤劳劳。

如果可以羽化而仙,

为什么要变成一只小鸟?

它飞过这里的山山川川,

只一心为大地祈祷。

主要参考书目

[1]常璩.华阳国志·蜀志[M].济南:齐鲁书社,2010.

[2]肖平.地下成都[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3.

[3]肖平.地上成都[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3.

[4]肖平.人文成都[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3.

[5]冉云飞.从历史的偏旁进入成都[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