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奕炜 画
乐 陆 画/作
“孩子们,大家都知道孙悟空会72变,现在,我们都是孙悟空,有72变的法力,可以变很多种动物,我们一起开始,我说变什么东西,就变成什么,变的时候尽量去想一想,体会那种动物,像它们一样去感受、行动、休息、捕食。大家准备好了吗?”
孩子们注视着老师,兴奋地点着头。
“现在,我们是一只兔子。”
满场孩子们蹦跶着,竖着两手。但看得出来,有些孩子动得很勉强,兔子毕竟……
“现在,我们是一只老鼠……”
老师从教室中间一下子蹿到墙角的桌子下边,瞬间又警惕地钻到对面的沙发后,孩子们一下子也明白了,各自满屋子“鼠奔”。
“现在,我是苍鹰。苍鹰,不是苍蝇。我来捉老鼠了,小心!”
老师落下的姿势,“老鼠们”纷纷避闪。“苍鹰”旋又飞到桌上去,扑闪着一对大大的翅膀。两眼炯炯地俯视着大地的周遭。
“现在,你们是苍鹰了,我是老鼠了。”
“蛇……”
“狮子……”
“现在我们是鱼,游来游去,自由自在……”
“我们是熊猫,国宝大熊猫……”
孩子们随着老师口令“变化”着,老师又说:
“前几天我们学了好几种动物了,现在,我们在动物农庄里面,我们各自都可以变成自己喜欢的动物,尽量做出那个动物的形态,像它们一样去感受,去看周围的世界。”
一声“开始”之后,教室里立即变成了“动物农庄”,“马们”在奋蹄,“羊们”在顶着角,“鸡们”在昂首阔步,“猪们”发出猪该发出的“拱拱”声音,“小象”却摔着鼻子,又笨拙地试图卷食什么,而“八爪章鱼”在地上飞快地爬动,有“鸟”在飞……
这是华德福学校四年级里的一节人与动物学习的主课的热身部分。华德福课程中四年级人与动物的是一个学习重点,是自然史课程正式学习的开端。这个开端是施泰纳反复提到的世界与人的分别,自己与周遭世界的分别作为前提的,我称为心理动力学发生的前提。这是施泰纳在演讲,特别是1919年德国斯图加特华德福学校——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开校前的演讲中(参《人的普遍智识》《给教师的实践建议》《与教师的讨论》)集中展示的内容之一。自我意识的苏醒带来自我与世界的区别,但有趣的地方是,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此时的孩子对周遭世界还是想象多于现实,感受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对于五年级,这个阶段感受性的学习更多。而感受的基础是人自己。
我的头是圆圆的,
仿佛微笑的太阳,
是它,赋予了
每个人温暖与生命。
它静静注视着身边的世界,
并思索着,一切为何?
我的身体富有曲线,
仿佛是那弯弯的月儿,
在它之内,在它之外,
有着呼吸,有着运动。
我的心房在跳动,昼夜不息
也有情感的交替,
有悲有喜。
我的四肢笔直挺拔,
仿佛星辰闪耀光芒,
是它,为旅途中的芸芸众生
指引方向。
它们敏捷而灵活,为我而工作,
去寻找我的使命,去创造去发光!
“开始讲自然史的时候,必须先描述人类,否则我们给孩子讲自然史的目的就完全颠倒了!”(《给教师的实践建议》第七个讲座)。而老师们爱用上面的那首小诗谈到人的头、躯干、四肢,这需要孩子们去感受和体会。人类的独特性就在这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肢体结构上:球形的、半球的、可弯曲成球状的。思考而发光、感受而律动、行动而创造!简单中的不简单。
人本身具有动物的属性,心理的、生理的。心理的部分,是情绪情感,人智学有一个名词叫“ASTRID BODY”,即星芒体。莎士比亚悲剧也好,蒙古族谚语也好,都有诸如豺狼、山羊、毒蛇的说法,都是指人心中的动物性。二年级的时候,学习寓言故事,里面有大量的动物故事,指向人的本能。这样的一个结合学习,使孩子更能吸收这些知识。
前面我提到过,施泰纳的人智学是强调人的,他很懂得如中国帛书所言“天生万物人为贵”,更熟稔古希腊“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介于天地之间,可以说是物质与精神两个世界之间,他是出发点,亦是归属,也是各学科的出发点和归属。另一方面,他认为他的人智学其实也是人类学的,Anthropologic,人的物质形态与心灵、精神意识同等重要,并极大程度相互关联对应。具体到人自身的样貌形态,都有十足的精神内涵。
在人与动物的学习中,人和动物有一种对比关系:大自然赋予每种动物一种最突出的特征,比如羚羊的奔跑,狮虎的咬啮,而人的身体缺乏这样的特征,但人具有的自我意识可以通过平衡动物世界的生理特征获得。他们能灵活使用手与手臂。各个关节活动自如,大拇指与食指并列。
通过这样的对比关系,动物也走近了我们。我们看到有的动物具有人的头部特征,比如章鱼;而羊、马是躯干类动物,有强大的心肺功能。代谢系统让奶牛或其他多胃动物显得特殊。感觉神经在活跃的老鼠或其他啮齿类动物中有所体现,如田鼠尤其敏锐。
施泰纳还有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人的完美不是来自于头,而是四肢。四肢使人自由,因为四肢使人真正参与到世界中去。当然直立行走、语言能力与自我意识需要在教学中被提及。
关于人、动物、植物、矿物的学习顺序,施泰纳在建构华德福课程时大费周章,他在斯图加特、牛津、波恩、约克的伊尔克利等地直接谈到自然学习课程的讲演不下20次(参卡尔·斯托克迈尔的《施泰纳教学指引及引文》翻译资料),他开始谈到从人出发,动物、植物、矿物的顺序,中间也谈到植物学习在先,人最后等;或是探讨从三年级开始动物学习。他反复考虑的问题是孩子的接受角度,他始终强调艺术化的、体验与体系兼顾的课程。通过近百年的实践,大家比较认可人、动物、植物、矿物的顺序,然后是七年级的天文学、生理学的向外与回到人自身的课程。
以下是《国际大纲》的内容建议。
· 人头部与四肢的两极性以及躯干居中的形态 。
· 选择一定范围较熟悉与较不熟悉的动物作为例子。如用牛、老鼠、狮子(或相同种目的动物)说明多样化的趋势;又如来自不同地域的章鱼、蛇、海胆也可。为避免把该课程变成“自然研究”,比起尝试研究多种生物,最好的做法是精心选择几种动物来创造丰富的体验。
· 不同的动物肢体阐明了以上所关注的人的手等主题。
· 人的手与手臂作为体现人类自由的图景——不仅是关节与骨头的生理机能,更是它们活动的形态与实际的现实。同样,人的脚、大腿骨、脊柱都与直立有关,从而造就了人类的特殊性。
· 举例说明人类的局限性是怎样被科技和文明所平衡的。从铁锹到飞机,人类的发明实现了海狸打洞和鹰飞翔的其肢体的特殊本能。
· 反映基本心性特质与内在能力的动物:从高处俯瞰的鹰,公牛的意志力,动力的平衡、轻盈优雅与高贵无畏的狮子。
鹰、牛、狮是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它们分别代表着发达的神经系统、新陈代谢系统和呼吸系统,可以作为代表性动物来学习。除此之外,具体教学中根据中外老师的推荐,大致可以选择这些动物类型来学习。
鸟类、食肉动物、食草动物、鱼类、昆虫、软体动物;章鱼、乌贼、海豹、鸭、鹰、老鼠、狮子、牛、熊猫。
对鸟类的学习重点是它们的飞翔能力,翅膀;对食肉动物是它们的心肺功能和牙齿;对食草动物是消化系统;对鱼类是肢体形态;对昆虫是它们的灵敏性;对软体动物是肌肉群的力量与韧性。昆虫的学习可以与五年级植物的学习结合起来,包括对蜜蜂的学习。
为对2019年到来的华德福教育100周年的纪念,全球华德福学校倡导三件事:共同学习施泰纳《人的普遍智识》一书;共同进行“孩童研究”;养蜂。施泰纳认为蜜蜂给人类带来智慧,它的组织结构,自身和蜂巢等物理结构,生活方式等都与人以启发。其他不谈,蜜蜂与植物界的连接的重要性众所周知。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这位也是施泰纳)谈到研究表明,进入本世纪,欧洲蜜蜂减少30%,美国减少30%,而中东地区锐减85%,而占人类食物总量90%的100种农作物中,有70%的农作物是通过蜜蜂来授粉的。
动物的学习我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大熊猫,成都华德福学校在四川,讲动物怎么可能不讲全球众人皆知的大熊猫?
讲大熊猫不仅仅是它有名,更主要的是它的样子和结构特点。它的模样就没得说了,能够被WWF(世界自然基金会)选作会徽标志,既要“美丽”也要“动人”。它的身体结构也很奇特,它有着与熊、虎一样的肉食消化系统,却有与牛有一拼的草食消化方式。它虽然杂食,却主要以植物中的竹子为生。它花在吃上的时间远远大于人类——每天超过16小时,连最喜欢口腹之欲的人也自愧不如。因为它消化道很短。它没有肉食动物超强的心肺功能,也没有草食动物强大的消化功能——比如牛有四个胃室。它延续活了800万年,是不是算一个奇迹?它慢吞吞懒洋洋的样子,是在节约能量!
熊猫这么有名,当然有很多故事。首先它的名字的由来就是一个故事。
大熊猫最初叫猫熊或大猫熊,是指它的脸形状像猫,圆嘟嘟的,但整个身体又像熊。最初大熊猫在四川北碚博物馆展出时,说明标题用的横书——“猫熊”,而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参观者习惯直书,自右到左的认读,误认为是“熊猫”。自此以讹传讹,其实“猫熊”为“熊猫”。初中我们学习动物的时候,看到“猫熊”的说法,还以为教材印错了!其实,国人对熊猫的认识已久,《书经》称“貔”,《毛诗》称“白罴”,《峨眉山志》称“貔貅”,《兽经》称“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称其为“貘”,等等。而最早发现它的法国人称其为“黑白熊”,倒也贴切。
它是怎么被世界发现的呢?
1869年,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在中国四川宝兴县边做神父边科学考察(以前很多外国人这样做)。他发现了当地人称为白熊、花熊的物种,虽然很想带一只到法国,但他只采集到了标本,后运回法国,引起轰动。熊猫被命名为“黑白熊”,名字慢慢传开来,连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两个儿子也成了它的粉丝。而美国纽约女服装设计师露丝·哈克利斯的丈夫结婚后两周就奔赴中国寻找大熊猫,然而“壮志未酬身先死”——未到达大熊猫产区就病死在上海。这个女设计师决心完成丈夫的遗志,不久后也前往四川。1936年11月,当她的同伴华人从树洞里捉出一只毛茸茸的小动物,递到已经冻得麻木不堪的露丝怀里时,她惊呆了!露丝携带熊猫的手续不全,按规定不能离境。她把这只叫“苏琳”的熊猫幼崽装在一个大柳条筐里,在海关登记表上写上“随身携带哈巴狗一只”,混出了海关。露丝带着苏琳还在太平洋上航行,她的越洋电报已把消息传遍了美国。轮船在旧金山码头圣诞节的前一天靠岸时,惊喜万分的美国人在码头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苏琳被送到许多大城市展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曾经为寻找大熊猫到过中国的罗斯福的儿子西奥多十分动情地说,“如果把这个小家伙当作我枪下的纪念品,我宁愿用我的儿子来代替。”
下面是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设计的两节主课内容:
第一节
教学内容:复习上节课关于马的学习内容,初步学习熊猫,以国画水墨的方式去感受。
教学重点:马的结构特性,熊猫的特征。
8∶30—9∶10 晨颂;动物农庄的活动;诗歌讲解背诵,杜甫《房兵曹胡马》,李贺《马诗》;歌唱:大鹿(手鼓伴奏),海鸥(合唱)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披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马诗第五首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9∶10—9∶40 复习马的特性,写主课本内容
马的特性:心肺、汗腺发达,腿长,利于奔跑;身体健壮,善于负重;有盲肠,善于消化草食;听力和嗅觉发达;被称为高智商动物;与人的关系密切,如老马识途,车水马龙。
9∶40—10∶20 画国画熊猫,讲解特性
要点:黑白相间,憨态可掬。色块圆润。及时指导。
10∶20—10∶30 互相欣赏作品,老师点评,清洗,整理
要点:找到每一个同学的可取之处(色彩、线条、明暗对比等)进行肯定。突出画的特点。清洗整理,有始有终。
第二节
8∶30—9∶10 晨颂;诗歌讲解背诵,杜甫《房兵曹胡马》,李贺《马诗》;歌唱:大鹿(手鼓伴奏),海鸥(合唱),教唱《熊猫咪咪》。
要点:让孩子们体会杜甫诗中形体的“棱”“峻”,行动中的“轻”“骄腾”“横行”,以及“托死生”。李诗的画面感。
9∶10—9∶40 复习昨天的课程:画熊猫,讲解熊猫的特征和故事。
要点:上面已经谈到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上面那个有名的故事。谈谈功夫熊猫也无妨。
作业:自己创作熊猫的诗歌。手工剪纸,熊猫。
我在英国留学时提到大熊猫,Giant Panda,我说我们那里有很多。爱尔兰女同学朱安娜惊喜地问我,“街上看得见不?”
街上!我吃一惊。“你的意思是说,走着走着,一只熊猫过来,或三五成群?这也太……”我都为我的言语和脑海中浮现的图景激动。
不过我们确实离大熊猫不远,离学校半小时车程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就有好多熊猫,那是孩子们的必然参观节目。他们对熊猫粪便做的书签特别感兴趣。
教学中应注意的地方:
开动孩子的想象力——
不用太多的实物描画,更多的是想象力在工作。
艺术的,更艺术的——
泥塑、水彩、手工,以及上面提到的活动、写诗歌、剪纸、粘贴画,都可以用起来。
工作,更多的工作——看、听、写;画、做、动。创作、创建、创造!
我用以下这首诗结束这个章节。虽然写的是鹰,但十分适合四年级同学的特质(原诗英文,本人译)。我们应该牢牢记住他俯瞰世界的眼神,像抛下的惊雷!
利爪抓牢悬崖
在孤独的大地中接近太阳
他招呼这争议的世界
他屹立着
起伏的大海在他脚下汹涌
他从峭壁上俯瞰
静静守候
眼神像抛下的惊雷
主要参考书目
[1]查尔斯·科瓦奇.动物(the human Being and the Animal World)[M].周芸青,等,译.台北:台湾旺旺出版社,2012.
[2]公立教材人教版相应动物篇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