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 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
课程类别: 专业课
适用专业: 汽车运用与维修
学时数: 96(6*16w)
开设时间: 第3学期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汽车发动机的总体结构与布置、汽油机工作原理、柴油机工作原理等知识基础上掌握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冷却系、润滑系、汽油喷射式供给系、柴油供给系等系统的诊断与维修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发动机的装配调试和发动机综合故障诊断与维修的能力。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项目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本课程以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想,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习项目选取的依据是以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要求而制订的,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一线技术岗位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针对任务按本专业所特有的逻辑关系编排模块。
此学习领域有助于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发动机机械检修人员,让他们熟知发动机的技术指标,能熟练使用常用检测设备对其进行检测,会熟练使用一般工具和生产设备,掌握发动机的构造,能根据检修内容进行检修工艺的制订,并对发动机进行参数、技术指标的检测,使其具有强烈的安全、环保、成本、产品质量、团队合作等意识。
(二)培养目标
1.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能力;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
(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2.社会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4)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
3.专业能力目标
(1)在与客户有效沟通的前提下,协调相关部门、由团队共同完成指定任务,勇于承担责任;
(2)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汽车发动机知识的学习和资料的搜集;
(3)分析汽车发动机系统的工作原理,熟悉汽车发动机系统的基本结构,了解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发展方向;
(4)会使用教材、职业标准等技术文件资料分析汽车发动机故障的基本维修能力;
(5)会利用汽车维修工具和仪器对汽车发动机实施维修;
(6)遵守操作规程,通过团队协作对汽车发动机系统进行诊断与维修;
(7)在汽车移交过程中向客户介绍已完成的工作,能够向客户提供关于汽车发动机方面的使用、保养等的咨询、建议。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具备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电子等相关学习领域的学习基础,使学生具备了识读零件图和分析工作原理的能力。
2.与后继课程的关系
为学生后续课程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等学习领域打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根据汽车维修中级工职业岗位的要求,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解为5个项目,见表2-2-1。
表2-2-1 课程项目结构与学时分配表
续上表
续上表
(五)教材的选用
1.教材选取的原则
国家规划教材和本行业认可教材。
2.推荐教材
(1)《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校本教材
(2)《学习情境教学指导书》
(3)《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学习指导书》
(4)《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工作任务书》
3.参考的教学资料
(1)陈瑜主编,《发动机结构与拆装》,人民交通出版社
(2)尉庆国主编,《汽车发动机构造与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
(3)黄伟主编,《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4)张子波主编,《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紧
缺人才培养工程系列教材
(5)薛华主编,《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6)冯健章主编,《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7)《丰田威驰汽车维修手册》
(8)《别克凯越汽车维修手册》
(六)教师要求
(1)具有系统的汽车理论知识;
(2)具备发动机维修的能力;
(3)课内实践部分指导教师必须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历;
(4)汽车修理工高级工技能等级;
(5)具备设计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法的设计应用能力。
(七)学习场地、设施要求
1.学习场地
汽车发动机构造实训室、汽车整车实训室、多媒体教室。
2.设施要求
各种汽车零部件、汽车发动机台架、示教板、整车、各种拆装工具、测量工具及教学用的白板、黑板。
3.管理和运作
设汽车实训教研室,实训室有管理员负责。
(八)考核方式与标准
考核方式与标准见表2-2-2。项目评价标准见表2-2-3,笔试或口试评价标准见表2-2-4,具体考核标准根据学校情况制订。
表2-2-2 考核方式与标准
表2-2-3 项目(过程考核、终结性考核)评价标准
续上表
表2-2-4 笔试或口试评价标准(理论课程)
(九)学习情境设计
表2-2-5 学习情境设计P1-1
续上表
表2-2-6 学习情境设计1-2
续上表
表2-2-7 学习情境设计1-3
表2-2-8 学习情境设计1-4
表2-2-9 学习情境设计1-5
(十)教学建议
(1)学习情境的设计要体现学习领域标准的特色与设计思想,要突出“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将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将知识点和技能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学习情境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先进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2)教学方法应采取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方法; 以元件总成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 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就感,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尽可能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学会“独立制订计划,独立实施计划和独立评估计划”的关键能力。
(3)教学的评价与考核应采取阶段评价、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单项能力考核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形式。以过程考核为主,着重考核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条件应具有能满足分组教学要求的实验、实训场所,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配备相应的实验实训仪器、设备。
(5)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发相关的教师指导用书、学生学习与实训辅导用书、设备工具使用手册,实验实训装置以及仿真软件等。
(6)交流与合作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安排学习情境活动中,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7)收集和处理信息
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自主性学习所必需的能力。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教师要加强指导,使学生发展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