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底盘机械系统检修》课程标准

《底盘机械系统检修》课程标准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底盘机械系统检修》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底盘机械系统检修》是建立在《汽车机械基础》、《机械制图》、《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等课程的基础上,围绕汽车底盘机械系统的构造与检修,着眼于企业需求,组织教学内容。

课程名称: 底盘机械系统检修

课程类别: 专业课

适用专业: 汽车运用与维修

学时数: 72(6*12w)

开设时间: 第4学期

(一)课程概述

《底盘机械系统检修》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目标是在掌握汽车底盘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汽车底盘维修理论的基础上,科学地反映现代汽车底盘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培养学生了解汽车的行驶原理,掌握汽车底盘及各总成的结构、工作原理,并具有对汽车底盘各总成的使用、拆装和调试等方面的能力。

(二)课程培养目标

总目标: 通过《底盘机械系统检修》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熟悉常见汽车传动、行驶、转向、制动系各组成的作用、分类、结构和工作原理; 熟悉传动、行驶、转向、制动系各组成的零部件的结构、定位; 能够正确进行汽车的拆卸与组装,熟悉各类汽车的特点。

1.知识目标

(1)具有汽车底盘总体结构知识;

(2)具有传动系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知识;

(3)具有行驶系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知识;

(4)具有转向系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知识;

(5)具有制动系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知识。

2.能力目标

(1)具备与面向对象的交流与协商能力,能咨询车况,查询车辆技术档案,能与交流对象说明工作内容及原因,并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

(2)能独立制订拆装计划,并能选择正确的工具,按照正确的顺序和要求完成对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总成或机构进行拆装和检修;

(3)能对拆装的零件进行必要的保养;

(4)检查并使装配后的系统和总成能正常工作;

(5)能遵守相关法律、技术规定和安全规定,按照正确规范进行操作,保证质量。

3.素质目标

能全过程贯彻“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管理要求。具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有责任意识、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 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道德等意识; 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具有吃苦耐劳精神; 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 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底盘机械系统检修》是建立在《汽车机械基础》、《机械制图》、《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等课程的基础上,围绕汽车底盘机械系统的构造与检修,着眼于企业需求,组织教学内容。后续课程有《汽车维修》、《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汽车自动变速器》、《汽车底盘与车身电子控制系统》等专业课程。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项目结构与学时分配见表2-2-10。

表2-2-10 课程项目结构与学时分配表

续上表

(五)教材的选用

1.教材选取的原则

国家规划教材和本行业广泛认可教材。

2.推荐教材

(1)《底盘机械系统检修》校本教材

(2)《学习情境教学指导书》

(3)《底盘机械系统检修学习指导书》

(4)《底盘机械系统检修工作任务书》

3.参考的教学资料

(1)屠卫星主编,《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2001年9月第1版,人民交通出版社

(2)张红伟、王国林主编,《汽车底盘构造及维修》,2005年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汽车修理工(中级)》(第二版),2010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六)教师要求

(1)两年以上的职业教育工作经验,具备运用项目教学法和模块教学法的能力;

(2)具有汽车专业理论知识; 具备较强的汽车故障检修能力;

(3)良好的教师素养,专业的理论教学和研修能力;

(4)具备汽车维修企业3年以上维修工作经历或高级汽车机电维修工等级。

(七)学习场地、设施要求

底盘机械系统检修学习场地、设施要求见表2-2-11。

表2-2-11 底盘机械系统检修学习场地

(八)考核方式与标准

1.基本思路

课程总成绩计分比重见表2-2-12。

表2-2-12 课程总成绩计分比重

2.课程考核的计分要点

实操考核计分比重见表2-2-13。

表2-2-13 实操考核计分比重

(九)学习情境设计

表2-2-14 学习情境设计P2-1

续上表

续上表

表2-2-15 学习情境设计P2-2

续上表

表2-2-16 学习情境设计P2-3

表2-2-17 学习情境设计P2-4

续上表

(十)教学建议

(1)学习情境的设计要体现学习领域标准的特色与设计思想,要突出“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将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将知识点和技能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学习情境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先进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2)教学方法应采取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方法; 以元件总成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 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就感,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尽可能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学会“独立制订计划,独立实施计划和独立评估计划”的关键能力。

(3)教学的评价与考核应采取阶段评价、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单项能力考核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形式。以过程考核为主,着重考核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条件应具有能满足分组教学要求的实验、实训场所,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配备相应的实验实训仪器、设备。

(5)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发相关的教师指导用书、学生学习与实训辅导用书、设备工具使用手册,实验实训装置以及仿真软件等。

(6)交流与合作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安排学习情境活动中,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7)收集和处理信息

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自主性学习所必需的能力。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教师要加强指导,使学生发展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