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减速器与差速器的检修与调整

主减速器与差速器的检修与调整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检查主减速器齿轮的齿侧间隙。如果轴承盖和主减速器壳配合不紧密,主要是由于调整螺母螺纹与主减速器壳上的螺纹未配合好所致,就应重新装调整螺母。调整差速器两端的调整螺母,使从动锥齿轮接近主动锥齿轮。检查主减速器凸缘的斜度。将百分表触头放在主减速器凸缘表面的边缘,转动凸缘,分别测量最大纵向斜度和横向斜度,不允许超过0.10mm。此外,从动圆锥齿轮与差速器的固定螺栓松动,也会出现类似响声。

4.1 实训

1.实训内容及目的

(1)熟练进行主减速器的拆检。

(2)掌握主减速器的装配与调整方法。

2.实训技术标准及要求

以东风EQ1092型汽车主减速器为例。

(1)主动锥齿轮突缘锁紧螺母拧紧力矩为392~490N·m。

(2)主动锥齿轮轴承预紧度,用弹簧秤拉时显示的拉力为16.7~33.3N。

(3)从动锥齿轮轴承预紧度,用弹簧秤拉时拉力为11.3~25.9N。

(4)对啮合印痕的要求见操作步骤,啮合间隙为0.15~0.40mm。

3.实训器材和用具

主减速器总成,带座百分表、弹簧秤、常用拆装工具各若干,红丹油、润滑脂若干。

4.实训注意事项

(1)先调整轴承预紧度,再调整啮合印痕,最后调整啮合间隙。

(2)在对啮合印痕和啮合间隙调整的过程中,不得变更轴承预紧度。

(3)在保证啮合印痕的前提下调整啮合间隙。

(4)锥齿轮不符合要求的应成对更换。

5.实训操作步骤

1)主减速器与差速器的检修

(1)检查主减速器从动锥齿轮端面圆跳动量。如图4-1所示,检查从动锥齿轮端面圆跳动量,最大圆跳动量为0.007mm。如果超过最大值,就应更换从动锥齿轮。

图4-1 检查主减速器从动锥齿轮端面圆跳动量

(2)检查主减速器齿轮的齿侧间隙。如图4-2所示,将百分表触头顶靠在从动锥齿轮的齿面上,前后转动从动锥齿轮,从百分表上可以读得齿侧间隙。齿侧间隙应为0.13~0.18 mm。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就应调整差速器壳两侧轴承的预紧度或进行修理。

(3)检查半轴齿轮的齿侧间隙。如图4-3所示,将百分表触头顶在半轴齿轮的齿面上,将一行星齿轮固定,用手指来回轻轻地转动半轴齿轮,即可从百分表上读得齿侧间隙。标准间隙为0.20~0.50mm。如果间隙不当,可选择不同厚度的推力垫片进行调整。两侧推力垫片厚度应相等。

图4-2 检查主减速器齿轮的齿侧间隙

图4-3 检查半轴齿轮的齿侧间隙

(4)测量主动锥齿轮轴承的预紧度。如图4-4所示,用扭力计转动主动锥齿轮轴,当转矩为0.59~0.98N·m时,轴开始转动,轴承预紧度为合适。

(5)拆前轴承隔套。用专用工具(SST:09556~30010)从主减速器壳内拆出前轴承,然后拆出轴承隔套。如果前轴承损坏或磨损,应予以更换。

(6)更换主动锥齿轮后轴承:

①如图4-5所示,用压力机和专用工具(SST:09950~00020)将主动锥齿轮后轴承压出;

图4-4 测量主动锥齿轮轴承的预紧度

图4-5 拆主动锥齿轮后轴承

1—压力机;2—专用工具;3—主动锥齿轮轴;4—后轴承

②在主动锥齿轮轴上装入垫圈,将垫圈有倒角的一端朝向主动锥齿轮;

③用压力机和专用工具(SST:09506~30011)将新的后轴承压入主动锥齿轮轴相应的位置。

(7)更换主动锥齿轮前后轴承外圈。用锤子和铜棒将轴承外圈敲出,装新的外圈时需用专用工具。

(8)拆差速器壳轴承。如图4-6所示,用专用工具(SST:09950~20014)将差速器壳轴承拆下。

2)主减速器与差速器总成的装配

(1)暂时调好主动锥齿轮轴承预紧度,其方法如下。

①装好主动锥齿轮、前轴承,调整好主、从动锥齿轮啮合印迹后,再装轴承隔套、甩油圈和油封。

②用专用工具装好主减速器凸缘,在固定螺母的螺纹上应涂多用途的润滑油。

③用专用工具固定主减速器凸缘,拧紧固定凸缘的螺母,由于没有轴承隔套,每次只允许拧紧一点,并且不能拧得过紧。

④用扭力计测量主动锥齿轮的轴承预紧度,新轴承应为1.2~1.9 N·m,旧轴承为0.6~1.0N·m。

(2)差速器装上主减速器壳。将轴承外圈装到相应位置,注意不要将左右外围弄错,将差速器装上主减速器壳。把差速器壳轴承调整螺母装好。注意螺纹要保持正确接触,主、从动锥齿轮要保持合适的齿侧间隙。将轴承盖和主减速器壳上的装配记号对准,把轴承盖螺栓拧紧2~3圈,然后用手将轴承盖压下。如果轴承盖和主减速器壳配合不紧密,主要是由于调整螺母螺纹与主减速器壳上的螺纹未配合好所致,就应重新装调整螺母。

(3)调整差速器壳轴承预紧度,其方法如下(图4-7)。

图4-6 拆差速器壳轴承

1—轴承;2—差速器壳;3—从动锥齿轮;4—专用工具

图4-7 调整差速器壳轴承预紧度

1—主减速器壳;2—调整螺母;3—轴承盖;4—专用工具

①拧紧轴承盖螺栓,直至轴承盖弹性垫片受到一定压力为止。

②用专用工具(SST:09504~00011)拧紧调整螺母,直到主、从动锥齿轮齿侧间隙为0.2mm。

③用专用工具拧紧位于主动锥齿轮一侧的调整螺母,检查主、从动锥齿轮的齿侧间隙,如果在拧紧从动锥齿轮时导致齿侧间隙变化,就应放松调整螺母,直到齿侧间隙消除为止。

④将百分表装在从动锥齿轮一侧轴承盖的附近,拧松另一侧的调整螺母,拧紧调整螺母,直到百分表指针开始摆动为止。

⑤将调整螺母再拧紧1~1.5个圆孔位置(1/16~1/10圈),用百分表检查主、从动齿轮齿侧间隙,如果间隙未达到0.13~0.18mm,就需要等量地拧动左、右两个高速螺母进行调整,即一侧调整螺母拧松多少,另一侧调整螺母则要拧紧多少。

⑥以78N·m的力矩拧紧轴承盖螺栓,再检查齿侧间隙,并用扭力计测量主动锥齿轮轴承预紧度,预紧度应为0.39~0.59N·m。

(4)检查主、从动锥齿轮的啮合印迹,其方法如下。

①在从动锥齿轮三个或四个不同位置的轮齿上涂以红丹油。

②用手握住主减速器凸缘,朝两个不同方向转动从动锥齿轮。

③检查啮合印迹的情况,如图4-8所示。图中3的啮合印迹为正确的接触部位,并且轮齿正、反面的啮合印迹应该一样。对于不正确的啮合印迹,可通过移动主、从动齿轮进行调整,也就是通过增减主动锥齿轮与后轴承之间的垫片和调整差速器两端的调整螺母,使主、从动齿轮各沿自己的轴线移动来达到正常的接触部位。

图4-8 从动锥齿轮的啮合印迹情况

1—大端啮合;2—小端啮合;3—正确啮合;4—齿顶啮合;5—齿根啮合

a.大端啮合的调整。调整差速器两端的调整螺母,使从动锥齿轮离开主动锥齿轮。若此齿侧间隙增大,则可增加主动锥齿轮与后轴承之间垫片的厚度,使主动锥齿轮内移。

b.小端啮合的调整。调整差速器两端的调整螺母,使从动锥齿轮接近主动锥齿轮。若此齿侧间隙过小,则应在主动锥齿轮与后轴承之间选用较薄的垫片,使主动锥齿轮外移。

c.齿顶啮合的调整。主动锥齿轮与后轴承之间选用较厚的垫片,使主动锥齿轮靠近从动锥齿轮。如果此齿轮间隙过小,就拧动差速器两侧调整螺母,将从动锥齿轮外移。

d.齿根啮合的调整。选用较薄的垫片,使主动锥齿轮离开从动锥齿轮。如果齿侧间隙过大,就拧动两侧调整螺母,将从动锥齿轮内移。

(5)装轴承隔套、甩油圈和油封,其方法如下。

①用专用工具拆下主减速器凸缘、前轴承。

②装上新轴承隔套和前轴承。

③装好甩油圈,在新油封表面涂上多用途润滑油,用专用工具(SST:09316~60010)将油封压入主减速器壳中,使其外表面距主减速器壳外端面1.5cm为宜。

④将固定主减速器凸缘的螺母涂上多用途润滑油,装好主减速器凸缘,用专用工具(SST:09330~00020)固定凸缘,以108N·m的力矩拧紧螺母。

(6)调整主动锥齿轮轴承预紧度。用扭力计测量主动锥齿轮的轴承预紧度,新轴承应为1.18~1.86N·m,旧轴承应为0.59~0.98N·m。如果预紧度过大,就应更换轴承隔套;如果预紧度小于规定值,就应拧紧主减速器凸缘固定螺母,达到规定值为止。拧螺母时,如果超过最大力矩(235N·m),应更换轴承隔套,再按调整轴承预紧度的方法重新调整。

(7)检查主减速器凸缘的斜度。将百分表触头放在主减速器凸缘表面的边缘,转动凸缘,分别测量最大纵向斜度和横向斜度,不允许超过0.10mm。

(8)锁紧螺母。用锤子和冲子将主减速器固定螺母的锁紧垫片敲起,包住螺母。装上差速器壳两侧调整螺母的锁片,以13N·m的力矩将锁片拧紧在轴承盖上。

3)驱动轴的装配(LS400、CAMRY)

(1)装配内侧联轴器。如果联轴器已拆开,就应按以下顺序重新装配:

①对准拆卸前划好的配合记号;

②使保持架和内座圈朝一侧翘起,将钢球逐一放到保持架上。

(2)暂时装上防护罩和新的夹箍:

①在内侧联轴器盖上加上密封垫料;

②清除内侧联轴器朝向联轴器盖一侧表面上的润滑脂;

③使联轴器盖上的螺栓孔与联轴器的孔对准,然后插入六角螺栓;

④用塑面锤子轻敲内侧联轴器盖的边缘,使之就位。

(3)安装内侧联轴节:

①对准拆卸前划好的配合记号;

②用铜棒和锤子轻敲内侧联轴器,使它固定在驱动轴上;

③用弹性挡圈夹钳装上新的弹性挡圈。

(4)将防护罩装到外侧联轴器上。在装防护罩之前,要加注与被抹掉数量相同的润滑脂。

(5)将防护罩装到内侧联轴器上。在装防护罩之前,应加注润滑脂,润滑脂质量为100~110g。

(6)在每只防护罩上装上新的防护罩夹箍:

①弯起箍条并将其锁紧;

②当驱动轴处于标准长度时,防护罩应没有被拉伸或压缩情况。

(7)安装端盖:

①在端盖上加注润滑脂,润滑脂质量为50~60g;

②抹掉内侧联轴器朝向端盖表面上的润滑脂;

③粘贴上一张新的垫片,使垫片上有黏结剂的一面朝向内侧联轴器的外座圈侧;

④使端盖上的螺栓孔与内侧联轴器上的孔对准,然后插入六角螺栓;

⑤用塑面锤子轻敲端盖的边缘,使之就位。

4.2 考核点

1.考核要求

(1)正确地拆检后桥主减速器。

(2)装配调整后桥主减速器后,符合技术标准。

2.考核时间

60min。

3.考核评分

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见表4-1。

表4-1 主减速器与差速器检修和调整的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

4.3 驱动桥常见故障

1.齿轮间隙过大的异响

1)现象

此种异响是无节奏的“刚当、刚当”或“咯噔、咯噔”的撞击声,在车辆行驶速度相对稳定时,一般不易出现,而在变换油门的瞬间或车辆行驶速度不稳定时,较易出现。在车辆起步时,有“刚”的一声响,在汽车上坡时,出现“刚当、刚当”的响声,一般为圆锥主、从动齿轮啮合不良所致。

2)原因

在各部轴承间隙较正常的情况下,各齿轮牙齿间(圆锥主、从动齿轮,行星齿轮与半轴齿轮,半轴齿轮键槽与半轴花键齿)的间隙过大(CA型车还有圆柱主、从动齿轮),引起齿面相互撞击而出现异响。此外,从动圆锥齿轮与差速器的固定螺栓松动,也会出现类似响声。

3)诊断

车辆行驶时,油门急剧变化的瞬间,若桥壳处出现“刚当、刚当”撞击性较强的声音时,一般是齿轮啮合间隙过大所致;若有“咯噔、咯噔”或“啃”的声音,则可能是半轴花键副间隙过大,或在大负荷时,CA型车圆柱从动齿轮固定螺栓松动所致;若响声较为杂乱时,说明驱动桥总间隙过大。

4)处理

如果此异响不严重可继续行驶,严重时应找出原因。若属圆锥主、从动齿轮间隙过大,应适当调整;若属半轴花键副间隙过大,左右半轴可对换(使用时最好对换),以改变花键齿受力方向。其他各齿轮,只要响得不太严重时,仍可继续使用。

2.齿轮啮合不正常的异响

1)现象

此种响声有点像齿轮啮合间隙过小的声音,但较杂乱,有时带有“哽哽”的声音。车速越快,响得越严重,加油门和收油门时都响,有时驱动桥壳处有发热现象,严重时有震动。

2)原因

(1)齿轮不合乎规格或加工精度不符合要求。

(2)不是成对更换齿轮。

(3)圆锥主动齿轮的位置不适当,使主、从动齿轮啮合失常。

3)处理

轻微发响时,可继续磨合使用;若响声严重,应详细检查。如因齿轮精度过低,经调整好后有好转,可磨合使用。否则,应更换齿轮。

3.行星齿轮的响声

1)现象

车辆转弯时,行星齿轮因其差速作用而转动,当啮合不正常时,会出现响声。车辆直线行驶时,由于受行驶条件及轮胎状况的影响,行星齿轮除推动半轴齿轮外,它本身也微量地来回转动。当啮合不良时,也会出现响声。

2)原因

(1)齿轮不配套,啮合不良。车辆直线行驶速度达15~20km/h时,一般出现“嗯嗯”的响声;车速越快,响声越大;收回油门时,响得比较严重一些;转弯时,除此响声外,又出现“咯噔、咯噔”的声音,同时会感到驱动桥处有抖动现象。

(2)齿轮与十字轴咬住(没完全咬死,但转动费力)。车辆转弯时,出现“咔吧、咔吧”的响声,直线低速行驶,有时也能听到一点,车速升高后,响声一般消失。

(3)齿面擦伤。车辆直线行驶,车速为50~55km/h时,出现“呜呜”的响声,有点像刮大风的声音,收回油门时,响得严重一些,转弯时又变为“嗯嗯”的声音。

3)诊断

将后轮架起,拉紧驻车制动器,将听诊器具接触在差速器壳处,用手扳动一侧车轮,使行星齿轮转动,一般可听出响声。若属第二种情况,扳动车轮费力,严重时则扳不动。

4)处理

第一种情况,可换用合适的齿轮。第二种情况,若齿轮与十字轴未烧损,卸下后,用砂布修磨后,仍可使用。第三种情况,响声不太重、润滑良好时,可继续行驶磨合,严重时应卸下齿轮,修磨齿面。

4.驱动桥过热

1)现象

一辆BJ2020型汽车,后驱动桥减速器壳体行驶不到10km,就有过热现象,高温烫手,润滑油呈乳白色泡沫,每行驶半个月左右,就要报废一套主传动锥齿轮。经多次反复调整,均无好转,据驾驶员反映,该车是在更换后驱动桥总成才出现上述现象,原桥壳总成因调整主减速器不当而报废。换用新桥壳总成后,因与原桥壳总成钢板座中心距离不一致,对钢板座进行移位后方能装配。装配以后便出现上述现象。

2)原因及分析

从维修角度来分析,反复维修调整不可能造成行驶10km就有过热现象,从配件质量来考虑,也不可能每次更换的齿轮都不合格,只能从车辆结构方面去找原因。由于该车对新桥壳钢板座进行过移位,只能从钢板座移位后的位置来考虑。经对比新老结构后驱动桥钢板座总成发现,新桥壳钢板座移位后使整个总成向后倾斜7°30',而一般要求应向前倾斜7°30'方可保证传动轴两端万向节叉在同一平面内以等角速运转。由于钢板座移位时随意焊接,没有按该车总体布置要求施工,使分动箱输出轴与后驱动桥齿轮输入轴轴线不平行,传动时不是等速运转,而是时快时慢。快时,主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慢时,从动齿轮带动主动齿轮,齿轮正反啮合面均受力较大,破坏了正常传动,以致产生振动,因而齿轮磨损很快,温度很高。

3)诊断与处理

由于多次调整及更换齿轮无法排除故障,则应在车辆结构及传动角度方面来分析。将后驱动桥顶起,挂挡运转,观察分动箱输出轴轴线与减速器输入轴轴线是否平行,传动轴是否有振摆现象。

5.驱动桥异响一般的识别方法

(1)上坡时发响,表明主减速器主动锥齿轮与从动锥齿轮的啮合靠近齿根部。此时,应将从动圆锥齿轮朝外移动。

(2)下坡时发响,表明主减速器主动锥齿轮与从动锥齿轮的啮合靠近齿顶部。此时,应将主动圆锥齿轮朝里移动。

(3)上、下坡均发响,表明轴承松动,若产生金属敲击及碎裂声,则齿轮已被打坏。

(4)驱动桥异响随速度增加时,噪声也增大,滑行时响声减小或消失,一般为轴承磨损过度或齿轮啮合不良。

(5)改变车速时,产生“嘎啦”声,一般为齿轮啮合间隙过大,高挡小油门行驶时很明显。

(6)加速或减速行驶时,听到有“咝咝”的噪声,表明齿轮啮合不良或间隙太小。

(7)直行时不响,转弯时发响,表明差速器、行星齿轮及半轴齿轮啮合间隙过大。

以上响声可通过路试、停车拆除主传动轴与减速器连接的万向节并晃动减速器突缘检查轴承间隙及齿轮啮合间隙,或支起后轮并在挂入高挡时急剧改变油门来听诊驱动桥内异响变化和检查驱动桥总间隙等,加以识别和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