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周六的晚上,蕾蕾在上网,蕾蕾妈妈洗完碗以后,突然来问蕾蕾:“你能帮我找找邓丽君的歌儿吗?”
“老妈,不是吧,那么老的歌儿你还听啊?”蕾蕾一副不屑的样子。
“妈妈那时候可是邓丽君的铁杆粉丝呢,我可不喜欢什么周杰伦的歌儿,听不惯!”
“原来妈妈以前也有偶像啊!”
“有倒是有,可不像你们现在的孩子,还追星,为了一张演唱会的门票,可以省吃俭用,甚至等个通宵也要买到票!”
“您怎么知道有人这样追星啊?我们班就有几个女孩子这样,我可没那么疯狂!”
“我们单位好多年轻人也这样啊,还是我女儿理智啊。”
“但是妈妈,我们可以有偶像,可以追星吗?”
“什么事情都有个度啊,你有偶像没错,但要看是什么偶像,为了学习他什么而把他当成偶像的。‘追星’要‘追’得有意义,不可盲目去做一些‘傻事’。就在2006年的时候,有位女士为了与刘德华拉近距离,不惜倾尽家产,而导致家败人亡!这种追星的方式就不对嘛!”
“妈妈说得对,我喜欢周杰伦的歌,也是有原因的呀。周杰伦在领金曲奖‘年度最佳专辑’奖时曾说过一句:‘好好认真读书,好好听周杰伦的音乐’。杰伦的音乐以公益歌居多,如《梯田》《听妈妈的话》《外婆》《懦夫》等,几乎每张专辑都会有!”
“女儿说得也有道理啊……”
就这样,母女俩就偶像问题聊到深夜。
教育支招:
的确,现在的中学校园里,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明星和偶像。这些少男少女,对明星们似乎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狂热,追星的大部分人也是这些青春期的孩子们。“追星”行为是指青少年过分崇拜迷恋影视明星和歌星的行为。中学生追星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现在孩子心中的偶像大多都是影视歌星,只有少数人的偶像为艺术家或商人、作家等。很多孩子因为追星已经逐渐变得疯狂起来,他们盲目地“随大流”,疯狂地收集明星资料、相片和唱片,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既浪费钱财又浪费时间。那么,这些初中学生为什么会成为追星族中的一员呢?
据心理学家分析,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是青春期心理需要的反映。而他们“追星”的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炫耀心理、从众心理、功名心理、追求成功心理。
英国一项研究表明:名人崇拜可能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人员认为,那些十几岁的追星族成员,通常能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得很好并且拥有较好人缘,这是因为对名人的兴趣,能在他们的青春期成长和交际过程中产生积极影响。
但盲目地追星,也会让自己的生活陷入无目的之中。对于孩子盲目“追星”的行为,家长一定要及时予以纠正,对此,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方法一:帮助孩子树立明确的目标与理想。
实际上,追星现象在那些学习成绩差、没有目标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他们是利用明星这一共同话题,另辟蹊径地在同学们心中树立形象。于是,他们刻意模仿明星们的作风,收集明星们的信息,把这些作为同学在一起交往时炫耀自己的能干、消息灵通的资本,以此提高自己的威信。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对明星的关注度会小很多,因为他们有树立威望的资本——学习成绩。
因此,作为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让其树立学习的目标。当他为理想奋斗的时候,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精力“追星”了。
方法二:让孩子“追星”“追”得有意义。
父母不可否定孩子的追星行为,但要告诉孩子:“追星”要“追”得有意义,不可盲目去做一些“傻事”。如何做到“追星”追得有意义呢?就是说在“追星”的同时,也去学习明星的那些高贵品质。许多明星之所以成名,是因为他们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他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许多明星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
你可以给孩子举一些能启发孩子的明星例子,比如郑智化,他虽然是残疾人,但他身残志不残,毅然选择了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演艺。他靠坚强的意志,唱出了许多好听的歌,大家都熟悉的《水手》就足以证实。
还有成龙,当初他出道时只是跑龙套,屡次遭到别人的否决,但是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当你告诉孩子这些后,他就会有选择性地树立自己心中的偶像而不至于盲目追星,同时,他们会学习这些明星身上那些可贵的品质,这就是“追星”的意义。
方法三: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趋向,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美。
很多初中的孩子追星,是因为他们被明星俊美的外表打动。在孩子的眼里,明星是快乐的使者,是美的化身,是最有成就的典范。这是因为,孩子还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丑。为此,父母要对孩子进行一些价值观教育,让孩子知道,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当孩子对审美的标准发生改变以后,也就理智得多了。
作为初中生的家长,正确引导孩子的追星情结,才会让孩子理智地认识追星。这样,孩子就不会盲目地跟在明星后面,而是行动起来,为自己的目标奋斗,为自己的梦想努力,你的孩子也会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和耀眼之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