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初一的语文老师在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时候,读到这样一篇文章:敬爱的王老师,希望您不要让我妈妈和我一起上学了。说句心里话,妈妈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的辛苦。妈妈天天有洗不完的衣服;中午哥哥回来前妈妈要把午饭做好,哥哥回来吃完饭就得走;下午妈妈也要早点给我们做晚饭;爸爸每天从早上7点上班到晚上11点才能回来,妈妈还要给爸爸做饭……我保证,我再也不调皮了……
当这位语文老师读到这里的时候,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孩子终于能理解家长的苦心了。原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位叫王兴的同学,是学校初一的学生,调皮捣蛋,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的。那次,他在学校又打伤了几个同学,作为班主任的这位语文老师只好把孩子的妈妈请到了学校,并让孩子的妈妈来学校陪读以管束孩子。为了能让孩子继续留校读书,从当日下午起,这位妈妈便开始了自己的“陪读”生涯,每天家里和学校来回跑,妈妈为此痛苦不堪,王兴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为此,他在作文中给班主任王老师写了一封信,乞求老师不要再让妈妈为自己陪读了……
从此,这名叫王兴的初一学生好像换了一个人,他开始认真学习,开始感激老师……
教育支招:
人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父母,无论多辛苦,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能成人成才。可事实上,又有几个孩子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呢?尤其是当孩子进入中学后,由“小人”向“大人”过渡的他们,言行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逐渐增强,更是处处与父母对着干,以此证明自己也是个大人了。有些孩子也总是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
而对待老师,这些孩子也是如此。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和自主,有的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总要“逆反”一下,甚至故意去触犯一些“清规戒律”。对老师言听计从的“乖学生”常常受到同伴的嘲笑和讥讽。在他们看来,老师的谆谆教导总是不近情理,老师的苦口婆心实在是婆婆妈妈。
一次调查中发现,同学们最喜欢的老师是热爱学生、理解学生的老师。其实,理解是相互的,学生需要老师的理解,老师同样需要学生的理解。一位老师十分感慨地说:“清贫、艰辛、工作任务繁重其实算不了什么,最伤脑筋的是某些学生只要求老师理解他们,而他们却一点也不去想想该怎样理解老师。”
一位初三的老师在教师节那天接到学生的来信,心里喜滋滋的,在办公室里一次又一次地念道:“初中三年来,您在我的学习上给予了很多的帮助,在我的思想方面也给予了莫大的关心。现在想来,觉得自己真是很幸运,能够遇到像您这样的好老师……”一连几天,老师讲课都格外精神。他为自己在学生的心目中是那么称职、那么亲切、那么令人钦佩而感到由衷的愉悦,和自己的学生在一起其乐无穷。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重要部分。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初中三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这是老师的工作职责,自己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初中三年正是孩子身心发展与巨变的时期,家长如果不做好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对孩子接下来的成长都会有巨大的影响。孩子不理解老师与家长,这已经是个很明显的征兆,作为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孩子在这个时期出现的种种行为,并不是说孩子变坏了,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在生理上、心理上的变化而产生的正常现象。
孩子不理解父母、不理解老师,不仅仅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情况,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甚至有可能导致孩子误入迷途。那么,作为父母,该怎样做好“言传”,让孩子理解家长、理解老师呢?
方法一:主动去体察、关心、理解孩子,让孩子接受家长的关爱,做好“言传”的前期工作。
任何人都要经历成长的过程。孩子进入中学以后,他们的活动天地一下子变开阔了,学到的知识加深了,与老师、同学交往的范围扩大了,获取的信息大大增加了。于是,他们不再对家长言听计从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思维形式和做事风范,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人和事,并尝试做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尽管这些见解难免有些幼稚,但却表明了他们正在走向成熟。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这些表现不必忧虑,反倒应该高兴并要理解孩子,这表明孩子正在长大。只有先理解孩子,才能做好“言传”,让孩子理解你。
方法二:教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以理解为桥梁,建立起密切的师生、亲子关系,无论对于孩子还是教师和家长,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作为家长,应该教会孩子换位思考。
从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作为学生的你,不妨从老师的角度想想看,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老师所做的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好,可能在实现这一意愿的时候,方法上有所失误。因为老师也是人,老师并非一切皆能、一切都正确,他们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凡人的欲念和优、缺点,凡人的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也有情绪,也可能犯错,多理解老师,想对方所想,思对方所思,才能相处得更为融洽,真正地成为朋友。
从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作为孩子,当你们要求“理解万岁”的时候,有没有想到,父母也是需要理解的,理解永远都是双向的。不错,你希望别人能认同、理解自己,但父母也需要理解。工作的辛苦、生活的压力已经不允许他们和你一样激情高昂,他们也曾年轻过,他们身上有更多的责任。你理解过父母吗?
方法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学习、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感化孩子。
父母、老师对孩子的关爱都是发自内心的,作为父母,可以用学习、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来劝导孩子,让他们理解父母。
但父母在做这些“言传”工作时,一定要放低姿态、言辞诚恳地与孩子交谈,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