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从林 马玲艳 杨红
庞从林,任教于云南省呈贡区教师进修学校,至今工作18年。工作期间曾担任过中学教师及班主任、全区新教师培训班班主任、国培项目区级技术管理员等多种教师项目培训负责人。2010年获区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2010年获云南省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实践成果二等奖,2012年获全国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实践成果二等奖。2006年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学习后,多年来一直作为主讲教师从事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为呈贡区教师提供支持,使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转变教学观念,并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项目的教学活动,最终帮助学生掌握21世纪所需的关键技能,提升教育水平和学习效果。
马玲艳,2007年7月毕业后任教于昆明市阳宗海风景名胜区七甸学校。工作期间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工作。2009年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学习后,在教学中始终坚持践行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充分体会到英特尔®未来教育的魅力。2012年获云南省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实践成果二等奖,2012年获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2—2013年连续两年荣获区建党节演讲比赛二等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杨红,在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工作,1995年获得实用新型国家专利“计算机硬盘写保护锁”的专利授权,2010年中央电教馆和英特尔公司在教育部委托下举办的“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十周年表彰及应用成果展示活动”中获优秀教学应用成果一等奖、二等奖,2012年又获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优秀教学应用成果二等奖。
【作品介绍】
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绚丽多姿。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国人掀起了学习西方文化热,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受到冲击,面临缺失的考验。身为中华儿女,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身为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更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问题。
《本命年的回想》是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著名作家刘绍棠创作的一篇文章,写的是京郊运河家乡过年的情景。文章以主要的篇幅写了家乡火热的春节景象,描绘了一组色彩缤纷的乡村年景图。它用词生动、准确、语言朴实、充满着浓郁的乡村气息。通过学习《本命年的回想》反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课文,组织学生完成《民俗风情知多少》调查表,从而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师生根据《民俗风情知多少》反馈表共同确定研究问题,设计学习计划和完成目标。组织学生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查找与春节有关的资料(春节的由来、传说、诗词,中国传统民俗,传统美食等),深入民间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学生根据各组的研究方向,开展相关活动,亲身领略民俗文化特别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对自己如何传承民俗文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作品主题春节民俗畅想曲
所属学科语文
相关学科语文、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
适用年级七年级
对应教材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覆盖范围单元
学时安排每课40分钟,课内6个课时,课外18个学时
【课程标准】
学科课程标准: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方法。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一)语文学科:
1.能将课内所学到的有关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等相关知识融会贯通、拓展迁移到实践探究中,通过比较研究,了解民俗文化的奥秘,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2.能够进行对联、手抄报等设计与制作,表达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通过交流、演讲,感悟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发展质疑、推理、批判性思考和合理想象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品德学科: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四)美术学科:学会设计与制作手抄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情趣。
(五)信息技术学科: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使用Word文档制作电子小报、使用PowerPoint来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使用FrontPage来制作专题网站,会运用互联网博客、QQ、 e-mail表达或交流信息,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媒体学习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倡导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合作研究,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实地考察、采访百姓、调查分析等途径了解民俗风情,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综合分析概括能力;重视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调查家乡的民俗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做民俗文化的自觉传播者和传承者。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好的学习任务,首先应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其思考,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提出的学习任务应该适应不同的学生,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单元计划的框架问题——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基本问题的设计质量直接决定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单元教学计划的设计至关重要。
【框架问题】
基本问题:怎样在全球化进程中传承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
单元问题:1.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春节蕴含了怎样的地域色彩和乡土风情?
2.传承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对于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
内容问题:1.你知道哪些过年的习俗?
3.课文中作者是怎样生动传神地来描写过年习俗的?
4.课文中作者用了哪四个词语来描述逐渐升温的春节?
5.春节为什么如此隆重?从中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期盼?
6.社会不断发展,春节发生了哪些变化?
7.当地有哪些有特色的民俗风情?
【项目实施前的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课前预习课文内容
让学生带着问题课前预习:1.课文中作者是怎样生动传神地来描写过年习俗的?2.你知道哪些过年的习俗?
第二阶段:学习课文内容(看录像第一部分)
一、课堂导入(酝酿过年气氛)
1.歌曲《好日子》。
2.春节是一年中最期待、最快乐的节日,春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学生介绍过年的一些习俗。
明确:祭灶、扫尘、贴春联、门神、年画、倒贴“福”字、年夜饭(团圆饭)、祭祖、守岁、迎春、红包(压岁钱)、新年赠橘、新年放爆竹、拜年、接财神、回娘家、初六送穷。通过幻灯片转入正题。
1.题目“本命年的回想”,访问学生几个有关“本命年问题”。 明确:我国习惯用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六十岁。
2.作家刘绍棠简介。
3.作品推荐:《运河的桨声》《娥眉》《青枝绿叶》《京门脸子》《蒲柳人家》《乡土与创作》。(幻灯)
4.检查预习:生字词(幻灯)
二、去北方过年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富年味的一段。
明确:第四段
1.跟着新年的音乐放声朗读这一段,找出北方旧时过年习俗。(配上背景音乐:《喜洋洋》,画面显示各种过年习俗的图片)
明确:十件事: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幻灯)
顺序:时间顺序,感情逐步递进。
2.在文中找出学生最喜欢的片段,体味作者生动传神的描写。思考:过年这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蕴含了怎样的地域色彩和乡土风情?
明确: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染宰杀牲禽的气氛。“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乎有点同情;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乎有点从严宣判。读起来很有情味。
作者语言生动传神,不多几笔,勾勒了一派热闹的生活情景,文章对大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体现民风民俗的图景画。
3.在作家笔下,京郊运河父老乡亲过年的气氛真是浓浓郁郁,为什么过年如此隆重?从中寄托着人们怎样的期盼呢?
(1)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2)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3)合家团聚,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4)课文小结: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三、今昔“年”对比
1.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在近几年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过年的方式越来越丰富,说说你现在新年是怎么过的。
春节旅游,上网、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吃年夜饭、拿压岁钱、贴春联、看春节晚会……
2.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3.分组讨论、汇报: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1)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
(2)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3)某些传统文化在消亡,需要保护,有些新的文明方式在产生,要发扬。
四、作业(教师出示《教师演示文稿》PPT明确学习任务)
1.上网查找、实地调查:我们呈贡区的过年习俗主要有哪些?这些习俗有什么含义?
2.春节民俗有关的资料(世界各地习俗,传统美食,春节由来,春节传说,春节诗词等)汇集编写新春小报。五个组各司其职:
第一组:描写一个你家过年时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场面
第二组:一幅年画或者摄影作品
第三组:写一幅春联
第四组:拟写几条过好春节的建议和拜年短信
第五组:民俗文艺节目表演
五、结束
同学们,听,锣鼓喧天,鞭炮阵阵,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送给所有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课毕)
第三阶段:开展问卷调查,确定研究主题
1.学生填写《民俗风情知多少》问卷调查表,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根据《民俗风情知多少》反馈表商议并制订出此次单元学习的具体任务,并制订学习计划和完成目标。
2.教师根据问卷调查情况,使用教师演示文稿《介绍我的单元》向学生出示本次的活动学习重点。
3.提出单元问题:民俗文化怎样在全球化进程中传承?不要求学生答得有深度,有个方向即可。接着提出内容问题:你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传承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4.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各组拟订《小组活动方案设计表》《小组活动方案评价量规》以小组的形式研究此方案,方案要明确:
确定小组长,小组组名,合作口号。
成员有哪些,如何分工。
研究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方式呈现研究结果。
第四阶段:学生小组合作,搜集整理资料(看录像第二、三部分)
学生小组合作,分别通过网络、图书馆、实地考察等途径查找以下资料: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与各地过年习俗有什么不同,春节的由来、传说、诗词、年画、春联及短信,拟写几条过好春节的建议,熟悉当地民风民俗。并让学生准备好以小组为单位,将本组的探究学习成果以文字、图片、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
第五阶段:中期成果展示
1.小组分工准备进行演示汇报。
2.确定负责人拟定《中期成果展示——活动流程表》,并下发给展示人员,明确流程。
3.以小组为单位将本组的探究学习成果以文字、图片、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中期展示)
第六阶段:教师指导实践作品制作
1.教师就前几个阶段中,各小组的研究过程及结果,进行点评与指导,各小组再次深入探讨研究。
2.教师利用《学生演示文稿范例》指导学生使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利用《学生网站范例》指导学生制作网页,交流成果。
3.教师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来呈现实践的结果,如制作手抄报、书写春联、剪窗花等,并且将学生的作品张贴在班级宣传栏中,进行宣传与展示。
(备注1)指导组员利用《小组活动自查反思量表》对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各方面表现进行评价。
(备注2)教师带领学生利用《学生演示文稿评价量规》《学生网站评价量表》测评各组的实践成果,并对其提出修改意见。
第七阶段:实践成果总结与展示(看录像第四部分)
1.每组由代表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学生网站、手抄报刊、收集的图片(附带文字说明)、学生PPT ] 。
2.邀请学校领导、老师、同年级的学生代表担任评委,根据《学生作品评价量规》打分,鼓励和完善作品。
3.将其中优秀作品作为博客的资源发布在博客网站上,进行博客“春节民俗畅想曲”的设计和发布。
4.组织学生上网观看“春节民俗畅想曲”的博客内容并在博客上发表评论。让老师和学生通过网上互相交流的形式,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八阶段:拓展延伸
1.再一次在博客中呈现“基本问题”——“怎样在全球化进程中传承民俗文化?”让学生发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加深他们对“民俗”的理解。
2.引导学生对单元学习进行拓展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民俗文化,我们要善于传承和发扬民俗文化,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在单元学习之后可以继续把这个博客做下去,成为弘扬民俗精髓和展现文化瑰宝的圣地。
【特色活动】
1.教师就前几个阶段中,各小组的研究过程及结果,进行点评与指导,各小组再次深入探讨研究。
2.教师利用《学生演示文稿范例》指导学生使用PowerPoint 制作演示文稿,利用《学生网站范例》指导学生制作网页,交流成果。
3.教师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来呈现实践的结果,如制作手抄报、书写春联、剪窗花等,并且将学生的作品张贴在班级宣传栏中,进行宣传与展示。
4.邀请学校领导、老师、同年级的学生代表担任评委,根据《学生作品评价量规》打分,鼓励和完善作品。
5.将其中优秀作品作为博客的资源发布在博客网站上,进行博客“春节民俗畅想曲”的设计和发布。
6.组织学生上网观看“春节民俗畅想曲”的博客内容并在博客上发表评论。让老师和学生通过网上互相交流的形式,再一次深刻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所需资源】
1.硬件:计算机、数码相机、摄像机、打印机、投影机、网络连接。
2.软件:学生会使用互联网、微软Office系列软件、图像处理多媒体软件。
3.印刷材料:小学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料。
4.通过www.baidu.com,www.google.cn等搜索网站,查询与活动主题相关的知识。
【评价工具或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用到以下评价工具:《民俗风情知多少》调查问卷、《小组活动方案量规》《小组活动方案设计表》《小组活动评价量规》《小组活动记录单》《小组活动自查反思量表》《小伙伴汇报记录表》《小组活动反思量表》《演示文稿评价量表》《宣传研究汇报量表》《学生网站评价量表》《“学生手抄报”评价量规》《项目学习量表》。
有特色的评价量规
一、“民俗风情知多少”问卷调查
问卷描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本问卷就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进行调研。
1.你的年级是()
A.七年级 B.八年级 C.九年级
2.你喜欢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西方的节日( )
A.中国传统节日 B.西方节日 C.两者差不多
3.你知道春节的确切日期是()
A.农历正月初一 B.农历正月初五 C.农历正月十五
4.你知道端午节的起源是()
A.纪念屈原说 B.纪念伍子胥说 C.纪念曹娥说
5.下面哪一个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
A.中秋节 B.重阳节 C.劳动节
6.你喜欢读古诗词吗?()
A.喜欢 B.不喜欢 C一般
7.你认为背诵古诗词对你有什么好处?()
A.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B.应付考试 C.赢得老师或家长的称赞
8.以下读物中你最喜欢的是()
A.作文辅导类 B.动画卡通类 C.经典诵读篇目
9.你知道被称为“诗鬼”的是下面哪位诗人吗?()
A.李白 B.杜甫 C.李贺
10.你认为下面哪个符合《论语》的核心思想()
A.德 B.礼 C.仁
11.你知道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
A.《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B.《三国演义》《红楼梦》《百家姓》《三字经》
C.《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西游记》
12.你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
A.曹雪芹 B.施耐庵 C.罗贯中
13.以下哪一个剧种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国粹()
A.京剧 B.豫剧 C.湘剧
14.对某一门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民族乐器(二胡、古筝等),你()
A.学过一点 B一点不懂 C.有机会就会去学
15.对仁义、孝敬、忠诚等传统道德,你觉得()
A.需要继承并发扬 B.无所谓 C.已经过时
16.你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
A.很重要 B.有一些作用 C.可有可无
17.你是否愿意多多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A.想了解 B.已经过时了,没必要了解 C.无所谓
18.你认为当代小学生在继承、发扬和保护我国传统文化上应该怎样做( )
A.平时了解并适当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自身做起
B.多看经典篇目,多背诵古诗词
C.都是陈旧的事物,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二、小组活动自查反思量表
差异性教学的调整
在教学中备课组原来的设计是将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一起出示给学生。但实施了第一阶段后,发现三年级学生由于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多个问题同时出示,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于是备课组调整策略,分解难度,将内容问题在不同阶段相继抛出,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任务后再接受下一个任务,这样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起来解决某一阶段问题,他们会觉得容易些,当任务解决后,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也愿意再接受下一个任务。
需特别帮助的学生
1.提供范例。2.根据能力混合分组。3.在布置任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4.根据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分配任务。5.鼓励学生配对合作。
表现突出的学生
1.让他们担任领导或指导职务。2.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进行后续研究,给予他们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要求他们做出更详细和更出色的展示。3.根据要求进行分析研究,写出具有自己观点的研究报告,形成论文,并送往报纸杂志发表。
【特色成果】
在研究学习过程中每个小组都展示了各自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2009年7月6日至13日,呈贡县教师进修学校对阳宗海风景名胜区七甸学校全体教师进行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培训中,呈贡教师进修学校、七甸学校的领导对该项工作高度重视、认真准备、精心组织、有效管理。进修学校的几位教师认真授课、耐心指导,七甸学校教师(学员74人)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建立小组学习交流机制,积极配合指导教师,努力学习,注重合作与交流,同伴互助。培训结束后,学员们学以致用,利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及方法在课堂中进行实践,使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能力得到了培养、提升,使山区的孩子也能和城市的孩子一样得到同等的信息技术教育,使该项培训达到了目的,取得了好成绩。
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项目负责人杨红老师、呈贡区教师进修学校庞从林老师与七甸学校马玲艳老师共同合作,按照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学习的理念,认真规划课题,在共同研讨的基础上完成了《春节民俗畅想曲》单元计划的制订,通过分阶段按步骤实施,取得了预期效果,达到了研究目标。
《春节民俗畅想曲》依据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命年的回想》而设计。《本命年的回想》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创作的散文,写的是京郊运河一带乡村过年的情景,充满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文章用词准确、生动,语言通俗易懂而又富有情趣。为体现语文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等理念,我们把《本命年的回想》内涵加以拓展延伸,转化为本地教学资源,通过对七甸、呈贡春节民俗畅想,使学生对民俗的认识理解更加深刻,对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有了新认识,唱响了一曲弘扬传统文化的民俗之歌。现将课题实施经验总结反思如下:
1.植根七甸,分析现状。
为了解七甸学校学生对民俗传统文化认识掌握的现实状况,我们在七(3)班和七(6)班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传统文化习俗和主要节日知多少”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就学生的传统节日知多少、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在发放的100多份有效问卷中,知道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只有60%的学生,40%的学生知道中国的文房四宝,所以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显得尤为重要。
2.结合课文,拓展资源。
通过学习《本命年的回想》这篇反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课文,组织学生完成《民俗风情知多少》调查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研究本地民俗风情的积极性。师生根据《民俗风情知多少》反馈表,共同确定研究问题,设计学习计划和完成目标。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查找与春节有关的资料,如春节由来,春节传说,春节诗词,中国传统民俗,传统美食等;深入呈贡、七甸民间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如呈贡过春节唱花灯,七甸美食豌豆粉、臭豆腐等,拓展了许多信息资源。学生根据各组的研究方向,开展相关活动,亲身领略了民俗文化特别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爱家乡的情怀,对如何传承民俗文化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3.走向开放,达成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我们的教学设计拟在课堂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再延伸到课外活动、综合实践,践行大语文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与语文的关系,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带着更深、更新的问题走向社会,并为解决问题而自主学习,向生活学习,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我们依据课程标准,着眼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从学生的认知经验、知识结构出发,为学生的探究示范引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各小组分工明确,协作有方,积极建立自己的资料库,翻阅书报杂志、上网查寻各种资料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和主要节日”,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规范有序、制作的网站图文并茂、易于理解,表现出很强的研究性和创造潜能。民俗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通过体味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及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积淀了知识,厚实了文化底蕴,并学会赏析生动传神的语言,提高了语文素养。实践证明,这项活动式教学,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易于理解,积极参与,而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学生作为主体,在民主和谐中活动,自我探究、 自我体味,教师在尊重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组织引导,较好地达成了本课教学目标。
4.转变观念,学会学习。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模式:教师的作用由“怎样教好”转变为“如何让学生会学、学好”,充分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活动中建立了多种模式的学习小组,学生在交流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充分展示。另外,在整个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学生身上团结合作、勇于进取的精神,增进了师生间的了解,通过带领他们到校外进行采访、走访和调查了解,让他们深刻了解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以及民风民俗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家乡的热情。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想起了江苏泰州泰兴市洋思中学的一句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不过可能我们还没有找到有地方特色,同时适合自身和学生的好教法。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探究,努力找到好的教法和适合学生的学法,做有策略的教师,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5.现代手段,整合运用。
语文教学要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该项成果研究,使教师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多媒体教学能以它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能有效地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学习并灵活整合运用这一高科技手段,使昏昏欲睡的学生集中精力“活”起来,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师生同时达到熟练、高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6.继承传统,唱响民俗。
当前,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打牢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在拥有开放的文化心态的同时拥有民族文化的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文化传人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因为今天,文化渗透表现很突出,如近年来“韩流”“日流”“过洋节”等在我国未成年人群体中越来越流行。这些一方面为我们增添了新的文化元素,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些扑面而来的外来文化冲击,本民族文化根基薄弱、生活阅历浅和鉴别能力弱的未成年人极易迷失文化方向,从而丧失文化自信,我们之所以选择此课题,深知“大而广难达教学目标”,但其意义重大,很有必要,旨在通过认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和节日的过程,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和家乡。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难窥一斑,参加课题研究的大部分学生由于面对升学压力和繁重的学业负担,难免出现过于关注结果,忽略实践体验以及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另外七甸学校目前的经济实力和办学设备等条件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工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在以后的培训研究中,我们将不断反思探究,努力改进,不断完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点评:
教学设计独特新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可操作性强,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探索。教师关注祖国宝贵的民俗文化,能发现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缺失的能力和品质,并加以培养和引导。
英特尔®未来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在本课中有较好体现。既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自主探索、交流分享、建构知识的能力。
在解决好内容问题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的关注。不一定能有效解决,但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寻求办法,做好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工作。
点评人:张向红
责任编辑:张向红 曾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