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礼乐教育”研究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例
上海市金山区松隐小学
上海市金山区松隐小学创建于1904年,是一所具有良好的教育科研基础的学校。学校历经百年沧桑。虽几经易名,但一直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作为学校办学的追求。进入八十年代,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群众性普教科研活动,2001年3月被金山区教育局命名为“金山区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全区共两所),被上海市教育学会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命名为“学习指导”实验研究基地,先后承担国家级、市级、区级课题几十项。2010年又被金山区教育局评为“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十一五”期间,学校提出“科学与人文整合教育的实践研究”,努力构建“尚人文,讲科学,求发展”的农村小学素质教育模式。但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在:(1)独生子女家庭占相当大的比例。父母过分溺爱,学生普遍出现“不懂礼貌、做事不认真、自私任性”等现象。(2)祖辈抚养的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由于老人们缺乏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出现了许多问题。(3)学校农民工同住子女约占51.5%。这些问题,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如何针对上述问题,挖掘市、区和本地优质教育资源,给予他们优质的教育呢?
作为教育者,深刻感到丰满人生不仅仅需要科学与人文,更需要礼与乐的熏陶。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誉称。礼乐文化对于人性的和谐、提升人的境界、树立人的德性,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一所具有良好教育科研基础的学校。如何依托科研引领,进一步开展礼乐教育,对于学校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育人水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教育科研实践,学校确立了“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促进决策科学、民主、有效,程序、运行规范。
在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坚持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逐步构建了农村小学礼乐教育的操作模型和运行机制。
图13 农村小学礼乐教育的操作模型和动作机制
依据系统理论,在确立教育目标的前提下,配以相关的内容,通过四大途径,努力培育阳光少年。
我们首先依据儒家“礼乐并举”、“礼乐并重”、“礼乐一体”的教育思想,确立了礼乐教育的总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身心特点,分解成低、中、高三段,使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
其次,在教育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我们赋予了具体的教育内容,总体来说是以养成教育为主的礼乐教育和以审美教育为主的礼乐教育两大块,注重礼乐的相互关系,使之相互影响,并以课程的形式加以实施。
再次,我们以项目推进的方式通过课堂教学、课程建设、社会实践、环境建设、家庭教育等五大途径开展实践与探索。
最后,我们尝试编制有关的评价量规来衡量我们的教育结果,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即培养一代“懂礼仪、善学习、爱音乐、会运动”的阳光少年。
关注人文性。礼乐教育的实施要关注每一位师生的发展,引导他们不断提高礼乐素养并挖掘自身潜力;礼乐教育是获得刻骨铭心的影响感悟的一个情感过程和行为过程,不能求一时的轰轰烈烈,而要长期坚持多举并行,措施有力。为此,学校针对不同人群,不断提出树立努力、前进的目标,使之生动、活泼、健康、主动、全面发展。
把握整体性。礼乐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的内容与对象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礼仪方面的学习与训练,又有音乐等对人的熏陶与影响,还有环境的建设等。为此,在实施中,学校有一个整体的思考,作出全盘打算。
强调协调性。礼乐教育的实施涉及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既涉及学校的管理方面,也涉及课程建设;既涉及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涉及学生礼仪等活动;同时,交涉的部门也是全方位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构建一个教育的立体式结构。对此,学校通过多方面的统筹协调,使教育的功效发挥到最优化。
注重发展性。礼乐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对其理论研究较多,但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继承与发展礼乐教育,探索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进行礼乐教育的实践方面,资料很少。因此,在礼乐教育的实施中,坚持“继承与发展”的观点,不断借鉴成功的经验,同时结合时代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与发展。
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有健全的制度来规范制约。学校修订了《松隐小学教科研工作条例》,从法规上保证了教育科研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凸显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还修订了《松隐小学教科研课题管理条例》,分规划管理、过程管理、成果管理三部分。提高了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落实了“科研兴校”的战略思想,并引导大家追求先进的教育思想,追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同时,学校建立了教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将教科研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作为评估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依据;建立了学校科研经费专项保障制度,确保教育科研的经费投入;建立了科研交流制度,以科研报告会、读书活动等形式进行理论学习和科研培训,帮助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定期聘请市、区两级教科研专家,指导参与学校教科研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校教科研的层次与质量。科研制度的完善凸显了教育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
为提高广大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学校结合“礼乐教育”研究,建立了以问题为核心的校本教育科研网络:由教科研部门牵头制定教师教学问题调查表,并下发到各教研组,再下发到每一位教师的手中。教师完成调查表后,汇总起来确定各年级各教研组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由教科室编写“学校教育科研课题指南”,由下而上、由问题出发所构建起来的校本科研网络更能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学校形成了“一体四翼”的科研模式,并借助科研引领,有效地规划了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一”指学校核心课题“农村小学礼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四”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立足课堂教学的“农村小学多学科合作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成度研究”,立足班级礼乐文化建设和提升班主任素养的“基于班级课程建设的班主任实训模式研究”,推进家庭和社区礼乐氛围建设的“农村小学家庭礼乐教育指导的实践研究”,探索学生活动评价的“少先队礼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多年来学校采用“校外延伸、校内培植”的方式,加强科研队伍的建设。
校外延伸:选派优秀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多次请市教科所、区(县)教科室的专家来校指导,并聘请区内专家教师来校传经送宝。
校内培植:充分调动本校领导及教师的优势,采取学习、研讨、反思、培训、考察、实践、表彰、提高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通过实践,积极探索校本培训新模式:(1)注重“师德、学历、能力”三者的整体提高;(2)注重“自培、互培、外培”的有机结合;(3)注重“读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以课堂为平台,树立“科研走进课堂,科研融入课改”的理念,积极开展研究活动。建立了由教科室——课题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实验教师这样一个教科研管理网络,形成教科工作的中坚力量,使学校拥有一支能领导教育科研、管理教育科研、从事教育科研的队伍。
学校以“拨动教育情弦,缔造礼乐人生”为办学理念,彰显“讲科学,尚人文,礼乐润校求发展”的办学目标,我们认为“学校无闲地,处处可育人,时时能育人”,学校的整体规划紧紧围绕“懂礼仪、善学习、爱音乐、会运动”的松小礼乐好少年的培养目标。
校园文化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是校园物质文化,二是校园制度文化,三是校园行为文化,四是校园精神文化。而首当其冲的是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它能使全校师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更加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热爱人生。
校园环境有序,“校风、教风、学风、办学目标、办学宗旨”上墙,办学理念成为师生的共同追求;人文提示语、学生作品、师德典范置于走廊、楼面,温馨、整洁;操场围墙上更是绘制了学校特色系列、运动系列的儿童绘画作品,生动活泼。
精心设计各类课外音乐:队员阳光体育活动音乐、教师晨练音乐、课间活动音乐、午餐音乐、十分钟写字音乐……让全校师生沐浴在音乐的阳光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校园内形成几大绿色景观:“迎宾花”、“太极墙”、“小松鼠音乐果林”等等。
俗话说,“行必先知,方可见其效”。要求学生做文明人,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才是文明礼仪的道理。为此开设了“礼乐大讲坛”系列讲座,利用校园网,播放视频,就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等进行了教育与培训。
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实现“礼仪”知识到“礼仪”行为的演示。对于学生的有关礼仪,我们通过强化训练,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同时通过《小松鼠学礼仪读本》形成有系统性、有目的性的教育内容,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实现“礼仪”知识到“礼仪”行为的演示。对与学生有关的礼仪我们通过强化训练,达到一定的效果,如:课前准备、上下楼梯右行慢走、排队出校门说再见等。同时,大队部通过每月的行规训练、主题活动形成了雏鹰奖章的评价手段和激励体系。队员的争章过程,是队员开展实践体验教育的过程,是队员规范行为的过程。队员通过全身心地参与争章,不仅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技能,而且也丰富了情感,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良好的品德。
学校以礼乐文化浸润校园,发展教师自培体系。开展了“礼乐教师2011个人规划设计”,要求教师明确自己在政治思想、教育理论水平、教育教学艺术、学科素养、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学校以组室为单位开展了各类“礼乐”主题活动,如“礼仪大比拼,欢乐世博年”教师行为规范检评活动,“大手牵小手,奋发迎世博”党员帮教学生活动,“写好字,迎世博”教工三笔字比赛,教师才艺大展示,教工太极拳竞赛等。教师“礼乐大家谈”征文演讲比赛中,一名数学教师动情地说道:“学校开展礼乐教育的研究之后,我更是时常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好示范,使他们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也进一步规范了队员的课堂礼仪,上课鞠躬问好、发言举手、读书姿势规范、下课互道再见等等;我也开始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礼乐教育因素,广泛运用音乐辅助教学,并把静态的教材和动态的训练结合起来……”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着力于培养礼乐教师,旨在引导全体教师践行师德规范,提高师德素质,以自身良好的言行影响和教育学生,为学校的青少年保护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师资保障。
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要有效推进礼乐教育的深入开展,必须要以课程为载体,这样才能使研究扎实有效。为此,我们以“基于标准、凸显特色、多元发展”的课程文化核心理念为指导,制定了严密的课程计划,通过对校本资源整理相继开发了《莲湘飞舞》、《丝竹声韵》、《管乐声声》、《当代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太极文化》、《小松鼠讲礼仪》、《松隐小学仪式教育汇粹》、《松小儿童必唱歌集》、《我喜欢什么》、《太极小宗师》、《魅力吴语》、《太极扇》等一系列校本课程。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挖掘了学生的潜能,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促进了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积极探索班本课程建设,引导教师根据学校礼乐教育的育人目标,开展班级课程建设,从名称的内涵介绍、课程标志设计、若干单元主题教育进行规划,整合诸多德育教育要求,形成具有班级特色的教育内容和形式。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三字韵养成”,“书香闻道”,“温心岗湾”,“诗之韵”,“琴韵”,“墨香润童心”等一系列比较有特色的班级课程。
奋发向上、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是每个教育者的追求。我们结合学校教学节,开展了以“礼乐课堂,成就人生”为主题的教学实践研究,在各科教学之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不失时机地进行文明礼仪行为的引导与教育,使礼仪内容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有序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礼乐思想,核心方面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及学习品质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让课堂成为充满尊重的课堂、充满智慧的课堂、充满民主的课堂、充满生命的课堂。教师以礼培育品行,以乐净化心灵。不断追求课堂的有效和高效,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幸福。
挖掘社区人文景观、新农村建设、革命传统、现代化建设成果和实践服务资源,开展“金山情”、“松隐情”、“松小情”活动,对学生开展爱家乡、服务他人、养成文明好习惯的教育。一方面以社会考察、社会实践、建立基地的方式让学生去感受、去体会、去实践,另一方面将一些民族技艺、民族文化“请”进校园,营造氛围,加以传承,以主题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去发现、体验,促进学生的成长。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得到礼乐的熏陶,并逐渐形成了“树文化”、“塔文化”、“腰鼓文化”、“羊文化”、“水文化”等,促进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
2012年5月29日举行了主题为“科研引领、礼乐交融”的市级展示活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专家、各区县的教育科研室主任,金山区教育局领导、本区教科室主任、德育主任共计一百二十多人出席了活动。静安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主任王俊山、《上海教育科研》杂志社常务副主编张肇丰研究员分别从科研的功能、礼乐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角度对课题研究成果作了精彩的点评。汤林春所长评价课题研究回归了教育的本原,倡导了多元特色教育,彰显了学校个性与特色,有“样本”意义。同时也点明了课题研究的重点与努力的方向。
学校以市级课题“农村小学礼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为抓手,逐步形成了礼乐教育办学理念:以礼育德,规范行为;以乐促智,陶冶情操。通过礼乐相通,逐步打造具有礼乐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形成“处处有文化、人人讲礼仪”的和谐校园,从而培养一大批“懂礼仪、善学习、爱音乐、会运动”的阳光少年。区委书记杨建荣来校与少先队员欢度节日,并称赞学校能够将传统文化和礼仪教育相结合,培育优秀的礼乐好少年。
学校自开展“礼乐教育”研究以来,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普教科研网、东方网等十几家网站相继报道学校依托教育科研,探索“礼乐教育”之路。一致认为学校初步形成了礼乐教育特色,提升了学校的品牌,丰富了学校的文化。更可喜的是,经过近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农村小学礼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成果被评为上海市金山区第六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礼乐教育”研究的实践与探索证明,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通过教育科研,让教师拥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唤醒了教师内在的探究需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了学校、师生和谐发展的共同愿景。我们坚信,只要坚持科研引领、坚持改革创新,松隐小学打造“拨动教育情弦,缔造礼乐人生”的教育理想一定会早日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