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研助推育才中学绿色发展

科研助推育才中学绿色发展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育才中学作为百年老校,如何在短短的几年内突破高原现象,取得如此骄人战绩,实现绿色发展的呢?育才中学作为百年老校,一直站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前列。为此,我校申报了国家级课题“‘三自’教育传承与发展的实践研究”,该课题于2009年4月被批准立项为教育部重点课题,并于2014年结题。培养自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三自”教育的本质要求,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全面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

上海市育才中学

在2014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我校的《普通高中学生个性化学程学习的设计与实践》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拟授一等奖。同时三年来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好评。育才中学作为百年老校,如何在短短的几年内突破高原现象,取得如此骄人战绩,实现绿色发展的呢?我们的回答是,科研在学校发展中起了关键助推的作用。

育才中学作为百年老校,一直站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前列。段力佩老校长从20世纪60年代起,坚持教育改革,并将教改经验推向全国,创造了中国基础教育史上的数次辉煌。步入21世纪,育才中学成为一所寄宿制的现代化学校,开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自主办学模式和新型师生关系的探索,并成为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全球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新的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代呼唤新的教育改革。时代对学校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的教育形势,育才将如何选择?

育才中学之所以成为育才中学,一个重要的资源就是段老“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为传承和发展段力佩的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针对当前学生特点,积极探索寄宿制高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校长决定把科研作为学校新发展的助推器。为此,我校申报了国家级课题“‘三自’教育传承与发展的实践研究”,该课题于2009年4月被批准立项为教育部重点课题,并于2014年结题。

为了深入推进教育部重点课题——“‘三自’教育传承与发展的实践研究”的实施,我们改变了按德育、教学和管理等分领域的传统课题的研究思路,从研究“自治自理、自学自创、自觉体锻”(简称“三自”)的本质出发,把握“三自”教育的“自主、全面”发展实质,把课程改革作为科研工作的核心。

培养自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三自”教育的本质要求,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全面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基于这样的认识,从2010年开始,科研室在陈青云校长的领导下,在分析国际优质高中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趋势,总结育才中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课程教材及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了育才中学新的课程改革方案,试行以学程加模块组织教学的课程改革,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我们借鉴“微型课程”设计思想,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特点,考虑学习内容的难度和学习时间的跨度,将统一、长跨度的课程化解为不同层次类别、小巧灵活的课程模块,使大一统的基础学科课程成为可以丰富组合的模块资源。我们把一个学期划分为与模块相匹配的三个学程,学生在每个学程根据自身学习基础、优势和发展志趣,自主选择模块的内容、层次、学习方式。自主把握学习节奏,自主规划学习进程。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模块免修直接进阶到高一层次的模块,较其他学生更快地完成该学科的学习,从而获得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个性化发展。当学校的课程设计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选择时,学生爆发的学习热情和潜能是无法估量的。学程使得所有的学习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去选择和设计,客观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基于对自身清醒认知的前提下,去判断、选择,进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这个过程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了自主规划,懂得了责任和担当。

如果说高选择性的学校课程体系和基于学程灵活的课程组织方式解决了学生学什么的自主性,那么课堂教学必须发生变化,才能够解决怎么学的自主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和激发。

为此,我们积极开展“问题中心”教与学的实践研究,采用“激、导、探、整、用、评”六大环节,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把问题置入课堂,从而进入学生的思维世界与价值观体系中,用问题对应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激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质疑反思、合作探究、整合运用,使学习进程始终充满着个性和创造性(自学、自创)。

实施“问题中心”教学,首先,要建立激励性的评价标准,针对不同的模块(课型),教师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不仅让学生知道“怎么学”,而且能激励学生呈现和强化自己的优势,尽量规避或弥补自己的弱点。其次,要制定可视化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知道“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并且这个目标是可检测的。

再次,最为关键的是开展自适应的问题学习。问题要精心预设,关注生成;统摄学科知识,贯穿学习全程。“自适应”的学习就是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操作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生根据在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已经解决、没有解决或正在生成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在由问题解决带来的思维碰撞中,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自适应的问题学习能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优势得到最好的体现,使不同的学习风格得到关照和尊重。

当学校“问题中心”教学全面实施后,使得教学不单单是传授学科知识本身,还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发掘学科价值,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提供本学科所独具的问题视角、思维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工具等,把问题置入课堂,从而进入学生的思维世界与价值体系中,用问题建构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努力建构灵动和智慧的课堂。

例如,政治教研组依据学科特点,设计了多种课型,其中活动课最受学生欢迎。教研组教师根据当前的社会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结合课本知识,在教学中穿插不同形式的活动,如课题探究、我做代表我提案、案例小品辨析、辩论赛等等,学生分工合作,查找资料,深入调研,形成初步成果,在课堂上充分交流展示。每一种活动课都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和表达品质、分工协作的意识、质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参与合作的态度等,设定评价标准,师生一起参与评价,使得学生不再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旁观者,争先恐后的举手,头头是道的讲解,你来我往的争论,画龙点睛的解答,成为政治课堂的常态。

生命科学教研组设计了有助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带着问题阅读、初步感知→小组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教师精讲拓展、共克难点→主题检测、查漏补缺→知识梳理,形成个性化知识网络。在第一环节,学生初步感知主题学习的内容,同时带着问题进入第二环节。在小组交流环节,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自然成为了讲解者,显现了“问题中心”教学最有效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而小组交流无法解决的问题自然成为了教师精讲拓展的核心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能。

学生个性化学程性的学习点燃了教师智慧和激情的火把,学校自然形成了教学相长、资源集聚优化的生长机制。

“‘三自’教育传承与发展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升。具体表现在:

2011年和2013年,我校委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在2013届学生中进行了两次调研访谈。受访学生认为经历了育才的新课改学习后,自己自主规划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有了较大的提升;2013年,这批已经进入高校的学生再次接受调研访谈。调研的结论是,育才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规划能力、反思调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比同龄人更适应大学学习,知道需要什么及怎么做。2014年,学校对目前在全国985高校就读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发现近八成学生成为学生干部和社团领袖,在育才他们学会了如何审视自己,规划未来发展方向,甚至人生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选择、规划,明白了合作、分享,懂得了责任、担当,从而成就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如2013届毕业生王霆宇,考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后,以大一新生的身份,在全球创业周上外贸站的活动挑起了大梁,成功邀请了相宜本草总裁、盛大网络首任执行官等知名人士参加活动,还接受了上海电视台的专访。挑战自己,享受不同的成长经历和体验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已成为我校学生的主动选择。

由于为学生创设了灵动与生成的课堂,所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无限可能。2012届学生邢昊的创新能力得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青睐,他参加美国精英高中生夏令营,通过提取废弃光盘中的聚碳酸酯,研制新型节能复合玻璃的项目,以全额奖学金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前录取。

学校的成败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教师,为此,我校依托科研提升教师的水平和智慧。

专家引领为教师提供科研理论指导。育才科研室经常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作专题报告,几年来,这样的讲座近十五场,如: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的《如何将教师带入研究状态》,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于海教授的《人生规划的有心和无意》,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杜成宪教授的《育才之道》,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博导刘儒德教授的《学习优势与高效教学》等等。专家学者的精彩讲座,对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拓宽视野,吸收国内外最新的教育教学成果,提升科研意识有非常大的帮助。

搭建平台为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提供动力。我校设有十一名校学科带头人和二十四名校级骨干的岗位,鼓励教师竞争上岗,规定凡是成为学科带头人和校级骨干的,均必须主持一项校级以上科研课题;其次,学校制定了人文素养提升方案,规定每年撰写一篇科研论文或主持一项科研课题作为教师人文素养提升的八项任务之一;再次,建立中期检查制度,重过程管理,切实保障课题从开题到中期报告,再到结题验收全过程的有序推进。在中期检查的过程中,发现有些课题的完成有困难,则为课题承担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发现课题的研究方向发生偏差,则及时予以提醒、纠正;对个别确认无法完成的课题,则给予撤销处理。科研经费的发放也是根据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的质量,按照“3、3、4”的原则。这一制度的建立,对保证课题的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用任务驱动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我校让教师全程参与课改,并在做中学,在做中研。全体教师全程参加模块设计,学程手册的编写、修改讨论,专家咨询等一系列的环节。学校组织全体教师编写的《育才中学学程指导手册》已进行了第三次修改,2009版、2010版和2011版。2013年、2014年暑假又各集中十天,我们编制了和每一个模块相对应的《学习手册》,优化积聚问题中心教学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支架,将自适应的问题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学习手册》的每个模块包括教学内容、目标设计、教学建议和评价示例等。通过《手册》的编写,教师的科研能力大大提高。

外出交流考察为教师科研拓展视野。如近年先后赴深圳中学、无锡锡山高级中学、北京市十一学校、杭州市第二中学等考察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赴香港大学参加两岸四地“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研究”国际会议;坚持参加一年一度的中国育才学校联谊会年会。这对于学习外省市同类学校的科研、教改经验,拓宽科研人员的视野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几年来,在“三自”龙头课题的引领下,育才中学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形成了一项国家级课题、五项市级课题(含市规划、市教研室、市青年、市教育学会)、两项高校合作课题、两项区级重点课题、一项招标课题、二十四项区级一般课题、八项区级青年课题和八十九项校级课题的研究格局。这些课题在继承育才传统的基础上,紧贴学校发展实际,充分把握教育发展趋势,引领和支撑了育才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有力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总之,育才的科研工作已经成为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彰显办学特色和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引擎,成为学校教育创新的“助推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