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迁移与教学

迁移与教学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迁移与教学的关系,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这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真正有效的教学又必须依据迁移规律。为了促进学习迁移,防止干扰,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奥苏贝尔从认知结构的观点看待学习迁移,他对先前学习及其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作了新的解释。

第三节 迁移与教学

迁移与教学的关系,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这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真正有效的教学又必须依据迁移规律。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影响迁移的各种因素,利用或创设某些条件,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一、影响迁移发生的主要因素

学习迁移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生的,它会受到一系列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一)学习对象之间的相似性

不同的学习对象具有相似性(共同因素),这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相似性是指学习对象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两种学习之间所包含的共同要素越多,迁移也就越容易产生。在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中也是这样,学习内容方面的相似性越多,需要运用的相同原理越多,则正迁移现象就越明显。

关于共同因素在学习迁移中作用的问题,桑代克和武德沃斯(R.S.Woodworth)早年曾做过专门实验研究。让被试观察各种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面积(10~100平方厘米),直至能准确估计每个长方形面积为止;然后让被试估计稍大的长方形面积或面积相同而形式不同的各种长方形,结果被试的进步仅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通过实验,桑代克得出结论,通过练习,被试的学习成绩可以得到明显提高,练习能够在同类活动中产生迁移,从而提出了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他们否定形式训练说,认为两种学习只有在机制上存在共同因素,一种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例如,毛笔字写得好会对写好钢笔字产生迁移。桑代克认为,相同的因素是指相同的联结,其含义很广,包括目的、方法、普遍原则和经验上的基本事实四个方面。

既然是两种学习材料,它们之间除了具有共同因素之外,必然会有不同的因素。因此,两种材料的学习可能产生正迁移,也可能同时产生负迁移。为了促进学习迁移,防止干扰,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

(二)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

共同因素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它只是迁移产生的前提,但不是唯一的条件。根据经验泛化说,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能概括出两种学习存在的共同原理,也就是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原有的知识经验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也越大,效果也就越好。反之,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越低,迁移的范围就越小,效果也就越差。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基(C.Л.Pyбцнusтеǔн)强调,概括是迁移的基础。他认为,在解决问题时,为了实现迁移,必须把新旧课题联系起来并包括在统一的分析综合活动中。可见,鲁宾斯基更强调课题类化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我们认为,两种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固然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的条件。如果不能通过概括把握一般原理,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难以产生迁移。事物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却有共同的东西,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产生广泛的迁移。所以赞科夫和布鲁纳都强调,在学校中应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道理就在于此。

(三)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其科学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布鲁纳认为,基本结构的概念包括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两方面。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不仅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学习迁移。他主张要给学生提供好的教材结构,它可以简化知识,给学生提供便利于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利于迁移。他强调组织好的教材结构应注意:①教材呈现的顺序要注意从一般到个别的不断分化,这样的教材既便于教师的教,也便于学生的学;②教材的知识结构要从已知到未知逐步系统化。

奥苏贝尔接受了布鲁纳的这些思想,更深入地研究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对学习迁移的影响。他认为,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关键的因素,现有的学习受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原有的认知结构由于接收新信息而得到改造,这种改造后的认知结构又会影响后继的学习。奥苏贝尔从认知结构的观点看待学习迁移,他对先前学习及其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作了新的解释。认为先前的学习不是最近经验的一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按照一定层次组织起来的,适合当前学习任务的知识体系。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先前的学习并不直接对后继学习产生影响,而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间接地影响新的学习或迁移,学习迁移的效果主要不是指运用一般原理于特殊事例的能力,而是指提高了相关类属学习、概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的能力。

(四)定势作用

定势又叫心向,它是由先前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定势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G.E.Müller)和舒曼(F.Schumann)于1889年在概括重量错觉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前后,以乌兹纳捷(Д.H.узнадзе)为代表的格鲁吉亚心理学家们对定势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定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着同类后继的心理活动的趋势,即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由预先的准备状态所决定的。为了研究定势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心理学家渥德(L.B.Wadd)曾做了一个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记忆数列无意义音节时,前面的练习加快了对后面音节的记忆。这说明练习对同一类课题的学习有正迁移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定势可能促进学习迁移,也可能干扰学习,产生负迁移。心理学家卢钦斯(A.S.Luchins)曾做过一著名的定势实验,即让被试设法用大、小不等的容器去取一定量的水(见表5-1)。

表5-1 卢钦斯的量杯实验

img13

实验组的被试从第1题连续做到第8题,控制组的被试只做6、7、8三题。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被试在做1~5题时,形成了一种定势(用B减A再减2C的解题方法),这个定势影响着第6、7题的解答,有简便方法而未被用上。在解答第8题时则遇到了很大困难。控制组的被试因没有形成解答1~5题的定势,故迅速采用简便方法解答了第6、7、8题。实验证明,定势在解答同类课题时可能产生迁移,而在解答不同类课题时,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因为人的认知策略和解题方法都有一个适用范围,超出一定适用范围,任何一种策略和方法都将是无效的。卢钦斯认为,为了排除定势的消极影响,可采取两种办法:①请固守一种方法处理问题的人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让他来考虑是否有其他的方法可用;②如果尝试无结果,可稍停一会儿。这样可能打破某些特殊的定势,从而提出新观点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五)学习的指导

学习的指导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其中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迁移有重要影响。学习态度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作。良好的学习态度一经形成,就会促进其他方面态度的形成。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的的手段,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方法的实质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认知或解决问题的策略。良好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的指导和个人实践才能被掌握,指导学生学习,就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生会学习、会解决问题,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会明显地促进正迁移。

现代西方教学的重点在于指导活动和采用活动型的教学程序。这是因为,通过活动进行学习比正规上课的学习更有意义,而且更有利于把学生的学习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实践证明,学生适当参加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错误的尝试中得到益处。如果对学生的活动给予必要的指导,则不仅可以减少错误,而且可以增加学习的迁移。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技能等等可以通过活动,产生迁移而加以培养。教育实践证明,在活动中,由教师预先提供正确答案的指导方式,不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效果好。因为指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增加迁移的效能。学习指导可随学生年龄的增大和问题的难易而有所不同。此外,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课题时,为了防止学生已形成的学习方法或思维习惯的消极影响,教师也应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以促进学生的正迁移,防止干扰。

二、促进迁移的教学

学生习得的原理或技能应用于新情境中的迁移能力不是自动发生的,而是通过教学实现的。要想使学生当前的学习对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及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积极主动地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

(一)确定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首先,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导引,也是学习评价的依据。其次,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习者对与学习目标有关的已有知识形成联想,即发挥先行组织者作用,会有利于迁移的发生。所以与以往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同的是,在确定学习目标的同时,我们应该明确未来学习迁移的方向。例如,在学习数学方面的知识时,不仅要学习当前教材中的计算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设计出学习者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学习到的新的相关的数学知识或是相关学科中的计算问题(比如物理中的计算问题;数学的三角方程与物理学习中斜面的下滑物的加速度的计算),或者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实际的计算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新的单元教学之前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

(二)改革教材内容,促进学习迁移

各科教材都有基本概念、原理和逻辑结构,这些内容的组织形成教材体系。教材内容体系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率、知识的质量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兼顾科学知识本身的性质、特点、逻辑系统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状况及年龄特征,还要考虑教学时数以及教法上的要求,以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性。

根据同化理论,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决定新的学习与保持的最重要因素。为了促进迁移,教材中必须有那种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布鲁纳认为这样的概念和原理应放在教材的中心。奥苏伯尔指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好的教材结构可以简化知识,可以产生新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运用。这种结构必须适合学习者的能力。这需要每一个知识领域内有造诣的教材教法专家和心理学家以及教师们的通力合作,尽可能编写出适合学生能力的最佳结构的教材。

从教材的呈现程序方面来看,有利于学习迁移的教材在体系组织上应体现以下要求:

1.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

依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教材的呈现或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符合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细节的顺序。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表明:人们在接触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中分化细节,要比从已知的细节中概括出整体容易一些。人们关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有包容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的顶端,它下面是包容范围较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及具体知识,因此,根据人们认识新事物的自然顺序和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组织顺序,教材的呈现也应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的顺序。

2.融会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依据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概念之间、原理之间、知识的前后连贯与单元纵横之间,应体现出内在的关系和联系。在呈现教材时,除了要从纵的方面遵循由一般到具体不断分化的原则以外,还要从横的方面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联系。实际上,许多教学内容是彼此依赖的,前面的知识没有学会,后面的教学就不能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探讨观念之间的联系,指出它们的异同,消除学生认识中表面的或实际存在的不一致之处。

3.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教材组织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实现迁移的重要条件是已有知识与新课题之间的相同点,因此教学次序要合理,尽量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复习旧的,知道新的。前面的学习是基础和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发展和提高。知识可以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还可分成若干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之上,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提供固定点。组织好的教材程序本身,就可以起到“组织者”的作用。最佳的序列要反映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现不断分化和融会贯通的原则,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技能发展水平。教师选择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也有利于促进概念、原理的学习迁移作用。

(三)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

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表明,迁移量是随着讲授教材和学习教材的方式而变化的。教学方法是获得迁移的主要手段。许多优秀教师往往使用了最佳教学方法,才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去促进迁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教学内容包括许多知识和技能,如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在教学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实际上,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都包含某些一般原则和共同成分,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所谓基础知识是指各个学科教学内容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事实、概念和原理。基本技能是指运用所获得的基础知识去完成某种动作或智力活动的基本行为方式和能力。就知识的结构来说,不过是概念和概念、原理和原理间所形成的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可以说,它们就是知识结构的“骨干”,是教材的中心,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已经把有关的经验全部概括化,比个别经验和事实更具普遍性,更有实现正迁移的可能性。越是基本的东西,越具普遍,也越具概括性,越容易产生广泛的迁移。所以,一个人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多,就越容易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

只了解概念并不能保证迁移的发生,那是因为没有充分的应用机会,只有在学习情境以外的其他不同情境中正确地运用概念、原理,才能真正学会弄懂原理的性质,掌握概念,才能认识到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或巩固知识技能的重要方式。学生将已学过的概念、原理应用于实际课题的具体化的过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这样做有助于进一步加深理解。因为解决具体的、接近实际的课题比解答抽象问题要难得多。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掘其所隐含的抽象概念和原理,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联系起来,会反过来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学生对间接经验的理解,只有与本人的直接经验相结合,互相印证,才具有实际意义,才能把基础知识同化于认知结构中。

那么应该如何加强应用呢?具体可以是,一在课时安排上给原理的应用以较多的机会;二是教学时将同类的和类似的内容归纳在一起来安排教学;三是布置练习时,要有接近实际的作业量,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进行适当练习;四是练习要有计划、有步骤,而且种类应多样化,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还应加强学习指导,促进迁移。

3.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把所学知识技能顺利地进行应用,促进更广泛更一般的迁移。

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学习方法包括概括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应用原理的方法、归纳总结的方法、整理知识的方法和研究探讨的方法等等。学习方法这种经验中不仅包含有关的知识,而且还包括有关的技能。因此,掌握学习方法不仅仅是知晓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还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掌握必要的心智技能,如阅读技能、观察技能、解析技能、构思技能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帮助学生认识问题之间的关系,寻找新旧知识或课题的共同特点,归纳知识经验的原理、法则、定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必须重视对学习方法的学习,以促进更有效的迁移。

(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意味着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等。为此,掌握必要的教学策略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下面介绍几种教学策略。

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容性。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或者命题的基本特征。

据此在进行每一次教学之前,教师都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对于新的知识、技能具有引导性或概括性的材料,以唤起学习者对先前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回忆,从而帮助当前的学习,即培养学习者将原有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新的情境的解决新问题的学习迁移能力。

2.培养学习者主动学习态度教学策略

教育和教学的最终意图是为了不教,让学习者学会自学,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学会运用先前的经验处理新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就应培养学习者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习者学会学习。

学习者对当前学习活动的态度,对学习迁移的引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有积极的态度时,就会激起有利于学习迁移的心境,进而将原有的知识和技能主动运用到新的学习中去,并找出其内在的联系或相似之处,这时学习迁移便在其中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反之,如果学习者对当前学习持消极的态度,便很难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运用于新的学习,学习迁移也相应的很难发生。所以,应有意识地培养学习者良好的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会自学,使学习迁移更易发生。

3.教学评价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可以引导学习者向着完成教学目标的方向努力,所以,教学评价也可以作为提高学习者学习保持效果和迁移效果的工具。一般情况下,理解、应用和解释水平的学习结果保持的时间会比知识水平上的学习结果更长一些,且迁移性也较大。所以,在教学评价中要重视对知识理解以及通过运用各种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等应用层面能力的评价,以引起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和解释水平的重视,将会对学习者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合理的运用和迁移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思考题

1.什么是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有什么作用?

2.举例说明各种学习迁移。

3.简要说明并评价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关系转换说的主要观点。

4.影响迁移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5.分别说明迁移各影响要素的作用。

6.你认为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如何安排?

实例分析

1.阅读以下案例,两位教师上作文讲评课,教学目的同是:让学生明确如何才能把作文写得充实具体。请你分析为什么两位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一样,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帮助学生促进知识迁移。

不同的作文讲评课[1]

李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上次作文中的六条优缺点,并订正了七个病句,还列举了几个标点符号的错误用法。老师讲到底,学生无一人发言,课堂“秩序良好”。经检查教学效果,学生对究竟怎样才能写得充实具体,还是不清楚。

王老师,一上课挂出两个小黑板,抄着事先选好的两篇作文,让学生边看边议,然后让学生说说哪篇写得好。有的说那篇长的写得好,有的说那篇短的写得好,由此引起热烈争议。王老师在总结同学争议中得出几条怎样才能把作文写得充实具体的结论。最后翻过小黑板布置作业。经检查效果,学生对怎样才能把作文写得充实具体,思想上比较明确。

2.阅读下面案例,分析如何促进态度、兴趣等的迁移。

这样的“问题学生”[2]

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幸运的是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校长的惩罚是要麦克劳德画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学生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他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的领奖台。

【注释】

[1]参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d6fb7c0100ejij.html

[2]参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d6fb7c0100ejij.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