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及其特点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关于教学策略的含义,各个研究者的阐述各不相同。邵瑞珍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1]由此看出,她强调教学策略的目的性及其整体结构。黄高庆、申继亮等认为,教学策略是关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技术的操作原则与程序的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技术,二是这些方法技术的操作,三是操作中的要求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操作程序。[2]这是从教学策略的使用角度来阐述的。而李晓文、王莹则认为,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的教学活动维度和静态的内容构成维度。并且指出在动态的教学活动维度上,它是指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筹划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灵活处理的过程。[3]这个观点把静态的和动态的角度综合起来考虑,但仍然偏重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技术。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二)教学策略的特点
1.对教学行为的指向性
教学策略是为实际的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目标是教学整个过程的出发点。教学策略的选择行为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因此,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目标,规定着师生的教学行为。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策略是不存在的。只有在具体的条件下,在特定的范畴中,教学策略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
2.结构功能的整合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其中的任何一个子过程都会牵涉到其他过程。因此,在选择和制订教学策略时,必须统观教学的全过程,综合考虑其中的各要素。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进程和师生相互作用方式作全面的安排,并能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地反馈、调整。也就是说,教学策略不是某一单方面的教学谋划或措施,而是某一范畴内具体教学方式、措施等的优化组合、合理构建、和谐协同。
3.策略制订的可操作性
任何教学策略都是针对教学目标的每一具体要求而制订的,具有与之相对应的方法、技术和实施程序,它要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具体行动,这就要求教学策略必须是可操作的。没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是没有实际价值的。任何教学策略都应该是针对教学目标中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具备相对应的方法技巧。
4.应用实施的灵活性
教学策略不是万能的,不存在一个能适应任何情况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学策略与教学问题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对应关系。同一策略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策略也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这说明教学策略具有灵活性。教学策略的灵活性还表现在教学策略的运用要随问题情境、目标、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教学中不同教学策略面对同一学习群体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即便是采用相同的教学策略教同样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群体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策略的类型
在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课题特点以及所持学习理论取向不同,教师将以不同方式来组织教学事项的程序结构,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及教学环境来实现这一程序。有些课题主要包含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科学、数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教学策略。有些课程(如创作等)则是比较灵活开放的,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和实践,如果教学目标重在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宜于采用开放的、非正式的方法如发现法和探究教学策略。如果教学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学习态度、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则宜于采用合作学习的策略。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先前经验上的差异进行个别化教学。
(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是指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因为在这种教学策略中,设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材料、控制教学进度、师生之间交互作用等,基本上都是由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在这种策略中具有很大的自主度,因此,这种策略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适用于团体教学。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指导教学的操作步骤是:①教师向学生清楚地说明教学目标;②在充足而连续的教学时间里给学生呈现教学内容;③监控学生的表现;④及时向学生提供学习方面的反馈。
也有人提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具体指导教学包括这样一些主要活动:①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②呈现新材料;③提供有指导的练习;④提供反馈和纠正;⑤提供独立的练习;⑥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1.发现教学
(1)发现教学的含义
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发现教学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明确提出,是一种以学生自身活动为主的教学策略,适用于小组和个别教学。
(2)发现教学的阶段
根据布鲁纳的观点,一般来说,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①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②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③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④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3)发现教学的原则
布鲁纳还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四项原则:①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②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教师要在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个一个地发现过程,教师要仔细设计要问的问题,排列好例子,确保参考资料和设备充足,以促进学生自我发现;③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④确保材料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4)发现教学的优点
发现教学至少具有这样一些优点:①自己动手动脑学习,知识更为巩固,也更易于应用;②能掌握一定的认知策略;③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产生学习兴趣;④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直觉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有助于发展智力;⑤有助于培养独立性和创造性。
(5)发现教学的缺点
当然,发现教学没有或不能全面广泛使用,不能成为最基本的教学方法的原因还在于它有一定的不足。发现教学的缺点主要是:①需要随情境变化而灵活运用,一般教师难以把握;②偶尔驾驭不当,教学上有失控的风险;③学生之间会发生干扰,难于发现或发现不当;④教学速度会放慢。
2.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与其他教学策略相比,情境教学有明显的特点:①情境教学的教学环境是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问题情境;②情境教学的教学目标是解决现实生活遇到的问题;③情境教学的学习材料是真实性任务,这些任务未被人为地简化处理,隐含于现实问题情境之中;④情境教学的教学过程与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似,一般是由教师提出现实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的过程相类似的探索过程。学生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原理和概念往往隐含在问题情境之中,学生为了解决当前问题而学习它们,通过解决问题而深刻理解它们,并把这些知识的意义与应用它们的具体问题情境联系在一起。对学习结果的测验将融合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本身就反映了其学习结果。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而且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
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五个特征:①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真正有效的分工合作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认识到工作是大家的责任,成败是大家的荣辱;二是工作分配要适当,必须考虑每个学生的能力与经验,做合理安排。②密切配合,指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以便发挥分工合作的效能。③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同心协力追求学业成就。④社会互动,合作学习的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作用,即大家在态度上相互尊重,在认知上集思广益,在情感上彼此支持。为此,学生们必须具备两项基本技能,一是语言表达能力,二是待人处事的基本社交技巧。⑤团体历程,指由团体活动以达成预定目标的历程。这些团体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
三、个别化教学
(一)个别化教学的含义及环节
所谓个别化教学,指的是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这是一种当同一教材、教法不能针对班级教学中学生的程度差异时,为顾及个别能力、兴趣、需要及可能遭遇的困难,教师须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设计不同之教学计划的活动。
个别化教学大致包括这样几个环节:①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②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③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④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
(二)几种经典的个别化教学模式
1.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20世纪第一个具有全球影响的教学改革运动,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其始创者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但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却是美国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
斯金纳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并据此提出了程序教学论及其教学模式,曾给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和世界的中小学教育带来广泛影响。斯金纳的理论发现是从动物学习的实验开始的。他设计了一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装置,里面装着一只饥饿的老鼠,一根控制杆联系着食物箱。老鼠在箱子里活动,每压一次控制杆就能得到一颗食物。这样,老鼠不断地压控制杆,不断地得到食物,不久就“学会”了这种取食方法。在这里,取到食物就是对老鼠操作控制杆的一种强化。随后,斯金纳重复对鸽子、猫等动物进行类似的实验都证明,及时地给予报酬、强化,是促进动物学习的主要因素。由动物而推断人,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强化”在他的教学理论中占有核心的地位),通过操作性强化,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的行为单位可以被学会,或者一个现存的行为单位可以被精炼。而要使教学或者训练获得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很精确地分析强化效果,并设计操纵这个过程的技术,建立一个特定的强化系列。也就是说,根据学习的目标,在促进学习者学习时,要不断地给予强化,促使学习者向着学习目标迈进。在这里,这种强化物包括:一种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所操纵的材料具有强烈的兴趣性;另一种是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奖励,譬如教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赞语、一件奖品等等;第三,强化的最有效的安排,即教师要把非常复杂的行为模式逐渐精致地做成小的单位或步骤,也就是把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分解,确定每个步骤所保持行为的强度,以使强化的效果能提高到最大限度。
斯金纳还提出实施程序教学所依据的原则:①积极反应原则:一个程序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一个反应,然后给予强化或奖励,以巩固这个反应,并促使学习者作进一步反应。②小步子原则:程序教学所呈示的教材是被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由于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小,所以学习者的学习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③即时反馈原则:程序教学特别强调即时反馈,即让学生立即知道自己的答案正确,这是树立信心、保持行为的有效措施。④自定步调原则:程序教学允许学习者按各人自己的情况来确定掌握材料的速度。这与传统教学在课堂传授中一般以“中等”水平的学习者为参照点的教学法不同。每个学生按自己最适宜的速度进行学习,由于有自己的思考时机,学习较容易成功。
2.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所有个别化教学技术都称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与传统教学相比,CAI具有这样一些优点:首先是交互性,即人机对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学习路径、学习内容等;其次是即时反馈;第三是以生动形象的手段呈现信息;第四是自定步调等。
当前CAI发展表现出了新的趋势,一是综合化;二是网络化;三是智能化。CAI在教学中使用的具体模式有操作与练习、个别辅导、对话、模拟、游戏、问题解决等等。
3.掌握学习
掌握学习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等人提出来的。20世纪70年代,布卢姆针对美国教育制度中只注意培养少数尖子学生,而牺牲大多数学生发展的弊端,提出了“掌握学习”的新学生观。其基本理念是: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换句话说,学习能力强的学习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对某项学习任务的掌握水平,而学习能力差的学习者,则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掌握程度,但他们都能获得通常意义上的“掌握”。
基于这一理念,布卢姆等人主张,要将学习任务分成一系列小的学习单元,促使学生一步一步掌握。其步骤是:将学习任务分成一系列小的学习单元,后一个单元中的学习材料直接建立在前一个单元的基础上。每个学习单元中都包含一组课,然后教师编制一些形成性测验。学完一个单元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性测验。达到了所要求的掌握水平的学生,可以进行下一个单元的学习。若学生的成绩低于规定的掌握水平,就应当重新学习这个单元的部分或全部,然后再测验,直到掌握。
那么,掌握学习判定学生成绩的依据是什么呢?采用掌握学习这个方法,学生的成绩,是以成功完成内容单元所需时间而不是以在团体测验中的名次为依据的。学生的成绩仍然有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他们所掌握的单元数或成功学完这些单元所花时间上。
思考题
1.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有什么功能?
2.简述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3.组织教学过程要注意哪些基本要素?如何组织好这些要素?
4.什么是教学事项?教学中要完成哪些教学事项?
5.简要介绍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6.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包括哪些具体的策略?简要说明这些策略。
7.什么是程序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8.简要说明掌握学习的主要内容。
实例分析
1.下面是一个上海特级教师于漪的教课案例,请你阅读案例,然后结合本章内容分析于漪老师的教学采取了哪些教学方法?达到了哪些教学目标?于漪老师的教学给我们哪些启示?
上海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课文中有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话音刚落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问题的学生很后悔,责怪自己怎么问了这么一个愚蠢的问题,灰溜溜地坐下了,埋下了头。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但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们都哑了,都开始思考。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显得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其实这个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于老师当即给予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响亮,二是强调数量多、增强了表现力。”这时,学生们都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个学生,而于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的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呢?”噢,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如释重负,先前的羞愧一扫而光。这对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阅读下面案例,分析案例中的老师采取了哪些教学策略,达到了哪些教学目标?谈谈你对这堂课的看法。
一位教师在教学方纪的《三峡之秋》。一上课,教师就放了一段有关三峡风光的录像。接着全班集体朗读课文,并请几位同学简要概括一下文章的层次和大意。此后,教师出示幻灯片,问题如下:①在三峡地区,我国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②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③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生态环境有何影响?④假如战争爆发,这一工程存在哪些安全隐患?……这几个问题在师生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
3.阅读下面案例,分析案例中的许老师的教学理念,谈谈你对这个案例的看法。
某市年轻的语文教研员许老师到一所小学去试着上作文指导课。他走进教室时,还没有到上课时间,但学生们见他进了教室,就纷纷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他见还有好几分钟时间,就提醒大家到外面去玩玩吧,可只有二、三个学生站起来,再次提醒,又站了几个,而且只是在走道上走了几步。
上课铃响后,所有的人都坐得极其端正而手在前胸交叉,双手稳稳地撑着桌面,挺着腰杆,目光一律正视。许老师说:“随便点,不要这么端正。”他们没动;又说:“来,放松点。”他们依旧没动;再说:“我上课从来不需要坐好的,不要这样坐,把手放下去吧。”许老师走到前面几个学生中间,拆散了他们交叉着的手。
于是,开始上课。课上得很拘谨,举手很少,大多是老师问一个,他们简单地答一句,不肯多说一个字,奇怪的是,上着上着,他们原先拆散的手,又渐渐地交叉着撑到了桌面上。“怎么,大家连不坐好都做不到!我现在不是要坐端正而是随便坐。”许老师说。有几个学生朝他瞅瞅,用一种疑惑的眼光,也许他们觉得奇怪:上课怎么可以随便坐呢?
事后,问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她说:“我们这个班一直是学校里最好的班级,特别守纪律,我是不允许有一个思想开小差。如果有一个在小声说话,我就要停下来。”原来,她对纪律有特别的要求。
【注释】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80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黄高庆、申继亮、辛涛:《关于教学策略的思考》,载《教育研究》,1998(11)。
[3]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5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