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相关文献与研究概况

相关文献与研究概况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量的教育格言散存于古今中外的教育经典著作中。二是在文章中引用格言,以便说理之用,此二者显然不属于格言研究。这说明尚未有人以“教育格言”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即使在论文中提及“教育格言”或“教育名言”者也不多见。查阅检索结果的相关网页,笔者发现,大部分是教育格言汇编,少部分是文章中对格言的引用,还有一部分是教育名家的实践经验总结。可视为对教育格言的行动探索。

第二节 相关文献与研究概况

一、文献搜索及其结果

1.著作文献览胜

大量的教育格言散存于古今中外的教育经典著作中。中国的主要有《道德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管子》、《墨子》、《荀子》、《学记》、《师说》、《经学理窟》、《粹言》、《四书集要》、《近思录》、《叶适集》、《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传习录》、《二曲集》、《曾文正公家训》、《教童子法》、《学规类编》、《劝学》、《活教育的教学原则》、《陶行知教育文选》、《蔡元培全集》、《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等;外国的主要有《理想国》、《雄辩术原理》、《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求知论》、《论学究气》、《论儿童的教育》、《大教学论》、《教育漫话》、《爱弥儿》、《林哈德与葛笃德》、《普通教育学》、《人的教育》、《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普通教学法》、《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诗》、《教育过程》、《学校的变革》、《取代学校》、《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教学与发展》、《帕夫雷什中学》、《给教师的建议》、《教育哲学导论》、《教育科学的基础概念:分析、批判、建议》、《教室里的危机》、《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培格曼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等。对于这些著作所含思想的分析提炼,便形成了“教育学史”,诸如“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思想发展史”、“教育制度史”、“教育管理史”等。而对其中所含格言的收集和整理,便结成了各种不同版本的“教育格言集”,诸如“教育格言汇编”、“教育格言集萃”、“教育格言名言解读”等。所有这些教育名著、教育学史著作和教育格言集都是本书的基本材料。

2.报刊文献扫描

2004年11月22日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对其1994—2004年的全部报刊文献,围绕格言问题进行了检索,具体情况如表01。

表01    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文献检索的情况

img2

查阅对“格言”的检索内容,篇名中含“格言”的259篇文献资料大致有三类情况:一是格言汇集,直接列举部分条目,供人学习和使用。二是在文章中引用格言,以便说理之用,此二者显然不属于格言研究。三是对某名家、某著作或某格言类型特点所作的分析,例如,《天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张乃鉴的《〈史记〉中的格言、民谣与谚语》,《民主与科学》1998年第3期陈锐的《对叔本华格言的领悟》,《殷都学刊》2001年第3期罗家湘的《〈逸周书〉格言研究》,《求索》2004年第6期杨丽娜的《从格言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台州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孟昭泉的《格言论》,《中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韩冬梅、孟昭泉的《试论格言的分类》,《泰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徐同林的《〈论语〉格言的修辞艺术》等。这类理论性论述并不算少,说明格言研究已成学术热点之一,不过,都是针对一般格言所进行的单方面的思考和探讨。

查阅篇名中含“教育格言”的20篇文献分别是:《少年儿童研究》教育格言漫画18幅;《江西教育》1995年第2期1篇,题名“教育格言”,内容是几位教育家的话;《山西教育》2003年第24期1篇,是为《中外教育格言名言解读》(6)所作的书评。

查阅篇名中含“教育名言”的47篇文献是:《山东教育》、《甘肃教育》、《广西教育》、《云南教育》和《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中所列举的教育家的话,在杂志中基本上以补白形式出现,作为杂志的点缀。此外就是《江西教育》1994年第2期上的《学习教育名言断想》,以及《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第2期上的《体验:让孩子露出笑脸——新课程背景下对教育名言的重新解读》,这两篇文章算是围绕教育格言所作的简短思考,虽理论性不强,却为理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04年9月14日,笔者对人大资料全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共查询数据库48个,1995—2003年文献篇数共计211396篇,具体情况如表02。

表02   对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相关文献检索的情况

img3

检索结果“标题”中含“格言”者1篇,出自《中学英语园地》2003年第7期,内容是:You have your way,I have my way.As for the right way,the correct way,and the only way,it does not exist.(人们各自按自己的方式行事,所谓恰当的、正确的和唯一的方式是不存在的)。文中出现“格言”者1869篇,涉及政治类、文史类、经济类、教育类。标题中从未出现过“教育格言”四字,文中出现“教育格言”者9篇,主要的篇目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科学主义语文教育观评析》、《建立课程的动态机制》、《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常州国际学校校长万小平的个案研究》等。此外还有文中出现“教育名言”者5篇。这说明尚未有人以“教育格言”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即使在论文中提及“教育格言”或“教育名言”者也不多见。

2004年11月24日,笔者通过新浪“查博士”进行了相关文献搜索,其结果是:“教育格言”网页657篇,含“教育格言大全”、“教师教育格言”、“点评教育格言”、“中外教育格言名言解读”等。与此同时,笔者还通过百度引擎进行了相关文献搜索,其结果如表03。

表03   通过百度引擎对相关文献搜索的情况

img4

除表中涉猎的检索词以外,还涉及“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教育格言大全”、“教育格言大家译”、“我最喜欢的教育格言”、“教师教育格言”、“给教育格言挑挑刺”、“家庭教育——朱子治家格言”、“小学教育格言”等等若干。总体来看,其数量比较可观,达到了一定的弥漫程度,表明“教育格言”一词在教育实践的现实中经常被人使用。查阅检索结果的相关网页,笔者发现,大部分是教育格言汇编,少部分是文章中对格言的引用,还有一部分是教育名家的实践经验总结。审读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教育者尤其是教师们对它怀有浓郁的兴趣,有的是信奉前人的教育格言,有的是在尝试创造自己的教育格言;个别学校还统一倡导,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学习和提炼“教育格言”的氛围。可视为对教育格言的行动探索。

2004年11月25日,笔者还通过Google引擎面向国际互联网分别以educational aphorism,educational maxim,educational adage,educational apothegm,educational proverb,educational byword,teacher's maxim为检索词进行了相关文献的检索,检索结果具体如表04。

表04   通过Google引擎对相关文献检索的情况

img5

针对以educational aphorism为检索词查询到网页进行粗略统计分析,其中只有近20%的网页含一体化的“educational aphorism”词,用法如,I see and I remember I do and I understand.Ancient Chinese Proverb & An Educational Aphorism.(7)I hearand I forget Iseeand I remember I do and Iunderstand——Ancient Chinese Proverb & An Educational Aphorism.(8)其他80%多则为同时含有educational和aphorism两词的网页,就算不上真正的“教育格言”了。同样,以educational maxim为检索词查询到的结果,其内容也多为教育格言句子,如,I'm sure many of you have heard the educational maxim,“people retain 10% of what they read,20% of what they hear,30% of what they see,and 60% of what they do.”(9)An educational maxim:“It is better to face a shipwreck than to have the house burn down.”(meaning: it is better to lose the father than the mother,because the father is less important.)“Don't answer questions that students haven't asked.”(10)这些多属于教育历史或实践中产生的格言实例,而不是理论研究成果。

综合以上各种文献资料,对于“教育格言”基本上属于文中用词而非以标题呈现的专门性学术研究。换言之,在一定程度上,少有把教育格言作为独立的学术研究对象者。这些材料对我们进行的学术思考和研究而言,不是没有价值,但只能作为分析的原始材料和前提,而对于理论研究本身来说价值是有限的。可喜的是笔者2005年6月,在补查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内蒙古教育》2003年第6期章立早的《学校管理格言评述》以及《基础教育》2004年第6期李润洲的《教育格言的另类思考》已对“教育格言”问题有所涉足,也为我们专门从事“教育格言”研究坚定了信心。

二、国内外教育格言相关研究概况

目前教育格言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有必要对其外围研究情况简作梳理,通过阅读检索到的大量文献资料,我们发现学者们主要进行了下列研究。

1.关于格言的不同界定和陈述:辞书与论著分析

关于格言的名称,在汉语中有诸多不同的提法和称呼,如清语、清话、冰言、韵语、冷语、隽语、嘉言、警语、警句、法语、语录等。在英语中也有多种不同的表述方法,如adage(格言,谚语);aphorism(格言,警语,谚语);apothegm(格言,箴言,警句);byword(谚语);dictum(格言,声明);gnome(格言,箴言);maxim(格言,座右铭);motto(格言,座右铭,笺言);proverb(谚语)。相近的表述还有:quip(名言,妙语,讽刺语);saw(格言,谚语);saying(俗语,谚语);witticism(名言,妙语,俏皮话)等。格言称谓的多样性,自然增加了我们研究上的难度和挑战性,这是毋庸置疑的。

应当认识到,之所以形成如此之多的说法,主要原因在于地域差别、民族差异和思维方式差距的存在,从而导致文化和语言形式的不同,但是它们的共同点是人们普遍重视经验的积累,并以简单明了的形式传递经验。这也正是我们研究的基础。

关于格言的含义,在解释上亦比较含糊和复杂。若从古文字学的意义加以考察,格,《说文解字》释为“木长貌”,但有人认为此义不可能被格言一词取用,格言之格应取“各”意,含有神灵来至和灵验的意思。(11)言,从二从舌,从“舌”表示言从舌出。《说文解字》释曰,人有言必发于舌端,因此其意思是人之言语、话语。

从文字发展演化的角度加以审视,格言,由“格”和“言”两字构成,为偏正式结构的词汇。格,从木各声。本义是树木的长枝条,后引申为格子、栅栏;进一步延伸为法式、规格、标准,条例、制度、品格,阻止、受局限等。可见,格言之“格”,大致有两重含义:一是在形式上,具有格式化特征,即表现为特定的格式;二是在内容上,具有“规范化”意义,即表现为对人的引领作用。“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意思,义为说,动词;引申为议论、谈论,告知、告诉,陈述、叙述、说明;后发展为名词,义为话、言语、口语;引申为言论、见解、意见,言辞、辞令、辞章,政令、号令,建议、主意、计策,学说、主张、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著作等。格言之“言”,是指表达一定思想见解的言论、主张或句子。所以对于“格言”,通常解释为含有教育意义的固定语句。

但是辞书对格言的解释五花八门,意义并不确定。《辞源》的解释是:“含有教育意义可为准则的话。”(12)强调的是格言的规范意义,但没有揭示其形式的独特性。《辞海》的解释是:“可为法式的言简意赅的语句。”(13)强调了格言的简洁性和规范化特征,而没有指出其价值倾向和用意所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话。”(14)强调了格言的劝勉作用,具有由反及正的意味,与“箴言”的含义相近,但没有包括那些纯正面的格言。《现代汉语辞海》的解释是:“含有教育意义的固定语句。”(15)此解既关注了格言的作用,也关注了格式上的固定特点。

除了辞书以外,现实中的学者们在各自的研究中也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欧明俊认为,格言“是用简洁的语言表现深刻哲理的箴言或警句,是随时的片段的心灵感悟和人生省察的记录。篇幅短小,多三言两语,多联语、对语、韵语、骈语,体制上介于诗、骈文和散文之间,韵散结合,是诗化的散文”(16)。其实,大多格言并非“随时”和“片段”的感悟和省察,而常常是长期体验和提炼的结果,所以这两个限定词有失妥当,尚欠斟酌。王尽忠认为,格言是指含有教育意义的精练的定型语言,也即古人规范化的语言,多见于古籍经典,或出于名人贤哲之口。(17)意思说格言不仅有教育意义、句法定型化,而且就其产生来看,多出自古籍和贤哲。正如《文心雕龙·事类》所言“全引成辞,以明理者也”,就是说,引用古人的格言成语是可以用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总之,虽然辞书和学者们的理解有一定的差距,但对什么叫格言在总体上仍具有认识的基本一致性。第一,凡格言均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或激情启智,或砺志抑性;或明义引向,或讽喻谏策;或警示提醒,或规劝诱导,总免不了其特定的教育性,否则,就难称其为格言。第二,格言在表述上简洁精练并趋于定型化,任何一句格言都是简洁明快、精到干练的,并以适当的格式来表现哲理,呈现出“微言大义”的风格。第三,格言一般出自于贤哲名人之口且经过长期和广泛的验证。由于多数来自古代典籍,被人们经常引用,虽然也有少数来自现实生活,却都经过了或将要经过长时间的考验和大范围的证实,所以其价值不断提升。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亦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的起点。

2.关于格言类型及其价值方面的看法

众所周知,类是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即逻辑演算中关于主目的不可兼的分类谱系之一,它是由多个特殊的事物或现象抽离出来的共通点。开展教育格言的分类研究,恰恰需要了解关于格言分类的基本情况。由于格言与谚语、箴言等概念在关系上比较模糊,所以其分类问题就必然相对艰难。

若追溯对格言的分类,则发现古代学者一般分得都比较奇特。查阅顾明远先生主编的《中国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得到下列一些分类史实材料,见表05。

表05   古代学者关于格言的分类情况(18)

img6

续表

img7

除此之外,《增广贤文》还将各时代和当时社会广为流传的格言、谚语,采用依韵归类的方法编排成文;《三字经》则将道德要求和道德故事用三字排列方法,编成顺口溜。

现代学者在对格言分类上有了新见,同时还作了关联性问题的探讨,但是依然分歧甚大。韩冬梅等从格言的长短上把格言分为词格言、句格言和段格言三种形式:词格言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的;句格言是以句子为单位的,又可分为整句格言和散句格言;段格言最小是一个三重复句,上限可以是一个句群。从应用上分,把格言分为普遍格言和个别格言:普遍格言是指内容具有普遍意义而为人们经常公开引用的话;个别格言不具有普遍意义,根据个人志向、兴趣等的需要而定。还有以承载的物体命名分类的,如尺铭、墙铭、碗铭、钞铭等。(19)索南卓玛认为格言属于谚语的一种具体形式。她在研究了《格萨尔》中的谚语后,认为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大量吸收了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极大地增强了史诗的知识性、趣味性、说理性和民族性。二是民间艺人和整理者们在史诗说唱和整理过程中,根据史诗行文需要被改写成多段体民歌形式的书面谚语。三是民间艺人和史诗的整理者们为了演化史诗的内容和加强语言的艺术性,创造性地沿用藏族的格言形式。这些言简意赅、形象鲜明、哲理性强的谚语,构成了藏族史诗的独特风格和藏族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法。”(20)显然,作者是把格言看成谚语的高级形式来对待的。格·孟和研究了毕力克箴言的类型,认为主要包括:“(1)谚语、格言、警句;(2)哲理性寓言;(3)训言或教育诗;(4)弁言对话;(5)哲理诗;(6)政治评论、著作批注等等。”(21)在这里,作者则是把格言看成箴言的具体表现形式,并将格言与谚语作为同位概念和并列类型来对待。总体来看,在有关分类问题上还缺乏相对科学的理论依据,属种关系比较混乱,同时,在更多的情况下也没有观照和顾及格言与类格言的区别。

关于对格言价值的看法,往往与传统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美国哲学家乔治·桑塔亚那(George Santayana)有句著名的格言——“忘记历史,必将重蹈历史的覆辙。”每个人都能想象得到,忽视了这句格言,对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22)所以,早在古代许多仁人志士就认识到,作为家教思想的载体的家训、格言、民谚等,贴近生活,雅俗共赏,易懂易记,多有可借鉴之处。而用优美的书法录下的人生格言去装点居室,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近则会影响到一个村庄、方圆数十里;远则可将自己总结的治家格言、家训等传播到全国,乃至成为跨越时空的民族文化中的精神财富。朱伯庐所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教子格言,在中国人中几乎无人不知。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名言,则常常被制作成匾额,高悬于大堂,世代流传。在一定意义上,格言体现着文化传统,北京师范大学郭齐家教授认为:“当前中国正面临一次改革开放和外来思想大量涌入的新时期,我们应从世界发展新趋势着眼,清理我们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有价值的要素,使之与现代化需要的外来新要素整合……应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吸取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有价值的观念。”(23)被称为当代教育改革家的辽宁盘锦实验中学校长魏书生(24)说:“阳光、火光、电光,能照亮江河山川,能照亮道路,能照亮物质世界;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我常觉得格言警句,像一盏盏心灯,倘在学生心灵中点燃,会有利于学生选择正确的道路,朝着自己理想的高峰攀登。”(25)所以他一直坚持让学生摘抄格言,积极开展格言教育。不难看出,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基于一般格言作用的,而对教育格言的独特价值并未作专门的探讨。

3.关于格言的理解方面的探讨

格言理解方面的研究大致起于20世纪40年代,学者们运用了不尽相同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探索,直到80年代末。这一时期研究者主要侧重的是其宏观方面的探讨,形成的基本观点(见表06)初步反映了教育格言理解方面的早期研究成就。总体来看,虽然得出的理论认识并不算多么系统完整,却在客观上为后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表06   早期的格言理解研究及其观点(26)

img8

在对格言理解的问题上,当前主要形成了三种影响较大的理论,它们是概念基础扩展论(ECBT)、大链条隐喻论(GCMT)和双编码论(DCT)。(27)

概念基础扩展论是霍耐克与泰姆普尔在1994—1997年间对概念基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它把格言理解看做是一种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交流情景——语言使用者和语言解释者共享的背景条件(如文化背景、语言背景、人际关系知识、交流话题知识等)下展开的,具体经过字面意义——意识融入——意义转换——比喻意义——意义修订等几个阶段。格言虽然给受话者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却极有启发意义,在相关情景下,受话者的问题是重构字面意义模式和格言主题,以使它们达到概念上的匹配。它迫使人们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用完全抽象的方法去整合信息。

大链条隐喻论是拉科弗(George Lakoff,1980)与其同事约翰森(Johnson,1980)、坦纳(Turner,1989)提出认知语言理论后逐渐发展而成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概念化隐喻使一种知识可根据另一种知识来理解。作为文化保存的一部分,格言通常是通过道德规则、常识理论和一些特定概念、传统的概念化隐喻及大生物链机制、语言学格式形态来表现的。它依赖于四个基本概念:大生物链、事物的本性、普遍即具体隐喻和量的准则。大生物链强调事物按等级进行安排,从顶部的人及其思想和社会,到下面的动物、植物、人造物体,乃至底部的自然物体,每一层的特征就描述了该层特点。事物的本性意思是不同结构的事物有不同的本质,这些不同本质决定了其发挥功能的方式。大生物链和事物的本性,把两种知识即处在生物链条较低层次事物的知识和较高层次事物的知识连在了一起。这些知识是被当做无意识的、自动的和文化共享的。“普遍即具体”隐喻是一种机制,它可以勾画出某种具体层次上的图式,这些图式包含着普遍层次上的结构。量的准则即交流准则,指受话者假定说话者会提供其话语的适当数量的信息,从而规限“根据什么而做出什么样的理解”。

双编码论来自派维奥(Paivio,1986)研究心智表征问题的论文,认为知识是基于感觉的,通常以视觉和语言呈现。imagens(图像元)用于表征非语言,以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来组织,logogens(语文元)用于处理语言,以关联和层次的形式来组织。知识以图像的形式展示可以减轻语言的负荷,加快思维的运转。(28)由此瓦尔斯(Walsh,1988)发表论文形成了格言理解的双编码论,认为意义寄寓在图像元和语文元之间的连接中。一个比喻性的解释要求要有非常具体的、包含有具体形象的语言输入。具体的格言产生的形象将成为比喻性解释的源头。解释或者发生在一个形象首次接触之际,或者发生在该形象被唤起和加工之际,并通常要求我们对其中的成分进行比较和对照。

概念基础扩展论和双编码论属于心理学理论,而大链条隐喻论属于语言学理论。这三种理论鉴别了格言理解中的大部分现象和问题,确立了格言使用者的心理技能的一些名称。但是我们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关注的更多的当是格言的意义与其表达它的语言的关联性,关键是意义如何被建构起来,如何通过语言结构而被使用,以及格言具有哪些相对具体的功能等。

4.关于教育格言的整理和行动尝试

历代教育者在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这些经验不断积淀与结晶,再经过一定的锻造和锤炼,便形成了特定的教育格言。然而,由于历史时期和背景条件的不同,教育者的教育经历和感受也不尽相同,于是便有了不同风格的教育格言。例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民谚)与“老师应该永远是学生最真诚的朋友”(白冉)(29),“严师出高徒”(民谚)与“纪律是学生成长的护栏,自由是学者诞生的热土”(李保强),“教育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的行为,即使儿童本身也不认作教育”(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与“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伦理学的一封信》),等等。教育所崇尚的是权威、纪律、监控和惩戒,还是平等、自由、仁爱和宽容,总让人捉摸不定。在教育格言的背后,是什么在起着支撑作用?形成教育格言的关键是资历水平还是价值观念?教育格言的本质是实践感悟还是文化积淀?履行教育格言的动力是个人精神还是社会环境条件?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学者的个人行动和审慎研究,才能一一作答。

在教育领域,人们对教育格言、名言、警句的收集、整理,可以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目前,在教育者手中,已经有多种版本(抄录)的教育格言集,或称教育格言汇编,或叫教育格言集萃,或命名为教海拾贝、教坛采珠,等等,这些书籍和尚未出版的文本材料,都对教育格言进行了一定的归类,为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了检索的方便和学习的便利,其功绩是不可泯灭的,但其方式多是停留在对“谚语”、“格言”感性经验的归纳阶段,缺乏必要的论证和说理。可喜的是,近年来,已经有了极其罕见的分析和解读教育格言的著作问世,如山西运城教育局郭守智先生的《中外教育格言名言解读》等,遗憾的是仅对单一的教育格言中所蕴涵的原则、方法和理念,作了简短的分析解读和挖掘评议,而缺乏整体上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理论认识,缺乏超越具体格言本身的理性思考。可以说,至今还没有人在理论上把教育格言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缺乏专门性的学术思考,缺乏系统的概括和提炼,理论研究几近空白。

现实中,不同水平的教师在教育格言上的认识态度和行动表现,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对调查资料和访谈资料的初步分析表明:教育家和影响广泛的特级教师大多有自己创造的、思想深刻的教育格言,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和高职称教师大多有自己信奉的名家的教育格言,善于思考并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师大多有个人的接近于格言的教育认识,普通教师尤其是工作时间较短的教师的头脑中大多没有教育格言。身处教学第一线的姚文珠老师通过深刻体验认为:“在新课程的引领下,我们越来越发现教育的重心在发生根本的变化……那么传承至今的教育格言是否还能经受时代的挑战,继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课改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过程,一种精神’,在实践、观察、反思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昔日的名言在今天课改中的价值。”(30)其实,各类教育者特别是教师,不乏对教育格言怀有浓厚兴趣和热情建设者,在一些学校如上海卢湾区复兴中路第二小学、上海市民办槎溪高级中学、山东省泰安市第六中学、山东青岛市四方区平安路第二小学、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第二中学、江苏无锡市盛岸中心小学、江苏南京六合区冶山镇东王小学、四川阿坝州外国语实验学校、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幼儿园等,几乎是人人喜爱教育格言,已经形成相对浓郁的氛围。但是,就整体来看,现实产生的大多教育格言无论成熟程度还是规范程度,比起经典教育格言来均逊色很多。正因如此,教育格言问题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