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持教育政策稳定的条件
保持教育政策稳定,一方面需要教育政策自身具备一定的条件,另一方面要有适宜的教育政策环境。
(一)教育政策稳定的自身条件
教育政策保持持续稳定地运行,意味着即使在经济和文化环境快速发展或有所变化调整的情况下,教育政策也能够根据预期的政策方案运行并达成预期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点,教育政策自身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一是教育政策的合法性。教育政策的合法性,是指教育政策在价值选择上必须符合社会的普遍性规则,且其运行的维持靠的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对该政策的认可与遵守。合法性,首先意味着教育政策必须是符合法律法规、社会价值观、社会约定俗成的习惯与道德的;其次,教育政策必须最大程度地符合政策制定者、执行者与目标群体等利益相关者的需要、理想和追求,符合公众根本的教育利益,从而获得最广泛的社会认可、遵守与支持。
二是教育政策的有效性。教育政策旨在解决教育问题、分配和调整教育利益。教育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教育政策措施在解决教育问题、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结果上的有效性。失之偏颇的教育政策虽然能在短期内解决教育问题,或使教育问题得以部分解决,但往往造成教育利益新的不均衡,导致新的教育问题产生;错误的教育政策不仅无益于相关教育问题的及时解决,还可能妨碍教育问题的解决,甚至会使原本的教育问题严重化、扩大化、复杂化,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三是教育政策的强制性。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国家公共权力在解决教育问题时的合法运用,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因此,教育政策具有合法性与强制性,理应慎重、严肃地对待,不可轻言变更;即使需要根据政策执行情况予以调整或终止,也必须通过法定程序或以合法方式进行。当然,教育政策的强制性受制于政策执行机构的权威和执行力,当政策执行机构的权威和执行力低下时,教育政策的强制性自然变弱,政策执行的持续性、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
四是教育政策的灵活性。教育政策是政府对教育问题的宏观分析和求解,是对教育格局与教育发展的战略性调控,因此,教育政策必须能够适应问题解决的需要。而随着政策执行的推进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教育问题本身也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育政策在具体操作层面具有区域、时间和策略方面的灵活性,以便教育政策执行者在具体实施中能够根据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推进、调整和完善政策,从而保证教育政策在宏观层面的相对稳定以及教育目标的达成。
(二)教育政策稳定的环境条件
教育政策要实现稳定运行,除了政策自身具备一定的条件外,外部环境因素也不可忽视。教育政策环境包括教育政策存在的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方面。政策环境是教育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政策要维护或改造的对象。教育政策是为了解决教育问题而制定的,在稳定的环境中,教育问题往往也相对稳定,因此,政策环境的相对稳定客观上要求教育政策的持续和稳定。而同时,教育政策发挥作用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来自政策环境,稳定的政策环境也能为教育政策作用的发挥持续提供强有力的外部支持。
在外部环境动荡甚至混乱的情况下,教育政策运行所需的资源会受到影响,甚至政策矛盾会变得更加复杂,从而影响到教育政策自身的存在价值。在文化环境方面,当外来文化强烈冲击本土文化时,各种文化知识的多元交融与冲突直接影响学校课程政策;在经济环境方面,经济低迷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政策所能获得的资源支持,从而影响到教育政策的进程,也会影响到人们接受教育的愿望与能力;在政治环境方面,政局的动荡更直接地影响到政府对教育政策的执行能力,或导致教育政策问题复杂化,甚至直接影响教育政策的存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