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一、尊崇儒术
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以后,儒学被定为一尊,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先秦其他诸子,有的自然消亡,有的沉寂,有的被儒家所吸收,有的衍生出新的学派以获得生存空间。但是,自公元220年魏国建立,直至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近400年间,战乱不息,频繁地改朝换代。在社会剧烈动荡的情况下,政治处于失控状态,对思想的钳制也就松弛了。同时,由于社会动乱,政治昏暗,民不聊生,一些人开始怀疑甚至否定儒家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和伦理道德教育,去寻求新的精神寄托。于是,被压抑多年的诸子学说又流行起来,一些外来的或新生的思想流派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当时在社会上流行较广的有佛教、道教和玄学,儒学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逐渐地丧失了独尊的地位。特别是在道家学说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玄学,公然批判儒家的纲常名教,认为名教是违背人的自然属性的,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都是儒家名教教育的结果,因而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集·释私论》)。即取消名教,实行自然主义教育,让人遵循自身的发展法则,自然地完善人格和个性。玄学家对名教的批判和自然主义教育主张,在思想领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人们重新审视儒学和教育,的确使儒家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隋朝建立以后,作为在几百年的政治、思想混乱后要建立统一政权的封建帝王,隋文帝势必要考虑如何加强思想统治的问题。他认为,儒、佛、道三教对治国都有可用之处,但是儒家在维护统一方面最为见长,要教化百姓,养育人才,非崇儒兴学不可。而且儒家学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已深深根植于中国大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于是他下令广泛征集儒家经典,并以高官厚禄礼聘天下儒士集于京都,令自京都至州县均设学校,还亲自至国子监参加释奠。全国统一以后,又令学校严格考课,功臣子侄各守一经。这一系列措施,大大抬高了儒术的地位。隋炀帝时,又将儒家经典加以整理、分类,分为甲、乙、丙、丁四目,分统于经、史、子、集四类,成为后来史籍分类的正统方法,一直沿用到近代。这样一来,儒学的地位又进一步提高了。
唐初诸帝总结前代统治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到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长治久安最好的指导思想,确立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
唐高祖李渊在开国之初,就“颇好儒臣”,为了提高儒学的地位,在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公元624年又颁布《兴学敕》,要求“敦本息末,崇尚儒宗”(《唐大诏令集》卷一O五)。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对儒术尊崇有加,登基前就在王府内设立文学馆,召集房玄龄、魏征等十八名儒为学士。即位后,“大收天下儒士”,凡通一经以上者都选拔做官。又大兴儒学,从学者达万人。还设立了弘文馆,选拔虞世南等天下名儒为学士,同他们讲论经文,商讨政事。贞观元年(628年)下令立孔子庙,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贞观四年诏令各州县学皆立孔子庙。贞观十三年(639年)设立崇贤馆,召集儒生研究经术。次年,诏令孔颖达会同诸儒整理五经,撰写《五经正义》,颁行天下,并确定为全国官学的统一教材。这是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教材。每年的明经科考试也以此为标准。其后,又大量征集有学识的儒生为学官,大力提拔精通儒术的官员,以奖励学儒。唐太宗曾自称“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贞观政要》卷六)。其重儒的程度可想而知。唐代崇儒的文教政策至太宗最后确定,成为整个唐代教育的指导思想。唐太宗以后诸帝基本上也都是尊崇儒术的。
在隋唐皇帝采取种种措施振兴儒学的同时,一些思想家、教育家也为重振儒术竭心尽力,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韩愈。他站在维护皇权的立场上,以儒学的卫道者自任,极力维护儒家的道统及其独尊的地位,主张复兴儒学,反对佛老学说。针对魏晋以来“师道之不传久矣”的状况和“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他极力宣扬“师道”,为此作《师说》,专门论述教师的重要地位、教师的任务等问题,在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兼重佛道
隋唐崇尚儒术,但不是独尊儒术,在崇儒的同时,还提倡佛教、道教,基本上是以儒为主,以佛、道为辅。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宣传“众生平等”、“慈悲为本”、“轮回”等思想,要求人们忍辱负重以求得死后升入极乐世界。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重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宣传避世隐居、知足常乐、“不为天下先”等思想。佛、道经过魏晋南北朝盛行几百年,在群众中有相当广泛的影响。隋唐统治者认为,佛教和道教所宣扬的思想,对安抚民心、稳定社会,都有利用价值。因此隋唐时期不少帝王都好佛喜道。
隋文帝和炀帝都提倡佛教,隋文帝晚年崇佛过度,一面大兴寺庙,一面大砍学校,大有以佛代儒之势。唐代多数帝王认识到佛、道二教的作用,因而主张让其存在。唐高祖在一份诏书中就宣称“三教虽异,善归一揆”(《唐大诏令集》卷一O五),明确表达了三教并用的思想。但在三教之中,他更为崇道,奉道家开创者老子为始祖,这主要是出于李姓统治的需要。唐太宗不喜佛却能容佛,认为三教殊途同归,还支持玄奘译佛经。武则天也认为“佛道二教,同归于善。无为究竟,皆为一宗”(《全唐文》卷九十三)。但由于政治的需要,主要是扬佛抑道斥儒,佛教势力极度膨胀。唐玄宗执政时,先崇儒抑佛,后又迷信道教,道教一度兴盛起来。整个唐代,儒、佛、道三教就是这样此消彼长,但总的来说,在政治上,儒术居于主导地位。
隋唐时期,特别是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所确立的文教政策和各项制度,也是适合我国封建社会需要的,不仅在当时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而且多为宋、元、明、清各朝所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