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考试评价与教育教学的互动

考试评价与教育教学的互动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考试评价一直被视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但考试评价改革的动因很少来自教育内部,考试评价改革也较少关注教育自身的发展。考试评价改革中缺失教育功能并不是说考试评价制度完全没有考虑教育因素,只是说明考试评价制度的取向并不在教育上。目前国内还没有考试评价测评与命题的专业研究机构,考试评价的科学性难以保证。

第四节 考试评价与教育教学的互动

当我们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不仅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考试评价时就会发现,考试评价不但具有教育功能,还有着复杂而重要的社会功能。虽然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都是考试评价改革的动因,但在考试评价改革的现实中,两者时常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正如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所言:“考试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考试除了具有为高校选拔合适人才、以考促学等教育功能之外,还具有维护社会公平、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流动等社会功能。”[3]他还提出,“近25年来,总体而言考试改革的政治色彩日渐淡化,而教育自身的因素则越来越起作用”。[4]笔者以为,考试评价改革中的政治色彩的确在日渐淡化,但其中教育因素的重要性并没有增加,社会因素正取代政治因素在考试评价改革进程中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学是手段,考试成绩是目的,这种观点在教育学意义上是不被接受的,但在现实中,却是人们不得不接受的状况。对于教学而言,是不是将教学完全聚焦于考试评价,使教学服务并服从考试评价,学生就可以在考试评价中取得好成绩呢?教学如果被置于考试评价之下,成为被考试评价驾驭的奴隶,那么这样的教学注定不可能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这就意味着,只有超越了考试评价功能的教学,才能够回过头来驾驭考试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在考试评价中获得更好的成绩。所谓“超越考试评价的教学”,是指课堂教学能够真正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并有效地将考试评价内容作为教育教学考虑的要素之一,通过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在各种考试评价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并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一、考试评价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

考试评价主要通过对人才选拔标准与程序的设置实现其社会功能,并通过选拔标准与选拔程序来影响学校教学内容与方式,从而间接地履行其教育功能。在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看来,考试评价的社会功能可能不及教育功能重要,也不如教育功能的影响长远和深刻,但是社会问题比教育问题更复杂,更具有现实意义,这就使得考试评价在面临其教育功能与社会功能的矛盾时,往往会选择先解决社会问题,再解决教育问题,甚至暂时牺牲教育功能来解决社会问题。

尽管考试评价一直被视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但考试评价改革的动因很少来自教育内部,考试评价改革也较少关注教育自身的发展。相反,在考试评价改革的进程中,满足国家政治需要与保障社会公平流动等社会功能,是考试评价改革不敢懈怠的目的;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暂时牺牲考试评价的教育功能也在所不惜。“新中国50年考试曲折发展的历史再次证明,考试制度、考试状况,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及其对考试鉴别和选拔人才的需求……1949年以来,凡国家强调经济建设的时候,文化知识就受到重视,考试就得到加强;相反,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候,文化知识就受到贬低,考试就遭到排斥。”[5]这表明,以高考为代表的考试评价体系虽然在教育中享有“指挥棒”的地位,但在政治需要和经济发展面前始终处于“婢女”的地位。以高考为例,“纵观高考50年的风雨历程,在高考建制与演变的过程中,从来就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育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具有复杂的社会动因,与社会政治形势变化密切相关,往往成为政治运动的重要内容,甚至成为社会变革的‘突破口’”。[6]从考试评价改革实践来看,教育对考试评价寄予的希望再大,给予考试评价的地位再高,考试评价进程中对教育因素的考虑也并没有因此而增加。

考试评价改革中缺失教育功能并不是说考试评价制度完全没有考虑教育因素,只是说明考试评价制度的取向并不在教育上。与其说考试评价制度在主动引导教育发展,不如说考试评价制度是在被动适应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国家逐步扶持和规范高等教育,高校招生开始走向统一,“1952年,教育部公布全国统一招生,招生名额报请大行政区教育部根据全国招生计划审核批准。至此,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制度基本形成。高等学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规定报考条件以及考试科目”。[7]可是,当考试评价“严重地违反了党的阶级路线。不是政治挂帅,而是分数挂帅,不是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而是培养资产阶级的接班人。它,突出业务,贬低政治,鼓励走‘个人奋斗’追逐个人名利地位的资产阶级‘白专’道路,严重阻碍了青年革命化。它,是新的科举制度,束缚了革命青年的思想,使他们不能按照毛主席指出的,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时,“196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决定停止执行6月1日中央批转教育部党委的《请示报告》,提出从当年起,高校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区办理。至此,从1952年开始实行的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被彻底废除”。[8]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高考也借机苏醒,于1977年开始恢复,并从此步入改革的轨道。在高考的建立与废弃、恢复与变革的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教育实践随着考试评价的兴衰而兴衰,却几乎看不到教育实践对考试评价改革的影响,而社会变革的节奏在考试评价改革进程中的烙印非常明显。

选拔是考试评价的一个直接功能,以获得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正为标准;教育功能是考试评价间接且长远的功能,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和使学生获得实践能力为标志。由于考试评价的选拔功能对教育的影响是直接的,所以容易成为考试评价改革关注的议题,而这往往成为忽略和遮蔽考试评价教育功能的理由与原因。当我们从教育功能的层面看待考试评价改革时,不仅会使考试评价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更加积极,也会使考试评价自身走得更加稳定和长远。

第一,提高考试评价自身的科学性,既能保证考试评价选拔功能的公平性,也将提升考试评价教育功能的有效性。不管是对于高校招生还是对基础教育的引导,考试评价都是一个重要工具,其本身的科学性是根本。目前国内还没有考试评价测评与命题的专业研究机构,考试评价的科学性难以保证。只有由专职的教育教学人员来负责考试评价测评与命题工作,将考试评价的测评与命题纳入学科教学研究的范围,提高考试评价的科学性,才能在更高的水平上确保考试评价选拔功能的公平性,并从长远着眼,实现考试评价教育功能的有效性。

第二,推动考试评价实现多元化,在实现考试评价选拔功能公平性的同时,实现考试评价教育功能对学生成长的个性化引领。考试评价的多元化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考试评价区域多元化,二是考试评价类别多元化。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为了使考试评价适应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国家通过下放考试评价命题权,推动考试评价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多元化。可事实上,学生之间的差异要远大于地区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上的差异,而考试评价在逐步适应区域差异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巨大差异。考试评价类别的多元化,既是适应学生的发展差异,也是对高校办学特色和专业发展差异的适应。2002年广西的本、专科考试分考和2005年上海开始实行的高职高专单独招考,以及目前实施的高校自主招生,都体现了考试评价类别多元的趋势,这也是对学生差异的尊重。

第三,从考学科知识逐步过渡到考学科能力,最终转向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现行考试命题拘泥于教学大纲,以‘知识立意’为中心,轻视能力培养,助长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9]考试评价的目的并不是测试谁掌握的学科知识更多,而是评价谁习得的学习能力更强。可是,当考试测试技术仅仅停留在对学科知识的测试,却不能科学地评价学习能力时,考试评价内容就只能从能力降格为学科知识。相对于人的学习能力,学科知识丰富多样,于是考试评价就在不同学科知识的选择与组合上徘徊。而要真正恢复考试评价的本真,仅仅对学科知识的选择与组合是远远不够的,增强考试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功能,既能有效实现考试评价的选拔功能,也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专业的教育引导。要使考试评价从学科测试转向学科思维能力测试,并最终达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就要求考试评价者在命题时,不但考虑学科知识,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程度。当命题能够考虑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程度时,学科知识就只是这两种能力的表现形式。事实上,即便是高考,命题人员也都是临时召集的,而且被召集的命题人员以学科知识专家为主,很难在短时间内使命题研究达到评价学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程度。因此,像目前这种试卷命题而非题库组卷的方式,是难以使考试评价从学科知识的层面过渡到学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层面的。

第四,丰富考试评价方法,注重评价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扩大考试评价对学生的考核领域,尽可能避免“高分低能”现象。不同的评价对象需要不同的评价方法,当考试评价仅限于“纸笔测试”时,考试评价对学生的考核就很自然地局限于学科知识。我们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但不管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创新能力,“纸笔测试”都不是唯一适合的评价方法。“课程与评价之父”泰勒为我们提供了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他认为,“用来作为教育目标的许多其他所期望的行为,是难以用纸笔测验来评估的……在考察习惯和某些操作技能方面,观察也是有用的手段。在评价中,另一种有用的方法是交谈。交谈可以有助于了解学生在态度、兴趣和鉴赏力等方面产生的变化。问卷有时也用来获取有关兴趣、态度和其他各类行为的证据。收集学生做出来的实际作品,有时也是取得行为证据的一条有效途径”。[10]虽然目前我们还不奢望考试评价能够采用以上的方式来评价学生,但这的确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考试评价路径。

二、教学的考试评价功能及其超越

在关注考试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获得考试成绩的方法。现实中,当考试成绩摆在面前时,它的“威力”常常令人无法阻挡,有时哪怕只相差一分,就可以决定考生的命运。因此,教师、学生和家长对考试成绩的关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可是,考试成绩并不因为受到重视就会提高,越是重视考试成绩,在考试评价之前就越应该关注学生获得考试成绩的方法。可以说,在考试成绩出来之后,所有的方法都不再有考试评价功能;但在考试成绩出来之前,所有的方法都至关重要。

在重视考试评价技术的同时,更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只有遵循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教学过程才更有意义,对考试评价也更有帮助。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考试成绩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仅是评判教师教学业绩的标准,更是评判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标准。于是,为了应付眼前的考试评价,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包括周考、月考的成绩,教师们不得不选择更加关注训练学生应对考试评价的技巧,而不是开展基于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而当教师放弃教育教学规律时,不但教育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而且学生的学习低效。虽然这种依赖于考试评价技巧而非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或许能在短期内提高考试成绩,但从长远来看,它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故,不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还是使教育教学过程更有意义、更吸引学生,教育教学都必须遵从科学规律。只有在教育教学规律设定的轨道上前行,教育教学才更有实效性,才能够为学生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1]王后雄.论教育考试评价的功能性缺陷与价值冲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8(1).

[2]廖平胜.人类考试评价千年论争的现实解读[N].解放日报,2006-07-16.

[3]刘海峰.高考改革何去何从[J].教育研究,2005(3).

[4]刘海峰.高考改革的教育与社会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2(9).

[5]杨学为,于信凤.中国考试评价通史(第5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6]刘海峰,李立峰.高考改革与政治经济的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02(6).

[7]陈彬莉.高考制度历史演变轨迹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8]魏国东,李晓军.“文革”时期取消高考制度述评[J].社会科学论坛,2005(1).

[9]张海燕,宋玉冰.从世界高考制度的发展趋势看中国高考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4(1).

[10][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