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对这一问题可谓是见仁见智,但概括而言,不外乎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生活环境两个方面,其中,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个体的思想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社会实践又是在既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进行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着个体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因而也对个体发展起着强大的制约作用。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人们对这一问题可谓是见仁见智,但概括而言,不外乎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生活环境两个方面,其中,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

所谓遗传素质,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这些特点,是其存在与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个体的存在与发展便无从谈起。

第一,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是人类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人因生来有大脑才会有思维的机制,而人的思维能力与水平并不是“先天性的”,主要是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影响的结果。遗传素质仅仅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第二,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上。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

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仅表现在个体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个体神经活动的类型上。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个体的发展会带来明显的影响,例如,一个因遗传失明的孩子,很难设想将他培养成为画家,一个因遗传失聪的孩子,很难设想将他培养成为音乐家。当然,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也不能无限夸大。

第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个体的遗传素质并不仅仅具有生物性,同时也含有一定的社会性。个体的遗传素质,是机体同周围环境不断交往,逐渐形成的种系上的一些新的结构与特征。对于此一代人来说,他们的遗传素质也是与其祖辈们的后天环境分不开的,个体的遗传素质因而具有后天文化的积淀。就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而言,它决不是孤立的脱离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物质前提。考察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是不能同环境、教育对形成或改变个体遗传素质的作用分割开来的。

应该指出,虽然我们承认个体的遗传因素是有差异的,并且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它在个体发展中并不起决定作用。遗传因素仅仅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并不决定后天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或者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一切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都不能离开环境,个体的身心发展也不例外。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大而言之,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通常指地理条件,气候状况或交通状况等等;社会环境则往往指经济条件、政治气候、文化传统(包括风俗习惯)等等。

第一,自然环境对个体身体及心理发展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个体的体态、外貌、身高甚至个性心理特征的某些方面的形成与发展既与其先天的遗传素质有关,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个体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关。不同地域的人群,其体态、外貌的发育在总体上有其相异的特征,例如,我国西北高原的人群与江南水乡的人群在体态、外貌的发育上就明显地受到不同的地域环境与自然气候的影响。地理环境、气候状况等不仅作用于个体的生理发展,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人的心理发展。

第二,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环境的突出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又是人的社会实践的结果,正是人的社会实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规范或制约着人的发展。个体的思想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社会实践又是在既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进行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着个体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因而也对个体发展起着强大的制约作用。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识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

教育也是一种环境,是受教育者生活于其中的一种独特环境。这里讲的教育,是区别于上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专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个体发展的一种活动。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比较系统的学习内容,它规定着个体的发展方向。这既符合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又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既考虑到社会为个体发展所可能提供的条件,又考虑到个体已有的发展水平所可能达到的程度,能使受教育者在较短时间内,系统连贯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和经验,使个体发展避免盲目性和自发性。

第二,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进行的。教师工作是一种专门化和专业化的工作。教师必须通过长期而专门的训练,必须具有专门的学科知识和相关知识,掌握教育原理和教育规律,具备相关教育教学能力,能自觉地按照教育目的从事教育工作,使个体发展少走弯路,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发展。

第三,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学校教育按照预定的教育计划,把个体发展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纳入到可控制的境地。这不仅能够使学校教育内部的各种影响因素有条不紊地进行,而且可对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起到应有的组织和指导作用,从而抵制环境中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因此,教育在提高个体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任何环境因素都无法比拟的。

事实上,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限制的,它必须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积极活动来实现,离开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教育的作用就无从谈起。同时,它要建立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并与教育内外部方方面面的条件相适应。因此,既不能孤立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也不能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到万能的程度。

(四)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对于个体发展而言,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再大,毕竟只是外因,它们只有通过人内在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起作用。所谓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有意识地、积极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反作用,是人类特有的意识特征。它不仅表现在有目的、有意识、自由自觉的活动上,而且也表现在个体对环境作用的选择和改造上。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高低。当然,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来源于社会要求和教育条件。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性质、方向和水平都离不开教育的培养和塑造。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既不能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作是消极的容器,生填硬灌,也不能过分夸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全主张学生自我发展,忽视、淡化教师的作用,从而导致教育过程的自由化,降低教育效果。

事实上,影响人的各种发展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来分析每个因素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正是它们之间性质的差异性,力量的强弱,不同的组合,不断的发展变化,才使个体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色。因此,我们应以系统论的观点,从动态上来研究和把握各因素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