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与社会活动,它的发展本身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或重要标志。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所可能提供的资源和条件,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进程的制约。
(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和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制约和推动着教育的发展。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目的和培养规格
教育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首先是由政治和经济制度决定的。但由于政治和经济制度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所以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可避免地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生产力水平越高,它对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养的要求越高。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低,学校教育主要不是培养劳动者,而是培养社会的统治者。到了机械化大工业发展起来以后,生产劳动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劳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劳动者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学校教育。在现代社会,基础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都是由生产力发展需要决定的。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受到社会中的多种因素的制约,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其起着最终的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作保证。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剩余产品的数量,而这种剩余产品的数量决定了社会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数量。比如,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一个国家在教育经费方面的支付能力,这种支付能力不仅表现在教育经费的绝对数值上,而且也表现在国民总收入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上。教育经费的多少直接影响校舍设备、师资条件等办教育所需的一切物质来源,教育经费投入的数量直接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
任何社会办教育都必须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基础,必须以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为前提。教育发展的事实证明也是如此。这是因为一个国家能拿出多少钱来办教育,设立什么类型的学校、开设什么专业、各级各类学校的数量和比例等问题并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生产力发展提供的可能。此外,传播和继承人类已有的生产经验是教育活动最初的价值取向,由此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学校开设的课程种类很少,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也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哲学、宗教、道德、语言等人文学科以及统治阶级所需的统治术,与生产力直接联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极为贫乏。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人类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既为教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更新创造了可能,同时它又要求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能够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需要。因此,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到了现代社会,学校中的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方面的内容大大增加,课程种类增多,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课程结构也不断完善。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发展与革新
在古代社会,落后的生产力以及由此产生的简单的经济组织形式决定了学校教育只能采取个别施教、单向接受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进入工业革命时期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首先有了革命性的改变,出现了班级授课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科学化、现代化,幻灯、电影、电视、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在学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一方面,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权力机构对教育进行控制或管理。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制定教育法律、颁布教育方针政策、规定教育目的、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明确教育内容、任免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以培养为本阶级服务的人。另一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来达到对教育的领导。国家权力机构通过教育经费的分配和使用间接实现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控制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教育机构的存亡。
其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谁拥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不拥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以及谁拥有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的权利,谁不拥有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的权利,都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再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目的是指培养什么样的人,进一步讲是要培养具有什么样的政治观念、政治态度的人。到了现代社会,虽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目的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但是因为统治阶级控制着教育,因而使教育培养能够掌握国家机器、管理生产和维护本阶级利益的人才这一点并没有改变。教育最明确地反映着统治阶级的需要,教育是政治统治的强有力工具。同时,用思想宣传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或控制教育。统治阶级能够利用国家的宣传机器,将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向社会传播,决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从而左右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
正是由于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诸多制约和影响,教育是有阶级性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阶级社会里,任何“超阶级”、“超政治”、完全中立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从形态上说,可以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文化的诸因素中,价值观处于核心地位。文化教育学派认为,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即“文化化”的过程。教育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首先,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这是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内部所产生的最深层的影响。文化的发展并不只是意味着人类知识总量和精神财富的增加,数量的增加只是文化发展的最初效果,进一步发展的必然后果是使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由此而产生的行为方式,即人类自身的精神世界及其表现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只要是代表着时代方向的,就不可避免地、或迟或早地反映到学校教育目的上来,使每个时代文化的内在气质在形成一代新人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和发扬光大。这种影响是隐蔽的,是一种无形的影响,然而却更深刻、更根本,影响的时间也更长久。
其次,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就教育内容方面而言,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制约支配作用尤为明显。一是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构成。文化传统典型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特定的内涵。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又反过来塑造了不同的教育。例如,各民族都把本民族语言作为教育内容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这充分反映了一个民族对其语言的固守和钟爱。中国古代社会长期重农抑商、追求仕途的文化传统,导致教育内容主要以社会典章制度为主,很少有自然科学和生产知识。英国一向崇尚人文精神,即使今天,古典人文课程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二是文化内容倾向影响教育内容性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教育内容。中国封建社会是以伦理型为主的文化,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关系。在这种文化内容倾向中生长的教育注定要把德育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近代教育则不同,社会批判古典教育重装饰轻实用,主张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故重智育也就理所当然。三是文化发展影响教育内容发展。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选择范围、发展速度和水平等方面。当文化发展水平很低、文化积累很少时,教育内容的选择范围就很小。反之,文化发展水平越高、内容越丰富、发展速度越快时,教育内容的选择广度和深度、课程的种类和变革频率也随之增加。中国古代社会的“四书”“五经”几千年不变,然而进入当代社会之后,课程的内容含量、种类和变革却处在加速发展之中。
此外,文化对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说明,即使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国家,由于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在教育方面也会有所不同。从这个意义上看,一个国家的教育如果完全照抄其他国家的模式和方法,不充分考虑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就难免使本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遭受损失。同时,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还要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特征,准确地分析民族或区域文化传统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优秀的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不利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