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育的基本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德育的基本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共产主义方向性是社会主义德育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德育原则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德育的根本标志,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阶级性和培养新人的根本要求。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以及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思想方向。

二、德育的基本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随着德育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德育过程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对德育原则的探讨也日益深入。人们在各自的德育实践中,从不同的角度对德育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概括,并在德育实践中反复地验证,从而形成了大量对德育原则的科学认识。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德育原则,不仅要大胆吸收、继承古今中外德育实践的宝贵经验,更要重视总结我国德育的现实经验,尤其要重视总结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的宝贵经验,把它们上升到科学德育原则的高度,以充实、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德育原则体系。

(一)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

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学生,又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把思想教育的方向性与现实可能性结合起来。

这一原则是根据德育的社会制约性这一基本规律制定的。德育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明显地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要求。历史上所有思想品德教育都是符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坚持共产主义方向性是社会主义德育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德育原则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德育的根本标志,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阶级性和培养新人的根本要求。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德育工作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以及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思想方向。这是坚持共产主义方向性的根本保证。

(2)把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性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德育的共产主义方向性,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武装学生,同时提倡和宣传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使他们向往和追求共产主义,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还要考虑当前生产力水平、经济政策和人们的思想实际,把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性结合起来。

(3)引导学生把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劳动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联系起来。教育者要教育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渗透到他们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去,成为推动他们前进的动力。

(二)知行统一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实际锻炼,既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又要使学生作出相应的道德行为,以便把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统一起来,使学生具有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

这一原则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理论根据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必须把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通过实际活动来培养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他认为:“由道德概念通向道德信念的通道是以行为和习惯为起点的,而这些行为和习惯是充满深切情感并含有孩子对待他所做的事和他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个人态度。”[6]社会主义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政治、法纪及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掌握明辨是非、真假、善恶、荣辱、美丑的正确标准,并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它分析、评价、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包括自己思想行为中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认识及其能力水平。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而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德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防止盲目行为的产生和错误行为的出现为目的,同时加强实际道德行为的锻炼,以便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使理论认识不断巩固、加深和发展,防止其变成空洞的教条。

(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工农业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和社会政治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坚定信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并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实践活动中的思想道德问题。这既能够锻炼学生的思想,又可以培养学生分辨是非和解决思想道德问题的能力。

(3)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要引导学生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观念、原则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品德动机和信念,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反复训练,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教育者要在学生中展现言行一致、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给学生做出示范,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信念转化成为行动。

(三)说理疏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说理疏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是指德育要坚持说理启迪,疏通引导,启发自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辅之必要的纪律约束,以便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教育者的教育和对其进行纪律约束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因,而学生内在的思想斗争是其品德发展的内因。外因不能代替内因,受教育者形成什么样的品德,不仅取决于教育影响和外界影响的性质,而且取决于他如何接受这些影响和自我教育的结果。只有通过说理启迪,讲清道理,疏通引导,启发自觉,调动其积极性才能使德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坚持正面说理,疏通引导。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经过疏通和引导,启发学生自觉地分清是非、真假、善恶、美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知理明理讲理,改过迁善,提高认识水平。那种不讲道理,压服学生的办法,最多只能使学生口服,但不能使学生心服,不能真正解决品德培养和行为矫正上的任何问题。学生即使沾染了不良习气,一时失足犯了严重错误,也要坚持说服教育,启发他们认识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在实践中自觉改正错误。

(2)树立先进典型,加强榜样教育的力量。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不仅要向学生宣传全国的英雄模范人物,而且要特别注意宣传学生中自己的先进典型,不仅要有“三好”的典型,而且要树立各种类型、各个方面的先进典型,特别是要注意发现、培养后进变先进的典型,通过先进的榜样形象,辅以说服教育,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教育、引导、激励他们前进。与此同时,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具有说服力的反面典型和事例来教育学生,以作为他们思想言行的警戒。

(3)以表扬为主,批评处分为辅。恰当的表扬可以使学生良好的行为得到强化,从而使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批评处分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所以对犯错误的学生要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有时还要辅之以必要的处分,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制止学生不良品德的产生。

(四)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这一原则是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热爱、尊重学生是严格要求学生的出发点,是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人都有自尊心和自觉能动性,只有得到尊重与信赖,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觉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一书中指出:“如果没有严格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青少年学生尤其是那样,他们积极向上,如果得到教师的尊重、信赖与鼓励,他们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努力提高个人的思想品德。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爱护、尊重与信赖学生。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爱护、尊重与信赖学生是教育好学生、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的真挚情感,对激发学生道德情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也就容易把教师的道德要求变成自觉的需要和行动。

(2)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要求与热爱不是矛盾的,而是辩证统一的。严格以爱为基础,是爱的不同表现形式,同时对爱要有所约束规范,即要求教师对学生不放纵、不溺爱。教育者的严格要求是促使学生产生思想斗争、形成思想品德的动因之一,没有这个动因,就不可能引起学生内部思想和心理矛盾运动,也就不可能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变。

(3)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是提高教师权威性的重要条件。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熏陶作用。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向学生证明其“言教”的真理性和实践的可能性,真正做到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做到,给学生做出表率,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对学生的要求才有说服力,并取得真正的教育效果。

(五)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都要按照德育目标、要求,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系统连贯地教育影响学生,以发挥整体影响的教育作用。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长期教育影响下发展的。这些影响纷繁复杂,不仅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而且往往前后不连贯。如果不加以组织和协调,则必将削弱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使学生活动和交往的范围扩大,接受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有效地教育学生,必须加强学校对各方面教育影响的控制和调节,以便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确保学生的品德按社会的要求健康成长。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注意校内各方面德育影响的一致。学校德育要在校长的领导下,统一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全体教职员工和各种学生组织按照统一的培养目标、德育要求、内容,分工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一个班级中,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团体组织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一致。特别是班主任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任课教师的配合,任课教师要自觉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既教书,又育人,明确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从而紧密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2)注意学校德育影响和家庭德育影响的一致。学校要发挥其专门教育机构的职能,同学生家长进行多种联系,向家长宣传教育科学和方法,介绍学校教育的情况,共同分析研究学生的表现,协调一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3)注意学校德育影响与社会德育影响的一致。学校要采取措施,对社会的影响加强控制和调节,把社会中的积极因素组织到德育中来,特别是学校要与校外教育机关及社会各部门、各团体加强联系,共同研究对青少年的教育,指导学生的校外活动,安排好学生的假期生活,开展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机关和各部门、各团体的教育作用,使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相一致。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教育集体、培养集体,并通过集体的活动、舆论、优良风气和传统教育个人,又要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统一起来。集体不仅是德育的客体,同时也是德育的主体。健全的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集体成员间的相互帮助和协作等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它以有形、无形的力量影响着每个成员,把他们培养成集体主义者。

这一原则是由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它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学校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这种舆论的力量,是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教育因素。”[7]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若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就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这个集体去影响这个学生,使教育集体和教育个人同时进行。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实践证明,一个良好的集体可以培养学生各种优良的个性品质,而一个不良的集体则会使学生沾染各种恶习。因此,要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首先要把学生群体培养成为良好的学生集体,并关心它的成长,指导和帮助它开展集体活动,使它成为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严密的组织、坚强的领导核心和健康的集体舆论的学生集体。

(2)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学校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就要使集体的奋斗目标成为鼓舞其成员前进的力量,使每个成员都自觉地为实现集体目标而积极工作,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集体舆论、优良的集体风气和传统的作用,帮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确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形成合作、互助、关心、尊重的人际关系。另外,还要组织和开展集体活动,通过集体活动教育学生,促使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3)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集体是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手段,个人的全面发展又是集体形成的条件。因此,既要进行集体教育,又要进行个别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在集体中得到体现和发展,而只有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发展,这样的集体才是朝气蓬勃的。

(七)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发扬和依靠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因势利导,长善救失,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任何一个学生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这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在德育过程中,不断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消极因素向积极方面转化,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先进思想战胜落后思想,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内部矛盾斗争和转化的过程。只有依靠并扩大学生身上的优点、积极因素,才能使之发展成为他们思想品德中的主导方面,就可能有效地克服缺点,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有的教师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往往是因为不能以一分为二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主要是他们思想情感中的积极一面得到不断发扬并战胜了消极一面的结果。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使他们知道自己的优点,这才能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个人进步的内在动力。

(2)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固然需要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主要还得靠他们的自我教育。学校要帮助学生学会虚心听取父母、教师、同学等各方面的意见,正确地认识自己品德中的优点和缺点,自觉开展品德内部矛盾斗争,发现优点,克服缺点,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3)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青少年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如不正确引导,就会把旺盛的精力用到不正当活动中去,造成不良结果。因此,学校要认真研究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剖析其消极因素,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引导其向积极方面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