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内部劳动力市场与教育投资激励
内部劳动力市场是指一个企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着用一系列正规的有连续性的规则和程序来建立、指导和限制其内部雇佣关系的劳动力市场。它是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微观层面。与此相对应的是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微观层面,即外部劳动力市场,它反映这样的雇佣关系,即一个企事业单位内部不存在用一系列正规的有连续性的规则和程序来建立、指导和限制其内部雇佣关系的行为。多林格指出:“内部劳动力市场通过少量的对企业特定技能要求很低的岗位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相连接。一旦进入内部劳动力市场,劳动者便得到一些特殊待遇,包括优于‘局外人’的聘用权、培训权、提升和职业发展的权利。”[26]内部劳动力市场,实际上是指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劳动力市场,它有五个特点:①雇员较高工资福利;②工资福利随资历的增加而增加;③雇用量不会因强制性工资增长而减少;④为雇员提供特殊培训;⑤解雇率较低。
对教育投资形成有效激励的劳动力市场价格信号是这样的信号,即雇员较高工资福利准确反映了雇员较高生产率,从而准确反映了对雇员较高教育程度的回报。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五个特点隐含着这样的信号。雇员较高工资福利是对雇员较高生产率的激励,而雇员较高生产率被人们普遍认为是雇员较高教育程度的体现,这就为人们提供了工资福利与教育程度正相关的信号。工资福利随资历的增加而增加是对雇员生产率持续提高和对雇员保持长期雇用合同的激励,而雇员参加在职培训或利用业余时间接受继续教育,被人们认为是持续提高雇员生产率和保持对雇员长期雇用合同的重要途径,这就成为激励人们继续投资教育的信号。雇用量不会因强制性工资增长而减少,对于较大规模的企事业单位而言,是雇员工资增长和边际雇用成本下降的双重效应,而边际雇用成本下降又是以付出较少的监督就能获得较高生产率为前提,雇员工作的积极性和纪律性通常被认为是教育的产物而非遗传,这实际上发出了这样一种信号,即对培养积极认真劳动态度的回报,教育投资在这里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激励。为雇员提供特殊培训是雇员实现稳定就业的途径,是展现雇员发展前景的方式,它激励雇员与雇主共同承担特殊培训费用,而接受学校教育被认为是获得特殊培训机会的重要前提,雇员受教育程度越高,他在内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特殊培训的机会就越多,这种信号无疑是对教育投资的一种激励。解雇率较低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为雇员提供的是一个较稳定的就业环境,同时也是一种较稳定的教育投资回报,从中发出的信号有利于对教育投资形成有效激励。解雇率较低,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雇主心中一系列关于雇员工作能力与教育程度对应关系的条件概率估计,以及关于劳动力市场信号与他所提供的薪酬之间的关系,得到雇员实际工作表现的证实,因为,解雇在很大程度上是劳动力市场信号不真实所导致的错误雇用。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出现是大工业、大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工业由于使用现代生产技术和自动生产流水线而增强了各个生产环节和各个生产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大企业为适应大工业生产的要求,通常使用各个生产环节和各个生产要素之间具有较高相互依赖性的生产过程,因而更需要企业和工人建立起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并通过向工人提供更多的特殊培训机会和其他优越条件来增强工作对工人的吸引力,来维持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多林格、皮奥里、威切特和莱特等人,都认识到了内部劳动力市场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多林格指出:“内部劳动力市场并不仅仅是劳资双方有效采用技术和培训手段的结果,还必须将其置于工业化过程中政治经济历史背景下加以理解。”[27]
以上说明,人力资本理论提出的基本理论假设,即雇员的受教育程度与雇员的生产率的正相关,进而与雇员的工资福利的正相关的假设,能在内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证实。同样,劳动力市场信号理论提出的基本理论假设,即教育具有劳动力市场信号传递效应的假设,也能在内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证实。但是,无论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假设,还是劳动力市场信号理论的基本理论假设,都不能在外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证实,因为,外部劳动力市场不具有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上述五个特点。
【注释】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59.
[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M].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04.
[3][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82.
[4][美]小罗伯特·E.卢卡斯.经济发展讲座[M].罗汉,应洪基,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37.
[5][美]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4.
[6][美]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4.
[7][美]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57.
[8][美]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蒋斌,张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08.
[9][美]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
[10][美]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1.
[11][美]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9.
[12][美]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2.
[13][美]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44.
[14][美]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44.
[15][美]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66~67.
[16][美]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74.
[17][美]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23.
[18][美]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33.
[19][美]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42.
[20]Martin Carnoy.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M].Pergamon Press,1987:21~22.
[21][美]马丁·卡洛依.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M].第2版.闵维方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0.
[22]Martin Carnoy.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M].Pergamon Press,1987:22~23.
[23][美]马丁·卡洛依.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M].第2版.闵维方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3.
[24]J.E.Stiglitz.The theory of“screening”,education,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M].Am.Econ.Rev,1975:283~300.
[25][美]马丁·卡洛依.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M].第2版.闵维方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2.
[26][美]马丁·卡洛依.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M].第2版.闵维方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4.
[27][美]马丁·卡洛依.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M].第2版.闵维方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