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衡量教育发展的指标

衡量教育发展的指标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从国民素质和人才存量上衡量教育发展状况的一种指标。教育的短期指标通常不足以完整地反映一国教育发展的全貌。教育经费虽然是衡量一国教育投资的规模和增长速度的主要指标,但没有考虑到一国的经济规模及其变动。当我们为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和适应经济发展要求而关心教育发展时,通常要用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说明教育发展状况。

一、衡量教育发展的指标

教育发展以满足各种不同的社会需要为目标,而各种不同的教育发展目标,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衡量指标来反映的。教育发展的衡量主要使用以下一些统计指标。

(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数

这是衡量一国教育的规模和增长速度的一种指标。通过这一指标,可以说明一国教育的综合实力。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数增加了,说明教育规模扩大了;反之亦然。教育规模的变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增长,具体表现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数的变动。如果某年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数比上一年增加了,或者说某年教育规模比上一年扩大了,那么,该年教育的增长是正数,也就是说,该年教育实现了正增长;反之,如果某年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数比上一年减少了,或者说某年教育规模比上一年缩小了,那么,该年教育的增长就是负数,也就是说,该年教育出现了负增长。一国教育的增长速度是用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数的增长速度来表示的。

(二)在校生数分别占各级各类学校入学标龄人口的比例

当我们从提高青少年的文化水平、开发人类智慧潜能和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意义上考察教育发展时,通常需要用在校生数分别占各级各类学校入学标龄人口的比例,作为衡量教育发展的指标。例如,我国小学法定的入学标龄为6岁,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分别为6年,以此类推,小学教育入学标龄人口为6~11岁的人口,中学教育入学标龄人口为12~17岁的人口,大学专科教育入学标龄人口为18~20岁的人口,大学本科教育入学标龄人口为18~21岁的人口。在校生数分别占各级各类学校入学标龄人口的比例这一指标,考虑到了人口规模及其变动,并且可以为考察学校人才培养效率和教育发展目标提供有关资料。同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数这一指标比较,在校生数分别占各级各类学校入学标龄人口的比例,可以更好地反映教育发展的状况。

(三)各级各类学校入学率

各级各类学校入学率可分为净入学率和毛入学率。各级各类学校净入学率是指一国一年各级各类学校入学标龄生数分别与各级各类学校入学标龄人口之比。各级各类学校毛入学率是指一国一年各级各类学校入学生数分别与各级各类学校入学标龄人口之比。它与在校生数分别占各级各类学校入学标龄人口的比例有所不同,前者反映的是一年教育规模的变动情况,后者反映的是各个教育阶段教育总体规模的变动情况。由于在各入学标龄人口阶段中各年龄层次的人口不尽相同,即使在各级各类学校入学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各级各类学校入学率也会发生变化。与在校生数分别占各级各类学校适龄人数的比重这一指标比较,各级各类学校入学率能更灵敏地反映教育的变动趋势和增长速度。

(四)25岁(含)以上每万人中有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数和文盲数

这是从国民素质和人才存量上衡量教育发展状况的一种指标。一国可以用几年的时间,把各级各类学校入学率和在校生数分别占各级各类学校入学标龄人口的比例分别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要把25岁(含)以上每万人中有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数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要根除文盲,则不是用几年时间所能办得到的。教育的短期指标通常不足以完整地反映一国教育发展的全貌。当我们从某国国民素质或国民文化水平上来衡量该国教育发展状况时,通常要用到25岁(含)以上每万人中有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数和文盲数这一指标。

(五)教育经费总额

教育经费总额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各级各类学校筹措到的办学资金的总和。它是衡量一国教育投资的规模和增长速度的主要指标。必须指出,教育经费总额不是一定时期各级各类学校实际耗费掉的资金总额,而是指一定时期各级各类学校实际筹措到的资金总额。譬如,2000年某学校筹措到500万美元的办学资金,而当年实际上只花费了450万美元,计入当年教育经费总额的,是500万美元,不是450万美元。还必须指出,高等教育经费总额还包括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当年筹措到的科学研究经费。这是因为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离不开科学研究。一般说来,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而科学研究是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实现的。很难说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经费,跟它的人才培养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不能把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经费排除在高等教育经费总额之外。

(六)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教育经费虽然是衡量一国教育投资的规模和增长速度的主要指标,但没有考虑到一国的经济规模及其变动。当我们为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和适应经济发展要求而关心教育发展时,通常要用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说明教育发展状况。这一指标还可以提供有关分析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协调的信息。

(七)各级各类学校生均经费

这是把教育投资规模与教育规模结合在一起,来衡量教育发展状况的一种指标。与教育经费总额不同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生均经费考虑到了在校生数,因而能更好地反映教育投资的状况。这一指标还可以提供有关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某些信息。

(八)非义务教育阶段生均个人负担经费分别占各自生均经费的比例

这是从受教育机会平等的意义上衡量教育发展状况的一个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义务教育通常不是由国家承担全部费用的。在非义务教育阶段,上学者必须缴纳学费,在很大程度上把受非义务教育机会同求学者家庭的经济状况联系起来了,于是,在生均经费一定条件下,该阶段生均个人负担经费分别占各自生均经费的比例越大,受非义务教育机会的分配就越向富裕阶层的子女倾斜,贫困阶层的子女受非义务教育的机会就越少,从而意味着受非义务教育机会的分配就越趋向不平等;反之,生均个人负担经费分别占各自生均经费的比例越小,受非义务教育机会的分配就越趋向平等。

(九)各级各类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收支总额

这是从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意义上衡量教育发展状况的一个指标。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当今世界,各级各类学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收支总额,已日益成为衡量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对外开放条件下,某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收支总额越大,该国教育在国际上的地位就越高;反之,某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收支总额越小,该国教育在国际上的地位就越低。所以,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收支总额的大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明一国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