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育发展目标的规模分析
众所周知,专门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周期,并且受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人才的培养总是以一定的财力、物力为物质前提的。在专门人才培养的周期性演变过程中,经济发展在时间序列上可以为先,高等教育发展可以为后。同样,物质产品的生产也有一定的周期,并且受教育改革水平所制约。物质产品的生产总是以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为前提的。在物质产品生产的周期性演变过程中,教育发展规模在时间序列上可以为先,经济发展可以为后。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在时间序列上的这种相互制约关系,为我们运用“先导指标法”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目标进行量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先导指标法是社会现象发展预测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预测,首先得把某种活动从时间序列上分为三类:①先导指标(在某一活动周期后出现的指标);②同步指标(与某一活动周期几乎同时出现的指标);③滞后指标(在某一活动周期后出现的指标),然后根据先导指标测算出相应的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6]如我国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实现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就是以苏联1956—1975年和日本1957—1970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为先导指标制定的。我国教育发展目标同样可以以历史上我国社会主义各阶段所预期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同或相近的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速度为先导指标来加以制定。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分析,我国要在2050年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国民收入必须每年递增至少5.5%~6.5%。人均国民收入持续增长能达到这样高的速度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少见的。本世纪60年代初期80年代中期,除几个盛产石油的小国以外,只有两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每年递增率达到5%以上;一是韩国(1960—1982年每年递增6.6%);一是希腊(1960—1982年每年递增5.2%)。而从整体来看,只有日本一个国家不容置疑地从一个经济落后地位赶上了发达国家。[7]由此可见,运用先导指标法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进行定量分析,应该以日本、韩国、希腊三国1965—1984年教育发展速度作为可比较的先导指标,以我国2000—2049年教育发展目标作为可比较的同步指标,来测算我国从2000年起到2049年的教育发展的速度指数和教育发展规模的目标指数。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公布的统计数据,1999年初、中等教育入学率,三国都达到了100%,大学毛入学率,日本女生为36%,男生为44%,男女平均为40%;韩国女生为52%,男生为82%,男女平均为67%;希腊女生为46%,男生为47%,男女平均为46.5%;三国平均值女生为43.6%,男生为58%,男女平均为50.8%;我国女生为4%,男生为7%,男女平均为5.5%。[8]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1年公布的统计数据,1999年我国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104%、88.6%、35.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0.5%。如果2049年我国高中教育毛入学率在1999年基数上翻一番,达到71.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999年基数上翻两番,达到42%,根据被称为70规则的拇指定律,如果某个变量每年按x%增长,70/x年后,该变量翻一番。那么,我国高中教育毛入学率每年需要递增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年需要递增2.8%。这在我国是可望实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