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术界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

学术界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教育本质问题,学术界有许多争论。教育本质讨论的一开始,就是围绕教育是不是上层建筑而展开的。因此,必须把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范畴,从教育本身质的规定性来揭示教育本质。事实上,无论是“生产力说”还是“上层建筑说”对于教育本质的分析,都没有触及教育本质,而是教育的归属或职能问题。但是,教育本质不是教育职能、教育属性或教育规律,教育职能、教育属性与教育规律也不能成为使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依据。

(一)学术界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学术界有许多争论。总体来看,主要的观点包括“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说”。

教育本质讨论的一开始,就是围绕教育是不是上层建筑而展开的。正是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才有了“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的分野。

1.生产力说

该学说主要认为教育的根本属性是生产性。具体包括以下观点:①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其联系的重点就是生产劳动经验和劳动力的再生产;②教育变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就是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作为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的人;③教育的产品就是教育者的劳动转化为受教育者的知识、智慧、才能、品德、性格;④教育是一种生产事业。

2.上层建筑说

该学说认为教育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与历史性。具体包括以下观点:①教育及其性质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②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而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③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它是一种专门培养思想品德、传递知识技能的工作,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一种活动,具有上层建筑的共同特点。

3.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说

“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都注重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求依据,并力图把教育在社会结构理论中定位,却都没有取得令人信服的结果。于是,一些学者独辟蹊径,提出了“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说”。

该学说认为,无论是把教育归属为生产力,还是把教育归属为上层建筑,都是教育的归属问题,而不是教育的本质。因此,必须把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范畴,从教育本身质的规定性来揭示教育本质。具体来看,包括以下观点:①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给予影响和作用、促使其发展的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②教育是使人社会化的过程,教育者以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转化,促使和引导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的社会化;③教育是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实践的产生就是人决心按照自己的目的来改变自身现实存在状态的结果;④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传递的手段、工具和形式,教育本质的核心就是专门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特性就是传递性、工具性与手段性;⑤教育是引导和促进儿童个性化的活动,引导和促进儿童的个性化是教育本质的规定。

从上面的诸多争论来看,尽管“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观点大相径庭,但是二者论证的方式基本相同。两个学说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作为依据,都注重追溯历史发展的进程,都遵循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给定的两条线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执一端,或强调教育的生产性,或强调教育的阶级性、历史性。

事实上,无论是“生产力说”还是“上层建筑说”对于教育本质的分析,都没有触及教育本质,而是教育的归属或职能问题。本质与归属是不同的范畴,本质要解决的问题是该事物与他事物的根本区别,归属要解决的问题是寻求各事物的相同属性并进行归类。正如一些学者批评的,“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缺乏对本质与归属相互关系的了解,违背了逻辑学的基本原理。[18]同样,本质与职能也是不同的,将教育的职能等同于教育的本质,必然模糊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说”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没有真正揭示教育的本质。显然,“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使人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人的自我构建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传递的手段、工具和形式”以及“教育是引导和促进儿童个性化的活动”等观点反映了教育的某些职能、属性、规律。但是,教育本质不是教育职能、教育属性或教育规律,教育职能、教育属性与教育规律也不能成为使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依据。

所以,揭示教育的本质,必须将教育本质与教育的归属、职能、属性、规律、现象等区别开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