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将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或者强调为儿童的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或者关注儿童现在的生活。主要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和杜威。
19世纪中期,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斯宾塞针对古典人文主义教育的痼疾,提出了具有功利主义色彩的“个人完满生活预备”的教育目的观。在斯宾塞看来,“怎样生活?这是我们的最重要的问题”[35]。怎样生活,不仅限于物质方面,而且具有很广泛的目的。因此,“如何经营完美的生活?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件大事,也就是教育所应教导的一件大事。为我们的完美生活做准备,乃是教育所应完成的功能;一种教育课程是否合理的判断,就要看这种功能的完成程度如何为准”[36]。在此基础上,斯宾塞将人生的主要活动分为五类:①与维持自己生存有直接关系的活动;②为获得生活上的必需品,与维持自己的生存有间接关系的活动;③以教养后嗣为目的的活动;④关于维持正常社会和政治关系的活动;⑤当闲暇时,为满足爱好和情感的一切活动。
与斯宾塞不同,杜威批判了“为儿童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观,指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育,必然采取自上而下的灌输方法,将适合成人需要的各种教材、标准强加在儿童身上。这样的教育是严重脱离儿童实际的教育,而且,它也不适合儿童的能力和需要,扼杀儿童的个性。杜威认为,儿童的教育不是为他今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而是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即生活”。具体来说,“教育即生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生活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并不断更新的结果,生活的内容不仅指生理意义上的生活,而且包括个人与种族的全部经验。生活的延续需要不断的更新才能实现。“社会的继续生存,必须通过教导和学习。”[37]“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正如营养和生殖和生理的生活的关系一样。这种教育首先通过沟通进行传递。在个人经验成为共同财富之前,沟通是一个共同参与经验的过程,通过沟通,参与经验的双方的倾向有所变化。”[38]没有教育,人类的生活就会停止。二是教育不能离开生活,生活为教育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就生活的内容来说,它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其中包括风俗、习惯、信仰、工作、娱乐等。就生活的范围来说,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等方面。任何人的个人生活史都会与上面的多个方面发生关系,在与之相互作用中,个人不断调整自己与之适应,并形成自己的行为和性格。所以说,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对儿童都具有教育意义,生活为教育提供了具体内容。“教育即生活”,那么,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即教育应充实儿童的生活。从内容上应配合儿童实际生活的需要,从方法上应以儿童实际生活经验以及实际学习活动为出发点,使学校成为儿童真正的生活场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