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符号与意义的关系
符号化的行动和符号化的思维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特征,是人们从事认识活动的重要手段,在人们的认识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符号、语言符号与意义的含义
何谓符号?何谓语言符号?一般来说,符号是指来源于规定或者约定俗成、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它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它是意义的载体,是精神外化的呈现;另一方面它具有能被感知的客观形式。也就是说,在符号中,既有感觉材料,又有精神意义,二者是统一不可分的。例如,十字路口红绿灯已不是为了给人照明,而是表示一种交通规则。符号与被反映物之间的这种联系是通过意义来实现的。
任何符号都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基本要素,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构成符号的色彩、线条或声响是符号的外在形式,是我们感知符号的前提,一个符号没有特定的物质形式,就没有存在的物质基础,符号就被架空了,实际上就不可能存在,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它的存在。同时符号还要代表一定的意义,它才有存在的价值,如果一个符号没有任何内容和意义,那么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符号总是具有意义的,意义也总是以一定符号形式来表现的。符号的建构作用就是在知觉符号与其意义之间建立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呈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
符号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形式和意义的联系完全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而不是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符号中一定的形式和一定的意义的结合完全是偶然的,是由社会习惯决定的。司机开车遇见红灯就停,并非因为红灯天生就是表示停止这一活动,司机也不是根据红灯色彩本身就能推导出停止的意义,而是掌握了由社会约定的红灯与停止之间的意义。
符号通常可分成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和以书写符号文字形态出现的书面语,每一种语言符号都蕴涵着约定俗成的意义。语言符号本身是由“音”、“义”两个部分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例如“人”这个符号,“rén”是它的语音形式,“会说话、用两条腿走路、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是和这个音结合在一起的意义。所以,一定的语音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内容,一定的意义内容要用一定的语音形式表达,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
2.语言符号系统对人的认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符号系统是外部客体向思维内容转化所不可缺少的中介系统,是人们表达自己思想观念的形式系统,也是人们以观念方式掌握客体的工作系统。对语言符号系统的正确认识与掌握,就成为人们从事认识活动的必要条件。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人论》一书中论述了符号系统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任何生命体都有一套感受器系统和一套效应器系统,而在人那里还可以发现称之为符号系统的第三环节。“这个新的获得物改变了整个的人类生活。与其他动物相比,人不仅生活在更为宽广的实在之中,而且可以说,他还生活在新的实在之维中。”这个“新的实在之维”被卡西尔称为“符号宇宙”。“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个部分,它们是组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人类在思想和经验之中取得的一切进步都使这个符号之网更为精巧和牢固。”有了这个“符号之网”,人们就可以通过符号活动的能力,以“符号之网”为媒介来认识世界。人“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意识之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13]
应该说,语言符号系统在学生的认识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正如卡西尔所指出的:“随着对语言符号系统有了最初的理解,儿童生活中一个真正的革命就发生了。从这一刻起,他的全部人格和理智的生活都采取了全新的姿态。粗略说来,这种变化可以说成是,儿童从一个较为主观的状态走向一个客观的状态,从单纯的情感态度走向了理论的态度。”[14]语言成为儿童走向新世界的通道。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手段与认识对象具有明显的符号性。相比较而言,教育系统之外的个体认识活动对语言符号系统的运用常常具有自发性,一般社会个体所利用的也只是自然语言。学生的认识活动则有目的、自觉地运用语言符号系统,除了运用自然语言外,还利用人工语言符号。
3.主体通过符号的意义来认识客体
我们知道,任何符号都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基本要素,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形式是符号的外壳,是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感知的,因而形式具有物质性。比如色彩、线条可以为视觉感知,音响可以为听觉感知,凹凸不平的物体可以为触觉感知,等等。意义是符号形式所代表的内容,也就是现实的现象或事物。对于主体来说,符号是有意义的,符号的意义代表了一定客体的信息内容。主体直接地掌握了符号的意义,就间接地掌握了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内容。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促进学生借助语言符号系统获取知识、认识客体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符号的意义。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符号的意义?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要帮助学生掌握符号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旧知识和语言符号所表述的新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这里所说的“实质性的联系”,主要是指新知识或新观念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的事物表象、已经被理解的符号、概念、命题或者观念的联系。例如,对于初学汉字的儿童来说,学习“狗”这个字,必须把这个汉字符号同头脑中狗的表象联系起来,这才是实质性的联系。“非任意的联系”也被称为“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一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这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反映了事物之间本质的和内在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它是非任意的、非人为的联系。
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就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符号的意义,提高其将符号转变为客体的译码能力。具体来说,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符号的形式。在认识活动中,符号的形式作为现实中可以感知的物质实体,首先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一定的神经脉冲信号,它们携带着符号的意义,经过人脑的“译码”便获得或呈现出了这种意义所代表的客体的信息内容。因此,掌握符号的意义,首先需要把握符号的形式。当然,要掌握新知识,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仅仅掌握符号的形式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透过符号的物质形式来把握符号的意义,提高译码能力。目前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尽管有一些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掌握符号的形式而影响了知识的学习,但更为普遍的问题是不少学生仅仅掌握了符号的形式,而没有理解符号的意义,他们的学习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机械的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