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继续教育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宁县二中五年教师培训工作简述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他们的素质是学校的生命和活力所托、精神和力量所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在于他们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不断充实与提高。在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岗位培训不仅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程。因此,从2002年起,我校把教师培训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工作重点之一。培训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形式灵活,效果显著,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将所经历的过程简述如下。
心存忧患 寻求出路
2002年秋,县政府决定我校初中部停止招生,建办全县第一所独立高中。为了满足学生上高中的需求,高中规模比上年扩大了两倍,第二年又将计划扩大到极限。当时初中专任教师46名,高中在岗教师49名,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质量更无法保证。而对现实,学校如何保证教学正常运转,成为当时头等大事。经过几次会议反复讨论研究后,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增加现有高中教师工作量,基层初中选拔优秀教师替补、动员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回校任教,原初中任课教师逐步分流。”当年暑假,教师选拔、教师引进工作正式开始。说课、听课、技能测试历时20天,选出基本能胜任高中教学仅有3人,与尚缺50名高中教师形成巨大反差。学校教导处通过电话、书信给原我校考入西北师大、天水师院毕业学生发出的求才信息,竟无一人回复。学校班子成员心急如焚,无法应对。但经过冷静分析,大家认为还没有到山穷水尽之时,应寻求新的出路。于是,学校新的选人用人思路出台:“堵住现有高中老师流失,挖掘内部教师潜力,拔高使用初中教师,保证教学正常运转。”经过耐心细致地工作,一些优秀教师危难时刻安心学校工作,稳住了大局,基本控制住了教师队伍中“一江春水向城流”的现象。初中教师拔高选聘工作即刻进行,专业知识考试、业务能力考核、课堂讲课排名等环节逐项落实,逐人打分。最后18名选拔教师走上高中讲台。这些做法,虽然解决了当时的危难,但还是心存忧患,如何让这些老师站稳高中讲台,完全胜任高中教学又是学校面临的新的课题。于是全校性的教师培训拉开了帷幕。
机制引领 制度创新
无机制引领,必然只是一种假设和理念;无制度约束,将会导致生命状态的懒惰。学校从管理入手,把教师培训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是确立终生学习理念,增强职业的使命感和危机感。决定一个人品位和境界的是他的胸怀和内涵,而影响一个人品位和境界的则是他读书学习的数量和质量。面对当时大多数教师学习意识不强,自恃有了“学历”,进则有“学历”开道,退则有“学历”保底,便认为继续教育是多余之举的思想。学校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现实性引导大家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根据一些教师上课时不善举例、底蕴不厚、修养不足、情趣不够、反思能力不强、学生意见较大的现实,学校又进一步提出读书学习是教师职业的“活命之需”,是教师生存的“立命之需”的理念。提高了大家认识和明确了价值方向,从而改变了教师心态,升华了思想境界,拓展了生命宽度,为学习培训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二是制定五年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提出了三项硬性指标。五年内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0%以上;五年内教师岗位胜任率和学生满意率达到95%以上;五年内骨干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人数40%以上。《规划》对老师读书学习、校本培训的目标与任务、内容与形式作出了明确规定。为了保证工作的有序进行,方法上提出三个结合:刚性与弹性相结合,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措施上采取三个挂钩:读书学习与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评优选模挂钩。切实做到了从机制上引领,制度上保证。
三是建立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从2002年起,学校把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培训、信息化建设三大项放在同等位置加大投入,甚至牺牲建设经费,也要保障教师培训经费全额投入。这是落实学校提出的硬件与软件同步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活动推进 促进成长
“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这是2003年后季学校基本结束了省市县规模培训之后,学校提出校本培训的新理念。目标是把持续不断的培训活动作为载体,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成立年级学科备课组,建立集体备课制度。为了使拔高使用教师尽快掌握高中教材的编写体系、知识网络和教学要求,学校以年级学科小组为单位,实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制定了严格的规范要求,并逐年修订完善。提出了分工合作、各司其责、同伴互助、组长负责的原则。阐述了营造合作氛围,缩小个体差异,构建教师群体知识共享机制,促进教师群体成长的重要作用。科学规划了个人备课、说课——备课组探讨——拟定试行教案——教师上课——小组议课——反馈总结——经验提升推广的流程。学校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坚持了“四定”制度。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实行“五统一”要求。即: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教学方法、统一教案要求、统一作业和测试。
通过集体备课从中受益匪浅、对集体备课和分散备课的利与弊有了实践性的认识。分散备课往往会受到教师个人的知识面、思维、经验等的局限。集体备课可以克服以上局限和不足,通过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教学信息共享,教学经验互补,从而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提高备课质量。
集体备课活动开展以来,激发了教师参与热情,引发了教师深入思考,带动了一批教师逐步走向成熟,隐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二是每期推出10节公开课,每周一次“三课”活动。我校每学期面向全体推出10名骨干教师的公开课。这种课堂示范教学不仅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还把各组课堂教学研究推向了高潮。承担公开课的老师为了赢得大家认可,课前主动与组内其他老师一起研究,共同制作课件;组内其他老师也愿意与授课老师一起讨论,希望在讨论中感悟教学的真谛。一些没有高中一轮教学经验的老师,积极性更高,参与活动最多。他们已经把此项活动看作是现场接受培训,增加知识营养,学习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取经的有效途径。
每周一次“三课”活动是说课、讲课、评课。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资深教师说课,引领普通教师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普通教师讲课,锻炼其不断走向成功。学校领导评课,促其尽快进入骨干教师队伍行列。说讲评推动了学科研究氛围,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达到了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培训目的。
三是开展校本教研,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科教研组是领导学校教科研的主要机构,教研组活动是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我校每学期都对教研组工作提出明确任务和具体要求。我们提出教研组建设的目标是:学习型集体,研究型组织,培训型基地,管理型机构。由于目标明确,教研组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教研组突出“问题就是课题”的教研思路,形成了以问题为主的集体教研,以项目组为单位的项目教研,以关键事件为核心的专题教研。为了加强学科教研信息的及时沟通与交流,学校创办了《求索》教研杂志,每年出版两期;政教处、教导处每月分别出一期《德育简报》和《教学简报》;语文教研组定期出版《星座文学》专刊。学科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了学校教科研水平。我们学校教育教学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也验证了教科研的成果。
培训技能 提高能力
教师的专业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教学两个专业,也就是说,教师不但要求具备“学科知识”,而且要求具备“教育知识”。只有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术,才能更好地传授知识。教师专业化包括五方面内容。即: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和专业情意。因此对于教师必须强化专业化教育和训练,而且要贯穿整个教师生涯,逐步提高其从教素质,使其成为一名合格教师。
我校在对教师技能,能力培养和提高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下发资料明确学习任务,即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头脑,引发教师“头脑风暴”。二是对新任教师和专职教师采用“导师带教”的培训方法。即经验丰富的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拜为师徒对子。三是为教师成名成才架设台阶。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实践,学校合理安排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使他们真正爱事业,乐教学。四是全方位为教师创设登台亮相,脱颖而出的舞台。五是对各层次教师提出发展方向,奋斗目标。技能和能力的培训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更重要的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拓宽了无限的空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五年来,我校大多数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实践能力、科研水平都有较大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由2002年54%提高到81%,岗位胜任率和学生满意率由2002年65%提高到92%,一大批青年教师走向成熟,拔高使用教师站稳了高中讲台,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五年的探索,开创出了人才强校之路!
五年的培训,结出了教育教学丰硕成果!
(本文发表在《宁县教育》2008年第二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