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发展中心的教师怎么评职称

教师发展中心的教师怎么评职称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宁县中小学学校管理现状和教师队伍素质的调查,研究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因和内因,探索农村中小学构建和谐校园的出路问题。为宁县中小学学校管理,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宁县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存在的问题固然有学科专业知识方面的缺陷,也有教育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但最主要的是多数教师的人文素养不高。

和谐促进发展 发展需要和谐——创建和谐校园与促进教师发展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中小学的学校管理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及和谐校园建设已经成为制约基础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校长专访等方式,通过对宁县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和学校管理的调查和分析,发现了许多影响学校和谐发展的因素,针对农村中小学在创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提出了五条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

二、研究方案设计

(一)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宁县中小学学校管理现状和教师队伍素质的调查,研究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因和内因,探索农村中小学构建和谐校园的出路问题。为宁县中小学学校管理,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本研究采用实证的方法,在借鉴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实际访谈、召开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调阅档案资料等形式,在教育局领导、研究人员、学区主任、中小学校长、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中,了解实际情况,发现普遍问题,透过现象,抓住实质,企图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40个题,其中包括38个封闭题和2道开放题。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的内容设计了4个方面: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及结构状况;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职业精神方面的内容,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信誉、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操守和职业协作;你校办学理念的内涵是什么,全体教师能否贯彻这一理念;和谐校园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开放型问题要求学校领导、一线教师和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简要回答新课程改革对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的最大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应对这种挑战。本研究是在听取了部分教育行政官员、市县教研员、校长与教师的意见后完成的。

(三)调查样本的选择

在充分考虑到地区、学校、学段的差异及被调查者性别、职务、教龄、学历的差异前提下,我们于2006年9—2007年9月,对宁县9所高中(其中市级示范高中2所,一般农村完全中学3所,职业中学1所,民办高中3所)、29所初中和336所小学的学校校长、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每所学校都是随机抽取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通过对研究人员访谈、校长专访、召开教师座谈会、开展学生问卷调查、调阅档案资料等形式,了解学校构建和谐校园与教师专业发展情况以及教师对学校管理、教师培养等方面的认识和态度。共发放问卷4800份,回收4650份,回收率96.4%,其中有效答卷4250份。

三、调查结果描述

(一)教师队伍素质

在访谈中,政府官员如此说:“教师收入的低标准,加之工作范围的局限性,导致优秀学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农村教育缺额较大,这几年省市帮助解决了教师的数量问题,但新问题已经凸显,教师的质量又开始困扰全县教育,最为突出的是直接影响着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和周边县市相比,应该说,当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比较好的,并且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宁县教师的素质结构并不完善,甚至有的在人格上结构上存在很大缺陷。”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宁县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存在的问题固然有学科专业知识方面的缺陷,也有教育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但最主要的是多数教师的人文素养不高。

1.思想素质。在校长访谈中,80%的中小学校长普遍认为,本单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责任心、进取意识和敬业精神不强,疏于看书学习,工作得过且过,不认真遵守教师规范等。在教师座谈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三个较突出的问题:一是部分教师体罚学生严重,除罚站、罚写作业外,还有少数教师经常用侮辱性语言伤害学生。这一点,在小学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较差的学生,有歧视和赶撵“差生”的情况。这一点,在初中表现得比较严重。三是少数教师存在违反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城镇学校个别教师向学生索要礼品,个别教师在学生面前说话随便,不注意生活细节等。在谈到教师素质时,一位教育官员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优秀的教育者,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配做教育者,当然更多的人是不知如何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做教育者的责任。”

2.业务素质。座谈资料表明:目前,宁县43.45%的中小学教师对“教什么”普遍感到心里有数,而对“如何教”却茫然不知所措。一位资深校长说:“这是全县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一些中老年教师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之后,教同一科目的,教材内容已经滚瓜烂熟,于是放弃了学习和提高,忽视了对自己教学方法的再反思、再研究、再提炼。至于青年教师,虽然他们接受过比较正规的师范教育,但是对教学方法掌握和运用却比较差,多数还处在探索阶段。”一位教导主任说:“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我们是这样要求的,可是通过教学常规检查大多数教师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能深挖教材的全校有60%,能吃透学情的不足30%,能选择恰当教法的不足20%。集体备课和说课本来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比较好的途径之一,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执行过程中不能坚持始终。所以,现在教师中抄教案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

3.身体素质。根据宁县中小学教师健康档案资料分析,80%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且教龄越长,身体素质越差。2008年4月,宁县二中对全校在岗教职工进行了三年一次的常规体检。结果表明,153名教职工中几乎有一半患有疾病。其中,专任教师中有患有重大疾病的2人,占教师总数的1.61%;患有较大疾病的有25人,占23.80%;患一般疾病的37人,占35.34%。而其他学校还没有建立教师定期体检制度,这一方面的数据很难搜集,但是全县教师队伍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据宁县人民医院防保科张主任说:“教师的职业病和慢性传染病近年来明显呈低龄化趋势发展,像腰椎腱盘突出、颈椎突出、静脉曲张、高血压以及各种类型疾病严重威胁着中青年教师身体健康。”

4.职业情感。笔者对宁县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一些项目见下表。

以上数据表明,虽然大部分农村教师热爱或基本认同教师这一职业,但是仍有1/3的教师不热爱或不认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在座谈中,甚至有相当多的教师明确表示,决不会让自己的孩子继承自己的教师事业。21%的中老年教师有第二职业,离城镇或集市近一些的,边教边商,注重工资之外的收入;在农村的,亦教亦农,在家务农活上投入得精力较多。35岁以下的30%教师普遍认为教师职业的枯燥乏味,对他们没有足够的诱惑力,而且与他们对未来的期望悬殊。有些明确表示若有机会,他们会选择“跳槽”的。刚毕业两三年的青年教师还没有建立起对教育的基本信仰,有13%的一门心思地在考研或考公务员。教师职业对他们来说,只是暂时的一块跳板。在访谈中,一位学区主任进一步印证了上述座谈内容。他说:“根据职业状态,目前我们学区的教师可以分为‘生存型’‘享受型’‘发展型’三类。‘生存型’中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居多。他们从功利出发,教师的职业仅仅是进入谋生或是获取其他地位的一个跳板。享受型中老年教师较多,他们以自己的生活为中心,追求物质待遇,对教学失去了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在职业中找不到快乐和幸福。‘发展型’以中年教师为主,他们从自身和社会需要出发,不以外在的强制为约束,而是以自觉的发展为动力。这一类教师目前为数不多了。”

5.知识结构。在中小学教师知识结构专访中,有位完全中学副校长说:“专家普遍认为教师的基础知识应该由教学理论、教学技能、交际技能、学科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背景知识六个方面的核心内容构成。照此标准分析,我县中小学教师知识结构普遍有四方面不足,一是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文理分割严重,知识的动态结构不良,知识结构体系内部的自我调节功能不强,且缺乏应有的变通能力,不能举一反三,知识运用能力较差。二是课堂教学技能,特别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较差。三是研究意识不强,研究方法简单,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严重滞后。四是教育教学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创新能力较差。”在多次访谈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一位教育局干部分析说:“我县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技术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对教育技术的使用多停留在信息技术课教学层面;能把信息技术运用于实际课堂的教师人数很少,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缺乏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教师对现代化设备的使用率极低,更多的是为了公开课、教学竞赛等活动而准备;参加过技术培训的教师很多,但那都是为了晋升职称,培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一位初中校长说:“按照知识的功能,有学者把教师知识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学科类知识,第二类是条件性知识,第三类是实践性知识。第四类是一般性文化知识。按此分析,我校教师尤其缺乏的是第二类——条件性知识,即这里所谈的心理学修养,也就是教师对教学对象、教学活动的了解和把握能力,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及判断的准确性等。”在座谈中,我们多次发现,教师对科研的理解各不相同。有75%的教师还局限于总结教学经验、写论文发表这样的层面上。一位完全中学教导主任说:“总得说来,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有三缺:缺乏科研工作的经历,缺乏科研方面的知识储备,缺乏有效的在职培训。”

6、学历结构。2007年12月,在教育局人事股有关同志的协助下,我们就宁县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问题翻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结果见下表。

从上表分析,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宁县中小学教师学历仍有升高趋势,绝大部分学校教师的任职条件都有提升。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中46%有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18%有本科学历,个别高中教师还具有研究生学历。但是,综观中小学教师的入职考查的条件、学历和知识水平依然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在访谈中,中小学校长们普遍感到,虽然有些教师的学历较高或者笔试成绩很好,可是录用后教育教学效果却不十分理想。而一些教育教学能力很强的教师,即使在该校代课很长时间了,因为各种原因,仍无法通过笔试关,这问题让一些校长们感到困惑和头痛。2002年7月,宁县二中被确立为“市级示范性高中”。当时,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原来初中教师的分流。学校经过慎重研究,主张平稳过渡、三年完成。而当时有些同志则主张全部分流,一刀切齐,这是没有从全县高中教师补充的实际考虑问题的具体表现。通过5年的实践证明,学校的意见是正确的。为此,我们专门在《宁县教育》上撰文总结了宁县二中5年来对教师培养的基本经验和做法,得到了同行和上级的理解和认同。

7.教龄结构。在调查学历结构的同时,对宁县中小学专任教师教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见下表

分析上表,可以看出宁县教师教龄整体上有低龄化发展的趋势。而高中教师则高龄化趋势明显。事实上对教育来说,教师教龄过快低龄化或者高龄化都不是一件好事。根据有关专家研究,教师的学科知识的得分呈低——高——低——低的发展趋势,教龄1——10年呈上升趋势,10年以后开始近乎直线下降。教育教学知识的掌握则呈高——低——高——底的发展趋势,1—10年变化不明显,10—20年掌握的最多,以后直线下降。实践性知识在6—10年达到高峰,11—20年开始下降,呈现低——高——低——低的发展趋势。教育局人事部门一位同志说:“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过程中,8年时间农村教育人事基本处于冻结状态,教师队伍没有新鲜血液充入。当发现出现断层和数量上的不足时,又大幅度地吸纳,这是造成目前宁县中小学教师教龄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8.职称结构。宁县中小学专任教师职称结构调查是在学历、教龄结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见下表。

通过分析上表,可以发现宁县中小学教师中具有副高职称的仅占了14.77%,而且初中教师在这一块上是个空白。另外,全县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占不到教师总数的30%。这种结构性失衡暴露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座谈中,有许多教师教龄很长,却晋升不了职称,怨气较大,对教学产生了厌倦情绪。同时,晋升了职称的教师,大多数职称到手,工作到头,没有什么要追求的了。这些充分说明宁县在教师职称管理方面存在着重评轻聘、评聘合一的缺陷。

(二)学校管理的总体状况

1.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宁县中小学普遍实行外控式管理,并且学校和学校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教育局一位官员说:“我县有60%的初级中学实行常规考核制、教学目标责任制和安全事故问责制;规模比较大的初中、完全中学、市级示范高中则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有37.2%的下移了管理重心,分解了管理责任,实行年级组和教研组管理责任制,从包级(组)领导到任课教师,都靠实了责任。民办高中则借鉴企业运营机制,运用了比较灵活的经济手段管理学校。”另有一位官员说:“据我多年的调查,我县学校管理”管而不理“没有思想的沟通,没有情感交流,管理措施得不到响应的占22.6%;‘理而不管’,该管的不管,长期效益缺失的学校占24.8%;不该管的抓住不放,甚至越俎代庖,使教师主体地位丧失的占15.6%。”

2.教师对学校管理的态度。外控式管理是农村中小学普遍的管理模式,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对此反应不同。在座谈中,20-30岁之间的教师认为学校缺乏人情味,一所完全中学任教多年的老教师说:“学校领导对青年教师的缺点缺乏包容和理解,我们一般不喜欢工作,最厌恶的是监管、惩戒、强迫等手段。”30-40岁之间的教师处在事业上“走投无路”的时期,30%的认为学校不能有效地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一位王老师补充说:“你工作干好了,学校领导还想让你干得更好,但就是没有考虑相应的待遇、荣誉。这时候,我们大多数人会逃避责任,勉强接受管理。”而45岁以上的年长教师顺其自然者居多,一所初中的段老师说:“新的课程改革是年轻教师的事,我们老了,教不了几年就要退休。现在,能健健康康地能多活几年,比什么都重要。”为什么教师们对学校管理有如此强烈的反映呢?一位退休教师说:“普通教师的意见领导们难以接受。即使勉强接受了,也不会付诸实践。因此,教师们宁愿选择发牢骚,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意见提供给学校的决策层。”

3.教师对生存状态的感受。(1)农村教师待遇偏低。在最关心的问题的调查中,一个学区有78.9%的教师选择了待遇,在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加工资,改善生活”排在了第一位。(2)工作任务繁杂,心理压力沉重。调查对象中,小学和初中教师偶尔或经常遇到扣发工资津贴和罚款现象的占到了60.5%。53.2%的高中教师认为自己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3)业余生活贫乏。地处山区的一所初中39.43%的教师说:“业余时间,我们仍要经常备课、批改作业,业余生活也局限于看电视、上网、打牌。”(4)对新课程改革不适应。在宁县教育比较发达的南区座谈时,一所乡镇中心小学有42%的教师明确表示:“我们也知道,教师的基本素质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但是无论如何努力,我们都有赶不上形势的感觉。按常规教法我们还行,若按新课程要求的方法就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5)专业发展缺乏保障。东区80%中中小学教师认为,学校在专业引领、教研氛围、信息交流、图书资料、经费保障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对他们专业发展支持性条件不够。宁县三中杨校长说:“农村学校缺少相应的教科研氛围,教育行政部门缺少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农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公开教研活动的机会很少,学术环境不佳,导致身处其中的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惰性。多数人缺乏自觉开展教育科研、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意识,更不用说体验到幸福感和成就感。”在一所初中座谈时,60%的教师认为自己专业发展的愿望、热情和志气随着教龄的增长而消解。(6)培训活动效果欠佳。关于教师培训,在宁县二中座谈时认为效果显著的教师占29.6%,认为一般的占64.8%。县教育局一位参与教师培训管理的干部说:“集体培训活动注重了量而忽视了质,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四、原因探究

通过调查,对宁县中小学专任教师的素质状况和学校管理现状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课题组成员主要对宁县教育界有名的学校领导、优秀的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进行了专访,借以探究隐藏在复杂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引导教师成长的正确理念,教师在学校中主体地位丧失。一位县城小学校长说:“以‘经济人’理论为基础的学校管理只把教师当作可以利用的资源之一。我县大多数学校的管理措施注重了金钱刺激和物质奖励,却漠视了对教师的情感和道义的责任培养。”一位从教多年的高级语文教师说:“在多数学校领导眼里,教师只不过是棋盘里的一枚棋子,怎样摆放由领导决定,严重忽视了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主体意识强、民主意识浓和自我实现的追求高的特点,这是导致了职业倦怠、效率低下,甚至和学校管理发生抵触冲突的根本原因。”

2.标准的量化考核,淹没了教师的素质。一位资深县城中学的校长说:“从表面上看,量化管理比凭印象评价教师,自然是进步了许多。但是,这恰恰是错误的开始。”他进一步解释说:“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就决定了其不可量化的特点。硬性要量化的结果,只重视了生硬的数字指标,却掩盖了教师的教学态度、创造力、责任心等核心要素,而这些恰恰是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3.新教师培训流于形式,职业发展方向模糊。县教育局一位官员说:“目前,尽管我县各个学校为培养新教师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师徒结对、以老带新,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新教师总是要求高、指导少;抓结果、轻过程。特别是对新教师的入职心理辅导不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向模糊,教学指导不够到位。”我们课题组成员也以“怎样学习当教师”为题,对新教师作过口头调查,结果此相同。在座谈中,西区一所初中的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刘老师说:“过去老师怎么教我,我也怎么教学生。”坳马初中参加工作两年的王老师说:“在师范接受专业训练时,老师告诉我该怎么教,我就怎么教。”朱寨初中参加工作三年的张老师说:“参加工作后周围同事怎么教,我也就怎么教。”早胜初中参加工作五年的石老师说:“在教学工作中怎么教实际效果比较好,我就怎么教。”在座谈中,大多数优秀青年教师认为自己主要是通过摸索学会教学的。

4.教师发展缺乏专业支持,群体素质提高困难。一所完全中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说:“现有的教师培训制度,只能够保证少数优秀教师每隔几年有机会参加一定时间的各种学习,而无法保证每一个教师有机会接受各种培训。事实是,每个教师都需要专业发展。”一所县城中学数学教研组组长张老师说:“从内容和形式上来说,即使是由教师培训专门机构提供培训,由于没有教师、教学的参照系,在培训中很难全面体现教师专业目标的要求。”

5.组织体系“行政化”,用命令代替了引导。高级语文教师李老师说:“教育部门在教师管理上,往往把教师当作‘干部’甚至是‘公务员’来管理,如教师的工资待遇向公务员看齐,教师培训更多是来自行政上的硬性规定而非教师内在需要。”甘肃省首批骨干教师刘老师说:“本应作为学校业务指导部门的教研室也凸显出‘行政化’倾向,教研人员‘亦官已民’,他们更愿意行使行政管理而不是业务上的指导职能。”小学特级教师、宁县城关小学刘老师说:“在学校内部,教研组也出现了行政化的倾向,既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也不利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6、泛功利化扭曲了教师的教学动机。在访谈中,一位宁县二中退休教师说:“现在许多教师为了自己的名声、地位、工资、荣誉等,忘却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强迫学生学生在特定的时间,既定的场所,按照设计好的程序,学习指定的内容,取得符合要求的考试分数,使原本教书育人的教师职业道德变成应付检查评比的生存方式。”一位宁县一中退休老教师说:“面对学校的评比排名,社会的评论,利益的驱动与竞争的压力,教师的教学动机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教师成长存在的问题。

1.社会地位的失落。我县一所乡镇学区主任说:“农村教师在社会上并不具有与其教书育人事业相称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虽然他们的待遇与前几年相比,已经有了所较大程度的改善,但与周围的其他社会群体比较,生活水平并未明显地得到提高。况且,他们还正面临着比其他人多得多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一位小学校长说:“我们农村教师不占有社会重要的权力资源,不能给家人或亲友带来方便和好处,在势利人们的眼中,我们常常受到歧视。”县教育局一位官员说:“教师职业的公信度正在受到社会负面效应的严重威胁,这个群体正在失去的恰恰是他们最为看重的来自学校内外的尊重。”

2.职业倦怠严重。完全中学一位校长这样说:“高中持续扩招,教师短缺,造成了许多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身心得不到及时休息和调整。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教师工作有时得不到比较公正的评价,群体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过重。”南区初中一位校长说:“一些职能部门对学校检查、考评过多,教师的压抑感和倦怠情绪比较普遍。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方配合。而在农村,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普遍缺失是教师负担加重、自身难以成长的重要因素。”县政府督导室一位主任说:“社会正向多元化、民主化转型,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多了,摩擦多了,纠纷多了,教师自身的困扰多了,烦恼多了,问题多了。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使教师体会到更多的是教育难为和学生难教,导致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倾向明显。”

3.缺乏协作精神。中学高级教师、原宁县五中校长、县教研室一位教研员说:“关起教室门来上课‘在我县中小学教师中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教师这种’自给自足”单打独斗“个体户”式的教学具有‘专业个人主义倾向’。教师的自我封闭式教学,使自己深深地隐藏在‘自我的保护壳’里,同事之间有许多隐性的墙和陷阱,教师内心形成习惯性的自我防卫,从而导致对话和交流平台缺失。

五、应对问题的策略和建议

创建和谐校园,从本质上讲是唤醒师生的生命意识,启迪师生的精神世界,建构师生的生活方式,实现师生双方的生命价值。因此,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还是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都要以关注生命状态为基础,以适应个体需要和主观愿望为目标,才能顺利解决学校管理和教师成长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创建和谐校园铺平道路。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农村教师的生存需要。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差距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与理想的追求相去甚远。无论是教师策略的制定者还是基层学校的执行者都应该正视这种差距。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在制定或执行农村教师政策时,应该在理想和现实间求得平衡。要从了解和满足教师的生存需要入手,将其与理想教师的种种要求结合起来,避免把理想的追求变成了教师的不堪重负。因此,在我们推进各种教师制度改革的实际操作中,无论是教师聘任制、末尾淘汰制,还是轮岗制,都应该坚持人文关怀的精神,重视农村教师的价值和尊严,从财政制度上给予保证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尽可能改变地方财政决定教师工资状况的局面,缩短城乡教师收入差距,继续改善农村教师的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在保证地方教育正常化的前提下,采取放宽农村教师的职称评比要求,在论文发表等教科研要求和政策上适当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保护农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另外,要重视农村教师的文化自觉,完善农村教师的批判性人格,让他们始终以研究者心态置于教学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现象、问题,不断强化改革意识,清除循规蹈矩、畏缩不前的保守思想,从改革的角度去看待早已习惯、甚至被视为经典的教育模式。在此基础上,对自身的行为、出现的问题、积累的经验进行反思和批判性总结。

(二)积极创设尊师重教的良好舆论,切实建立社会支持教育的网络系统。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一是各级党政部门要切实转变对教育观念,克服官本位,尤其是错误的政绩观给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要在全社会形成对农村教师良好的公信氛围,要让农村教师生活得受尊重,有尊严,有地位,形成对教书育人更加积极肯定的看法,增强他们对职业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促进农村教师职业生活的改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二是要对农村教师持有合理的期望值。农村教师是一个真实的人,不是完美的神,教师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有些教学活动的难度本身就超出了教师个体能力的范围,必须依靠全体教师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完成。三是要全面辩证地看待教育质量问题。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是教师群体行为的结果,还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系统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的结果。事实上,中国农村教师并不缺乏教育行为的创新和大胆实践的勇气,缺乏的是对这种实践支持的环境和体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系统给教师能创造的多少条件,教师就能给予社会多少回报。

(三)提升农村教师生命意义,使其构建积极向上的生命意识,走向智慧的、自主的专业发展之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教师群体习惯于从公众利益出发,习惯于以外在的社会规范而不是立足于自身发展来决定自己职业活动的方式,缺少生命的主体意识。在我们的前期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农村教师就处在这种生命浓度被大大降低的状态,他们疲于应付不断袭来的压力,很少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存在,几乎从来没有想到我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为了什么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因此,相关教育法规的建立、教师政策的制定、学校教师的管理行为等等,都应该克服官僚制和等级制,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积极引导教师的健康娱乐和休闲,从根本上唤醒农村教师的生命意识,启迪他们的精神世界,建构他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命意义,凸显他们专业发展的目的性、整体性、实践性和超越性。因为目的性奠定教师生命意义的方向,整体性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底色和时空,实践性则使教师的生命意义得以实现,超越性则体现教师专业发展中生命意义的最终归宿。只有这样,农村教师才能克服职业疲劳和倦怠,主动地将教育教学活动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来设计规划,实现由传统经验型、苦干型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走向智慧的、自主的专业发展之路。

(四)深化教育内部体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和农村教师依法执教的自主权。一是学校的改革必须从教学层面提高到学校组织层面上来,根本改变学校的结构系统和管理风格。从追求学校的改进转向追求学校的开发;从对学校的维持转向追求学校的绩效;从控式管理转向学校的自我管理。这既是各级党政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扬民主、给教育主管部门赋权的过程,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克服官本位思想、敢于赋权给学校的过程,更是学校领导树立服务教师、引领教师和把教育教学的自主权赋予教师的过程。二是实施校本管理,倡导学校成员共同决策,切实保障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话语权。在管理学校的方针上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通过共同决策来增加教师承担的义务,确保教师对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有更灵敏的反应,从而改善学校效能,提高教育质量。三是完善学校内部教师评价制度。在传统的教师评价制度下,农村教师有一种“评价依附心理”,他们最关注的是行政或外界对于其所进行活动的评价,形成一种过于注重结果的驱动模式。因此,在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时,要注意将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突出农村教师在其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同时要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必要奖励,让他们始终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在短期内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不会产生比较明显的效果,这容易使农村教师产生消极、泄气的心理。适当的精神和物质鼓励可以为农村教师提供充足的专业发展的动力。

(五)教育的督导和教研两大部门要承担起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引路和导航的重任。在教育实践大胆创新的今天,教育的督导和教研两大部门要承担起理性审视和科学论证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承担起引领和推动农村教师发展的责任。正如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督导和教研人员对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引领要到位却不能越位,更多的是搭台而不是上台,要当导演而不是演员。要经常地深入课堂,深入农村教师,深入农村学生,科学地观察,理性地分析,客观评价和及时反馈,就像一面镜子,客观地照出农村教师工作的现实存在。在基础上,针对农村一线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积极地引导,就像一块路标,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提供可供选择的多项发展策略和建议;要像一张筛子,用科学的理论、严密的逻辑和实践已经证明的成功经验,帮助农村教师总结经验,提升实践智慧,发展科学的教育行动理论;像一种黏合剂,周围团结一批志同道合的农村教师,共同探讨和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各种问题,解剖各种教育现象,建立起一个学习研究共同体,把教学、科研、督导三者结合起来;像一种催化剂,促进教师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融合,缄默知识与明确知识之间的互换,不断促进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由量变走向质变,最终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功,教育智慧的生成和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

总之,没有农村教师的思想解放、精神自由、主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最终提高,就没有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与和谐校园的成功创建。相反,没有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督导和教研、学校领导的思想解放、理论引领、人文关怀和热情支持,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到头来只能是一句空话。

(该文获得省市级重点科研课题“创建和谐校园与教师发展”优秀论文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