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这面旗帜之下,制度默许的择校安排和政策倾斜难见阳光,有关学校和监管者之间心照不宣,态度暧昧。
面对入学双轨制,教育部门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尴尬。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他曾公开表示,教育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国策;教育公平是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
登录教育部网站,可以查询到,自2008年起,“负责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就被明确写入教育部的职责范畴。2013年1月23日,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全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将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与上述承诺有关,教育部始终强调推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支持教育“薄弱地区”和“薄弱校”。由来已久的重点校制度,早已被公开废除。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前一年,教育部专门发文,要求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并逐步缩小校际办学条件差距,保证辖区内薄弱学校逐年减少,并制定基本办学条件“最低保障线”,使不能达标的学校尽快达标。
2006年,教育部再度发文,叫停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校、重点班。这份名为《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规定:“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抓紧制订或完善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切实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利用公共教育资源集中建设或支持少数窗口学校、示范学校。要积极推动学区内各学校优秀课程、优秀教师、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场馆等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文件还明确:“教育部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编班,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不能以各种名义在校内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上述思路,此后多年至今一再被教育部以不同形式反复重申,取缔重点校、重点班成为政府明确的立场。
但教育部门还有另外一张面孔。虽然身份只是监管者,但在强劲的市场需求推动下,各地教育部门并未放弃也不可能放弃对于优质教学资源的追求和扶持,更何况,提升教学质量也是教育部门的职责内容。
储朝晖指出,“重点校”的存在,是易于展现的教育政绩,也是权势阶层便于享用的“近水楼台”,还有助聚合人力资源,拉动地方经济,是政府部门乐见其成的。
名义上,中国各地已不再划分重点学校。杨东平认为,这一要求实际上只是空头支票。他指出,中国长期实行的仍是一套中小学重点学校制度,一些优质公立学校在招生、教育经费、师资等各方面都有优惠政策,人为地制造和拉大了学校差距,这是择校热的根源。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3年5月28日举办的研讨会上,杨东平指出,北京公立学校来自政府的一般性财政拨款如生均经费为数相差不大,算得上是均衡的。但是,“重点学校”在此之外仍可得到另外两笔普通学校没有的经费,一笔是来自政府的专项建设经费,另一笔是择校费。比如,学校一旦争取到诸如科技示范校、体育示范校等此类项目落地,就可以得到大笔相应的特别拨款。他说:“据我们了解,有些重点学校政府拨款1/3,专项经费占1/3,学生择校费占1/3,普通学校比这样的学校要少2/3的收入,教师待遇差别非常巨大。”
除了拨款的差别,“重点校”原有师资、硬件、人际关系基础就和其他学校相去甚远,起点已经更高。储朝晖强调,在此基础上,“重点校”挟优质教育资源,实际上具备了较高的博弈能力,吸纳权、钱资源的能力非同一般。
曾任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的李壑在教委工作多年,有五六年的时间专门督导北京义务教育均衡问题。他认为,教育部门的确在均衡教育资源方面做出了不少制度安排,硬件资源已经相当均衡,教师的学历也大体一致。但他也确认,差别主要在于“有名气的教师分布还不太均衡”。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生源的教育资源并没有纳入我们的监控”。
生源分配的高度不均衡,恰恰是通过教育部门主导的双轨制招生实现的。
“通过择校把所谓最牛的孩子弄到一个地方,这个学生叫‘牛孩’,这个学校就叫‘牛校’。”杨东平说。在他看来,打造“牛校”的最大秘诀,就是走争夺优质生源这条捷径。
“重点中学不收‘牛孩’,不招好生源,升学率必然会下来。”闻风表示,在以升学率论英雄的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中,越是“牛校”,与教育主管部门博弈而增加自主招生指标的空间也越大。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各地教委在割裂的政策价值取向下作出的现实选择,以此来概括并不为过。“教育公平”这面旗帜之下,制度默许的择校安排和政策倾斜难见阳光,有关学校和监管者之间心照不宣,态度暧昧。
北京市2010年即规定,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学都必须承担“小升初”划片就近入学的任务,取消重点学校不接受电脑派位生的“特权”,并且强调“名校招收的派位生必须平均分班,不能单独编班”。但是,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调查研究,近几年北京市各区教委并未公开其招生比例和编班情况。
不仅各教委未对“小升初”录取结果进行公开,东城、西城、海淀和朝阳四区的18所重点中学和19所重点小学中,除东城区灯市口小学在校门口公示栏中张贴了六年级学生划片派位结果和学校教育收费公示外,其余均未在其网站上对当年“小升初”的招生录取结果进行公示。
杨东平说,学生的来源构成、划片,学校教师的结构,财务状况等这些信息都是保密的,“是国家机密,从不公开”。事实上,数年前北京中关村三小原校长和数名员工曾因上亿元择校费涉腐败问题被诉,但最后案件亦未公开审理。杨东平担心,阴影之下,金钱和权力的渗透把校园变成寻租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