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简介

《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简介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收集的著作是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译成中文出版的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论著。这批论著的翻译出版必将有助于对夸美纽斯的教育遗产进一步进行较全面、较系统的研究。因此,夸美纽斯有时仍然以宗教的语言来论证其改造社会、改革教育的新见解,这是不足为奇的。在宗教问题上,夸美纽斯也是当之无愧的革新家。夸美纽斯的著作有两个特点是值得读者注意的。夸美纽斯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手法在他的著作中是屡见不鲜的。

 

 

 

《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简介

 

17世纪捷克著名的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1592—1670),是我国教育界所熟知的人物。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大教学论》在半个世纪以前即已由傅任敢先生译成中文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多次再版。本书收集的著作是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译成中文出版的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论著。这批论著的翻译出版必将有助于对夸美纽斯的教育遗产进一步进行较全面、较系统的研究。

翻开夸美纽斯的著作,人们获得的第一个印象可能就是,在他的著作中有大量“基督教”、“上帝”、“圣经”、“虔信”等宗教性词语。正确理解这种现象,是正确理解夸美纽斯的前提。这种现象,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历史人物所不可避免的现象,这是欧洲社会从中世纪过渡到近代的急剧转变时期社会生活本身的矛盾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正如社会生活本身是在新与旧的交织、冲突与消长中前进一样,在意识形态上,任何一个新时代的预言家都是背着历史的旧包袱去瞻望未来的。马克思说:“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1现实的、历史的人既是环境的创造者,又是环境的创造物,人们是带着环境在自己的观念上打的印记去创造环境的。马克思又说:“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夸美纽斯一方面致力于改变他所遇到的现实环境,另一方面又受到现实环境的制约,他只能在制约着他的环境中去改变环境,而不可能在他遇到的现实环境之外、之上去改变环境,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在夸美纽斯生活的具体环境中,新的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成长,但还没有成熟到足以破坏旧的生产关系的外壳,市民阶级的愿望已经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但还没有形成为足以摧毁旧制度的现实力量。作为封建制度在意识形态上的支柱,基督教教会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仍然是强大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尖刻地抨击教会的腐败、僧侣的堕落无耻、经院学者的迂腐愚蠢、禁欲主义的违反人性,在客观上给予了教会以有力打击。但人文主义者一般并不反对宗教本身,他们仍然是上帝的虔诚信徒。宗教改革家也是社会改革家,他们致力于革新宗教,而不是废除宗教。他们只能打着宗教改革的旗号、以《圣经》的语言去表达世俗的愿望,曲折地宣传社会改革的理想,通过革新宗教去推动一般的社会变革。宗教改革以后,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气象,但学校仍然牢牢地控制在教会手里。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各派,都极力加强对学校的控制,作为影响群众、扩充实力的工具。当时,社会改造和学术改造的进步主张都是在基督教内部提出的。即使像弗朗西斯·培根这样的思想勇士,也还没有和上帝决裂。因此,夸美纽斯有时仍然以宗教的语言来论证其改造社会、改革教育的新见解,这是不足为奇的。更何况夸美纽斯自幼就被教会抚育、培养直到长大成人,以后又长期被推选担任教会的领导职务,一身兼具爱国者、群众领袖和教会领袖、教育家等多重身份,这也决定了他不可能不在基督教的框架以内探索前进的道路。

然而,我们应注意的重点不是在于某个历史人物的思想在多大程度上带有旧传统的斑痕,而是在于历史人物的思想在多大程度上突破了旧的传统,提出了适应新形势、开创新局面的新见解。在这方面,我们完全可以说,在极大程度上,夸美纽斯是旧传统的叛逆、新思想的鼓吹者、放眼未来的预言家、新教育的设计师,是站在时代前列、推动历史前进的人物。夸美纽斯没有放弃宗教世界观,但他的宗教观和14世纪以前的、甚至当时的天主教所维护的旧基督教已有天壤之别,他所信仰的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后的新基督教。例如,旧教宣扬人是上帝的奴仆,否定人的价值,夸美纽斯则高度评价人的价值,赞美人,尊重人;旧教号召人们摒弃一切欲望,忍受现世生活的苦难,提倡贞洁、安贫、顺从、屈辱、忍让,夸美纽斯却主张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充分利用人生,相信人的无限能力和崇高的使命;旧教对一切“异教”都采取水火不容的敌视态度,进行无情的迫害和镇压,夸美纽斯却坚信在各种宗教之间以及基督教内部的各派之间应该和解、宽容;旧教宣称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号召摧残人的肉体以拯救灵魂,夸美纽斯却赞赏“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句古老的格言,重视身心的协调发展;旧教认定科学与教义为方枘圆凿之不相容,扼杀自然科学的发展,夸美纽斯则号召尊重自然,探究自然,使一切知识成为一切人的财富,等等。在宗教问题上,夸美纽斯也是当之无愧的革新家。

夸美纽斯的著作有两个特点是值得读者注意的。第一个特点是,夸美纽斯善于巧妙地引证《圣经》,以宗教的语言表达全新的观点。例如,和《大教学论》第一章一样,《母育学校》第一章通篇都是引证圣书,但论证的却是一个崭新的结论:儿童比金银珠宝更珍贵。这是《大教学论》第一章的结论的延伸,那个结论是:“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这是人文主义者的论点,这个论点和原罪论是多么不协调!夸美纽斯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手法在他的著作中是屡见不鲜的。第二个特点是,当夸美纽斯论述一般的抽象理论问题时,他较多地引证圣书;但一旦涉及教育工作的具体问题时,他的现实主义、感觉论、民主主义思想便立刻上升到主导地位,《圣经》几乎被束之高阁,被冷落了。例如,《大教学论》的第16至18章和《世界图解》便是如此。《世界图解》除前言和结束语两课仍然留给上帝以外,中间150课正文中简直见不到上帝的影子,他所要教给儿童的只是自然、社会和人的知识,这些才是有益于现世的人生的知识。因此,当我们阅读夸美纽斯的著作时,只要公正、细心地揭开蒙在表面的污秽薄纱,夸美纽斯的思想精华立刻就会放出夺目的异彩。恩格斯说:“……在古希腊人和我们之间存在着两千多年的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问题决不在于简单地抛弃这两千多年的全部思想内容,而是要批判它,要从这个暂时的形式中,剥取那在错误的、但为时代和发展过程本身所不可避免的唯心主义形式中获得的成果。”3我们的任务是要善于做这种“剥取”工作。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第28章概述了学前教育的内容,他在第24节中写道:“应为做父母与做保姆的人写一部手册,把他们的责任用白纸黑字写出,放在跟前。……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母育学校指南》,还得待我来写。”这本指南,就是现在收入本书的《母育学校》,它的正式出版早于《大教学论》。在第25节中夸美纽斯又说:“对于母育学校学习的另一种帮助是一本应当直接放到儿童手里的图画书。”这本学前儿童用的图画书就是现在收入本书的《世界图解》。这两本书是教育史,特别是学前教育史上的重要著作,后者曾被译成多种欧、亚文字,在欧洲各国被用做儿童启蒙读物达二百多年。

对于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最早予以注意的西方人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以后,亚里士多德、昆体良、普鲁塔克、奥古斯丁都曾留下金玉良言。欧洲在早期中世纪基督教的统治下,儿童的教育意味着在棍棒下生活,教育理论长期停滞,学前教育的研究更是被遗忘的角落。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基于对人物的尊重、对现世生命的乐趣的向往,才又重新提出学前教育问题。宗教改革的发难者马丁·路德也是关心学前教育的思想家,但是路德的出发点是尽早对儿童进行宗教教育,培养他们对上帝的敬畏与虔诚,在夸美纽斯以前,在他的同时代人中,甚至在他以后的近二百年中,还没有一个人对学前教育作过当时的条件所允许的系统研究,更没有人写过全面论述学前教育的专门著作。这一前无古人的开创性工作是由夸美纽斯完成的。如果说《大教学论》堪称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那么,《母育学校》便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第一本《学前教育学》。它的不完善无损于它的历史意义,因为一切新生的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在《母育学校》中,夸美纽斯阐述了儿童的价值、父母的责任、学前教育的意义、任务、内容、原则、方法,以及学前教育到学校教育的过渡与衔接问题,他劝告父母要在儿童入学前作好准备。与早期基督教会宣扬摧残人的肉体的陈腐观点相反,夸美纽斯在《母育学校》中将体育列为专章,详细论述了孕妇应注意的事项、母亲亲自哺乳的必要性、学前儿童的饮食营养、生活习惯、运动、游戏、玩具。在学前儿童的智育中,夸美纽斯进一步具体化了《大教学论》第28章所列举的内容并提出了许多方法上的宝贵经验。在这里,夸美纽斯的泛智论、现实主义、感觉主义及科学知识民主化的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夸美纽斯特别重视学前儿童的活动与表现,这个观点一百多年后成为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理论的中心思想。关于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罗马帝国时代即已被昆体良提出,夸美纽斯以专章讨论了这个问题。夸美纽斯以两章分别讨论道德教育与宗教教育,这是有特殊意义的,这说明世俗的道德教育已经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教育内容,它不再是宗教教育的附庸,更没有被宗教教育所吞噬、淹没。夸美纽斯甚至比宗教改革家路德·加尔文走得更远。200年后,欧洲学校的正式课程中宗教教育就完全被道德教育所取代了。

《母育学校》是一本不足五万字的小册子,但是它的意义是不能以篇幅衡量的。夸美纽斯以后,虽然洛克、卢梭的教育著作中都有关于学前教育的论述,但只是到了19世纪上半期,当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机构出现以后,学前教育的实践和理论才更趋成熟并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夸美纽斯的超越时代的远见令人十分钦佩。

《世界图解》共150课正文,每课有一幅插图,序言和结束语各有一幅插图;另外,第107课《地球》有两幅插图,第146课《犹太教》和第147课《基督教》的插图各由六幅小图组成,序言中的发音表附有24幅各种动物和人的图画,每种动物和人的声音代表一个音素的发音。全书共有大小插图187幅。由于篇幅所限,本书仅选录了《世界图解》的部分课文,但从目录中可以窥见其全貌。未选录的课文用“(略)”表示。

《世界图解》于1658年在纽伦堡首次出版,1659年英译本问世,1727年英—拉丁文对照本出版,1740年拉丁文—德文对照本出版。1810年纽约第一次出版美国版。俄文版的《世界图解》由莫斯科大学首次出版,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重印5次,即1768年一次,1788年彼得堡和莫斯科各一次,1793年和1808年各一次。1768年版是拉丁文、俄、德、意、法文等五种文字的对照本。该书曾先后被译成十多种文字,作为各国的幼儿启蒙读物久盛不衰,为夸美纽斯赢得了世界性声誉。

这册幼儿看图识字课本之所以蜚声欧、亚、美各国,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教育的新思维、新概念,它预示了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在夸美纽斯的时代,适应新需要的新教育已经在陈垢积秽中萌芽,但是只有不带成见偏见、具有深邃洞察力的少数“先知先觉”,才能以敏锐机智的目光觉察出刚刚出现的萌芽,并深信这种萌芽必将发展壮大,成为未来的主体。真理往往开始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是规律。《世界图解》所体现的教育新概念有如下诸端。

第一,教育是生活的预备,教育要教会人们有益地利用现世的人生,使个人的现世生活幸福、美满,使社会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夸美纽斯虽仍认为人生的终极目的是来世、永生,但不是以牺牲今世的幸福为代价,默默忍受一切横逆、灾难,以等待死后进天堂。恰恰相反,为永生的最好准备就是充分过好今生的幸福生活。所以,来世和永生只是理论上的虚悬一格,落脚点已转移到现世生活。这是从宗教教育向世俗教育发展过程中跨进的一大步。正是基于这种新概念,在《世界图解》中,上帝已被驱逐到极狭小的角落,绝大部分课文都是充分利用现世人生所必备的实际知识,幼儿的注意力从《圣经》转移到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今生跨过来世,现世跨过永生,现实的人的需要跨过了读经,现实主义的内容充填了宗教的空壳。这是在17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可能提出的最先进的教育概念。

第二,要有益地利用现世人生,就要把一切事物的知识教给一切人。夸美纽斯深信“一个人在自然的领导下能够钻研有关万物的知识”4。夸美纽斯的泛智论和科学民主化思想都是这一概念的延伸。《世界图解》的课文几乎涉及一切知识领域,举凡天上、地下、海洋、动植矿物,社会生活中的生产、商务、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军事乃至各种宗教,人自身的肉体、精神……等包罗万象,其周详完备,可谓无远不达,无微不至。《世界图解》是泛智论的生动体现,是一本微型的幼儿版百科全书,它将充实、生动的世界全貌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呈现在幼儿面前,它对于开拓视野、增长智慧、启发思维,引导人们自幼热爱生活,渴望求知,面对现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单纯听《圣经》故事和教义问答的旧教育相比,这是意义重大的革新。

第三,一切知识都是通过感官得来的。事物的知识应先于文字的知识。应当尽可能将实际事物或模型、图画呈现在感官面前,而不是死记文字。使学习快速、愉快、彻底,使教员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就要遵循自然的秩序。直观性是编写《世界图解》的方法上的指导原则。

这些教育新概念,后来经过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斯宾塞等人的努力,直到19世纪才被人们普遍接受。

值得特别提到的是,作为基督教中一个新教教派的领袖,夸美纽斯在《世界图解》中竟作为社会知识向儿童介绍犹太教、伊斯兰教、多神教,这说明夸美纽斯的宗教观是多么恢宏博大。我们知道,新教中的加尔文派对不赞成本派教义的基督徒横加迫害镇压。与夸美纽斯相比,那些偏狭狂都不过是井蛙燕雀之辈。

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第一本幼儿看图学话读物5,奠定了夸美纽斯在学前教育史上的显赫地位。然而,即使不从学前教育着眼,《世界图解》也是颇有价值的历史书,因为它为17世纪欧洲的社会情况留下了大量生动画面,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自然知识水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具体情况,如各种作坊、工场、书店、学校、体育娱乐活动、海战,等等,这本历史画册也值得对历史感兴趣的成人一读。

今天,儿童看图识字的出版物已家喻户晓。追本溯源,父母们和幼教工作者应当对三百多年前的创造性的教育改革家夸美纽斯深表敬意。

17世纪的欧洲是理性向信仰挑战、科学向迷信进逼、民主向特权发难的世纪,这种时代精神推动了教育理论的突破,它的重要成果之一便是夸美纽斯倡导的泛智学。所谓泛智学,简单说来,就是探索将有关一切事物的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方法。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庞大工程,也是根本改造学校教育的大胆计划。本书收入的《泛智学导论》是对泛智学的一般原理的阐释,《泛智学校》则是根据泛智学原理建设一所新型学校的详尽实施方案。

《泛智学导论》对泛智学研究的根据、任务和方法作了系统说明。夸美纽斯的观点归纳起来有如下诸端。

1.智慧使人精神丰富、心灵自由、生活美好,它比财富更珍贵。普遍提高人们的智慧,就能拨开迷雾、驱走黑暗、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从愚昧、无知、偏见中解放出来,学会自己观察一切、理解一切。

2.智慧来自科学,来自经验的积累。经验越丰富、经历越多,就越能产生智慧。

3.人类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因印刷术的发明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现在已经有可能使智慧成为普通农民和妇女所享有的财富。因此,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是可以成为现实的。

4.科学研究不是为了猎奇或满足理智上的快乐,智慧要帮助人认清人生的道路,为生活作好准备。

5.生命短促,书卷浩繁、学海无涯,每一个个人不可能穷尽一切知识,必须挑选各门知识中最重要、最有益于人生的教给一切人,而某一个人又只能在某个领域有所专精。

6.各科知识并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应当寻找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普遍的、一般的原理,探讨真理,开辟认识真理的共同途径。

7.必须编写适用的教科书,使之有利于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8.改革学校工作,改革教学方法,使学校从折磨人的地方变成发展智力的场所,变成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机关,学校应向所有人开门。

9.正确的教学法必须遵循自然的秩序,对文字的认识必须与对实际事物的认识紧密结合,实践活动为人的培养提供有效途径。

10.全社会的各阶层都要各尽其力,关心、支持普及教育、普及知识、培养人才的工作。

这十条原则也许没有全面概括夸美纽斯的泛智论中的内涵,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贯穿在泛智论中的理性主义、科学精神、民主愿望和教育改革的开拓精神。

《泛智学校》是1650年夸美纽斯在匈牙利担任教育顾问时草拟的一份学校建设计划,但这个计划并未全部实现,拟议中的七个年级只开办了三个年级。该计划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是研究夸美纽斯的重要文献。

《泛智学校》中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学校管理的思想。

有学校就有学校的内部管理。西方学校内部管理的制度化、制度的成文化则是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的新发展。宗教改革运动中,无论是耶稣会派还是新教中的路德派和加尔文派都建立了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特别是耶稣会开办的中等学校,其管理之严格,尤为显著。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学校的建设和完善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夸美纽斯承袭了宗教改革时期学校工作的优良经验,总结了自己长期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的经验,从理论上论证了学校管理制度化的意义并制定了一整套学校内部管理的周密的规章制度和守则,使学校各项工作、各种人员的职责、调整内部关系的各项要求都形成文字,有章可循,从而使全部学校工作犹如一架运转灵活的机器,一切人的一切行为都协调配合、井然有序,这对提高学校工作的效率、改进人才培养的质量,无疑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我们称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实践家为西方学校管理的先驱者,而夸美纽斯则是西方学校管理学的奠基人6,并不是毫无根据的。除《泛智学校》外,本书收入的《创建纪律严明的学校的准则》《1653年为青年制定的行为规则》都是夸美纽斯关于学校管理的重要著作。夸美纽斯认为,建立巩固的学校体制,关于“学校处处都有一整套对人和事、时间和地点、书和作业以及假期的制度”7,制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哪里制度稳定,那里便一切稳定;哪里制度动摇,那里便一切动摇;哪里制度松垮,那里便一切松垮和陷入混乱。”8夸美纽斯制定的许多学校工作制度、规章和守则,直到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西欧早期中世纪的教育目的是把人造就成上帝的忠顺奴仆,教会所理想的人是没有理智、只有信仰,没有意志、只有服从,没有人的感情、只有对上帝的敬畏的机械工具,教会宣扬人的稚弱无能,全知全能只属于上帝。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人的智慧和能力、人的使命遭到最彻底的否定。这种反动世界观扼杀了人的生气和进取精神,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窒息。它铸造了人的惰性、无所作为、听天由命、逆来顺受、悲观颓废、厌世轻生。早期中世纪的社会进步十分缓慢,这种颓唐的精神状态起了重要作用。如果早期中世纪的社会也还在十分缓慢地徐徐前进,那是人们以各种形式对抗教会的反动世界观的结果。文艺复兴运动公开宣告了人权对神权的抗争。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的智慧和能力的深刻信任、对人的价值和使命的崇高评价、对研究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汇成新的时代潮流,使社会的世界观黯然失色。这种新的时代潮流在教育领域的冲击波就是要求充分发展人的独立判断力和创造才能,使人成为自己的主人、自然的主人和历史的主人。夸美纽斯的重要演讲《论天赋才能的培养》,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新人才观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夸美纽斯证明:充分发展每个人的才能,对于提高人的素质、对提高一个民族的修养、改变社会面貌、协调人际关系,对改进耕作、开发江河山林矿藏、革新技术、增加生产、提高富裕程度、发展科学艺术乃至改善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睦关系,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他从18个方面对比了一个有修养的民族和没有修养的民族之间的巨大差异,并得出结论说,要使人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使民族成为有文化教养的民族,端赖于教育。“没有教育或培养,也就是说,没有辛勤的教学和关怀,谁也不可能成为有文化的人。”夸美纽斯分析了发展人的天赋才能的各种条件,父母、保姆、家庭教师、学校、社会和执政者对此都是责无旁贷的,夸美纽斯尤其重视实际锻炼。“还应该习惯于在劳动中度过一生;青年人应该坚持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为了使人的天赋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改革教育、建立新的学校,实行普及教育。夸美纽斯正是为了这一崇高理想而不避艰辛、坚持不懈、奋斗终生。

* * *

收入本书的其他文献,不拟作一一介绍。

本书各篇论文的排列顺序不是严格按照第一次发表年代的先后,而是按其内容,把性质相近的相对集中,以便于读者系统地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书末附有杨汉麟同志为本书编写的夸美纽斯生平著作年表,这是目前国内最完备、详尽的夸美纽斯年表,对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活动和思想发展提供一条清晰的线索。

参加本书翻译的有西南师范大学任宝祥、华中师范大学张华清、张健纯、熊礼贵、鲍晓苏、杨守明、柳泰来、刘华山、董泽芳、李德祥、曹华、刘永红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刘华山副教授在百忙中为本书校阅了部分译稿,教育系李宁达副教授、俄语系周为砺副教授曾大力支持,任宝祥教授为本书提供了卷首的夸美纽斯画像,对他们的支持深致谢意。

 

任钟印

于武昌桂子山

1989.4.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4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43页。

3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77页。

4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31页。

5 马丁·路德曾为供儿童读的《圣经》附上插图,与《世界图解》相比,路德的努力简直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6 中国由政府以立法形式就学校的有关事务作出明文规定,始于唐代,早于夸美纽斯约七百年。

7 本书第247页。

8 本书第2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