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

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我非常同意刚才倪文锦老师的论断:“小学教学是最有活力最有希望的,特别是语文教学”,在中学应试教育祸害之严重,触目惊心。小学教学改革的空间比较大。我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诸多问题根源于这个问题:小学为什么要设置语文课程?今天我想探讨的就是文本位与字本位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系。这是全世界的语言学家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

我在中学教了二十八年,在四十九岁的时候调到浙江师范大学任教“中学语文教学法”,所以我对小学教学基本上是一个门外汉。但我非常同意刚才倪文锦老师的论断:“小学教学是最有活力最有希望的,特别是语文教学”,在中学应试教育祸害之严重,触目惊心。小学教学改革的空间比较大。那么怎么改呢?我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诸多问题根源于这个问题:小学为什么要设置语文课程?这是个元问题,其他问题都是在这个问题上生发出来的。答案有两个,一个是叶老为代表的,说我们设置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在读写听说能力中说最重要,而衡量的标准就是看它跟口语的一致程度。叶圣陶有段很有名的话:“写文章写得要跟说话一样。”这就是我所说的语本位,就是以口语为本位的教学。另外一个观点可以以张中行老先生的话为代表,他说:“我们语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学会用笔来表情达意。”他不主张口语为本位,主张为以书面语为本位。这两种观点其实都有不同的语言学学术观点为基础。叶老的基础就是在上个世纪流行的观点,认为语言的实现方式就是有声的口语,“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如果说语言是符号的话,文字就是符号的符号。文字之所以存在的唯一理由在索绪尔看来就是“记录语音”,是语言的影子,因此它不能成为语言的本位,语言的本位是口语而不是书面语。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我们语文是学语言的,学什么为主呢?口语。文章是要学的,写得好与不好的标准就是看它与口语的一致程度。张中行先生的观点也可以从上个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语言学派找到基础。法国有位很著名的哲学家德里达认为口语与书面语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不同的系统,也就是说,在他看来文字存在的理由不仅仅是记录语言,它影响语言。在他看来,在许多场合文字比口语更具有本原性。文字产生有它自己的源头,文字的发展有它自己的河床,跟口语是两条路,虽然它们是紧密相关的,虽然它们是相互影响的,但是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今天我想探讨的就是文本位与字本位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系。

我觉得小学语文教改一条值得我们思考的出路就是走文本位的道路,走字本位的道路,开拓出一个新的境界。我为什么这么主张呢?理由如下。我们的教育的根本是为了下一代人的精神的健康发展、成长。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这么两个阶段,人一生下来是个自然人,现在生下来的婴儿与十万年前生下的婴儿生理结构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那么他怎么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呢?最根本的标志就是他学会了说话。关于人有许许多多的定义,可以说是车载斗量,绝大部分经不起推敲,或者说只是从某一个片面某一个侧面描述了人的特点,一个至今没有被推翻的定义是:“人是符号的动物,人是会说话的动物。”人和动物区别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人会说话。马克思说动物和它的生命是直接同一的,它就是它的生命,它就是依它的本能活着。人就不同了,人能把自己的生命、生活作为自己意识的对象。为什么人能做到这一点呢?就是因为人通过语言这个中介,把他和他的生命、生活区别开来。大家都听说过狼孩的故事,猴童的故事,狼孩、猴童的生理结构与正常的儿童的生理结构是完全一样的。那他们为什么会变为一个狼孩、猴童而不是一个社会人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说话。所以非洲有个非常有趣的民族,把不会说话的儿童叫“物”,只有等他学会说话之后才称为人。这个细节非常有象征意义,学会说话之前他还是一个动物一个自然人,只有在学会说话之后他才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通过语言进入社会,跟历史接上轨,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因此人的第一次诞生是学会说话。那么人的第二次诞生是什么呢?就是学会书面语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类文明的最主要成果就积淀在由文字生成的书本当中。学会了阅读,就能够进入书本,这意味着他能接近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人类文明成果,他能从文字当中,从书面语当中,得到启示。因此,有人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和下一代分享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而人类精神文明的主要成果就是积淀在书面语当中。如果我们把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定在语本位的话,那么学生何必进学校啊!世界上许多语言学家得出一个共识:“全世界各民族的孩子到了六岁左右母语就基本掌握了,甚至可以说他什么话都会说了。”这是全世界的语言学家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既然孩子到六岁什么话都会说,那么我们何必到学校学语文啊?我们学校学语文是学什么啊?当然口语能力我们是要去抓的,但主要不是学口语,而是学书面语,学文字。这是第一点理由。第二,你怎么样去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怎么样去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啊?我认为只有一条路,就是学书面语。我们形容一个人很会说话有个成语叫“出口成章”,这个“章”就是指“文章”。他说出来的话非常的流畅、简洁、规范、严谨,就是像文章一样,怎么能够达到这一点呢?主要是通过书面语的学习。再说了,学会说话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学生学会说话不需要专门的老师、专门的课堂、专门的课本,自然就会了。而书面语是要学得的。我们从前说“他是个有文化的人”,用什么来形容他是有文化的呢?就是能够断文识字,“知书达理”。过去把老师叫做“教书先生”,是教“书”的,学生到学校来是来读“书”的。现在我们的汉语里面就常常把“上学”与“读书”划上等号。“上学”就是“读书”,实际上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教育促进我们的孩子能够作为社会人、文明人的第二次诞生。通过文字、书面语与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去进行对话,去接受上一代上几代甚至整个人类的文明成果。因此我国当代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说:“衡量人的第一标准就是他的语文水平。”那么这“语文水平”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他阅读、写作汉文的能力。他的观点与张中行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所以语文水平就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主要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的水平。讲到文字,许多大人物都曾说过片面的、错误的话,比如说鲁迅,他曾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不把汉字消灭,中国一定会灭亡。当时跟他持相同观点的人不少,比方说陈独秀、瞿秋白、毛泽东。当时有个口号“中国汉字要走拼音化的方向”,这种观点是值得商量的。现在我们大家逐渐认识到汉字是中国的脊梁,可惜这句话不是我们中国人说的,是一个英国的语言学家帕默尔说的。他写过一本很薄的书《语言学概论》,虽然薄但影响大,在这本书里他称赞汉字有许许多多的优点,说汉字是中国的脊梁。另外有一个语言学家高本汉说过:“我们中国人抛弃汉字之时就是中国文明灭亡之日。”想想他们的话确实有道理啊,道理在什么地方呢?说起来你们还不大相信,不要说我们看不懂莎士比亚的原著,就是在英国大学里教英国文学的教授也未必能读懂莎士比亚的原著。为什么英国文学系的教授也读不懂莎士比亚的原著呢?因为英语是表音的,而语音的发展变化是非常快的。如果说我们有办法让孔夫子起死回生活回来,他说的话,我们也一定听不懂。为什么?语音不同。

几年前,我有一次去看望周有光先生,他跟我说了这么一件事情:他有一次和一个福建人一个贵州人在国外碰见,他乡遇故知,很高兴,但是不能交流,因为他们都不会说普通话,周有光说的是江苏话,福建人说的是福建话,贵州人说的是贵州话,怎么办?用英语。中国人在外国不可能用方言来交流,得用英语交流。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方言,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发展到今天,没有四分五裂,为什么呢?靠的是我们有统一的汉字。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精神上的纽带。没有汉字,语言会四分五裂,最后就有可能导致国家走上四分五裂的道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主要靠汉字传承。汉字有什么特点呢?汉字不是表音的而是表意的。这里我要扯开去讲几句。有两个英语单词“good”“home”。“good”“home”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们指向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或一个状态,它们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从文字本身看不出意义,它们之所有意义是因为这个词代表的声音使我们想起“good”“home”的意思,是“好”“家”的意思。也就是说good代表的声音与它的意义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个联系是人为强加的,即所谓约定俗成。汉语就不一样了,汉字就不一样了。汉字“好”字“家”字它固然也指向和它对应的某种状态、某种事物,除了这个之外,汉字还有一个功能是英语所不具备的,什么功能呢?它自身表意的功能。“好”字一个“女”一个“子”,有它的意义:一个女性和它的孩子在一起,这个“子”在古代既可指男性也可指女性是孩子的意思。一个母亲和她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最美好。我们可以从字形本身去发现它的意义,去解读它的意义。这一点英语就不具备,因为它是表音的而不是表意的。“家”上面一个宝盖,是屋顶,下面是一头猪。这里我举两个字来说明汉字表意的特点。我们从汉字本身可以初步读出它的意义。中国汉字与英语、法语、德语等表音文字不同的就是它本身就有表意的功能。不同时代的人,不同观念的人看到同一汉字都会有相似的甚至是完全相同的理解。孔夫子现在活回来,他说的话我们虽然不懂,但《论语》我们仍看得懂,几千后甚至几万年后仍然能被看懂。所以帕默尔说:“只要我们学会了汉字,几千年的文明就彻底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话说得有道理啊!英国人看不懂莎士比亚的原著,英国的文学教授看不懂莎士比亚的原著,但是我们中国人只要学会了几千个汉字,我们对古书的意义就有可能有所理解,尽管不一定理解得很准确很深刻,但可以有所理解。我们中华文化的根就在汉字。

有一次,我去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苏培成在我们浙江师范大学的讲座,他说英国只有26个字母,而我们中国常用汉字有2500或3500个,比英语多多了,汉字难学。他的讲座完了就请听讲的人提问,我就老实提了:你这个比法我不太理解,不太同意,英语26字母极大部分是不表示任何意义的,除了两个字,“a”表示一的意思,“I”表示我的意思。但我们中国虽然汉字多了一点,但我们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意义的。你学会了这2500个至3500个常用字,就基本上能阅读汉字写成的著作和写作汉语作文了。你学会了26个英文字母你就能读英语书吗,就能和外国人交谈吗?不可能啊。苏先生虚怀若谷,从善如流,认为我讲的是有道理的。

汉字难学在相当程度上是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扬短避长所带来的结果。过去我们把汉字当作表音文字来学,一个汉字一个声音,一个汉字一个声音,一节课学不了几个字。扬汉字表音之短,避汉字表意之长,我们的小学教学走进了扬短避长的路。回顾我自己中小学学习的经历,给我印象非常深的是汉字本身的表意作用。比如说,我读小学的时候“切”字写错了,写成一个“土”字加一个“刀”字,老师就说了:“这个字你写错了,不能这么写。‘切’就是七把刀的意思。”从此以后“切”字我就没写错过。虽然这种解释可能是他自己个人的理解,但他走的路子是对的。再说“染”,染衣服的“染”,染头发的“染”。“染”字什么意思啊?老师解释后我就没写错过。“染”是浸到水(“氵”)里面浸九次,然后放到木头上去晒。虽然这个解释本身有缺陷,“木”在这个字是染料的意思,但他走的路子是对的,就是从汉字本身去寻求它的意义。我印象非常深,所以没写错过,现在的许多大学生,包括我的研究生,有时写“染”字还会把“九”加上一点变成“丸”字。所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明确方向,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是软件;另外一个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非常明确、简单、集中,就是3500个常用字要做到三会:会认,会写,会组词。我想我们的小学生要是能做到这三会的话,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就功比天高。你去看现在的许多出版物,还有电视屏幕上的一些文字说明,错别字之多,病句之多,令人感慨。我主张各门课程的教学各就各位,各人完成各人的任务,但我们在实际上往往错位、越位了。比方说思想政治教育,小学是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大学是文明行为教育,不要随地吐啖,不能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颠倒过来了。语文也是这样子,小学3500个常用字没有完成,后遗症就来了,中学也不当回事,大学认为这是小学应该完成的根本就不管不顾;小学取而代之的是把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里的任务担到自己的肩上。比方说,一篇记叙文马上讲记叙文的几要素,一篇议论文马上讲论点、论据、论证,一篇说明文马上讲说明的对象、说明的方法等等。按照我的偏激的看法,这些全滚蛋,好好学这3500个常用字。当然我们既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学,更要通过好的优秀的经典的作品来学,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这两条路同时并进,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我有机会接触一些小学语文教材,他们都把识字当作一种负担,不太重视,最多的是把识字教学当作任务之一。我不这样看,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两个字:识字,树起中国人的脊梁。小学要是打好了这3500个常用字的基础,就谢天谢地了,我要站起来三鞠躬。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有许多优点,我们从事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不能离开汉字的特点。比方说,语音教学,我们翻译外国人的名字,如“伊莉莎白”的“莉”字草头拿掉,“莎”草头拿掉就像男人的名字,“利”字加草头,“沙”字加草头,就变成了女性的名字。如果我们开晚会的话,“伊莉莎”说成是“一粒沙”就变成了调侃了。美国有个总统门罗,英文书写是Monlong,美国也有一位非常漂亮的女明星叫梦露。其实她们在英文里是同一个单词,当我们把它译成美国总统的时候就是门罗,当我们把它译成美国女明星的时候就是梦露,男性和女性就分得清清楚楚了。我们汉字的一个特点是形、音、义是一体的,声、韵、调自成系统,识字教学、词汇教学都应当以字为本位。比方说,“其”字,上下左右各加一个偏旁就变成另外的字了。左边加个“木”字就变成象棋的“棋”了,右边加个“月”字就变成学期的“期”,上面加个竹头就变成簸箕的“箕”,下面加一个“土”字就变成基础的“基”。词汇教学方面,比如说“英语”、“法语”、“德语”在英语、法语、德语里面是不同的词,但我们汉语里就有一个中心词“语”,前面加不同国名就行了。“语”是前面可以加词,后面也可以加词,如“语言”、“语法”、“语音”、“语用”、“语委”。“树”前面加词变成“梨树”、“桃树”,后面加字就可变成“树叶”、“树枝”、“树干”等。这种例子是很多的。最近我还看到一篇文章,里面的例子让我吃惊,就是从字去理解句子,理解诗。诗的题目是《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写这篇文章的人是个诗人也是个评论家,他怎么解释这首诗呢?“木”是一棵树,“末”上面一横,蓓蕾出现了;“芙”加了个草头,表示已经开始开花了;“蓉”字显示眼睛、眉毛出来了,最后定格为“花”。“木末芙蓉花”五个字本身就说出了花的开放过程。在这之前,我还从没看到过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这句唐诗的。讲到诗我又想起外国一位著名的意象派大师庞德,他有首诗叫《地铁车站》,只有两行:

在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这首诗只是两个意象的叠加,是一首著名的意象派的代表作。他怎么写出这首诗的呢,他说:“我就是受到汉字的影响。”比如说,“东”,就是当“日”——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光线透过树“木”照过来就是东方。“东”就是日和木的两个意象的叠加。还有“信”字,人言为信;“突”是狗突然从洞里冲出来的意思;“车”两边是车轮,中间是车厢,都是意象的叠加。庞德就是受到汉字意象叠加的启示写出了《地铁车站》,创立了一个流派。我觉得我们小学语文要减轻负担,明确任务,把六年时间集中在两件事上,一件是培养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一件是3500个常用汉字做到三会。我觉得小学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其实也是最难完成的,就是识字教学。我认为六年里这是应该完成的,而我们有的老师没有去完成,而把初中的高中的甚至大学的任务揽到自己身上。

我认为教学任务的简单明确也为教师的专业化道路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在小学里有个偏见,认为语文教师最好当了,只要识得几个字,看过几本书的都会教了。也就是说,我们小学语文课程没有与它相对应的学科的支持,律师不一样,你不懂法律还去当律师啊;医生不一样,医生不懂医学你还去开方啊、开刀啊,律师、医生都有专业知识支撑,被人瞧得起,具有不可替代性。中学里,英语有专业性,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物理、化学也是一样,都有专业基础。那我们语文专业基础是什么呢?讲不出来的。语文的专业范围是囫囵的含混的甚至是虚幻的,没有自己明确的相对应的学科基础,缺乏明确的相对应的学科的支持。如果说我们小学语文老师的明确任务是识字教学,好,那你就必须有汉文字学、汉语言学的功底,要不然你就当不了小学语文老师。我觉得这也为提高小学语文老师的学术地位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条件。比如刚才说的人言为“信”,这是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根据的。比如说现在有许多人拜倒在《说文解字》面前。我记得当年我大学毕业的时候,著名的敦煌学家、楚辞学家姜亮夫先生在毕业典礼上对我们说:“同学们,过几年你们回到母校来,我就问你们《说文解字》懂得没有,会背没有。”当然《说文解字》是非常伟大的。但《说文解字》也有它的局限性,局限在什么地方呢?因为许慎写《说文解字》时甲骨文还没有出土,没有甲骨文这个资源可以利用,所以他写出来的东西有的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只有对汉字、汉文有科学的深入的准确的认识,才能真正提高小学识字教学的质量。

刚才还讲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个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他们良好的习惯,这里我再讲讲。这一个软任务其实非常重要。我有一个观点提供给大家参考。我认为应试教育的祸害胜于秦火。秦火是指秦始皇烧书的火。秦始皇那把烧书的火可以把书烧掉,但是烧不掉人们对书的渴望和追求,烧不掉人们对书的兴趣。秦始皇倒台以后,人们又从墙壁缝里把书挖出来继续学习了。而应试教育的祸害在什么地方呢?它把我们下一代对书的兴趣、对汉语的兴趣给消灭掉了,彻底地消灭掉了。小学好一些。听说广州的一些高三学生在高考结束后把书本、练习本撕成一片一片地抛向空中,高呼“万岁,万岁,万岁”,终于考完了,解放了,可以山呼万岁了。上海的高中毕业生要比广州的高中毕业生要精明一点,他们不撕掉抛掉,而是整整齐齐地捆扎起来,摆在校园里卖给高一高二的学生。我们中国的有些新闻报道有些片面,我们老是报道我们中国的学生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金奖几个银奖几个铜奖几个,什么占百分之多少。对,我们是感到很光荣很自豪,孩子取得这个成绩不容易。但是下面的事情就不报道了。比赛完了之后,奥数比赛的组委会主席、数学家请他们来开座谈会,请那些得奖的学生提问题,可提问题的都是外国的学生,中国的学生没问题可提,他们感到很吃惊,觉得没问题的学生是大有问题的。我们中国人很聪明,发现学生有数学天分就把他们集中到一个营地去请数学高手来训练,训练,训练,做题目,做题目,做题目。学生不是源于对数学的兴趣去钻研它。文学也好,艺术也好,科学也好,都是根源于两个字:兴趣。现在我们的学生对学问、对文化、对知识的兴趣却被我们的教育给教育掉了,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啊!不久前,我到上海开一次会,碰到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这位教授很有威望,自己的学术成就也非常高,退休以后回到他的母校中学去教书,有很多体会。他跟我聊天的时候感慨系之地说:“我对中国城市的中学教学几乎已经绝望了,应试太厉害了。”我的看法与他有不同的地方。我们是要认识到应试教育的祸害,但是即使在城市,即使在应试教育主导下面,我们还是有一批有志于从事素质教育的老师在努力在挣扎,虽然非常艰苦,虽然常常失败。但我刚才讲过了,我非常赞同倪文锦老师的观点,就是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空间确实要比普通高中要大一些,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更具有生机和活力。这里我就有一个建议:海南省小学语文教育想有大的发展的话,考试要少一点,期中考期末考就够了,不要月月考周周考,把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考死了。如果我们小学语文老师的任务明确起来,一培养兴趣,二3500个常用字,并为之不懈努力,我觉得还是非常有希望的,非常有前途的。不久前,我看《报刊文摘》报道了一则材料,说有一所小学的小学生装病才能读书。事情是这样的: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有一次真的生病了,向老师请假了。老师同意了。回到家里,在医病养病的过程中很无聊,他就读书了。读着读着就读出兴趣来了。后来病好了,回去上学,一上学就没有读书的时间了。他就跟妈妈商量:“妈妈,我要读书。你是不是给我开个病假条,说我生什么病,今天不能去上学。”开始,妈妈不同意,说我们怎么能撒谎呢。后来经那个孩子苦苦哀求,妈妈同意了。开始一个星期请一天病假,后来一个星期请两天。小学六年下来,他读了一千多本书,语文成绩很好,其他各门成绩也很好。读书在我们的学校里要变成地下活动,难道不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反省吗?用常用的一句话来说,我们既面临着挑战,也有着难得的机遇。今天这个机遇就是全国小语研究中心在这里开这个年会,进行有关学术问题的探讨,百家争鸣,也让我这小学语文门外汉来口吐狂言,错了,请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

傅寒晴据录音整理。这次讲座内容曾参考潘文国先生等有关论著,特此说明,并致谢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