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心理与教育科学的性质、类属,只有将其置于科学范畴中,并进一步进行比较。只有在认识科学的一般含义后,才能正确把握心理与教育科学的性质、类属及其联系。
一、科学的含义与科学的基本种类
(一)科学的含义
科学对现代人极为重要,所以我们必须将其定义厘定清楚,以免产生误解。从表现形态上看,科学是一种有系统、有组织的知识体系,所以它必然区别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零碎、无组织的看法。从目的上看,科学也不同于技术。科学是发现客观存在的规律,而技术(technology)则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科学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和“为什么”,而技术回答的问题是“做什么”和“怎么做”;故科学提供理论,技术则主要是把理论变为现实,它并不是科学本身,而是科学的结果。由于科学知识体系是通过程序化、系统化的严密经验活动而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所以它也不同于宗教。宗教尽管是系统化的知识,但它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因而宗教不能称为科学。作为真理性认识,科学可以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促进社会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科学还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需要提及的是另一种常见的误解,即将科学视为某些特定的学科,如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等。以特定的科目来界定科学,显然会遇到困难,因为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扩展,新的学科不断增加,如果继续以特定的学科作为标准,便很难判断新的学科是否是科学,因此科学的性质不应以具体研究内容为转移。
科学在当代社会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概念。虽然迄今人们对其界定仍众说纷纭,但一般认为:科学(science)是人们对自然界所呈现的各种事物、现象经长年累月的观察、分析、假设、实验、归纳或推论,而获得的有系统的可应用的知识。此项定义的重点不在于研究的题材,而在于研究的方法。接下来我们探讨科学的方法。
科学研究上特用的研究方法称为科学方法。所谓科学方法(scientific method)是指科学家在研究事物和现象或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客观的、系统的、精密的整套方法。在实际使用时,科学方法包括以下四个步骤:(1)根据问题性质建立假设;(2)根据研究目的收集资料;(3)运用精密方法分析资料;(4)根据事实发现验证假设,并进而推演出结论。这四个步骤周而复始,便可使所建立的理论愈来愈正确,最终成为精致的科学知识。
(二)科学研究
根据对科学含义与科学方法的理解,我们认为科学研究(scientific research)实质上是人们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特定的程序解决问题和获取有系统、有组织的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这种极其复杂的、难度较高的脑力劳动与其他活动相比,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问题性(problem) 科学研究是人类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是人类认识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总是从“问题”开始。这一点是由科学研究本身的探索性决定的。科学认识的发生既不是始于理论或观念,也不是始于观察或经验,而是始于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人们总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有意识地对其进行研究、探讨,才有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科学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科学研究不仅始于问题,而且也是围绕问题展开和进行的。问题决定了研究路线,决定着科学认识的结果。总之,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灵魂。
2.继承性(inheritance) 科学研究以探索未知、认识世界为直接目的。要探索未知,首先必须了解人类现有的认识水平,了解哪些东西是已知的、哪些东西是未知的,哪些是已解决的问题、哪些是未解决的问题,哪些理论已被证明是正确的、哪些理论是不正确或值得进一步发展的。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研究的出发点。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类的一切科学研究都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进行的。这就是科学研究的继承性之含义所在。继承的内容可以是科学思想、理论、方法,也可以是经验、事实材料。继承使人类科学研究的成果得以保持和延续。
3.创新性(originality) 如前所述,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未知,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创造新知识,使人的认识不断接近于真理。然而,在通向探索未知的道路上,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遵循的,大量工作都是前人或他人未曾做过的,所以科学研究的过程只能在现有理论指导下,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在成功与失败的相伴下前进。创新的内容包含科学的各个方面,既可以是理论也可以是方法,既可以是发现新问题也可以是发现新规律,既可以是提出新见解也可以是发明新产品。创新性是衡量科学研究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4.控制性(control) 科学研究活动都是人们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这种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的特点,表现在科学研究的控制性上。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是针对某一个特定问题而展开的。为了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或发现规律,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总是要根据一定的理论框架或假设,把研究对象从其背景中抽出来,然后控制一些变量,操作或改变一些变量,观察与分析研究对象的变化,进而揭示研究对象的内在本质或内在联系。控制性是科学研究达到目的之必要保证。
上述四个特点说明,科学研究不同于人类其他活动(如日常生活等),它是人类文明的推动力。了解科学研究的特征,是进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提,也是判断心理与教育研究科学水平的依据。
(三)科学的分类
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广泛的,可以是自然现象,也可以是社会现象。探讨的对象不同,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即问题)不同,最后形成的科学认识结果的内容也会各不相同,这就形成了各门具体的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等。一般地,依据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可以将科学区分为两大类,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s)是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根据自然现象有无生命,自然科学又可区分为物理科学与生物科学。前者着重研究无生命的物质或现象,如地质学、化学、天文学等;后者则侧重研究有生命的物体或现象,如动物学、植物学、医学等。
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是一个笼统的名称,在此名称之下包括多个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由于社会现象与人的活动密不可分,因此社会科学的内容还包括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故凡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人或动物行为的科学即为社会科学,如心理学。
当代科学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交叉化与相互渗透,而且许多客观现象也具有多重特性。因此,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划分并非截然纯粹的,在现代科学体系中,许多学科具有边缘性与综合性。
二、心理学的性质与类属
心理学(psychology) 是研究个体及群体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的科学性质问题直接和心理学研究对象问题相联系。如果研究者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上特别强调反映形式、心理过程、生理(脑)对心理的作用,那么在心理学的科学性质问题上往往主张心理学是或主要是自然科学。反之,如果研究者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上特别强调反映内容、个性特征、社会对心理的作用,那么在心理学的科学性质问题上,就往往主张心理学是或主要是社会科学。事实上,这两种观点均值得商榷。
就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全部特点来看,它应该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这是因为:一方面,心理现象和大脑密不可分,而探讨心理的生理机制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在这种意义上,心理学可以归属于自然科学。另一方面,人不仅是自然实体,而且也是社会实体,人是社会的人。在这种意义上,心理学又可归属于社会科学。所以说,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特点,因此,又可称为心理科学。在本书中,心理学与心理科学可互为通用。
心理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当代科学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使之具有广泛的研究范围,学科分支不仅与自然科学有关,如生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与社会科学也有密切联系,如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不仅如此,心理学的双重性还决定了其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不仅有本学科独特的方法,如内省法,也有从其他学科借鉴的方法,如计算机模拟。心理学的发展必将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教育科学的性质与类属
教育科学(educational science)是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既包括研究教育中一般问题的学科,如教育学和教育哲学等,又包括研究教育领域中某一方面的特殊问题的各门教育学科。不管是研究教育中的一般问题,还是研究教育中的特殊问题,其核心都是要探讨人类知识与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技能传递过程中的规律。从这种意义上讲,教育科学属于社会科学。教育科学的研究范围也是比较广泛的,除了对教育现象本身进行研究的学科(如教育学、教育史、各类教育等)以外,还包括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相联系的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等。
四、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
1.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密切相关 两者的研究对象都是人,教育过程中的教育现象经常需要通过观察、分析人的心理现象来考察其发展变化,心理科学研究的问题许多也源于教育实践。不仅心理科学的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教育科学,而且教育科学的需要也可以促进心理科学的有关研究,同时还可验证某些心理学理论,所以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此外,两者的研究过程与方法基本相同,如都经常采用观察法、问卷法、实验法等,通过变量控制检验假设。
2.两者又具有某些区别 虽然两者的研究对象都是人,但侧重面不同,心理科学以探讨个体心理过程、个性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主;而教育科学则以研究如何促进知识传递、发展能力、培养个性为主,体现出应用性。总之,我们已认识到两者的科学性质不完全相同,心理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而教育科学则主要属于社会科学。从研究的具体特点看,一般情况下,心理科学研究取样小,多为小样本研究,而教育科学研究通常取样较大,多属大样本研究;心理科学研究微观问题较多,如个体的智力、人格特征等,而教育科学探讨宏观问题较多,如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管理等。
鉴于上述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联系与区别,我们在本书中将两者的研究方法综合论述,在讨论时,有时将两者加以比较,有时以其中一门学科为主,目的是使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者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相比较而言,由于著者主要从事心理科学研究,因此,以有关心理科学研究的实例来说明问题的情况会多一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