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法的回顾与展望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法的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拟探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法的历史发展与动态。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法作为人们认识心理现象和教育现象的“工具”,也是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而精进的。科学的心理与教育科学产生之前,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附属于哲学研究中。在这一阶段中,并没有相对独立的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体系。尽管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但是辩证唯物主义仍然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回顾历史,可以从中认识事物的演变及利弊得失;前瞻发展动向,可以使目前的研究工作更适应未来趋势。本节拟探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法的历史发展与动态。

一、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法的历史回顾

无论是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还是方法的系统理论,都不是先验的,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产物,并在人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性认识的活动中不断发展、完善。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法作为人们认识心理现象和教育现象的“工具”,也是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而精进的。

从历史上看,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哲学基础与具体方法、技术都可谓纷繁复杂、层出不穷。概括而言,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直观与思辨方法为主流的哲学化与经验化阶段;(2)实证与分析方法为主流的自然科学化阶段;(3)实证、分析与整体、综合方法并存互补的多元化阶段。

(一)哲学化与经验化阶段

科学的心理与教育科学产生之前,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附属于哲学研究中。其方法以直观、经验、归纳与思辨为主流,表现出哲学化、经验化的特征。在这一阶段中,并没有相对独立的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体系。不过,无论在孔子(551~479 B.C.)、孟子(372~289 B.C.)等东方思想家的思想中,还是在苏格拉底(Socrates,469~399 B.C.)、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 B.C.)等西方哲学家的思想中,演绎、归纳、类比等方法均得到了应用,并为后世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图2-2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法的历史发展示意图(自编)

(二)自然科学化阶段

牛顿经典力学的确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科学进入以分化为主的时期。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使自然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与研究模式成为这一时代认识活动的主流,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也逐步发展到以实证、分析为主要特点,力求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的自然科学化阶段。其发展概况如下:

1.心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1879年,冯特(Wilhelm Maximilian Wundt,1832~1920)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既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母体中独立,也标志着心理研究方法实证化、分析化的开端,实验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得到了新的发展。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 ~1887)等进行了独立的心理学实验,提出了心理物理法(psychophysical method)(1860),揭示了客观刺激量和主观感觉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艾宾浩斯运用实验方法和无意义音节,测定了记忆和遗忘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见注1-2)(1885)。比奈(Alfred Binet,1857~1911)和西蒙(Theodore Simon,1873~1961)运用测验方法,编制了第一个智力量表(1905)。这些都是心理学科学方法发展的成果。

在学派林立的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心理科学研究方法的自然科学化倾向保持了主导地位。以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1904~1990)为代表的行为主义(behaviorism)心理学,将意识排除在研究对象之外,并极力主张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可观察、可测量、可控制的外显变量。尽管这种“无头脑”心理学受到了批评,但其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客观观察与实验方法的观点,至今在心理学研究中仍颇有影响。

以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为代表,心理学家受电磁场学的理论和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现象学的影响,建立了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形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该学派既不同意冯特等人的内省法,也不同意华生等人的行为主义方法,他们主要采用现象学方法(phenomenological method)、主观报告法和观察法等进行研究。格式塔心理学思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思想渊源之一。

另一著名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或心理分析学派)(phychoanalysis),强调采用临床法(clinical method)、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等方法研究潜意识与异常心理。尽管其研究过程与结论很难用行为主义所采用的数量化实证方法进行重复,但是,就其哲学方法论与研究模式的假设前提,仍与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存在着理念上的密切联系。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教育学的独立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ohn Amos Comenius,1592~1670)的《大教学论》(1632)的问世。在19世纪末以前,教育科学研究深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传统、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的经验论与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的唯理论等哲学方法论的影响。在“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潮推动下,继心理学研究引入实证、分析方法后,教育科学研究也转向实证化的轨道。1900年左右,实验教育学问世,数量化成为衡量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准。尽管实验教育学在20世纪30年代后衰落了,但数量化研究与实验研究方法仍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保持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多元化阶段

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实证、分析研究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逐步削弱。尽管实证、分析性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化的倾向在当代心理与教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中仍然是主要的成分,但是整体化、综合化与人文主义倾向亦逐步明显,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局面已见端倪。

1.哲学方法论的发展 在哲学方法论方面,不论在心理科学研究,还是在教育科学研究中,除实证主义、现象学等传统西方哲学方法论之外,辩证唯物主义得到了自觉应用。尽管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但是辩证唯物主义仍然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如在心理科学研究中,创立了文化历史学说;而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以凯洛夫(Kairov,A.1893~1978)为代表的教育学和以杜威(John Dewey,1859~1952)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也形成鼎立之势。

2.一般方法论的发展 在一般方法论的层次上,最突出的发展是将系统方法论引入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拓展了研究领域,同时也推动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的产生。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 )的认知发展学说、布卢姆(Benjamin R.Bloom,1913~ )的掌握学习理论等均反映出系统论对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影响。

3.具体方法的发展 在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整体背景下,各种具体方法与技术也获得了长足发展。脑电测量与分析技术、现代化摄录与监控设备、计算机模拟等的应用,使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领域拓广加深。当代心理学的主流——认知心理学就是以计算机模拟为支持的。具体方法与技术的创新、完善、增加,还使得方法的综合运用成为可能,从而为提高研究的质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从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到,时代的哲学、科学研究总体状况与科技发展水平对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建构有着深刻而全面的影响。随着哲学、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还将不断更新。

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法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法已表现出新的动态。下面我们从方法论、研究思路、具体方法三个方面简要加以讨论。

(一)方法论的动态

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是形成当前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1.哲学方法论多元化 由于心理与教育问题的复杂性,自从心理学与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以来,其研究的哲学方法论从未统一过。不过,纵观历史发展过程,现代心理学研究之哲学方法论的主导是实证主义和现象学,它们的影响扩及了几乎所有现代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流派。实证主义和现象学占主导地位的态势是与西方现代哲学的特点密切相联的。然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哲学方法将进一步多元化。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注2-1)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就体现出这一趋向。

注2-1:社会文化历史学派(sociocultural-historical school)是维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1896~1934)将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观引入对人的心理起源和发展的研究,提出要从历史的、文化的角度出发去建立人的心理发展的学派。

2.一般方法论的多元化 如前面所述,在实证主义哲学方法论支配下,数量化方法论曾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一般方法论的主体。系统科学的引入与人文主义传统的复兴,使得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亦表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在这一多元化局面中,系统方法论将占据领导地位。当然,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尚有待研究者探索、尝试。目前,系统方法论已运用于建立脑活动模型等研究中。

质性方法论与数量化方法论的并立、互补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一般方法论发展的另一明显特点。质性方法论与数量化方法论之争将趋于平静,人们关心的不是两者孰优孰劣,而是如何针对研究任务的特点,恰当运用方法论来指导研究。

(二)研究思路的动态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思路的动态主要表现在自然化、跨文化与综合化。

1.自然化研究思路 实验室研究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类型之一,它对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科学化、客观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社会生产、实际需要的扩展,实验室研究模式日益显示出其固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研究背景过于人为化,因而研究的外部效度较低。另一方面,数量化研究强调一般性的概括,忽视了丰富的个别特性,并且将复杂多样的心理与教育现象化约为数字,难以深入揭示心理与教育问题的本质。在此情况下,生态化运动(ecological movement)兴起,要求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开展研究,以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定性研究也日益成为焦点,它力图对心理与教育现象进行生动、深入化的阐释、理解,研究思路形成自然化趋势。这一趋势推动了研究背景的现场化,并使强调特殊情境下的心理、教育活动成为研究重点之一。

2.跨文化研究思路 随着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理论的发展,研究者越来越重视不同社会背景对个性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从而寻求不同文化背景中心理和行为的差异性和类似性,探讨某一文化背景下心理与行为的特殊规律以及各种文化背景下的共同规律。作为研究方式的一种新趋势,跨文化研究涉及在不同文化中取样、研究设计、选择适当研究和统计方法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内容。对于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来说,跨文化研究可以促进各国心理学在研究中互相合作、交流和补充,并在有关研究结果的相互比较过程中,加深对自己研究结果的科学、适用性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各自的研究和理论水平,增强研究的可应用性。关于跨文化研究的具体研究内容将在本书第九章详细说明。

3.综合化研究思路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综合化思路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层次上:

(1)研究设计重视多变量设计:由于心理与教育现象内部及其存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因此,近年来,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传统单变量设计已逐步为多变量设计所取代,而且,多变量设计中变量关系模型的构建也愈益精细化。

(2)研究方式出现多类型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任何研究方式均利弊兼存。因此,必须打破不同方式之间的樊篱,针对研究任务、目的的特点,灵活选择并综合运用多类型研究方法。例如,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合流”、基础研究与行动研究等应用研究的综合等,更鲜明地体现了研究类型的综合化趋势。

(3)研究工具使用的综合化:即使研究主要采取某一种方式、类型,研究者也日益重视应用多种研究工具探讨同一研究问题,以达到多侧面、多向度地考察以及研究结果相互印证的目的,从而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三)具体方法的动态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具体方法推陈出新的强大动力之一。在具体方法的动态中,最突出的是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及其对研究效率的提升。下面将从文献收集与分析、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方面讨论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具体方法的动态。

1.文献收集与分析方法的动态 任何科学研究都以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因而文献的收集与分析是研究工作的重要一环。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文献收集与分析方法的动态表现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运用、元分析和内容分析等方法的应用上。

在文献的收集方法上,由研究者根据书面目录、索引进行的“手检”已不再突出,通过计算机对专业文献资料光盘(或光碟)进行的“机检”和借助互联网进行的网上检索正日益受到青睐,并可能取代传统的手工检索。目前,可供计算机进行检索的光盘不仅有英文版的心理学、教育学,而且也出现了多种中文版光盘。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文献收集的效率,并使得研究者在文献上获得地域限制的突破,从而普遍提高研究水平。

在文献分析方面,由研究者根据自己对文献的主观印象、感受进行文字性归纳、描述、概括、评点的方法,将不再是文献分析的惟一方法,目前元分析、内容分析逐步得到广泛的应用,使文献分析的科学性、客观性进一步提高,并大幅度提升了分析的深度与全面性。其中,元分析采用数学方法整合文献中各项标准研究的结果,并对研究结论的一致性加以精确鉴别,使研究者在面对学术争议时有相对可靠的认识基础。关于内容分析与元分析的技术,本书将在第十一章和第十八章中予以介绍。

2.数据收集手段的发展动态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收集数据的手段不断现代化,从而打破了因技术局限而产生的种种研究禁区,使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大为提高。在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下,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收集数据的手段表现出如下的发展动态:

首先,录音、摄像设备大量应用于研究,其隐蔽性与追踪能力亦不断提高,使研究的自然化成为可能,并大幅度提高了数据质量的稳定性。例如,在儿童语言发展研究中,让被试背上藏有无线话筒与自动录音机的小书包,便可以获取儿童在各种日常生活情景中语言习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避免各种人工收集数据可能出现的主试误差。

其次,各种专门性技术与电子仪器(如脑电测量仪、信号发生器、录音转写机、屏幕分割与合成仪、时间发生器、自动记录仪、眼动记录仪等)的问世与推广,既拓广了研究领域,又提高了研究效率。例如,当前已发展出适用于4岁以下儿童的脑电测量技术,使得人们有可能研究脑电的早期发展状况。又如,录音转写机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数据收集的速度与准确性。

再次,计算机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得到广泛使用。这也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收集手段发展动态最突出的方面,表现为:(1)运用计算机直接呈现刺激,如随机散点图形、各种视听效果逼真的刺激物;(2)运用计算机控制其他研究仪器,如计算机控制刺激呈现时间、变化周期;(3)运用计算机接收、记录被试反应,如各种以“人-机”交流方式进行的心理测验、问题解决任务的计算机应答等;(4)运用计算机模拟人类语言、认知等复杂活动的过程。计算机技术在数据收集中的应用可以大幅改进刺激产生、呈现的精确性,有效控制研究过程并使其更为标准化,同时也使得对被试反应的记录更快捷。不过,要注意的是,由于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其复杂性决定了计算机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数据收集中,虽然计算机技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却不能取代严谨、灵活的研究者在其中的主导作用。

3.统计分析的动态 随着研究思路与技术的更新,特别是计算机的应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统计分析表现出精细、复杂的趋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及以前人们多侧重于单变量关系的统计分析,其对揭示存在复杂联系的心理与教育现象有颇多弊病。近二十多年来,以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线性结构方程模型(Lisrel)等计算机应用程式为技术支持的多元分析逐渐成为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统计分析之主流。主要方法有多元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本书第十七章将对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