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4 系统分析法的实施程序
第三节 研究课题的论证与评价
研究课题的论证主要指研究课题的提出者对课题的提出依据、研究内容与工作方案、预计成果、经费预算、完成课题的条件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以证明该课题有价值且可行,从而获取资助或评审通过;研究课题的评价则主要指专家、科研管理人员等基于课题论证报告或项目申请书对该课题价值与可行性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予以资助或准予通过。实际上,研究课题的论证与评价在工作内容与准则方面存在着共通之处,因此广义的研究课题论证既包括论证,也包括评价。鉴于研究课题的论证与评价的具体操作方式存在不同,且两者在研究工作中均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本节中将分别讨论研究课题论证与评价的有关问题。
一、研究课题论证的目的
提出问题、建构并选择恰当的课题,这固然是重要的。然而,研究者若不能予以有力论证,则该项课题的研究亦难以实现。实际上,研究课题论证的优劣,反映了研究者对课题构想质量的优劣,反映了研究者的研究素养。因此,善于论证研究课题是研究者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亦即必须掌握研究课题论证的目的。其主要目的有二:
1.阐述研究课题的价值及完成课题的可能性 研究课题论证的首要目的是向他人(研究资助机构或课题评审委员会)说明本课题的价值所在,以及研究者完成课题的可能性。通过课题论证,评审者方面可以了解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的技术路线、可获得的研究效益,从而对该课题的创新性、必要性、科学性及合理性作出判断;另一方面,通过审阅论证报告,评审者还可以了解到研究者对该领域已有研究的把握情况,并获得有关研究者工作经验、研究能力、学术成就、研究队伍的水平等多方面信息,从而对该课题的完成是否具备可能性作出判断。因此,研究者在进行课题论证时必须充分阐明课题的价值与完成的可能性。
2.撰写研究课题的行动纲领 研究课题的论证也是研究者本人对课题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系统化的过程。通过对课题价值与可行性的阐述,研究者实际上对课题的学术与应用背景、课题内容、课题研究方案等问题进行了更具体的思考,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开展课题所必需的条件。在课题论证中所提出的目标与预期成果,既是资助机构与评审机构检查、鉴定课题的指标,同时也是研究者的行动指南。因此,论证课题的另一目的正是研究者撰写行动的纲领。
上述课题论证的两大目的是互为表里的。说服他人接受该课题是以研究者本人对该课题周密、详备的了解与清晰、恰当地阐明行动纲领为基础的;而研究者所进行的论证不仅要使自己形成关于课题的明晰构想,更重要的是令他人也同样清楚地了解这一构想。研究者无论进行何种类型课题的论证,上述两大目的均是论证工作的中心。
二、研究课题论证的内容构成要点
进行课题论证,目的在于说服他人接受课题,并使自己的构想进一步明确。为此,研究课题论证在内容上必须包括五大要点:本课题研究什么、为什么要进行研究、怎样进行研究、会获得什么成果、研究者是否可以实现该项研究工作。
(一)课题目标与研究内容
阐明课题目标与研究内容是课题论证的第一步。为清楚阐明“课题是研究什么的”,研究者应当从下列几个方面予以说明:(1)本课题的主要目的,即是描述现象、揭示本质与规律、建构或修正理论,还是对现实进行改进。(2)本课题的具体研究课题。我们在前面已谈到,课题往往由几个问题建构形成。在这里,研究者应把课题分解开来,列出具体的研究问题,并分别提出假设。(3)本课题所涉及变量的含义。由于评审者可能对该课题的具体内容并不熟悉,同时由于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中许多术语有多种含义,因此对课题所涉及变量进行明确界定,以帮助评审者明确课题的具体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题依据
说明课题所提出的依据是课题论证的关键。它要求研究者联系相关学术背景与社会需求背景,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为清楚说明“为什么要进行研究”,研究者至少应当阐明下述各方面:(1)该课题所涉及的领域在学术研究与社会应用中的地位,这是该课题价值的基础,从逻辑上讲,课题所属领域本身是重要的,是该课题具有重要价值的前提之一;(2)已有研究工作仍然存在着亟待弥补或改进的不足,表明开展进一步研究是必要的;(3)对课题拟进行的工作具有突破与创新的潜力,是对已有不足的改进,这是该课题应当立项的直接原因。
(三)研究方案
由于研究本身是一系列具体探索行动,良好的课题构想必须落实在可操作的行动方案上才能实现,因此切实可行的方案对于课题论证的说服力也极为重要。在呈现研究方案时,为清楚说明“怎样进行研究”,研究者应当着重说明:(1)研究设计所包括的抽样方式、样本数量与分布、研究效度的实现途径等内容(见第五章);(2)研究程序,即一系列的具体研究活动如何有序地进行,以及如何控制研究的过程;(3)研究进度安排,即如何在一定时间期限内高效率地、有步骤地完成课题的研究。
(四)预期成果
科学研究也是一种“投入→产出”的活动。尤其是对研究资助机构而言,能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的课题才是它们愿意资助的对象。实际上,预期成果也是对该课题价值的进一步论证。在对“会获得什么成果”进行说明时,研究者应当简明扼要地说明:(1)预期成果的主要形式,即该课题成果将如何体现出来,一般而言,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表现形式将是论文(研究报告)、学术专著、评估工具(如量表、测验等)、干预方案等;(2)预期成果的主要内容,如相关的论文或专著等;(3)预期成果的数量,如论文几篇;(4)预期成果的质量,如论文发表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或成果通过国家级鉴定等。
(五)工作基础与条件
如实说明研究者在进行课题研究方面已经具备的工作基础与条件,可使评审者进一步掌握研究者完成该课题的现实可能性。所谓工作基础与条件,主要指研究者自身条件、合作者的条件以及研究者可利用的物质及社会资源等。对于“研究者是否可以实现该项研究工作”的问题,可从三方面进行说明:(1)过去所接受的研究训练,已获得的成就、专业技术职称等;(2)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经验。对于研究者可利用的物质与社会资源,则可以从研究场地、基本研究条件、被试联系、研究成果交流与推广等方面进行说明。
上述五个方面是课题论证最基本的内容。在实际的课题论证中,上述五个方面不一定集中呈现,而可能以不同方式分别在不同场合呈现出来。但不论其具体形式如何,研究者只有对上述五方面的问题作出妥当回答,其论证才会具有说服力。
三、研究课题论证报告的格式与要求
(一)课题论证报告的格式
研究课题论证常常以书面形式呈现,即研究课题论证报告。研究课题论证报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用于申请资助的课题论证报告;二是用于学位论文评审的报告。两者均必须包含五大内容要点,但在格式上有所不同。前者要求在印制成形的论证报告书上按要求填写各项内容,后者则由研究者自行组织内容。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前一种论证报告的格式。
因资助机构的要求不同,用于申请资助的研究课题论证报告的具体格式略有差异。有的资助机构要求研究者详细提供各项信息,有的资助机构则只要求研究者进行简要说明。总的来说,资助机构提供资助级别越高、资助强度越大,则其课题论证报告的格式就越复杂。
表3-1以较复杂的课题论证报告为例,提供了课题论证报告中主要部分的格式。表中所示各部分在不同资助机构各自规定的课题论证报告中出现的顺序、详略要求上有所差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关于申报人专业训练与研究能力、课题说明、现有条件、经费预算等均是课题论证报告的必要组成部分。
“文无定法”,课题论证报告的撰写无一定格式。对不同研究者、不同研究课题、不同资助机构的不同要求而言,课题论证报告的撰写可以各具特色。但是,任何课题论证报告的撰写都有一些应该遵循的准则。
表3-1 课题论证报告的一般格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