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查阅研究文献的根本目的在于借鉴与超越前人的研究。收集文献为实现这一根本目的提供了前提。然而,要真正实现借鉴与超越,关键在于整理与加工文献的质量。能否对研究文献进行有效的整理与加工,这直接关系到对文献的掌握,并影响整个研究的水平。
一、文献整理与加工的目的、内容与程序
整理与加工研究文献是查阅文献的核心工作。在整理与加工文献的过程中,研究者不仅需要进行较高难度的认识活动,同时还必须开展大量繁琐细小的工作。富有经验的研究者总是高度重视对文献的整理与加工。研究者对文献整理与加工的目的、主要内容及一般程序的认识与其整理、加工文献的效率是密切相关的。
(一)文献整理与加工的目的
在收集一定数量的原始文献后,即需着手进行文献整理与加工工作。其基本目的在于发掘已有研究之间的内在关系,吸取其经验与教训,从而为欲开展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具体而言,其目的包括如下三方面:
1.擘肌分理,透析脉络 在文献整理与加工过程中,研究者的关注点应侧重于发现文献所反映的研究工作在理论、内容、性质、方法、取向、广度与深度等各方面的相关之处,分析其中存在何种逻辑发展线索,对比其在理论框架、研究思路、研究度量、研究假设、研究方法上存在哪些差异。通过思考相关研究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者可进一步深入分析、揭示该研究的历史脉络,以客观地认识与评价当前研究课题的价值与合理性。
2.揆古察今,取长补短 研究者整理与加工文献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增广知识,还在于围绕研究课题,从理论与方法上进行总结概括,以提高研究水平。因此,在整理与加工文献的过程中,研究者一方面要善于体会其他研究者在思路、观点、方法上的独到之处,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发现其他研究的不足甚至错误,从而取人之长、避人之短。
3.融会贯通,循序精进 随着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累积、发展,文献量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增长,因而需要按照一定程序对文献进行整理与加工。这一工作的目的在于将众多庞杂的文献依据一定标准进行筛选、分类、排列,以便研究者集中注意与思路,在此基础上,逐类、逐项进行提炼、概括,通过记录、总结、综述,促使认识活动逐步深化。
(二)文献整理与加工的主要内容
文献整理与加工涉及多个方面。全面了解这些工作内容,有助于研究者进行统筹安排。
1.文献筛选筛 选收集到的文献,这是文献整理与加工的重要工作。尽管在收集文献的过程中,研究者已通过检索范围的控制对文献进行选择,但仍有必要进一步筛选文献,以保证随后进行的工作富有效益。
筛选文献的标准一般有三方面:(1)文献与研究课题是否相关:研究者应对文献内容、方法及结果与当前课题的关系进行判断,若在任一方面均无明显关系,则应剔除。要特别注意的是,“相关”并非完全一致。事实上,研究者力图选出与当前课题完全相同的文献,这并不现实。此外,当文献量大时,“相关”的标准可趋近直接相关;而当文献量较少时,研究者对“相关”的判断则可宽泛一些。(2)文献是否具有一定代表性:文献的代表性主要体现在选题、理论取向、方法与主要结果等方面。研究者既要选择在不同时期与当时研究主流倾向一致或接近的文献,也要重视具有独特性的文献。对于在同一时期的内容、方法、结果相近的多篇文献,研究者可从中选取部分表述严谨、设计缜密、阐述深入合理的文献。(3)文献的质量:对不同类型的文献,其质量的评判标准存在一些差异,但总的来说,研究者一般可从角度是否新颖、理论框架与取向是否反映当时的进展、方法是否科学严密、结果是否可靠而确切、阐述是否恰当、观点是否得到论证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于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或逻辑混乱的文献,应予以剔除。
2.文献分类与排列 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大多数领域里,文献均有相当的积累。对文献进行恰当的分类与排列,不仅有助于研究者对文献的总体把握,还可提高文献分析的系统性。文献的分类标准多种多样,可依据主题、方法、结果倾向性、理论取向、研究思路、观点、历史阶段等等进行分类,也可以结合不同标准进行多重分类。具体选用何种标准进行分类,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1)研究者的分析目的:如果研究者计划进行研究课题分布的分析,则可按文献的主题进行分类;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在于方法的变更,则应按方法的类型、复杂程度进行分类。也就是说,文献的分类应与分析的目的一致。(2)研究文献的特点:若研究文献在某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则应根据该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类,以有利于总结研究文献。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独生子女的研究文献在结果的倾向性上(即独生子女的发展优于或劣于非独生子女)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这一维度对文献进行分类,有助于研究者认识已有的相关研究。
在分类之后,研究者还可按某一文献的重要性、质量或文献的发表时间进行排列,从而使文献的分析工作有序化。不论是文献分类还是排列,研究者均可采取多种标准,根据分析目的进行多种或多次分类、排列。
3.文献阅读与分析 文献阅读与分析是文献整理与加工的核心内容。文献的阅读方法有多种,包括浏览、粗读与精读等。不同的阅读方法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浏览旨在抓要点,用以初步判断文献的价值,掌握文献的大致内容;粗读旨在了解文献的基本思想与结论,用以判断文献的利用价值,概括了解研究焦点、动向与新进展,从文献中获得启示;精读旨在全面、具体掌握文献的实质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评价、鉴别、质疑,进而创新。在实际的文献阅读过程中的浏览、粗读、精读总是结合使用,交替进行。
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研究者实际上也在对文献进行分析。在阅读理解文献的基础上,研究者对已有研究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对已有研究进行概括与评价。关于文献阅读与分析的具体问题,我们随后将进行较详细的讨论。
4.文献记录 文献记录是借助于符号、文字,保留文献中有价值的信息。适当记录可提高文献阅读效率,并有助于对文献进行分析。记录文献的方法包括标记、批语、提要、札记等。提要和札记对后来的文献分析与概括尤有助益。
(1)提要:提要是对原文献基本观点、论据、方法等的概括,其内容在顺序上应当与原文献保持一致。对研究报告与专题论述等不同类型的文献而言,提要所包括的内容要点构成区别如下:
A.研究报告类文献提要的构成:①文献名称、作者、出处;②研究的问题;③研究方法(被试、工具具体方式等);④主要结果及解释要点;⑤结论。
B.专题论述类文献提要的构成:①文献名称、作者、出处;②研究的问题;③主要观点;④相应主要论据;⑤结论。
提要一般应简明扼要,但同时要注意保留相对完整的信息,以免遗漏重要部分而影响文献分析的结果。
(2)札记:札记是研究者在阅读文献过程中或阅读后,将自己的认识要点、联想、疑问、评价、启示等予以记录,作为进一步分析的认识基础。札记的内容与形式灵活,可长可短,段落、句子、短语均可。为更好地保存、利用札记,我们建议研究者将札记与文献提要记录在同一卡片或本文中。例如,在提要末尾记札记,或将卡片分为两部分,一侧为文献提要,另一侧为札记。
5.文献目录登记 对文献所进行的分析评价务必言之有据,故要求研究者提供文献的目录。尽管参考文献目录总出现在研究报告或论文的最后,但是准备目录的工作却不应放到研究的末期,而应从文献整理与加工这一环节就着手进行。文献目录登记应当完整而准确,内容应包括作者姓名、文献名称、文献出处(如刊物名、期号年代、页码、书名、年代、出版地、出版机构等)。关于目录编写的具体方法、要求,请参见有关书籍。
6.撰写文献分析报告 文献分析报告是研究者查阅文献活动的主要成果反映。由于文献分析在研究中的地位不同,文献分析报告的撰写方法亦不同。如果文献分析仅作为研究报告或专题论文的一部分,则应简明扼要地编写,务必突显主要成果、不足及与当前研究的内在关系;如果文献分析以专门的综述文章呈现(如综述论文、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则其内容应更全面、具体、充实;如果文献分析本身是研究主体(如文献的内容分析研究或元分析研究),则其体例应与研究报告一致。在本节中,我们随后将详细探讨文献综述的撰写问题。
(三)文献整理与加工的程序
上述六方面的工作内容有一定的先后次序,但其顺序并非固定不变,也有可能交叉并行。从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文献整理与加工可遵循图4-1所示程序进行。
二、文献的阅读与分析
研究文献的阅读与分析是整理与加工研究文献的核心内容。文献的阅读与分析对研究者的思维能力、耐性与意志力均构成一定程度的挑战,同时也为研究者提供了思想交流、碰撞的广阔思维空间。掌握文献阅读与分析的要领,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献采取恰当方式,有助于充分认识和利用文献。
图4-1 文献整理与加工程序
(一)研究文献阅读与分析的一般原则
不论是何种类型的文献,研究者在阅读与分析的过程中,均应遵循下述一般原则:
1.相关性的发掘 明确文献整理与加工的目的,紧密围绕研究课题进行阅读与分析。文献阅读与分析的目的,在于发掘已有研究与当前研究课题的内在关系,使研究获得专门背景及启示。因此,研究者在阅读与分析文献的活动中应始终以研究课题为核心,着重理解、分析文献所反映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同该核心的相关之处。例如,研究者欲进行小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发展与教师教学风格关系的研究,那么,对一篇关于个体自我监控发展机制的专题论文,研究者应将阅读与分析的重点放在与师生互动有关之处。
2.比较性的阐释 重视识别已有研究的重点问题及主要分歧,并从理论背景、研究方法等角度对其出现的原因进行阐释。概括已有研究,首先要把握其重点研究课题包括哪些,由此既可深入认识一定时期学术研究的理论取向与主流,还可发现已有研究较少探讨,甚至尚未触及之处。而对已有研究分歧的认识、剖析则有助于研究者通过比较,尽快发现已有研究的优劣,有助于有效开展研究。
3.批评性的阅读 阅读与分析文献的效益取决于读者与作者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而欲实现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则应以积极、主动的怀疑态度,坚持进行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要求研究者不仅扮演信息吸纳者的角色,还同时扮演信息评价者和信息产出者。只有这样,研究者才能既深入认识已有研究,又不受已有研究的束缚,而从已有研究中获得启发、产生创意。一般来说,研究者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批判性阅读:(1)研究课题及主要概念的界定与陈述是否明确得当?(2)对相关文献的概括、评价是否条理清晰、深入?(3)研究方法是否严谨、恰当?(4)观点是否鲜明并且可证?(5)研究结果是否确切、可靠?(6)论述是否合乎逻辑?(7)该研究的理论贡献何在?(8)该研究的应用前景如何?
4.并进性的构思 阅读、记录、目录登记、分析维度构思等多项相关工作同时进行。也就是说,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研究者不仅应当对单篇文献进行及时概括、总结、登记,而且应当思考文献分析的总体框架与维度,使阅读与分析文献的过程更积极、主动并具有前瞻性。
(二)研究报告的阅读与分析
在研究报告的阅读与分析过程中,研究者应根据研究报告不同部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
1.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部分 这部分反映了研究目的、已有相关研究的概况、研究者的问题构思角度与具体内容。因此,对该部分的阅读与分析应侧重下述要点:研究课题的内容及主要变量界定;研究课题的探讨角度或理论、现实背景;对已有研究的主要内容、发现与不足的分析;上述各方面与研究者的课题研究有何关系?有无可借鉴或克服之处?
2.研究方法的部分 这部分呈现了研究的设计,与研究的科学性直接相关。在阅读与分析此部分时,研究者应关注下述要点:被试特征与抽样方法;研究类型与收集数据的方式;变量测定工具及内容构成;无关变量的控制;上述各方面与开展研究有何关系?有无可借鉴或克服之处?
3.研究结果与分析部分 这部分提供回答研究问题的实证数据,及这些数据的基本含义。对此部分的阅读与分析应侧重下述要点:主要结果;研究问题哪些已得到回答,哪些尚需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角度;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上述各方面与开展的研究有何关系?有无可借鉴或克服之处?
4.讨论部分 在这部分中,作者对主要结果进行理论解释,并对其可能具备的理论贡献、实际指导意义进行分析。对此部分的阅读与分析应侧重下述要点:结果的理论解释思路;有无不同的结果解释方式?哪个更合理?该研究的理论贡献与实际指导意义;作者提出哪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专题论文的阅读与分析
专题论文包括理论研究文章、综述等类文献。与研究报告相比,专题论文的格式灵活多样。尽管如此,专题的文献内容构成仍具有共同之处。鉴于下面五个方面是专题论文的重要内容,因此,在阅读与分析专题论文时应加以注意。
1.研究的学术与现实背景
●该理论研究或文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已有相关研究的概况与不足;
●上述各方面与研究问题的关系及借鉴、启示。
2.研究的问题与观点
●该研究的问题构成;
●该研究的主要观点;
●上述各方面与研究问题的关系及借鉴、启示。
3.论据与论证
●该研究的论据与论证的来源;
●该研究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该研究论证的角度,该研究论证的逻辑;
●上述各方面与研究问题的关系及借鉴、启示。
4.研究成果的贡献
●该研究对原有理论未解决问题的解决情况;
●该研究对原有理论的发展;
●该研究对心理与教育问题的实际指导意义;
●该研究对未来研究的指导性;
●上述各方面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5.研究的局限
●论据的局限性;
●论证的局限性;
●研究构思的局限性;
●上述各方面与研究问题的关系及借鉴、启示。
(四)图书的阅读与分析
一本图书中既可能有研究报告,也可能有专题论述、综述等类文献,因此上述有关阅读与分析要点也适用于某些图书或图书的某些部分。不过,由于整本图书的编排体例特殊、文献量比单篇文献大得多,因此,对于以图书形式出现的文献,其阅读分析还有一些特别之处,需要研究者注意。
1.图书阅读一般始于目录 由于图书可能包含大量各类文献,研究者限于时间、精力,很难、也无必要从头至尾通读整本图书,因此,通过浏览目录,研究者可初步判断该书内容是否与研究课题相关,或哪些章节是相关资料,以便进行有目的的阅读与分析。即使整本著作值得通览,研究者也可借助于目录了解其轮廓,对该著作框架有所把握。
2.前后贯通,从而全面掌握著者观点 图书阅读与分析应注意结合不同章节对相同或相近问题在不同角度的探讨,从而全面掌握著者观点。单篇文献一般集中探讨某些问题,信息相对集中化。相比较而言,以图书形式呈现的文献,对同一问题或一个问题的不同方向,著者可能在多个章节中触及,因此,研究者就不能沿袭单篇文献阅读的惯例,将各章节独立进行阅读,而应在浏览的基础上,搜索出各章节中的有关部分,然后以问题为中心组织阅读与分析活动。
文献阅读与分析是值得研究者下功夫的重要环节。上述有关要则与方法的讨论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的。近些年来,在研究阅读与分析技术方面出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趋势,对文献进行客观、量化的内容分析以及对文献进行整体的元分析受到重视。在本书第十一章、第十八章中,我们将讨论这两种文献分析技术。
三、文献综述与撰写
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是文献分析报告的重要形式。从范围上划分,文献综述可以分为针对某学科或专业的综合性综述,以及针对某具体问题的专题性综述。撰写文献综述的过程不仅是研究者以文字形式表述查阅文献所得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还是研究者进一步深入了解已有研究,并对其进行系统化概括与分析的过程,对研究课题的论证、修改、设计的完善具有重要价值。同时,文献综述作为系统化总结,还可为其他研究者、科研管理者提供重要参考,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对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文献综述的特点与内容构成要素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科、某一研究领域或某一研究问题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状况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综合概括与评论。文献综述涉及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以及对新近动态的介绍,但并不等同于成果的简单汇总、堆砌或动态报道。它的特点在于不仅以一定的逻辑关系与框架归纳整理已有相关研究的成果,且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予以剖析,还可指出研究的发展方向,并提出改进研究的建议。概言之,文献综述反映了作者对已有研究及未来研究的认识与判断,是作者利用大量文献对其有关研究历史发展、现状与趋势之见解的论证。可见,文献综述不仅是对文献的综合,更重要的是,还包括对文献的评价。
因此,文献综述在内容构成要素上就应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已有研究的历史发展与现状;二是综述者的评价、建议、预测。在第一方面中,其内容涉及:(1)该领域研究的缘起;(2)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各阶段研究的内容、方法、已获得的发现及尚未涉及的问题等;(3)研究现状,包括当前的研究思路、重点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成果等。在第二方面中,其内容涉及:(1)综述者对该领域研究价值的认识;(2)综述者对该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的阶段界定、对各阶段特点的概括、对研究历史发展条件的看法、对各阶段的历史贡献予以评价;(3)综述者对当前研究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的评价,以及对当前研究不足的分析;(4)在回顾历史、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其他领域、学科发展的可能影响,提出关于研究内容、方法、思路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及有待研究的重要问题;(5)研究改进设想,包括新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设计,对方法的改进措施等。在实际的综述中,上述两大方面内容是紧密结合、水乳交融的。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与内容安排
文献综述的格式及内容安排并没有固定统一的规则。如果文献综述是研究报告中问题提出部分的内容之一,那么它的格式应服从研究报告的安排,而内容也多集中于对现状的概括与评价。如果文献综述是相对独立的论文,则可参照下述格式与内容:
第一部分 绪言:综述撰写的学术背景、目的、意义、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 历史发展状况与评价:研究的历史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研究状况的概述与评析,述评各阶段的代表性研究、出现的新理论、新方法以及出现的问题。
第三部分 当前研究状况与评价:研究各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各派、各观点、各方法进展,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应当研究的问题及其思路。
第四部分 趋势展望:研究重点、方法、思路、发展的方向。
第五部分 研究改进建议:对当前研究提出的新设想、新方案。
第六部分 参考文献目录:列出直接有关的文献目录。
在上述第一至第五部分,文献概况与综述者的评析是相互结合的,而在第四、五部分中,综述者可以更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文献综述的撰写要领
撰写文献综述是令不少研究者,尤其是初学者颇感困难的工作。下面,我们简要讨论文献综述的撰写要领。
1.紧密围绕研究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综述,着力揭示已有研究与研究课题的内在关系。综述者首先要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所涉及的内容、方法、思路保持清醒的认识,明确认识综述撰写之目的,选择有关的研究进行介绍与评价,并且注意明确、具体地展示出所综述研究与拟开展研究之间的逻辑发展关系。综述是对相关研究进行的,因此,综述者应当避免漫无目的、面面俱到的介绍,或者仅止于对已有研究进行一般性总结,而忽视针对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回顾。
2.文献综述应涉及理论基础、研究概念与变量定义、变量测定、研究类型与方法、研究思路、研究主要发现等各方面,从而完整地概括、评析相关研究。一些综述者有时仅限于对研究结果的介绍,这不仅限制了综述的丰富性与深入性,同时也使综述失去了促进研究完善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对已有相关研究的介绍或是评析,综述者均应从研究的各主要构成部分入手进行全面的探讨,尤其应重视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进行评述。
3.综述所使用的资料应全面、详实。我们强调针对研究问题选择相关资料进行综述,但这绝不意味着综述者只选择与自己的学术观点一致的文献,或符合自己思路的文献,而应当重视对各种观点的文献进行介绍,为进一步比较与分析提供基础。此外,综述所使用的资料还应当兼顾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以提高综述的理论含义。
4.综述应当高度重视使用恰当的方式表述综述者自己的观点。如前所述,综述非情况汇总,而是对已有研究的叙述与评论。因此,综述者对已有研究的成果、不足的看法,对未来研究的见解均是极为重要的。不少综述忽视了这一点,而只是对他人观点或成果进行无意义的罗列:如“皮亚杰认为……维果茨基认为……乔姆斯基认为……”综述者应时刻记住:综述是综述者认为已有研究是怎样的,而不是已有研究者在研究中表述了什么。综述者既可以安排专门段落表述自己的分析与评价,也可以边述边议。当然,在强调综述者高度重视、言之有据的论评的同时,我们也提醒综述者避免空评无据的倾向。
5.综述应明确区分文献中的观点与综述者的观点。一方面综述者应明确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应以“注”的形式或其他恰当的方式标明文献中观点的出处,使综述更为严谨。
6.综述应结构合理、详略得当、前后衔接。因综述涉及的文献较多、内容较广泛,有些初学者难以把握,出现逻辑不清、结构松散、前后割裂、详略不分的混乱情况。为完善综述的结构与内容组织,综述者可围绕研究课题,根据文献特点设计综述结构与内容重点,拟定写作框架,在此基础上组织文献,并进行适当归纳与评析。此外,综述者还应注意行文简洁,提纲挈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