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定性研究的研究方法与效度评价

定性研究的研究方法与效度评价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定性研究自身乃是一个由不同学科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综合形成的研究范式,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也表现出多样化、灵活多变的特点。与此相应,对于定性研究的效度评价,即对其研究可靠性的评价方面也着重强调应保证不同方法之间的一致性。具体而言,定性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包括了非结构访谈、半结构访谈、结构访谈、团体访谈以及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档案分析等方式。对定性研究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的主要特

由于定性研究自身乃是一个由不同学科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综合形成的研究范式,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也表现出多样化、灵活多变的特点。由于不同的研究方法分别收集了不同类型的资料,因此,定性分析的资料分析方法与手段也特别强调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挖掘资料的深层意义。与此相应,对于定性研究的效度评价,即对其研究可靠性的评价方面也着重强调应保证不同方法之间的一致性。

一、定性研究的资料收集方式

定性研究的资料收集方式范围甚广,从最简单的文字描述到利用音像设备进行的实时录音录像,各种资料收集形式均可应用于定性研究。尽管各类资料收集方法在实施程序、具体操作等环节各有自身特点,但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共同性。定性研究在资料收集上,一方面强调不对资料来源进行过多干预,保持资料的自然性与真实性;另一方面又非常重视研究者自身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的准确性与洞察力。最重要的是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必须在研究现场,尽可能详尽、及时、准确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想,为分析时提供充分的资料基础。这些特征与定量研究是完全不同的。

具体而言,定性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包括了非结构访谈、半结构访谈、结构访谈、团体访谈以及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档案分析等方式。

1.非结构访谈 非结构访谈(unstructured interview)是常用的定性研究资料收集手段。它没有严格的程序和结构,对访谈过程几乎不施加控制。在非结构访谈中,研究者可就所问的问题列一关键性要点作为访谈的线索,在访谈中采用与访谈对象进行随意聊天式的谈话来收集资料。

2.半结构访谈 半结构访谈(semi-structured interview)主要以访谈指南(interview guide)为工具开展。访谈指南罗列出研究者在本次访谈中事先设计的问题,研究者则要按照自己的方式与访谈对象交谈。半结构访谈应该包括深度访谈或焦点访谈、个案研究、生活史分析等。

3.结构访谈 结构访谈structured interview)具有一套固定的访谈程序,研究者按照事先预定的程序依次对访谈对象提出问题,受访者口头回答,访问者笔记答案,并在访谈对象产生偏离时予以纠正,亦可以以邮寄式或电话访问式进行。

结构访谈主要包括自由列举、归类法、评定量表、等级顺序法等方法。

4.团体访谈 团体访谈(group interview)是对团体对象施行的访谈方法。在团体访谈中,研究者主要根据某一团体的成员所提供的信息,了解该团体的基本特征与对事物的看法。因此访谈对象应能代表该团体的大约组成结构。

团体访谈的主要方法是焦点组访谈(focused group interview)。其主要目的在于获得不同性质群体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这种访谈通常对具有相同特征的6~8个访谈对象进行,其程序也较为严格。其他的团体访谈方法有非焦点访谈、作图与模型法、季节日历、时间线等。

5.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是定性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成为所研究的情境中能动的一员,在与被观察者的自然接触中达到研究目的。参与观察实际上是多种方法的集成,包括非结构访谈、半结构访谈与无结构观察等。观察中,被观察者知道观察者的存在,但不了解其所欲观察的具体行为与研究目的。

6.非参与观察 非参与观察non-participant observation)不要求研究者深入观察情境,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对被观察者进行客观的观察。非参与观察方法主要包括无结构观察与结构观察。

7.档案分析 档案分析(或文件分析)(document analysis)是针对有关问题的文字资料、图片、实物与音像材料进行分析,一般应用于历史研究中。在其他方法中也可应用档案分析。从而可从不同角度收集相关资料作为补充和验证。

其他方法如人种志决策模型(ethnographic decision modeling)是一种对群体决策进行解释与预测的方法,主要通过人种志研究技术获得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人们解决问题的观念与方式,建立相关的决策模型。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则主要考察社会联系的形式与内容,分析社会结构与社会互动的模式。

二、定性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定性研究资料的特点

定性研究收集到的原始资料大多名目繁多、数量庞大,直接对其进行分析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数据的整理、分类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定性研究主要使用计算机程序处理资料,常用的有:计算机辅助定性资料分析软件(Computer Assisted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Software,简称CAQDAS)、计算机辅助评价资料分析(Computer-aided Evaluative Text Analysis,简称CETA)、定性强化资料分析(Qualitative Enhanced Data Analysis,简称QED)、言语内容分析软件包(Program for Linguistic Content Analysis,简称PLCA)等,所以原始数据的处理一般也采取与计算机处理相适应的方式进行,这主要包括资料的转录、编码、检查与输入等工作。转录指对不适应计算机编码的资料进行转写。编码则是将资料或数据以计算机程序可以处理的形式予以表现。数据在进行周密、细致的检查以后,由经过训练的人员输入计算机,以供处理。

定性研究在整理资料时,并非是单纯地将资料归类存档,而是强调整理与分析应当同步进行。事实上,在定性研究中,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是往复循环的过程,一方面,研究者通过对资料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梳理,可以不断发现资料中所蕴藏的丰富意义,获得重要的启示;另一方面,研究者在分析的基础上,又可以有意识地对资料进行再整理。总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均旨在让资料“变薄”,转化为研究者能够理解的意义。

定性研究所收集到的资料既包括定性资料,又包括定量资料,因此对资料的分析也可以以定量与定性两种形式进行。与定量研究的区别在于,定性研究的最终分析目的在于获得资料背后潜藏着的文化社会意义,因此在资料分析时会大量运用比较与分类、归纳、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结合各类统计分析手段进行分析。对定性研究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的主要特点是:

1.以揭示心理与教育现象或行为的“意义”为主 定性研究不仅要找到研究问题表面的、此时此地的原因,还要进一步探察,发现其作为某种背景下的生活者的丰富内涵。

2.在描述基础上进行逻辑分析或推断 定性研究的资料通常是描述性的,因此研究者必须进行加工,掺入自己的思考,才可能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与意义。

3.倾向于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分析 定性研究需要从大量原始资料中获得抽象的理论认识,归纳分析也就成为最重要的方法。

4.不仅注意对结果和产品进行分析,更注重对研究过程的分析定性研究是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获得并加深对研究问题的认识,研究过程也是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因此研究者必须报告自己的研究过程。

(二)定性研究资料的分析方法

近几十年来,定性研究的分析方法不断发展,形成较丰富的方法体系,主要有类属分析、情景分析、概念分析、惯用语分析、话语分析以及叙述分析等。

1.类属分析 类属分析(category analysis)是对资料中的分析单位有组织地进行归类,从而了解被研究者的意义世界的结构。在进行类属分析时,研究者通常会从资料中寻找出一个意义单位,如在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时,我们可以将“上大学”、“有好工作”归为“外部动机”,而将“提高自己的成绩”、“考验自己的能力”等归为“内部动机”,从而可以进一步进行分析。

2.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context analysis)则是将资料置于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情景中,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述性的分析。在这种分析方式中,研究者有点像重新讲述一个故事,但研究者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故事的追溯,了解研究对象的发展与变化特点,具体包括轮廓勾勒、片断呈现、个案、访谈片断、观察事件、故事等。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父母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回顾,了解其家庭教育的特点。

3.概念分析 概念分析(conceptual analysis)主要是对语言中的词汇进行分析,以探测其内在涵义。由于人们所使用的词语及其表达与组合方式总是有其约定俗成的文化、社会与心理意义,因此分析不同的词语概念就可以获得有关的潜在涵义。这在跨文化研究中应用尤其普遍。

4.惯用语分析 惯用语分析(repertorygrid analysis)主要用于考察不同对象对同一概念的理解有无不同。研究者预先设定一些元素,比如“性格”,由被研究者对其进行分析,给出一个由一对两极概念构成的结构。比如“内向—外向”、“谦和—粗暴”等。通过比较不同对象或同一对象在不同情景下的概念结构,研究者可以获得被研究者在处理特定问题时的概念资源的使用方式,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5.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是对人们语言表达时的情绪、认知乃至生理状况的影响进行的分析。话语分析针对的是交谈时活生生的语言,材料大都杂乱无章,缺乏组织,但研究者并不强调将其整理为清楚的读本(text)(即阅读的材料),而是依据一定的原则对其编码,概括为一定的话语结构,以反映人们交流时使用的语言规则。

6.叙述分析 叙述分析(account analysis)与话语分析相反,其对象是人们的书面表达产品。研究者主要将不同的书面记录,例如个人档案、日记、传记、谈话笔记等材料以规范的读本的形式表现出来,运用各种定量与定性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以揭示其后面的潜在涵义。

三、定性研究的效度评价问题

(一)定性研究中的效度概念

在定量研究中,效度是指一个测量工具能够测查出所要测量的特质或功能的程度。这包括两个意思:一是测查了什么特性,二是测查到何种程度。而在定性研究中,继续沿用这样的概念,则会有相当的困难。如前所述,定性研究的最主要理论前提就是:“客体”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在与主体的互动中被认识、分析、转换和变化而建构起来的。因此定性研究中研究者的任务并非是对客体进行认识,而是依托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的重新建构。所以学术界对定性研究的效度问题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某些学者建议在定性研究中不使用效度概念,而代之以真实性、可靠性或推广度等界定方式。由于历史习惯,目前的多数研究者依旧沿用“效度”这一术语来探讨有关定性研究真实性的问题,但其定义、分类、适用范围、检测方法和手段都与定量研究有着根本的不同。

在定性研究中效度指的是一种关系,是研究结果和研究的其他部分间的一致性。一项有效的、真实可靠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一结果的表述,确实反映了在特定的研究情境下,特定研究人员使用了与特定研究问题和目的相适应的研究方法和程序,对特定对象所做的研究工作。此时的研究结果表述是在所有可能的表述中最合理的。定性研究所使用的效度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一项研究中研究工作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和境界。因此,对定性研究的效度检测也没有一套固定的标准与手段,而是在对研究过程中所有部分、方面、层次和环节的分析基础上的综合评价。

(二)定性研究的效度类型

马克斯威尔(Maxwell,1992)将定性研究的效度问题分为以下五类:

1.描述性效度 描述性效度(descriptive validity)指对外在现象或事物进行描述的准确度。这一概念既用于定性研究也用于定量研究。

2.解释性效度 解释性效度(interpretative validity)这一概念只适用于定性研究,指研究者了解、理解和再现被研究者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的真实程度。

3.理论效度 理论效度(theoretical validity)又称诠释效度(explanation validity),与定量研究的结构效度类似,指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及依据结果建立起来的理论是否真实地反映了所依据的现象。

4.推广效度 推广效度(generalizability validity)又称外部效度(external validity),即某研究结果是否可以推广到类似人群和情境。由于定性研究不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定量研究外部效度的涵义并不适于定性研究。因此定性研究主要考察结果的内部推广度(internal generalization),即研究结果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广到样本所代表的时间和情境中。

5.评价效度 评价效度(evaluative validity)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价值判断是否真实。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依据自己的经验与价值取向从事研究,通常会产生种种先入之见或偏见。在这种不够“纯粹”的资料基础上得出的结果,其评价效度就比较低。

(三)定性研究的效度检测方法

定性研究在检验效度时,也与定量研究有很大区别,定性研究不可能像定量研究那样事先通过随机抽样和控制组等手段排除效度威胁(validity threats)(是指定性研究者将那些有可能导致出错的因素称为效度威胁),而只能在研究开始以后进行此时此地的、逐步的检验。因此,定性研究的效度检测方法总是在特定条件下具体地、个别地进行。一般说来,效度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侦探法(modus operandi) 指研究者通过对研究的各层面和环节进行反复的搜寻和检验,查漏补缺,检验和排除影响效度的各种因素。

2.证伪法(falsification) 与定量研究的证实法(verification)(是指采用客观标准或现实情境,对理论或假设予以考验证明的历程)不同,定性研究采取不断检验并排除不真实的假设的办法,建立最为合理的解释。

3.三角互证法(triangulation) 即通过不同的渠道、方法、情境、时间和研究者等,对建立的结论进行检验,以获取结论的最大真实度。比如研究者可以对比访谈收集到的资料与研究对象的个人日记之间的差别,检验自己的结论。

4.反馈法(feed back) 即将研究结果反馈给熟悉和不熟悉该研究现象的人,听取他们的意见,从中可能获得理解和分析研究结果的新角度,检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5.参与人员检验法(member check) 即由被研究者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研究者通过听取被研究者对于研究结果的意见,以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如果被研究者的反应前后有变化,对此进行研究还可以为更进一步了解研究问题的意义提供依据。

6.丰富资料(rich data) 利用丰富的原始资料可以为研究者反省、思考过程、方法与结果提供充足的依据,对于研究效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为读者对研究结论的效度作出自己的判断建立了基础。

7.比较法(comparative method) 将研究的结果与有关较为公认的看法进行比较,是确认研究结果的重要途径。由此,研究者可以判断自己的研究结果是否符合普遍的标准。

总之,在定性研究中,并不强调研究结果与一定客观标准的符合程度,而重视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因此其效度检测方法也和定量研究存在很大的差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