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面的介绍可以发现,个案研究的特点、作用及研究对象都具有独特性,因而个案研究的设计与实施也与其他研究有相异之处。下面我们就个案研究的设计、实施要点、程序以及具体方法等问题作一具体阐释。
一、个案研究的设计
与其他研究类型相比,个案研究的灵活性较强,它往往不拘泥于固定的研究程序和方法,甚至研究的主题也可以因研究的某些发现而改变。它要求研究者对所研究的个案及其情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开放性,能够及时捕捉预期之外的有价值信息。尽管如此,大量经验也表明,合理的研究设计仍然是个案研究成功的保证。周密的组织与计划可以帮助研究者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人力、物力,获得必要的支持与合作,使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有意义的结果。因此,研究者通常需要在查阅有关文献和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设计,具体而言,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问题的界定 研究问题即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如探明某种现象的来龙去脉或揭示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等等,它是整个研究的核心,指导着资料的收集、分析与解释。主题在个案研究的开始阶段往往不十分明确,随着研究的展开,它才逐渐明朗起来。因此研究者通常先提出一系列较为灵活的问题或假设,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深入的思考、探索和修正,使之尽快确定下来,以便指导以后的工作。
2.对个案的界定 研究者选择个案时,通常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对个案本身感兴趣,想要深入地了解与之有关的问题,这类研究被称为内在性个案研究(intrinsic case study);其二是通过对该个案的研究探索某种一般性的问题或将结论推广至其他的个案,这类研究被称为工具性个案研究(instrumental case study)。无论出于哪种情况,研究者都应该在研究设计时对个案的概念作出清晰的界定,并指出选择它的原因。
3.研究方法的选择 选择研究方法,包括:确定资料的主要来源,资料的收集、记录、存储的方法,征得研究对象或有关部门的允许、支持与合作的方式,配置所需的研究器材,制定研究人力、物力、时间的分配方案,以及如何建立编码系统,如何分析与解释数据等。这里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避免由研究者的能力、兴趣、观点、态度等带来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常用的方法是从多角度考虑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收集来自不同渠道的资料,考查在不同时间、空间,某一现象是否保持一致,以确保在不同情境下观察和报告的东西具有相同的意义;(2)由不同的研究者观察同一场景或现象,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往往会依据不同的理论基础,作出不同的描述和解释,因此有助于读者更真实、全面地理解个案,并据此作出自己的选择、推理或解释;(3)通过使用多种方法(观察、访谈、文献查阅等)进行研究,排除或抵消由单一方法带来的误差。进行研究设计时应注意考虑运用上述方法,以保证研究的效度。
4.结果呈现的方式 结果呈现的方式,包括:预期得到的结果,其代表性、概括水平如何,向什么人呈现结果,其能力水平、背景如何,以何种方式呈现结果等等。结果呈现是研究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直接关系到经费的申请以及能否得到有关的支持,同时与资料的收集、分析、解释等环节也有密切的联系。
通常可以采用撰写计划书的形式进行研究设计,良好的研究计划应具备以下特点:形式上,可读性强、系统、连贯、富于吸引力;内容上,概念界定清楚、涉及研究的各个层面、方法适当、可行、可操作性强、资源分配合理,并有保证研究效度的措施。
当然,对于个案研究而言,研究设计一方面起到组织、指导的作用,另一方面,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研究中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而且,不同的研究领域或具体的研究问题在研究设计上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有时还可能会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例如个案研究应用于临床心理学领域时,研究者在设计阶段除了需要考虑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诊断,还需要考虑实施矫正、跟踪研究及随访等问题,这一点下文还会谈到。因此,对于从事个案研究的研究者来说,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培养所谓的“临床智慧”是非常重要的。
二、个案研究的实施要点
在研究设计的指导下,研究者可以逐步展开研究工作。当然,整个研究过程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经常会出现交错或反复的现象。例如,在实际个案研究工作中,研究者可能并不是收集全所有的资料再进行分析和解释,而是边收集、边分析、边解释,并进而以此指导下一步该采取什么方式、收集什么资料。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个案研究实施中几个较为重要的环节及要点。
(一)资料的收集
资料的收集是对个案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运用合理的方法收集个案资料,并将收集的资料真实、准确地记录整理出来,亦是研究的重要一环。
1.资料的来源与收集方法 准确、有效地收集资料是对资料进行分析、解释以及作出合理结论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在开展个案研究时首先应考虑资料的来源与收集方法。个案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1)测量或测验:心理与教育测验是获取被试在心理状态与过程、发展水平等方面资料的最为直接、迅捷的渠道之一。迄今为止,心理与教育测验已发展出数以千计的种类,广泛地应用于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各个方面。心理测验的形式多种多样,诸如量表、问卷、操作等等,其记录方式也有传统的纸笔方式、计算机辅助测验等。就测量的内容而言,主要包括认知、人格和社会性等几方面。在使用心理测验时必须遵循有关的要求,如标准化等。
(2)自陈:自陈是指个体对其生活、发展的经历的描述。自传、日记即自陈的资料。从自陈中可以了解许多从外部观察难以或不能了解的信息,对于正确把握个体的发展状况、理解个体的心理体验、了解个体自己对有关问题的感受与归因,具有重要意义。在自陈的资料中,自传提供了个人、种族或团体的生活史,有助于个案研究、有助于了解对研究有对立情绪的人的情况、有助于治疗。不为出版而写的日记,可以显示出在为出版而写的日记和自传中不常显露的兴趣、需要、紧张和情绪等方面的信息。但是,自陈往往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有时还可能因遗忘等原因产生对实际情况的歪曲。因此,自陈的资料需要结合其他来源的信息综合分析。
(3)他人描述和档案:他人描述包括被试的亲戚、同事、朋友、邻居以及其他认识被试的人对被试的描述。他人描述的正确性及深度与其同被试的熟悉度有关,在整合个体的有关资料时应考虑到这个因素。档案包括被试的病历、存于所在单位的人事档案和有关个人的官方记录以及其他类型的正式记录。虽然由他人作出的对某一个体的描述,与自陈相比更为客观,但它仍难以了解被试的心理过程和状态。
(4)作品分析:这里所谓的作品,包括由被试独立或参与操作的正式出版或未出版的任何产品,既可以是文学艺术方面的,也可以是科学技术方面的;既可以是书面的、文字的,也可以是制作物或产品;既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非公开的。对作品进行分析时,既要考虑到作品本身,也要考虑其产生时的背景、动机甚至制作过程。例如,对某一被试的日记进行分析,既要分析其内容,又要从字迹本身来分析,也就是说,除了要考察日记的内容所表达的信息,还要从字迹的疏密、笔压等方面来考察其性格与心境等。
针对上述资料来源,个案研究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测验法和作品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在其他章节已有所论述,这里不再重复。就个案研究而言,使用上述方法时需要注意:
第一,为了保证全面、有效地收集资料,研究者应根据研究主题与个案的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并作出详细的计划,例如需要收集哪些类型的资料,采用什么观察方式,观察的时间、地点、情境、内容,与什么人、以什么方式进行访谈等。
第二,除了收集个案本身的资料外,还应注重收集事件、行为的环境方面的信息,以便在分析、解释以及读者在阅读研究报告时能够更好地理解事件、行为发生的原因,把握个案的复杂性。各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因研究问题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研究某一多动症儿童的问题,家庭环境、文化背景比较重要;对某企业的运作进行评价时,则社会、经济环境更为重要。
第三,经常检查收集的资料与研究问题是否相符,及时调整收集方式和内容,并对预期之外的与个案或主题有关的信息保持敏感。
2.资料的录入与整理 录音、录像等现代化设备的应用使资料的记录工作更为省时、简便、准确。然而在有些研究情境下,使用这些设备,可能会影响研究的真实性与自然性,这时研究者迅速、准确的现场记录或事后的回忆记录仍是重要的记录方式。
以这些方式记录的原始资料通常需要经过整理才能用于分析和解释。由于个案研究往往会收集到大量信息,因此原始资料的整理是一项非常费时、费力、需要技术和耐心的工作,包括将录音、录像资料转换成文字资料,把速写、简写的记录还原为完整、详细的描述,以及根据研究设计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编码系统对这些文字资料进行编码。编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方面,它便于将资料录入计算机,进行存储和管理;另一方面,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数据分析的方法。资料编码方法详见第十六章。
(二)资料的分析与解释
资料的分析与解释是挖掘事件、行为、现象等所包含的意义,揭示其间的联系,发现其中规律的过程。对个案研究而言,资料的分析与解释从资料收集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从观察个案时获得最初的印象,直到最后将各种印象整合在一起并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之中,研究者需要进行详尽的观察、深入的思考、不断的反思和质疑。
个案研究中主要有两种进行分析和解释的方法,其一是针对描述性的资料直接解释某一事件或现象,这时研究者给自己提出的问题是“:这意味着什么?”通过分析,探明它的意义,使它成为可以被人理解的论点,这是一种偏于定性的方法;其二是整合重复发生的事件,将之作为一类现象来分析,以期发现在特定条件下保持不变的事项,或总结出现象背后的规律,这是一种偏于定量的方法。经过编码的资料更易于在变量之间进行比较,发现变量间的联系,从而使分析过程变得更为简便。上述两种方法经常结合使用。
对资料进行分析与解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资料的筛选 在个案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面临庞大的信息量,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往往是不可能的,而且并非所有的资料都有价值,因此,研究者应根据研究主题的要求对资料进行缜密筛选,选择与问题关系密切的资料进行分析。
2.选择分析方法 个案研究资料的分析与解释通常兼具定性、定量的特色,在具体选择分析方法时,需要考虑:
(1)研究的性质:对内在性个案研究通常倾向于用定性的方法,对工具性个案研究则倾向于用定量的方法。
(2)资料的特征:对于描述性的资料倾向于用定性的方法,对经过编码的资料倾向于用定量的方法。
(3)时间安排:时间紧迫时倾向于用定性的方法,时间允许时,则可以对较为重要的资料进行编码,采用定量的方法。
3.从多种角度考虑问题 为了避免主观性,研究者需要综合考虑来自不同角度的信息,对其中的矛盾之处应尤为重视,并采取其他方法进行检验。研究者需要不断质疑先前的印象和假设,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现象作出解释,给读者留下判断、选择的余地。
(三)报告的撰写
研究者通常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自己的结果。研究报告的具体撰写方法详见第十八章。
三、临床个案研究的程序
以上讲述的是个案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要点,然而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或针对具体的研究问题,研究设计与实施还有一些特殊之处。由于个案研究在临床心理学领域应用甚广,我们就其实施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加以专门讨论。
1.研究对象的识别与确定 在临床心理学中,个案研究的第一个步骤是在某一群体中识别某一或某些方面有问题或有特殊需要的个体,并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识别与确定,可依据对群体中各个成员直接的观察,可依据教师、家长或同伴的提名,也可由一些特定的心理与教育测验作出。这些研究对象通常是有别于团体中其他成员的个体,或智力落后,或有社会交往障碍,或情绪不稳,或存在学习障碍,或有生理缺陷或残障,也可以是表现超群或有特殊才能的个体。
2.有关个案的资料的收集 个案研究的第二个步骤是,通过各种方法或渠道收集已确定的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由于造成研究对象目前发展状况或问题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因此需要采用多种方法,从多个信息来源获取不同类型的资料。例如,要对某一特定的儿童进行个案研究,至少需要收集下述资料:(1)身体状况;(2)家庭背景;(3)学校环境;(4)日常活动类型及安排;(5)语言、动作、认知等不同发展领域的技能;(6)交往状况(包括与同伴、父母和教师的交往);(7)在学校中的行为表现;(8)观看电视的习惯及其他娱乐方式;(9)自我概念指标;(10)应对方式和对挫折的反应;(11)对日常活动、新活动及意外事件的处理方法;(12)对材料或工具的使用技巧。为了收集这些资料,研究者需要在尽可能多的情境和活动领域进行观测。如果被试是有特殊需要的个体,还应收集一些其他来源和方面的信息,如:(1)儿童过去由医生或专家作出的检查或治疗报告;(2)儿童接受的测验或评估的结果;(3)曾与被试相处的个体(如保姆、其他教师等)的意见;(4)与父母或他人访谈时的记录,如饮食和睡眠习惯、喜爱的活动、儿童的恐惧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正是因为影响个体心理发展因素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研究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收集影响被试心理发展或造成被试目前问题的所有可能信息,即使能够全部收集,也难以对其进行整合处理。所以,在收集有关个案的资料前,必须先有一定的假设,即可能是哪些方面的因素导致了被试目前的状况;在收集资料时,需要根据假设信息来源的方向或渠道以及候选资料的可能价值进行判断。由于在这一阶段收集的资料是进行资料整合的基础,也是诊断及治疗方案设计的依据,因此,所收集资料的真实性是尤其重要的。
3.个案资料的整合与诊断 个案研究的第三个步骤是,依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资料的整合,并作出合乎逻辑的诊断。这个过程实质上是分析收集到的资料并推论有关变量的因果关系的假设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要对被试的心理发展的现状进行描述或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并要对其成因进行探索,最终作出有效的诊断,以作为设计矫治或调整方案的基础。
正确的诊断并非资料的简单叠加过程,而是需要在综合的层次上对资料进行思维加工。只有收集的数据具有可靠性、有效性、客观性,并且满足被试个体的特殊性要求,才能确保诊断的正确性和针对性。因此,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精心地设计数据收集方案并认真实施,取得高质量的数据是个案研究,尤其是临床个案研究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诊断作为个案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探求综合的或错综复杂的因果问题。例如,与学习困难有关的因素,可能是生理上的、智力上的、教育上的、情绪上的、社会环境上的;影响儿童行为的因素,可能是遗传的、生理的、家庭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以及教育的等等。如果不加以分析,对所有因素一视同仁,就可能仅仅看到次要的或只起一部分作用的原因。因此,必须透过现象,深入调查分析,才能找到导致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的或首要的原因。
与个案研究方法相比,传统针对群体的实验设计在许多情况下无法使诊断和矫治联系起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个别差异的存在致使每一个体具有与其他个体相区别的特点,由样本推论总体的实验设计所得出的结论缺乏在特定个体身上应用的针对性。当然,单一的个案研究也无法组成概括化的基础,但概括性的结论可以透过许多个案研究得到进一步的确认。
4.矫治或调整的实施 个案研究中的矫治既是对问题或障碍的治疗或调整,又是对诊断的假设关系的检验。因此,在矫治或调整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其效果,并据此校正诊断和治疗方案。从实施矫治时的着眼点、重点划分,可以将其分为针对被试本身的矫治和对被试环境的改善两大类。如果诊断表明,被试的问题并非源于被试本身而是由外部环境造成的,那么,矫治的重点就不应是被试,而应该是被试的外部环境,如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同伴的行为等。当然,有些表现在个体身上的问题可能是由更大的社会环境因素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个体的问题或障碍的矫治难度就增加了。
针对被试本身的矫治主要是通过心理治疗方法或技术实现的。心理治疗既有个体咨询或治疗,也有团体形式的咨询与治疗。在个体治疗中可采用自助心理治疗(注10-1)以及一些特定的治疗技术(如精神分析疗法、关系疗法、当事人中心疗法、存在主义疗法等等)。
注10-1:自助心理治疗(ambulatory psychotherapy)指由当事人自己根据所了解的心理治疗知识,改善生活习惯,从而达到健康生活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取向。
5.跟踪研究或随访 跟踪研究或随访是确定临床个案研究的成效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矫治或调整后的跟踪,可以了解矫治方案和实施的有效性及其持续性,有助于理论假设的验证,还可能发现新的问题,开始新的研究。因此,跟踪研究或随访既是某一个案研究的终点,又可能是另一个案研究的起点。
四、个案研究的具体设计方法
进行个案研究的设计时,除了上述的一般设计内容、实施要点外,还有许多具体的设计方法,而且大量新的设计方法仍在不断涌现。下面简单介绍其中两种较具特色的方法。
(一)单个被试设计
由于大多数个案研究的被试量较小,因此它可以采用单个被试设计。单个被试设计(或单受试者设计)(single-subject design)是研究设计的一种形式,它所涉及的被试通常只采用单一个体(人或动物),其基本方法是将被试置于无处理和有处理两种情境下,在这两种情境下都对因变量进行多次测量,通过考察因变量的变化,作出有关个体行为的较为严格的因果推论。这种研究设计一般应用于不要求或不能采用较多被试或不能施以随机抽样的情境,如不同的教学方式对某一特定个体的效果,矫正患有学校恐惧症的儿童,对孤独症儿童的治疗等。单个被试设计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具有如下几个重要特点:
1.强调测量的可靠性 单个被试设计通常要采用多种数据收集方法进行观测。因此,观测条件的标准化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所指的观测条件既包括观测进行的时间、地点,也包括观测者的训练、观测者之间的一致性与偏差,更重要的是对所观测的行为的操作定义。当研究从一个情境转移到另外一个情境时,测量的一致性尤为重要。鉴于准确的测量在单个被试设计中的重要性,研究者通常需要报告数据收集的所有方面,以便合理地估计研究的效度。
2.对被试或变量进行反复测量 单个被试设计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研究中某一变量或行为的某一方面被反复测量,这与在处理前后只对被试各进行一次测量的群体研究是不同的。反复的测量可以对所研究的行为进行清晰而且可靠的描述。
3.详细描述研究情境 单个被试设计通常需要对观测行为的情境进行明确、详细的描述,以确保研究的内在效度和将研究的结果应用到其他个体的外部效度。
4.采用基线与处理情境 实施单个被试设计主要采用基线测量方法以避免观测的时间和观测次数对结果解释和内部效度的可能影响。所谓基线(baseline)就是在单个被试设计的第一阶段,在自然(无处理)情境下对目标行为进行反复测量,直至目标行为表现出稳定的特性。当然,处理阶段也需持续到目标行为从改变到表现出稳定性时为止。只有这样才能确定观测的变异是来自自然变异还是来自于处理。
5.在处理阶段只改变一个变量 在单个被试设计中,在处理阶段只改变一个变量,并对这一改变进行准确的描述。如果两个或以上的变量同时发生改变,研究者通常难以确定究竟是哪个或哪些改变导致了行为的变化。
单个被试设计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A-B设计、A-B-A设计、A-B-A-B设计和多基线设计(见图10-1),它们在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分别介绍如下:
A-B设计(A-B design):也称为简单时间序列设计(simpletimeseries design),是一种最基本的准实验的单个被试设计。它要求在控制的基线阶段A观察数次,待资料的水准与趋向都呈稳定后,才开始实施实验处理。在实验处理阶段B立刻重复对目标行为的评价。
A-B-A设计(A-B-A design):是能够研究因果关系的单个被试研究设计中最简单的一种,用以观察某种实验变量对被试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也称反转设计(或逆向设计)(reversal design)。这种设计分为三段进行,ABA三个字母即代表三阶段的实验情境。首先,在基线阶段(不施予任何特殊实验处理的情况下),观测被试在某种行为上表现的反应,作为以后比较的基础。此阶段即称为状况A。第二阶段,对被试施予某种特殊处理(实验变量,如口吃幼儿说话正常时即给予奖品),并观测个体反应较前改变的情形,此阶段称为状况B。第三阶段时撤销第二阶段加诸被试的特殊处理,恢复到第一阶段A状况,并观测个体反应是否又恢复到原来A阶段的情形。假如发现个体的反应确实随A-B-A的设计而有所改变,即可推知B阶段的实验变量确实对个体行为产生了作用。
图10-1 A-B-A-B设计与多基线设计示意图
(改编自 Miltenberger,1997)
A-B-A-B设计(A-B-A-B design):即相等时间系列设计,是行为改变研究中最常用的单个被试设计。其最重要的特点在于直接复制效果,即最后两个阶段(A2-B2)以相同的被试与相同的行为对前两个阶段(A1-B1)进行复制。
多基线设计(multiple-baseline design):系实验设计时先测完数种基线的办法。例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分组练习电脑英文输入,开始练习之前,先测定被试的两种能力:一为英文能力;二为每分钟能打字数。两种能力用分数所表示的成绩,即可视为每个人的两条基线。有了基线,以后训练成效如何,始可鉴定。一个典型的多基线设计中,研究者要收集至少三种以上的基线资料。其具体形式包括:
(1)跨行为多基线设计:在跨行为多基线设计中,研究者要找出至少三种类似而功能独立的目标行为,对目标系统而依次地实施跨行为的实验处理,直到所有目标均已实施相同的实验为止。
(2)跨情境多基线设计:在跨情境多基线设计中,研究者依次在表现相同的至少三种以上的情境中实施实验处理,直到在所有的情境中的行为均达到标准水平。
(3)跨个体多基线设计:在跨个体多基线设计中,研究者依次针对在类似情境中表现相同目标行为至少三个以上的个人实施实验处理,直到所有被试都接受了相同的实验处理为止。跨个体多基线设计不同于跨行为和跨情境多基线设计,因为在跨行为或跨情境多基线设计中,因变量是被试内(或组内)的,而在跨个体多基线设计中,因变量是被试间的。
多基线设计运用了A-B设计的逻辑,但并不限于一个被试、一种行为或一种情境。在引入自变量之前不同的被试具有不同的基线期,如图10-1(b)所示,这是一个跨个体多基线设计。从图中可以看出,三位被矫正者的作业成绩在基线阶段(A)中存在一定的差异,经过处理阶段(B)(课后补习)之后,这三位被矫正者的作业成绩间尽管仍存在差异,但他们的作业成绩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相对而言,多基线设计比反转设计更符合应用情境的实际需求,因为许多心理行为在功能上是不易反转和重复的,多基线设计可以同时评定若干目标行为,较能达到自然环境中的目标。
(二)个别被试设计
个别被试设计(individual subject design)是近年来在记忆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研究方法。随着认知科学的确立与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方法把个体记忆中最富个别差异的记忆策略和先前知识背景等排除在研究之外的局限性,而强调应重视研究记忆的个体差异、特殊案例、日常生活中记忆现象。个别被试设计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它舍弃了传统的对大量被试进行实验,然后求取其反应时、正确率等平均数的模式,而采取在严格的实验室控制条件下,在一段时间内对单一被试的记忆行为进行集中、深入分析的方法,收集个体的反应时、错误率等传统资料,并对被试内省报告(包括大声思维、事后内省口语报告)材料进行编码分析,设法揭示被试在记忆过程中(如编码过程)所运用的知识等信息。例如,埃里克森等人运用个别被试设计对数字记忆广度、国际象棋位置记忆、餐厅侍者记菜单、演员记台词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被试对输入信息的编码或提取过程的内省报告,研究者对被试在完成记忆任务中所利用的知识内容和结构作出假设,然后再分析反应时和正确率等资料,进而对假设进行检验。这样不仅可以取得定性的资料,又可以进行定量的数据分析,而且还增强了对研究结果进行因果推论的可能性及其可靠性。
从上述研究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1)个体差异是心理与教育科学中普遍存在的事实,个案研究(包括单个被试设计)对于揭示心理与教育现象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具有特殊的价值;(2)研究方法的发展并非是对已有方法的否定,而是对其进行扬弃,存其合理之处,弃其不足,例如,记忆研究中个别被试设计所使用的事后内省口语报告法(注10-2),就是对传统的内省法的发展,同时还吸取了实验法的控制特点;(3)在设计个案研究时,必须根据被试的特点、研究问题的性质、研究目的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设计,才能使个案研究具有“个人色彩”,也才能达到研究目的。
注10-2:事后内省口语报告法(posteriorly introspective verbal report):在被试的活动或事情结束之后,要求被试将当时的心理活动报告出来,然后通过分析报告资料得出某种心理学结论。与传统的内省法相比,事后内省口语报告法更强调严格的实验方法和丰富的现实现象间的紧密结合,更强调被试、问题的独特性。
可以看出,单个被试设计主要以行为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研究对象往往是出现行为问题的被试,必须按照严格的行为改变程序和技术来控制被试行为,以检验矫正方法的效果。个别被试设计则更多受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目前一般用于对记忆中个体差异的研究,被试一般从正常人群甚至优秀人群中选取,目的是获得对信息内部加工机制的更为深入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