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法作为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种方法,有别于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方法,其独特之处可以从以下各方面来认识。
一、历史研究法的概念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历史研究法(historical method)是指以已经发生过的心理与教育现象、事件及其记载为研究对象,遵循系统且严谨的程序,探讨心理与教育现象的因、果或趋势的一种方法。
无论是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还是作为个体现象的心理,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就教育而言,它是对文化的继承、传递和延续,教育活动的发展与人类历史并进,今日的教育是由昨日的教育演变发展而来的,而今日的教育又是明日之教育的前奏。因此,研究教育现象不仅要了解今天,还要审视昨天,惟有如此,才有可能更好地把握明天。在教育研究与探索中,从过去教育的方略出发,分析研究人类行为演变的经过,从而增进对现代人行为的了解,并进而提供线索以对未来变化进行预测,这就是教育的历史研究(historical research)。就心理而言,它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有认识和思考能力并掌握一定社会规范的社会成员,是由一个初生时不知、不识的弱小个体发展而来的。今日的“我”就是昨日的“我”的升华与写照,同时也是明日的“我”的“胚芽”。因此,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要认识现状、预测未来,了解过去是有必要的。也正因如此,历史研究法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大有用武之地。
然而,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历史研究法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尚未得到足够重视,许多人对历史研究的看法尚有偏颇之处,不承认历史研究法也是揭示心理与教育现象本质、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因而,也就更谈不上认识历史研究法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二、历史研究法的作用
历史研究不仅是一种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而且也是一个解决待答问题或检验假设的完整研究过程,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主要作用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历史研究是提出研究课题、形成研究假设的重要途径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固然可以从现实需要中选取、确立,然而,历史文献也是课题选择的重要源泉。这是因为人类获取知识、认识真理是一个连续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尽管科学研究贵在创新,但是,“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人类认识的发展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从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看,既往研究成果也可以谓之史料,由于当时认知水平、知识积累程度以及研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有许多“旧”处待“破”。比如,文献研究中经常会发现许多研究在方法学上存在严重问题,抽样偏差、变量控制不严格、统计分析不恰当等都是常见的毛病。文献探究经常还会发现针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研究结论,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结论等等。实质上,历史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就是新的研究课题。
2.历史研究对当前新的研究有重要指导作用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历史研究,最重要的形式是文献研究,不仅是文献的阅览,也包括文献的探讨,即回顾、整理、检讨、评价等。在文献探究中,研究者从中可以了解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动向,从而为确立研究方向提供参考。不仅如此,研读具体的研究报告,还会对当前研究设计、方法选择等有新启发,避免重复,少走弯路。将新的研究结果与文献中同一研究课题的研究结果作比较,有助于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研究问题。
3.运用历史研究法可以对一些特殊问题进行研究 所谓“特殊问题”,主要是指比较适用于历史研究法的研究问题,包括:(1)大时间跨度问题。例如,研究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从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甲骨文到今日使用的字体,其间经历了数千年。很显然,只有通过历史的考证与比较,才有可能发现中国汉字演变过程中经历的阶段和变化的趋势。再比如,研究欧美师范教育制度的变迁,从最初设立专门培养师资的师范院校,到逐步减少专门的师范院校,其间也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对这种时间跨度大的课题,惟有历史研究法才可能有所作为。(2)伦理性问题。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因此,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最重要原则之一便是伦理原则。这使得心理与教育研究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只有借助于分析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来进行。例如,研究缺碘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为检验这种影响,无法以实际控制儿童碘的摄入量来观察缺碘的影响。只有寻找有关此类现象的记载,从中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再比如,研究环境刺激剥夺对儿童早期发展的影响,同样,出于伦理上的考虑,是绝不允许研究者人为制造刺激剥夺的环境条件,观察其对婴儿发展的影响的,但研究者可以通过搜索曾发生过的此类事件来研究这一问题。例如,历史上有关“狼孩”的报导与记载就是研究的重要素材。(3)不可重复的问题。无论是为了了解现状的描述研究,还是以预测为目的的实验研究,均具有可重复性。尤其是实验研究,可重复性是检验研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还有许多问题是不可重复的。例如,研究美国经济大萧条、海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今天不可能为了研究而“重演”这些事件,只能根据各种记载甚至传说等史料来加以研究。
4.历史研究可以扩大视野,提高研究者的专业理论水平 就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而言,它实质上反映了人类关于心理现象的认识发展。今日心理学中的概念、理论乃至流派,都是在古代心理学到近、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浪里淘沙,逐渐积淀而成的。因此,历史研究不仅使研究者得知其流,也知其源。就教育科学的发展史看,主要反映了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的演变与发展,一种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扬弃与超越,一种思想对另一种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实质上都反映了教育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因此,研究教育的发展史可鉴古而知今,继往开来。由此而言,历史研究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而且在比较、分析、综合、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增强理论思维。
三、历史研究法的特点
与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相比,历史研究法有如下一些特点:
1.历史研究以发掘资料为主 从收集研究资料的过程看,历史研究法是以“发掘”为主,而其他方法则是以“制造”为主。历史研究是指向过去的,研究所需资料、事实业已存在,研究者的任务就是依照研究目的,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这些资料,然后加以整理分析。例如,研究某位历史人物的生活历程,传记作家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访谈有关人员、查阅该人的档案记录、日记、信件等,了解曾经发生在该人身上的重要事件。而以当前状况为主的观察、问卷、测量、实验等研究方法,或者是设计一个标准去评估对象的行为活动以获得数据,或者人为设置问题、设置情境来引发被试的活动,从而取得所需数据。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研究方法是依照一定模式在“制造”数据和资料。
2.历史研究收集的资料是静态的 从收集到的资料的形态来看,历史研究收集到的资料是静态的、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其他研究方法收集到的资料具有相对的动态性。历史是已发生过的“往事”,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会以后人的意志为转移。例如,中外历史上出现过的多种形态的教育制度、政策,发生过的重要事件,众多教育家及其思想,都是定型的材料且是不可变更的。而用实验、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到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是研究者具体决定的,诸如样本来源、取样大小、测量工具的选择等,如果一次研究采集的数据不合目的,通常还可再作补充。因此,这些数据具有相对的动态性。
3.历史研究可以进行综合性分析 对于收集到的资料,根据历史研究的目的,既可以进行定性分析,如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也可以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进行分析,如下文要介绍的内容分析;既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进行纵向分析,如某种流派的产生、发展。
四、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运用历史研究法进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除了应遵循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原则外,由于历史研究的上述特点,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要加以强调。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历史研究的研究者需具有较高的理论思维能力 历史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因此对研究者的理论思维有较高的要求。例如,弗洛伊德是一位广为人知的伟大人物,尽管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对他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支持、称赞、崇拜者有之;怀疑、斥责、反对者有之;歪曲本意、全面反对者有之;信以为真、盲目崇拜者有之(车文博,1996)。如何对内容庞杂、分支繁多、见解奇特的精神分析学派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分析、评价,其要求就是以历史的眼光去审视,以客观的态度去剖析,以精深的思维去定位,而这一切又都必须以较好的专业素养、高水平的理论思维为前提。
2.历史研究必须以发展的、相互联系的观点来分析史料 例如,冯特是心理学中里程碑式的人物,研究他的心理学思想对认识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如果看不到他那个时代自然科学取得的成就,仅就其思想而论,就无法正确认识他创造心理学实验室、提出实验心理学的历史功绩。因为在哲学上,他是新康德主义,他的心理学体系是唯心主义大杂烩(李汉松,1988)。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考查才有可能充分认识到他对科学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3.历史研究切忌先入为主 求得真事实是保证历史研究结果客观可靠的重要前提。因此,要避免用某种理论框架或模式去套心理与教育史事,否则,历史研究的结果就是一种偏见。例如,波林(Edwin Garrigues Boring,1886~1968)在1929年撰写《实验心理学史》一书时,是按冯特实验心理学的模式去搜集资料、编纂历史著作的。因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应该载入史册的其他人物和事件均被排除在外。尽管波林在1960年的修订版中对此作了弥补和改正,但被已定型的《实验心理学史》框架所限,仍然无法给弗洛伊德应有的地位,只是将精神分析与吴伟士(Robert Sessions Woodworth,1869~1962)的动力心理学、麦独孤(William Me-Dougall,1871~1938)的目的心理学拼凑成“动力心理学”,读起来让人有名不副实、削足适履之感。
4.历史研究不可随意将当代的概念、观点、术语等强加在历史上如“启发式教学”是现代的教育名词、现代的观点,虽然《论语》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的说法,但是只凭这一条史料是否足以证明中国早有启发式教学呢?除非有更多的史料,以及从史料归纳出的内涵与现代概念的内涵相通,否则,实不宜轻下断论。
五、历史研究的基本步骤
不同的研究者在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历史研究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做法,但其基本步骤有共同之处。一般说来,对任何课题进行历史研究,都始于问题界定,以形成结论为终结,其间包括收集史料、鉴别史料、综合史料、分析解释及形成结论几大步骤(如图11-1所示)。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这几个步骤虽然可以反复、交叉进行,但一般不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本章以下各节将对历史研究的几个重要环节予以介绍。
图11-1 历史研究的步骤
(采自 Wiersma,19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