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首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
在“素质教育”呼声甚高的今天,教师必然面临着一个提高自身素质的严峻课题。英国作家笛福曾说过:“一个要教育别人的人,最有效的办法是首先教育好自己。”当今社会的发展,对正处在成长中的一代青少年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从学校角度来讲,就是要求“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社会需求角度来讲,就是需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而学校教育作为造就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教育效果首先且最直接取决于每一位育人者——教师的自身素质,当然这种素质必须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它包括较高的文化层次、良好的心理素养、健康的身体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向上的进取精神、勇于纠正错误的勇气等等,它囊括了所谓“人格”的全部内涵。尤其在今天,文化水平作为一个硬指标已经成为一名教师的最基本要求,那么性格、气质、能力、品质等就成为体现教师素质、展示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课讲得怎么样”了,而是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据报载,某机构对一部分中学生做了“你心目中的好老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好老师”的评价标准比较集中地反映为:①知识渊博;②平易近人;③理解学生;④讲课生动。这看似简单的四点其实涵盖了当代青少年对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也正是教师人格魅力与自身素质的体现。
用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
长久以来,青少年热衷于追星,这种现象往往被成年人嗤之以鼻。但我在与学生的长期接触中却总是隐隐约约地感到这并不是事物的本质,在这些现象背后有一些孩子们心灵深处的东西可能我们没有发现。后来的一项调查印证了我的想法。我请一部分高一学生回答:拿你心中最崇拜的歌星与一位十分优秀的老师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位?学生的回答大体可以归纳为:①没有可比性;②喜欢歌星是暂时的,崇拜老师是永远的;③让我们崇拜的老师太少了。这一调查结果使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第一,学生并没有真正丢失对事物的正确评价标准;第二,学生对老师的期待提高了,而这种期待是时代发展赋予他们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去降低标准,而只能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把更多的学生吸引到我们身边来。
老师吸引学生有着一个极有利的客观条件,即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和学生朝夕相处,老师良好的思想品质、渊博的知识、宽厚的胸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无时无刻不对学生有一种潜在的影响;老师的仪表、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工作方法都会引来学生的评议;甚至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感觉”。这就要求为人师者努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为人师表”,而更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记得那年新高一军训时,其间下起了雨,孩子们在雨中继续操练,这时候班主任们由于没什么工作,去避避雨也是无可非议的,而我毅然走到雨中陪着学生们淋雨,心中似乎有一种更踏实的感觉。同学们纷纷被感动了,一再要求“老师您去避避雨吧,我们一定好好练”。事后学生们反映:“军训时还不熟悉您,但看到您作为岁数最大的一位班主任这样做,让我们一下子就了解了您,贴近了您。”
前不久,年轻班主任杨洪杰老师遇到一个难题:一位同学在去为集体买奖品时自行车被盗,而且家长表示家庭生活不富裕。怎么办?不赔,于心不忍;赔,该由谁来赔?小杨老师求教于我,我首先提醒她,不要用“赔”这种说法,因为谁也不是直接责任人;作为班主任你首先拿出一点儿钱,在班里发出号召:“某某同学是在为班集体做好事时把车丢了,她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大家用自己的零花钱帮她一把,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我先带头贡献自己的力量。”很快同学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将近200元钱饱含着师生们的情意送到了那位同学手中。我把这件事归纳为一举多得:①受损失的同学得到了补偿;②启发和调动了同学们的爱心;③增强了集体凝聚力,更重要的是杨老师的人格魅力得到了回报——在同学们中的威信和号召力进一步提高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凡为人师者,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都会不厌其烦地为学生树立各方面的榜样,鼓励学生“像某某某那样刻苦学习”,“像谁谁谁那样关心集体”,在每年3月5日的学雷锋日也会再一次地提起雷锋精神,孔繁森、李素丽、张海迪等时代楷模也会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学生身边最直接的榜样——老师。
实事求是地说,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无非是在学习知识的旅途中比学生先走了一步,好像在道德、情操、人格上不应该对老师有什么苛求,尤其不能要求每一位老师都像英雄人物那样成为学生的楷模。但是正像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说的:“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因为,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的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我想这里所谓教师的“威信”就可以概括理解为“教师的人格魅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对学生的影响会超过某一时期、某一阶段所宣传的英雄模范人物。全国模范教师斯霞、丁榕给她们所教过的学生以终生教诲,孙维刚老师拖着重病之躯带领学生摘取的也绝不仅仅是奥林匹克数学奖牌。即使我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当选过什么优秀、先进,在教育第一线默默耕耘,我们的敬业精神、良好品格、知识结构乃至高雅的气质、幽默的谈吐等,都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我校97届毕业生,现北京邮电大学的王强同学在评价他高中时的化学老师时说,“跟着王老师学化学,是我这一辈子的幸运”,因为王老师的思维方式使他终生受益。1993年一学生家长为让我给其孩子补课,硬是往我家放了200元钱,我到银行用这个学生的名字为他立了个活期存折。经过补课,中考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再通过他的班主任把存折交还给了他。家长感动之余告诫孩子“这才是你一辈子该学的东西”。我推崇卢梭的一句名言:“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教师最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
人格魅力需要不断完善
作为一名教师,谁都希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学生与社会的肯定,而且可以说每一位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在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人才评价标准的不断提高,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身人格,已成为教师真正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否则工作中将不能实现自己的预期效果。例如,有的老师课讲得十分出色,但由于缺少对学生的理解与宽容,常常是把对学生的批评、指责夹杂在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对其敬而远之;有的老师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正在教的学生进行有偿家教,其实是在学生的内心深处降低了自己的威信;有的老师不善于接受新事物、新信息,使学生产生一种距离感等等——诸如此类的一些缺憾,都直接影响着师生之间的沟通,妨碍着教与学之间矛盾的解决,制约着“教书育人”义务的圆满完成。孙中山先生在广东女子师范第二校的演说中有“惟必有学识,方可担任教育”之说。我想,作为革命先驱的孙先生当日所言“学识”绝不仅仅是指单纯的文化知识,何况社会发展到今日,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得教师这一职业愈发重要,愈发神圣,教师不再仅仅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而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合格人才的阶梯。对于教育理论的探索、专业知识的研究、思想品德的自律、教学能力的提高、教育方法的改进以及言行举止的约束、自我形象的调节等等——这一切,都是对教师人格的自我完善,也是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如果把教师的学历称为硬件的话,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软件。硬件由教育主管部门考察,软件则只能经过广大学生的考核和验收。教师如果能够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将不仅仅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