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正在开展一场讨论,论题是“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开放,这个议题确实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实际问题呈现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每一位一线教师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得出的正面结论无外乎“有爱心”、“理解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知识渊博”等等,不管做得到做不到,似乎大家心里都明白。我却想换一个角度,反思一下学生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用学生的话来讲,就是“别看他(她)是老师,我们不佩服!”对一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传统观念进行简单的剖析,这样也许更便于解决我们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
“教师辛苦说”: 当教师辛苦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虽然从最近几年来看老师的待遇在提高,但是收入与付出之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一些老师面对不听话的学生会发出“我整天为你们忙,容易吗”、“我为你们操心头发都白了”、“我一天到晚这么累,你们怎么连一点同情心都没有啊”等等感叹或抱怨,以博得学生的理解甚至同情,但实际效果并不佳。学生非但无动于衷,还在背地里称这些一天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事无巨细、婆婆妈妈的老师为“事儿妈”。因此,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老师辛苦未必受学生欢迎,辛苦未必就是好老师,辛苦两个字今天已经不足以评价老师工作的成败,而为师者的技巧和艺术是对辛苦的完善和补充,研究教育对象,摸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水平,增强教育的艺术性,让自己尽量不累,也能做个好老师,而且是高水准的老师。
“恨铁不成钢说”: 教师都是爱学生的,但是由爱生恨——学生总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于是就产生了“恨铁不成钢”的意念和做法。批评、惩罚甚至有一些过激的语言或行为,用一句“我不是恨铁不成钢嘛”,把“不成钢”的责任全推到了“铁”的身上,老师只剩下咬牙切齿的“恨”了。殊不知好钢是冶炼锻造而成,不是恨出来的。经全国模范教师魏书生之手,改变了多少让其他老师束手无策的学生,我由衷地佩服。我们如果把“恨”学生,变成“恨”自己的冶炼技术和锻造技巧不精,多些学习与借鉴,在内功上多下功夫,可能出好钢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了。
“动机是好的说”: 从媒体上我们了解到,教师体罚、伤害学生的事件禁而不止,屡屡发生。发生意外后,学校领导出面往往强调“这位教师是位工作十分认真、非常负责任的老师”,甚至有的是刚刚被评出的优秀教师。而当事者本人则强调“我的动机是好的”。其实“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的理论身为教师不会不懂,为什么事到临头个别老师会不考虑效果甚至后果,做出过激行为呢?因为当时学生的做法很可能是违背了老师的要求,伤了老师的心,触犯了老师的尊严,甚至让老师难堪下不了台……能说这动机都是好的?难道这动机里没有私心吗?当老师作为学生面前的一个强者,太过顾及自己的面子和自尊时,就会在冲动中忘记了自己最初的良好动机。
“老师厉害才能镇得住学生”: 在旧的传统教育中,“厉害”是一些老师的专利,是学生评价某些老师的专用形容词。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老师的“厉害”使得课堂纪律相对稳定,班级秩序看似井然,确实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今天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强等特点,使他们不再惧怕厉害 ,而更认可“以理服人”。当然,学生们有很多不讲理的时候和无理狡三分的事情,这时候老师要是提高嗓门、拍桌子瞪眼采取高压政策,其实自己已经败下阵来——因为你理屈词穷了,当时教室里鸦雀无声的效果一定是表面的,也是暂时的。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划分厉害、严厉、严格的界限,非常有可能在某一天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因为学生不服你!我始终坚信:让学生怕不是好老师。
“学生喜欢或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这是一个讨论不完的话题。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事物和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我看来,让学生喜欢还相对容易,让学生服则更难。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让你的学生当时能够接受你、亲近你,离开若干年后记得你、怀念你,只能在实践中去学习、去探索、去完善,去朝着这个目标和境界努力。我愿意把它概括为一个字——“悟”,要用心去悟,悟出道理,悟出规律,悟出方法,悟出自己的差距与不足,才不至于在飞速发展的改革与创新形势下掉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