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正确面对学生的“差”

如何正确面对学生的“差”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是真正让老师们头疼的,是一部分不学习,行为习惯差,甚至出现了道德缺失或人格缺陷,一天到晚惹是生非的学生,即所谓“双差生”。我敢说我在教育教学方面是优秀的,但是在瑜伽馆里我就是一个“差生”。但是,我也反对把“差”与“生”两个字连起来戴在学生头上,因为“差生”二字有盖棺定论之嫌,有贬低歧视之意,会产生伤害学生自尊的不良后果,反而增加了教育管理促其改变的难度。

54岁的我在孩子们的怂恿和鼓励下,走进了瑜伽馆,不为改变形体,只为锻炼身体—据说这是一项缓慢、柔和的运动。

温暖的室温,柔和的光线,轻松的音乐,冲完一个热水澡,坐在温热的地垫上,听着年轻漂亮的女教练用甜甜的声音介绍瑜伽,讲动作要领,好惬意啊!真是一种享受!可是这种美妙的感觉却瞬间即逝,因为放眼一望,与我同班学习的基本上都是妙龄女郎,二十岁左右的居多,即使是三四十岁的,也都身材不错,像我这样五十多岁又矮又胖的,绝对仅此一例—“自卑感”油然而生。

老师一再说明,每一个人对每一个动作都不要强求,根据个人的身体条件,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要循序渐进,以免受伤。我尽最大努力去完成每一个动作,由于身体僵硬,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位,而且腰、腿、胯都被拉得生疼。我咬牙坚持着,用手一把一把抹着脸上的汗水。即使这样,心理上的那种难为情、不好意思,甚至怕人讥笑的感觉仍旧挥之不去,因为我知道我的动作不美,在这里我是个名副其实的“差生”。

每一次的练习是90分钟。当练到第三次时,我开始动摇了—还要坚持吗?也许这项运动根本就不适合我。就在我心猿意马之时,教练走到了我身边,一面给我纠正一个难度挺大的动作,一面轻轻地说了一句:“阿姨,您非常棒!”哎呀,这哪是一句话啊,简直就是一道带着强光的闪电,瞬间让我心头一亮(这是当时真真切切的感受,一点儿都不夸张),舒服、高兴、感动,甚至有几分得意,那种感觉真是好极了!于是我更加卖力气,更加坚持。奇怪的是,当我再偷眼环顾四周,发现还真有年轻人做得也并不到位,或者坚持的时间比我短。我突然发现了自己的优势:认真,耐受力强。就从这一天开始,我信心大增,顺利完成了10天一个周期的训练,效果不仅显现在身体上,更重要的是让我的人生又增加了一份自信。

训练结束时,我没有忘记对老师说一声“谢谢”,对那一句“非常棒”表达我的感动。小老师告诉我,她是幼儿教育出身,最了解激励的巨大作用。这句话深深刺激了我—我,我的同行们,我们是否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种正面的激励作用呢?作为瑜伽馆里曾经的“差生”,我开始反省、思考

首先,客观地讲,在老师们的眼中总会有一些孩子是“差生”,尽管目前的教育导向、主流媒体都在抨击这种提法,专家们推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高标准理念,老师们也很识时务地轻易不会把“差生”两个字挂在嘴上,但是我敢说,“差生”的概念在绝大多数老师的意识里是存在的,我本人也不例外。“差”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成人也好,一个孩子也罢,总会在某一方面有他的优势,某一方面有他的劣势,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尤其在学习这种可以量化的活动中,成绩的优劣,分数的高低,起码到目前为止仍旧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标准。而在老师们的眼中,所谓“差生”首先就是学习差,甚至是极差,如果这样的学生没有什么品质、纪律方面的问题,一般被视为“单差生”,老师们在尽力帮助他们提高成绩之余,往往会发出惋惜的感叹:“别提学习真是个好孩子!”可是真正让老师们头疼的,是一部分不学习,行为习惯差,甚至出现了道德缺失或人格缺陷,一天到晚惹是生非的学生,即所谓“双差生”。据我所知,在一般的普通中学里,这样的学生哪个年级都会有几个,让你不得不用“差”来评价他们。我的一个学生,小学毕业刚刚升入我校初中,就引起了一些家长的哗然:你们学校连他都录取进来了,肯定好不了。而且马上付诸行动—认为自己孩子学习不错的数位家长纷纷退费转学,理由是跟那个孩子曾经是一个小学的同学,太了解他了,担心他扰乱学校教学秩序,担心自己的孩子受他的影响。作为学校方面来说,我们对这些家长的做法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在我们看来,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受教育的机会应该是平等的。为此,家、校双方搞得很是不愉快,最终还是有几个非常不错的学生,还没踏进我们学校大门就“流失”了,转到了其他学校。作为负责这个年级工作的年级组长,我当时暗下决心,一定要尽我最大努力做好这个学生的工作,用他的转变去回击那些曾经歧视他的家长,用他的进步来证明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能力。可是令我感到无奈与悲哀的是,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正在读初二的他,抽烟、喝酒、撒谎、打架、破坏公物、扰乱课堂纪律等等无所不犯,就是不学习,成绩始终排在年级末尾,几乎没有一门功课能考及格的。我和教他的所有老师们使出了浑身的解数,鼓励、表扬、批评、处分都无济于事。学校明令禁止带手机,他家长给他买了,并允许他带到学校;他准备与外校的学生打群架,他爸爸开车在后面跟着他,帮他去摆平;他在住宅小区与人合伙撬自行车被派出所带走,他爸爸托人去“捞”他。您也许会说,这哪是孩子差,这是家长差,是家庭教育差。而我要说的是,就是由于家长差,家庭教育差,才造就了这样的一个“差”孩子。在一次请来他的父亲时,他刚刚开口说:“这孩子真可恨!”我立即抢白了他一句:“可恨的不是孩子,是家长!”凭学校和老师们的力量,争不过他家长对他的教育与影响,所以说这个“差”字是回避不了的。就某一个人的某一个方面,或者就某一件具体事物来讲,有好,就必然有差。我敢说我在教育教学方面是优秀的,但是在瑜伽馆里我就是一个“差生”。高考按分数录取,不是说明大学有档次上的区分吗?当前进中学“择校风”的盛行,不就是因为有优质校和基础薄弱校的区别吗?学生们挑老师,不也说明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高低之分吗?即使是人类的遗传基因也是有优劣之别的啊!所以我的观点是:对于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来说,本质上都是好的,因为他们毕竟未成年,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确立与形成。但是许许多多的“差”又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差;有的学生行为习惯不好,纪律观念差;有的学生自我表现意识强,人际关系差;还有的心理素质差、自制能力差、集体观念差;等等。诸多“差”的现象会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以各种形式体现出来,老师们完全没有必要刻意回避这个问题,因为这样是违心的。但是,我也反对把“差”与“生”两个字连起来戴在学生头上,因为“差生”二字有盖棺定论之嫌,有贬低歧视之意,会产生伤害学生自尊的不良后果,反而增加了教育管理促其改变的难度。

其次,老师如何去正确面对学生的“差”?发生在瑜伽馆里的一幕,对我很有启示,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作为一线教师,我已经感受到了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手段的日益改进,那种传统的,以威严、压制、批评、惩罚为主的教育正在渐行渐远。无论老师们是否情愿,是否认可,“师道尊严”正在淡出学生们的意识。北京市某区的教育同仁不就曾经提出了“学生上课迟到进教室不用喊报告”和“老师批评学生先请学生坐下”的举措,并在媒体上着力宣传了一把吗?所以今天的老师们面对受教育者真有点战战兢兢的感觉。“告诉孩子你真棒”、“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等教育观点老师们是乐于接受的,表扬、鼓励等手段已经贯穿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但是瑜伽老师“非常棒”三个字让我突然意识到两点:第一,我们表扬学生的侧重点在哪里?尤其对那些学习能力差,成绩不好,或在某一方面有明显弱点,而又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老师们在竭力发现和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在与学生或者家长交谈中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学生鉴定里给予充分的体现,例如:对学习基础薄弱,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往往用“善良可爱,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品行端正,遵守纪律”等等。然而这些看起来是赞许,但实际上大多数孩子都能够做到,这种表扬起不到太大的激励作用。再例如: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往往肯定的是他“聪明、活泼、热情、乐于助人”等方面,其实他们自己也明白这些是自己的优势,老师不过又帮他强化了一下而已。还有一部分自己学习很优秀,但却比较自私、不关心集体的学生,老师们更是要着力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自觉性强,成绩优秀”等显而易见的特点。而对于上述三种学生的劣势,老师们一般都会以“希望”的口吻一带而过—“希望在学习上再努一把力”,“希望能严格要求自己”,“希望多关心班集体,帮助同学”。这种表扬与希望越来越流于形式了,对孩子的心理与神经触动不大,作用也就微乎其微了。试想如果有人赞扬我“关老师,您真是个好老师,好班主任”,我不会喜形于色,更不会激动万分,因为这就是我的长项,只不过又听人多说了一遍。可是当我在瑜伽馆里怀着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行,又生怕别人说自己不行的时候,突然间听到这么简单的一句“阿姨,您非常棒”,却能立即触动我的心弦,使我信心大增,收起了打退堂鼓的念头,这是多么明显的效果啊!所以,我得到了一个新的启示: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弱点中时隐时现的闪光点,让孩子们感觉到“在我的不行中也有能行的时候”,这样的表扬对孩子们来说是最珍贵的。一个厌学的孩子,就是不想学习,不爱写作业,数学成绩极差,甚至想到过轻生,当他偶然考了一次46分时,我不仅当面向他祝贺,给予鼓励,并立即陪着他给妈妈打电话报喜(因为以往给家长打电话都是告状),孩子在流泪之后的表现就是对学习数学越来越上心,成绩有所提高了。第二,老师要掌握表扬学生的最佳时机。孩子肯定都是有优点的,但是有很多所谓的“问题学生”却总是在掩盖自己的优点,因为他们已经“习惯”听批评了。所以作为老师不仅要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还要及时给予肯定或者赞扬。我认识的一个12岁初一小男孩,习惯极差,最大的问题就是随便、自由散漫,自我约束力差,教他的老师们伤透了脑筋。一次刚下语文课,班主任老师当着他的面向语文老师询问:“这节课他的表现怎么样?”语文老师回答:“挺好,这节课没惹事。”这学生心头一喜,想听到班主任老师的进一步肯定时,就听到班主任毫不留情地来了一句:“你把你那狐狸尾巴给我夹紧点儿啊!”多么可惜啊,就这么轻易地丢掉了一次激励孩子的机会。孩子过后跟我表示:“我表现好也没用,老师不会表扬我的!”他还反复强调,“挺好两个字又不是我自己说的,是语文老师说的。”他的话给我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他特别看重“挺好”这个评价,而这位班主任却明确表示“从你身上我实在找不出一条优点来”,连学生想好、想进步、想听表扬,这最起码的自尊都没有发现。当我下决心接手这个学生,第一次带他走到学校心理辅导室门口时,他不愿意进去,理由是怕同学们看见说他心理有病。好不容易被我说服进去了,没聊上几句,门外有人敲门,他以极敏捷的动作快速躲到了屏风后面。我认为,他的这一心理活动和表现,恰恰反映出了他的自尊心没有泯灭,而这正是一个孩子转化的基点。针对他的这种心理,我及时表扬了他,他也马上做出回应,表示愿意听我的话。还是这个学生,在一节音乐课上让老师非常生气:我们的音乐课在阶梯教室上,能容纳150人左右的阶梯教室,一个教学班上课只坐前面的三四排就够了,后面多排椅子都空着。这一天上课时,老师让后排同学去把门打开,老师的话音刚落,马上有几个热心又好动的孩子站起来,抢着去开门。这时候,坐在中间位置上的他迅速蹿上座位,踩着一排排椅子,第一个冲到门口把门打开了,他正在得意于自己的“快”时,招来了老师劈头盖脸一顿批评。我想,如果就这件事,老师分两步来处理—首先表扬他争着为集体做事,给予肯定;然后再指出踩椅子是破坏公物,把好事变成了坏事—从道理上让他明辨是与非、对与错,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呢!另外,我还主张给学生创造受表扬的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体验成功的快乐。比如新学期快开学时,我打电话嘱咐一些“不太会”关心集体的孩子:经过一个假期,教室桌椅会很脏,你让妈妈给找一件旧衣服扯一些抹布带去,同学们会感谢你的。开学第一天,我会假装事先不知道这件事而当众表扬他,既激励了他也教育和影响了其他有心的同学。

前不久,一个个性很强,独来独往,很难与同学沟通,不太招同学喜欢的小男孩,突然煞有介事地对我说:“关老师,坏了,我们家出事了!”我一听,赶紧问他(在学校里我是他唯一的听众):“出什么事了?”“我们家有一种花长疯了,到处都是。”我暗自觉得好笑,但还得围绕他的这个话题让他继续说,于是我弄明白了:他们家有一种沙漠植物,他叫它“莲花宝座”,特别好养,长得非常快,掰下一枝插上就能活。我说:“那就送给我一小棵,我把它养在心理辅导室,来象征咱俩的友谊,好吗?”他非常愉快地答应了,我马上得寸进尺:“你带一盆来送给同学们,放在教室里,让大家跟你共同呵护、共同分享多好啊!”他也爽快地同意了。然后我嘱咐他的班主任:“花拿来后你要大张旗鼓地表扬他,一方面让他体会为集体做事的乐趣,另一方面让同学们能够接纳和善待他。”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件事在当时对他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一个孩子的成功或者进步,确实需要他的主观努力,但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思维不够全面,心理比较脆弱,情绪不太稳定,自持自制能力比较差,期待赞扬,渴望成功,羡慕优秀,是他们这一群人的共性。那么家庭、学校、社会、老师、家长,都应该尽力去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孩子建立起“我不比别人差”的信心,才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评价一个成人也好,评价一个孩子也罢,或者就是评判一件事物,都有好与差、优与劣、先进与落后之分,关键在于如何辩证地去认识和对待这些相对的差与劣,把坏事变成好事,这尤其考验一个为人师者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

我要感谢只有25岁的高娟老师,是她的一句鼓励引出了我的联想与思索,给我这个无论年龄、教龄都远远超过她的“老教师”上了一课。

学无止境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