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一书中,从家庭教育角度用相对较重的笔墨写了我的学生王海洋。他的优秀——高中入党,北京市“希望之星”十佳中学生,考上北京大学;他的自立自强——勇挑校学生会主席重担,为母校做了大量工作;他的勇于探究——独自一人行程一万多公里进行社会调查等等。这些确确实实要归功于他父母亲的影响与教育。正像王海洋面对记者采访时所说的:“如果把我比作父母种植的树,那么从一开始他们就是善加引导而不是粗暴修剪的,这使我获得了宝贵的个性。”可是王海洋却又总是说“上高中遇上了关老师是我一生的幸运”。长期以来,在他人生遇到路口需要抉择时,他都会来一个电话:“关老师,我是海洋。您最近身体好吗?有个事跟您商量,您帮我拿拿主意……”在高考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问题上,在大学毕业后的发展方向问题上,在选择女朋友问题上等等,他都要听听我的意见或建议。三年的师生关系,我们成了忘年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说起王海洋在上学时的表现,老师们往往会赞不绝口。而学习优秀只是享有赞誉的一个方面,他的品行和能力更被老师和同学们称道。高中三年,王海洋获得过不少的荣誉,但他丝毫也不张扬、不炫耀,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十分谦逊;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少年的寻衅滋事,他不畏惧、不退缩,以一身正气制服对方,然后再机智脱身;代表北京市高中生出访日本,在访问团全体成员中他的年龄最小,但在整个行程中他却忙前忙后,服务于大家;王海洋作为学生会主席发表的激情演讲,博得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赞扬。可以这么说,王海洋始终是他父母的骄傲,育英中学的骄傲,也是我的骄傲。但是我在这里着重要说的不是他的优秀,而是作为一个中学生、一个孩子,他身上也有缺点和不足,他也在犯错,罩在他身上的光环并不能遮掩他在成长过程中时隐时现的瑕疵。尤其作为我这个班主任来说,非但不能“偏向”他,还要用心去观察和发现他的问题,甚至用挑剔的眼光去审视他的行为表现,挖掘他的内心活动,用更高的标准去要求和激励他。
由于他具备很强的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班级工作我放手让他去做。无论是组织主题班会,参加学校歌咏比赛,还是班费的管理等,他与副班长张璐、生活委员崔岩、宣传委员陈薇——都是我十分得意的学生,合作配合,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我很是省心。在他们读高三时,有一天王海洋拿着一张邮局订阅收据给我:“老师,我用班费给班里订了一份《参考消息》,让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也能了解一下国内外重大新闻。”看着这张收据,听着他似乎有道理的表白,我心猛然一缩——不好!这孩子在心态上出现了偏差!第一,他是先斩后奏,订完了,钱花出去了才告诉我;第二,他是假公济私,假借集体的名义,实际上是在满足个人的需求。因为我太了解他了,只有他对《参考消息》情有独钟,大部分同学是不那么感兴趣的。为了不让他太难堪,我不动声色,故作平淡地嘱咐了一句:“以后做这种事先征求一下我的意见。”其实他已经意识到了我的不快而心存忐忑,但我仍旧不能放过他,要在适当的时机揭他的疮疤,让他知道疼,才不至于恶化。而且我相信不久就会抓住“教训”他的机会,因为在浮躁心理的驱使下,他还会因耍小聪明而犯错误的。
不幸被我言中。没过多久,学校党支部要求他交一份思想汇报,因为此时他已经被党组织列为重点培养对象。他写好后拿给我过目,我一看,立即再一次发现了他自以为是、文过饰非的膨胀心理:一共写了四页信纸,满篇都是自己的成绩和功劳,说到自己的不足,只寥寥数语,有那么五六行文字,且空洞无物,完全是走形式用的点缀,似乎他这个人太完美了,真的无可挑剔。可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份思想汇报,让我意识到王海洋这面大家公认的“响鼓”,需要我用重槌猛击了!
我找他进行了一次谈话,一次非常严肃甚至有点严厉的谈话。我首先帮他分析了思想汇报暴露出的思想问题,然后揭穿了他订《参考消息》施用的小伎俩,最后追根溯源:表扬听得太多了,荣誉冲昏了头脑,得意有点忘形。王海洋毕竟还是一面“响鼓”,对于我的严厉、我的不留情面、我的一针见血,他表示心悦诚服,发热的头脑被我一瓢凉水冷却下来了,认真反思了自己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偏差,并拿回自己的思想汇报重新进行了修改,着重剖析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原来三言两语的敷衍变成了深刻的自我反省,我看了并表示满意后才交给了校党支部。
这一次教训,对于成长中的王海洋来说是深刻的,够他记一辈子的。不久,他就凭借自己的良好表现通过了组织的考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预备党员,在高中阶段,刚满18岁就实现了自己的崇高追求。
一般来说,学生们固有的思维定势是:老师都偏向学习好的同学。平心而论,学生们的这种带有不满情绪的评价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对于学习优秀的孩子,老师们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偏爱,尽管在有意识地注意着,也难免在不经意间有所流露。何况像王海洋这样的学生,当时在育英中学简直就是个公众人物,数学老师孙长娟曾不无羡慕地说过:“人家王海洋妈妈怎么这么有福气,生了这么个好儿子!”作为班主任的我能不感到宽慰和欣喜吗?但是我更明白,他毕竟是个十七八岁的孩子,过多的赞扬和褒奖是好事也是坏事,稍不留神就可能毁了他。于是我把对他的爱隐藏在心里,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严格和严厉。我曾戏称:在王海洋面前,我是一把小锤,时不时敲打他两下;我是一瓢冷水,经常浇一浇他要发热的头脑;我是一个千斤坠儿,当他飘飘然时把他拽回地面。他与同学们犯了同样的错误,我对他的处理会更严格。高二时,班里不交作业的现象趋于严重,理由经常是忘带了,是真是假不好判断,让他们回家去取又得顾及路上安全。于是我就拿王海洋开刀,当他也有两次不带作业时,我使了个“损招儿”——让他家长亲自把作业送到学校来,一来让他感到内疚,二来“杀一儆百”,三来也让同学们意识到我对王海洋的不留情面。那天正好是个大风天,当他妈妈顶着风骑车到学校后,我俩联起手来狠批了他一顿,让他长记性,让其他同学接受教训。我一直认为,内疚感是孩子们成长的最好动力,知错—内疚—改正—进步—成长,人生之路不就是这样走出来的吗?
古语说“严师出高徒”,如果王海洋算是个“高徒”的话,却不敢说出自我手,因为他的基本素质是他的家长培养和造就的,小学六年、初中三年教他的老师们功不可没。高一成为我的学生时,他的品格、能力、学习成绩等诸方面已经初露锋芒。面对这样一个学生,我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听着老师、同学们对他的赞扬,我一直保持着冷静的头脑;我虽不是党员,但高一第二学期我就动员他写了入党申请,对他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对他成长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我及时纠正,绝不姑息。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在王海洋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中确实扮演了“严师”的角色。
今天的王海洋大学即将毕业了,今后无论他从事什么工作,我相信这面我曾经重敲过的“响鼓”,都会铿锵作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