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丰富多彩的网络平台

构建丰富多彩的网络平台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不仅仅是一个巨大资源库,更由于它与教研活动的紧密结合,开创了新的教研形式——网络教研。“网络教研”实施的关键是通过互动实现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学研讨。这样一种新型的网络教研活动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研讨的文本材料与音频材料的完整保留也是网络教研的独特优势之一。

构建丰富多彩的网络平台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

青铜峡市汉坝小学 马建军

网络不仅仅是一个巨大资源库,更由于它与教研活动的紧密结合,开创了新的教研形式——网络教研。“网络教研”实施的关键是通过互动实现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学研讨。我们充分发挥学校网站及信息技术设备的作用,创新校本教研形式,开展网络辅助教研,拓宽校本教研途径,创设了论坛、教师博客、UC视频房间、多种网络教研的互动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

一、建立校园教研论坛,开设“网络集体备课室”

集体备课是以备学生、备教学设计为核心的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备课,教师之间的合作在网络环境下得到实现。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的最大优势是教师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你登上备课平台,就可以和其他教师交流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

为了实现网上集体备课,加强学校网站的教研功能,新增了“教研论坛”,开设了“网络集体备课室”,分设五大板块,即五个教研组板块,再按年级分为备课组板块,每个备课组组长就是负责人,负责对日常各自板块的研讨主题及交流内容的确定、管理,以确保教师互动和教研的质量。

每个备课组,由组长召集成员选定集体备课内容,语文、英语从每个单元中选取典型课例作为集体备课内容,数学从每个单元选取1~2个知识小节作为备课内容,每学期每位成员均需承担2~3课的教学内容的主讲人,并提前一周准备好主讲内容。

主备人将自己所备内容的课前思考(备课思路)、教学设计的意图,相关教学素材的收集(含视频、结合实际情况修改后的、动画、图片、背景知识等)上传到论坛相应的栏目,组内成员先浏览,了解整体思路,再由备课组组长主持集体研讨,集体研讨在学校教研论坛上进行。

主备人根据组内成员的修改意见形成比较适合实际教学的课件,和能够体现个人教学风格的最高质量的教学设计,上传到论坛共享。组内成员下载后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力求体现一种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

及时反馈改进。组内成员在各自班级上课后及时反馈信息,及时上传课后反思情况,并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论坛上单独提出,在下次集体备课时共同讨论,必要时请其他学校的教师或有关专家解难释疑。

网络集体备课是一个新生事物,万事开头难,一年多来尝试这种备课形式,已经在教师中得到认可,学校论坛中积累了大量的备课内容,为教师上课和教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教师也在相互合作,在每一次研究中提高教学能力。

二、建立教研博客体系,开展学科教学研究

博客,常被称为“网络日志”,它是个人展示、知识积累、深度交流的平台。基于博客开展网络教研能够突破传统教研时空、群体的局限,让每一位教师的学习进程建立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促进思维的活跃和创新,拓展了校本教研的空间,提高了教研质量。

1.建立教研博客群组。

2007年7月青铜峡市教研博客群建成后,要求教师在新思考网站上建立个人教育博客,学校建立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四个学科教研博客群组,并引导教师加入相应的教研群组中,这样就初步构建成教师、教研组、学校、教研室这样一个教学研讨的博客体系,大大方便了教师参与学科网络教研。

2.利用博客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的研究从教师的教学实践出发,教师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将自己的课题构思或课题阶段性成果,通过博客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研究的议题,然后组织本组教师,通过回复评议等功能进行评议并就共同关心的热点、疑点问题展开讨论,从中获得对课题的理解。网上课题研究的重点是确定的研究主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讨论的问题必须集中,具有主题性、针对性。

3.利用博客,形成学科资源库。

利用博客,形成学校的教科研网络,同时生成建立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故事、教学叙事、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等资源库,特别是注重形成学校教师博客的建设,扩大教师的辐射作用,突出课题研究博客,提升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学的实效。

4.利用博客加强教师学科专业的反思、交流,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

反思:教师反思的内容主要四个方面。一是反思自己的职业;二是反思专业知识、专业水平;三是反思课堂教学;四是反思教育方法。借助教师博客撰写教学博客,实现教师的反思活动。

交流:备课组、学科组内容交流,备课组、学科组之间的交流,校内校外的交流。转变新的方式,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借助UC视频房间,开展教学专题和课堂教学研究,丰富校本教研的内容

UC是一种网络即时联络工具,利用UC群组功能,UC视频聊天室为网上教研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使教师实现了由一对一的交流走向多对多的交流。2008年3月青铜峡市教研室在新浪UC开通了“古峡教研”视频房间,学校组织了四名教研员参与房间的管理,并借助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

1.利用UC“古峡教研”房间直播学校的课堂教研。

“古峡教研”房间开通后,学校组织了两位教师分别在视频房间里直播了《分数的意义》《小松树和大松树》,当时有100多位教师在线观看了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以语音、文字的形式对讲课的教师进行了中肯评价,也有不少网友提出了很多不错的建议。教师们渐渐喜欢上网络听课的这种模式,自由而无拘无束,每个听者都可以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那是真正可以自由言论的地方,相比平时的听课评课要自在许多。这种全身心放松的状态真不是平常教研能达到的效果。

2.利用UC回放录像、开展课例研讨分析。

这样一种新型的网络教研活动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利用UC房间播放录像课、研讨、反思。这样,让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优质的录像课。UC房间还可以实现几百人共同观看一节课,共同探讨一节课的效果,在线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双视频房间,还可以实现两个人面对面的交流。这个房间在活动结束后,还把每一次网络教研活动的计划、研讨内容以及文本整理、录音整理都及时地发布在学校的教研论坛上,这也为不能及时参加网络研讨活动的教师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学习资源。这种研讨的文本材料与音频材料的完整保留也是网络教研的独特优势之一。

网络研修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冲击,它作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不禁发出感叹:网络教研真美!它的美在于可以穿越心灵的界限,实现同伴互助;在于打破身份的界限,实现平等对话;在于可以打破地域的束缚,实现资源共享。这里的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思考者,这里有达成共识的欣喜,有意见分歧的争辩,有困惑后的顿悟。我们需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质疑、不断地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地发展,这样才能把我们的网络家园打造得更加美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