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铜峡市网络教研实施方案与评估细则

青铜峡市网络教研实施方案与评估细则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铜峡市教研网和各学校的校园网的开通,为实现常规教研网络化、教研管理网络化、教育教学资源汇集、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推进基于网络的校本教研是网络教研的核心内容,实施网络教研的基点是学校。

为了进一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市教育科研、教学研究、课改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延伸教研功能,创新教研方式,构建“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研平台,实现“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共建”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工作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在现有网络教研的基础上,在我市各中小学(职业学校)、幼儿园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一、工作思路及目标

利用青铜峡市教研网(http://www.qtxjys.com)和青铜峡市教研博客群组,将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把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落实到教材与教法研究上,落实到教学过程研究上,实现常规教研网络化、教研管理网络化、网络教研常规化、网络教研制度化。汇集优秀教育资源,实现区域交流共享,构建教育工作者互动平台,实现对教师专业引领和资源支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网络教研的平台架构

1.网络教研的基本方式。

目前论坛(BBS)、QQ群组、电子邮件(E-mail)、博客(BLOG)、个人网站等时尚流行的网络沟通工具被我市部分学校、教研员、教师引入教育教学,通过在线学习、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资源共享,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青铜峡市教研网和各学校的校园网的开通,为实现常规教研网络化、教研管理网络化、教育教学资源汇集、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网络教研的平台架构。

立博客平台的,逐步转入“成长博客”,不再另建博客平台。

3.网络教研体系。

各学校(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切实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增强实际应用功能,并与青铜峡市教研网链接。在年内实现我市学校与教研室联系、学校教学业务指导、成绩统计分析、教学管理网络化。构建以市为中心、校为基地、年级组为基础的三维一体网络教研体系。

4.各网站的职能。

青铜峡市教研网是所辖学校网络教研的平台和管口,分学科为教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给予引导和资源汇集。

校园网以校本教研为主题,是学校教学教研的平台和窗口,侧重管理和教学研究功能。

三、常规教研网络化的工作内容和方式

1.文本数字化上网(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

教研室、学校、教师的工作计划、工作要求、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教学素材、听课记录、教学反思、工作日志等均可在(校园)网上发布。

2.基于教研(校园)网络协同工作和交流,组织教师网上集体备课、网上专题讨论、网上评课、网上论坛、网上研修、网上课题研究(区域教研的主要内容)。

3.基于教研(校园)网络的教研管理。网上教研管理(公文发送,资料传送)、网上公告、网上评选(论文、课例、教学设计、优质课、课件等)。

4.基于“成长博客”建立各级各类博客群组,组织、引导教师参与网上交流互动(做博客)。

5.组成网络教研专业引领团队。“团队”由教育专家团队、校长、教研员、骨干教师组成,及时点评教师博客文章,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主持专题研讨等。

6.优秀博文(教育教学观点、教案、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等)的收集、分类、发布、共享,教育教学资源(教育教学理论、优秀课例、案例、教学课件、素材等)的遴选、优化、共享。

四、分工及职责

(一)市教研室职责

做好网络教研工作的组织、指导和服务。为学校提供网络教研的技术和资源支持。

1.常规教研网络化管理。

2.组织学科教师通过博客互动交流。

3.组织、指导片区教研活动。

4.汇集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交流共享。

5.为网络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维护网络教研平台。

(二)教研员职责

1.学科教研员通过学科主页发布学科教研活动信息,公布教学研究计划。

2.组织专题在线研讨活动,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及时对教师的博客文章、问题给予点评、回复。

3.收集、推荐优质教育资源(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件等),引导教师在“青铜峡市教研网”和“青铜峡教研博客”中撰写、交流教育随笔、教学日志、教育叙事等。

4.兼职教研员协助专职教研员完成中心学科教研组网络教研的工作任务。

5.专、兼职教研员要及时在教育博客上发表文章、建议、评论或信息。

(三)学校职责

推进基于网络的校本教研是网络教研的核心内容,实施网络教研的基点是学校。学校是网络教研的基本单位。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化设备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1.认识到位:各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高度重视开展网络教研对推进课程改革、建设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大力支持并身体力行引领网络教研活动,营造浓厚的网络学习和研讨的氛围。

2.制度保证:各学校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将其纳入校本教研计划中,确保网络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形成常规化的运行机制。

3.质量保证:各校各学科要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的有关安排,制订本校详细的网络教研计划,指定专人负责,保证网络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4.设备保证:各学校配备网络教研必需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其他设备,并与互联网连接,定期检测保修,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转。

5.时间保证:各校各学科教师应与市教研室、教研员建立长期的网络联系,共同开展好每月一次、主题明确的学科网络教研活动,并要求教师随时进入论坛参与教学讨论。

6.人员保证:各校成立相应的网络教研机构,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活动引导和激励机制,让教师在网络教研中尝到切实解决问题的甜头,自觉参与活动。各校45岁以下的教师均能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逐步将教师网络教研纳入学校考核评价体系。

五、实施步骤

(一)试点阶段

2007年5月以前,开通青铜峡市教研网,申报全区网络教研试点工作。小学语文、中小学信息技术等学科,市四中等学校进行试点,探索网络教研的有效途径。

(二)学习宣传、动员培训(2007年5月至6月15日)

1.通过各种形式,向全体校长、教师积极宣传网络教研的重要性,提高思想认识,培训骨干教师及教研员,明确网络教研的内容、方法、任务和目标。

2.完善平台,创建“青铜峡市教研博客群组”及部分学校教师博客。

3.修订青铜峡市《关于加强网络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和《青铜峡市网络教研工作实施方案》。城区学校和教科研基地学校搭建网络教研平台,并与“青铜峡市教研网”链接。

4.召开全市网络教研工作动员、培训大会,在全市启动网络教研工作。

(三)完善平台,分步实施(6月15日至9月1日)

1.进一步完善青铜峡市教研网和青铜峡市教研博客群组的功能及运行机制,力争使青铜峡市教研网成为我市教育对外宣传窗口、教师心灵沟通的桥梁、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的园地,立足教学、服务教师。

2.城区学校(含职业中学、幼儿园)和教科研基地学校率先进入试点,并不断总结经验,以求得到发展。

3.农村中学及中心小学接通互联网,指导建立校园网和教师博客,对骨干教师开展培训,以点带面,逐步扩大。

(四)推动常规教研网络化(9月1日至12月30日)

1.市教研室及各学校将全市教研活动及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工作计划、工作要求、教案、教学反思等)上网。

2.市教研室基于教研网络开展工作、组织活动。

3.指导各学校、教研组创建本学科组博客门户,链接本学科组博客网页,形成学校、教师博客圈,及时发布本校、本学科教研信息、上传优秀博文,组织教师在线交流。教师建立的“成长博客”要用真实姓名。

4.农村完小有一台计算机接入互联网,可以利用新思考网站(“成长博客”)提供的网络空间,推进常规教研网络化。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各种上网条件参与“成长博客”的互动交流。

(五)促使网络教研常规化、制度化(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5月20日)

1.通过学习、培训和参与教研工作,教师要提高对网络教研的认识和理解,要从一个学习者变为参与者。

2.利用校园网实现常规教研网络化,出台完善网络教研评价、考核制度。

3.立足校本教研,营造教师自觉参与网络教研的氛围,促进网络教研常规化。

4.阶段评估总结,使教研工作形成特色。(2008年4月20日至2008年5月20日)

5.对网络教研工作跟踪指导、督察,对每个阶段情况及时考核、评价、反馈,对试点工作全面总结,形成经验材料,召开“网络教研工作阶段性总结会”,根据《青铜峡市加强教科研意见》和有关激励机制,对活动中优秀的学校、教研组、教师进行表彰。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形成一定规模。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青铜峡市网络教研领导小组

组长:席向阳

副组长:陈志宏 马淑玲 周文柱

成员:刘维东 刘金保 李永宏 周学文 蔡平生 任菊莲 杨兴武 陈彩凤 周永新 各学科中心教研组组长

领导小组职责:

1.负责全市网络教研的组织、管理、考核评价。

2.制订各阶段工作任务、目标和活动计划,并组织实施。

3.组织实施网络教研硬件投入和对骨干队伍培训。

(二)成立网络技术指导小组

组长:刘金保

成员:周永新 杨兴武 马晓云 赵志兴 崔丽娟

职责:

1.负责网络教研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2.创建网络教研平台和对教研博客联盟站的建设和管理。

(三)制定《青铜峡市网络教研工作管理职责和评价办法》,制订教师、教研员参加教研活动评价制度,以促进教研工作方式的转变,探索和提高网络教研管理的水平。

网络教研是传统教研方式的创新和拓展,是常规教研活动的有效载体,是校本教研的一种补充,有旺盛生命力,必将在我市取得实效。我们最终目标是在传统教研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研功能,创新教研方式,提高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常规教研网络化、教研管理网络化、实现基础教育、教研信息的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更好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