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任何有成就的人,他们都热衷于自己的事业或专业,甚至达到了入迷的程度。天才的秘密就在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产生无限的热情,这是勤奋的重要动力(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授课时注重生动性,是其中一条重要途径,这是大家公认的,并正在为广大教师实践着。然而,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能否讲究生动性,从而引发考生的兴趣?这个问题也许还没有广泛地进入人们的思维空间。不过,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语文试题应该讲究生动性。其实,一些语文改革的先驱者的实践已经证明:语文试题能够讲究生动性。这里,我们不妨就语文试题的生动性问题略作阐述。
试题的生动性的具体要求是:试题材料生动有趣,试题形式新颖、富于变化,答案生动风趣。
先说试题材料的生动性。
毋庸讳言,有些命题人偏爱那些术语连篇,句法欧化,文白夹杂的文字材料。这些试题材料,学生一遍读过,味如嚼蜡,思维处于压抑状态,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其实,可以作为语文试题材料的资料如浩瀚烟海,只要我们肯下功夫,是不难选择的。1992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三南”语文试题就为我们做了有益的示范。其中一题阅读题,命题人选择了南宋刘过的《沁园春》: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访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刘过想象大胆,把自己置身于古代文坛领袖之中,更把辛弃疾也拉了进去。诗中古人今人打成一片,谈诗赏景,趣味盎然。当年辛弃疾“得之大喜,致馈数千百,竟邀之去,馆燕弥月”。命题人选该词为阅读材料,使应试者眼界大开,耳目一新,兴趣顿生。
此外,1993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选的材料是父亲与儿女关于新老树皮的对话,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题,选的材料是寓言诗《鸟的评说》,都是不可多得的生动有趣的材料。这些材料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水平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说说试题形式的生动性。
试题形式的生动性,主要表现在题型的新颖、富于变化方面。
1989年,全国高考题推出了一道新巧的试题:《九章算术》上有一道题:“竹原高一丈,末节着地,去本三尺,问竹还高几何?”根据该题所作的图,找出正确的一幅(图见《语文学习》1989年7期P36)。
这道题妙就妙在语文与数学联姻。命题人精心策划,以数学题形式来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背诵,是语文考试的保留节目。但是,一味留下一段空白让学生填空,形式太呆板。而20世纪末,全国高考试题就打破了这种形式。以1990年高考语文试题为例: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甲)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乙)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甲、乙两处的文句依次是( )
A. 此恨谁雪,细看涛生云灭_____
B. 此恨凭谁雪,看涛生云灭
C. 此恨谁雪,看涛生云灭
D. 此恨凭谁雪,细看涛生云灭
这一题实际上是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背诵(记忆)情况的考察。学生根据同一词牌的词对应位置句子字数相等的常识,选取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应位置字数一样多的句子就可以了。正确的答案应是D。这种考察背诵(记忆)的方法,就显得新颖别致。此后,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在背诵题型方面连出新招。例如:
1991年试题23题: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一个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请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陋室铭》_____
1995年试题9题:“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A、曹操、曹丕、曹植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上述1991年试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的前提下从记忆中检索出相近的内容,1995年试题考察记忆的精确程度,做这道题时,必须在记忆的基础上细加分析,排伪存真。首先,根据父子关系排除D,其后根据“文豪”的身份排除C,接着根据“峨眉”的地理环境排除A,从而得出结论为B。
像这样的考试题目,推陈出新,不仅避开了简单枯燥的背诵题形式,而且增加了考察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谈谈试题答案的生动性。
命题人在设计题目时,可以预控学生的思维走向,使试题答案生动有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读写月报》1990年10期编发了《幽默语言运用技巧训练》,其中的试题就答案的生动性做了有益的尝试。这里不妨举一个例子。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一条河边,两位钓者。
甲抬起渔竿,鱼钩上有一条挣扎着的鱼。
乙问:“哎哟,你的钓鱼技术真棒!钓多少条啦!”
甲回答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句填空:A. 刚钓这一条,被你看见了。B. 这条假如滑钩了,一条都没钓到。C. 哈,再钓两条就三条喽!
这道题答案应是C。C显得幽默风趣,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在这方面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就拿199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小作文题来说吧: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要求学生写成想象作文。老师举例说,比如,你可以把圆想象成一轮满月,然后以满月为重点,再用天幕、云彩、柳梢等作为陪衬,构成一个美丽的画面,再把这个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就是想象作文。
圆是可以想象成很多不同物体的。请你根据这位老师的启发,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作文。
这道作文题,要求学生通过文字构建一个美丽生动的画面。想象得越奇特,画面的构建越新奇、越生动越好。
从上面的论述看,试题的生动性问题,语文教育改革先驱者已作了成功的探索与实践。然而,仅仅如此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运用语文试题生动性这根杠杆,扩大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领域,以争取语文教学更丰厚的收获!
2003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