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高考阅卷结束不久,语文界便掀起了一股批评考生文风不正的热浪,并经久不息。直至1998年11月10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报《语文报》,仍发表署名顾图钧题为《试谈高考作文的素质化倾向》的文章,对学生予以指责。顾图钧说: “没有生活的体验与积累,作文只能是胡编乱造。例如今年高考作文,有一个考场不少学生写《战胜脆弱》,竟然有十来位学生均写到父母双亡,或父母一方亡故,阅卷老师惊得目瞪口呆,哪儿一下冒出这么多孤儿?除了造假,还能有什么答案呢?那些混日子、没有太多生活的人,很难把作文写得真切动人,内容充实,正如毛泽东同志批评的‘上海小瘪三’式的文章,干瘪、难懂。文章的源头活水是生活,假如平常热情参与学校、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注意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敢说、敢闯、敢怒、敢笑,同时又经常动笔,积累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来。例如有个学生写了《向脆弱说再见》,记叙的就是自己当学生会主席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不如意的事;还有个学生写《坚韧——我追求的品格》,记述的是参加‘中国首届服装设计博览会——新人类’大赛的经历。他们作文成功的秘诀,就是自己有真切的生活体验。即使像小作文《妈妈只洗了一只鞋》,如果生活中没有洗衣服、洗鞋子等生活实践,也是很难写好的。生活是一本活的教科书,认真读读,努力实践,仔细体会,才能了解其中的真意。”
我们认为大可不必苛求学生。诚然,学生作文中出现了编造的故事,但这不是学生的过错。目前的学生被功课束缚得死死的,早上眼一睁到晚上躺到床上,无不淹没于文化课的海洋之中,就连双休日,也要补课。不久前,《江苏教育报》刊载的“素质教育千里行”调查报告中指出,现在找不到没有补课的学校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哪来的“源头活水——生活”?作者指责学生“不热情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其实,许多学生“热情”是有的,但学校的这种活动却少得可怜,甚至没有,这能怪学生吗?君不见许多学校的学生连图书馆、阅览室都无暇问津!作者在文中推崇的两位学生作文,一是记述当学生会主席的情况,一是参加“中国首届服装设计博览会——新人类”的经历。但是,中华亿万学子中有这等机会的幸运儿有几人?千分之一欤?万分之一欤?至于社区组织活动问题,莫说许多地区这样的活动少得可怜,即使有,学生会有时间去参加吗?
许多事情,我们应该设身处地为学生多想想。祥林嫂反驳柳妈的话,我们不应忘记:“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反过来应赞扬学生,应剖析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
可怜学生缺乏生活,在考场上又不能不写,倘能随机应变编造一通,这不仅不该非议,反而应加以赞扬:我们不是讲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吗?那么,学生还不失灵活性,我们就该赞扬!否则,学生因为不熟悉生活就搁笔不写,我不知道1998年语文高考的结果是什么样子。其实,临场编造的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也这样做过。他参加科举考试,文章写得妙趣横生,令主考官欧阳修拍案叫绝。其中一处典故欧阳修却不知出处,后来欧阳修便不耻下问,结果知道这是苏轼临时编造的。苏轼自觉难堪,认为肯定要挨批评,谁知欧阳修却把苏轼赞扬了一番,认为他知权善变,必成大器。日后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当教师的应有欧阳修的肚量,应对这些考场无奈的学生多给予赞扬,至少是给予同情才是。
再说,今年的作文题,多数评论者包括顾图钧先生,认为很好。这点我们也不敢苟同。我们教师平日备课,要求吃透两头,其中一头就是“学生”。我们出考题,同样应遵循这个原则。具体地说,出作文题,要让多数学生熟悉其内容,有话可写。可是,1998年高考试题的大作文题目如何?用顾文中的话说:“不少考生没有生活体验与积累,只好胡编乱造。”这怪谁呢?首先应怪的是命题者!顾先生一面对命题者大加赞扬,一边指责做题者,令人觉得蹊跷!
当然,话要说回来,我们对出卷者或者是语文老师,乃至学校校长也不应多责备。学生生活的贫乏,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例如,“应试教育”虽然声名狼藉,但仍然根深蒂固;办学规模适应不了求学者的需要——僧多粥少;“一张试卷定终生”不合理却又无良方代替;传统的人才观问题;教育官员们的认识水平问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学生生活贫乏的现象,便难以解决!
1998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