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基本篇目复习提要

语文基本篇目复习提要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本篇目,是语文高考出题的重要范畴。每年高考试题,涉及基本篇目的内容都占一定比例。因此必须针对语文复习大纲的要求和历年高考试题的特点,认真复习基本篇目。还有一年的一道高考试题要求学生写出《琵琶行》《雨霖铃》《扬州慢》等三篇诗歌中描写月色的诗句。语文课本上的《语言和语境》一文指出:“提高读写能力,要提高体察语境的能力,提高在语境中理解语言的能力。”同学们在复习时,要着重于这方面的训练。

基本篇目,是语文高考出题的重要范畴。每年高考试题,涉及基本篇目的内容都占一定比例。因此必须针对语文复习大纲的要求和历年高考试题的特点,认真复习基本篇目。

近年高考试题,往往在一道题中,就综合了多篇课文的知识,复习时必须注重有关知识的归纳、总结。例如,把所学课文按体裁、时代、国度归类,把课文中涉及的音韵、诗歌、典章制度等知识进行分类整理,这都是复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有一年高考,就考了《〈指南录〉后序》《扬州慢》中有关年号等知识。还有一年的一道高考试题要求学生写出《琵琶行》《雨霖铃》《扬州慢》等三篇诗歌中描写月色的诗句。倘若同学们平时注意归纳总结,考试时遇到这类题目就胸有成竹了。

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和不同作者的作品,在诸多方面往往有异有同。有些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要仔仔细细地进行分析和比较,因为高考出题往往在这微妙的地方做文章,以考查你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例如,一字多音、一词多形、一词多义现象,就是历年高考的知识密集点。有一年考了“拗”字的读音,有一年考了“省”字的读音,都是多音字。倘若平时不注意比较其在具体词语中的读音,就难以判断正误。又如一词多形现象,有一年高考试卷上出现了“蹒跚”和“盘跚”,不少考生认为“蹒跚”正确,而认为“盘跚”错了。其实这两个词都正确,属一词多形。还有一些问题,倘若不细心比较,也容易进入误区。例如:有这样一道高考语文题“《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鲁迅的作品,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悼念死难烈士,揭露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你说这种说法对不对?乍一看,你也许认为是对的,但仔细分析一下,就能发现其错误:刘和珍是被北洋军阀政府杀害的,当时的国民党还是革命的,谈何揭露与控诉呢!我们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复习的时候,就应该就取材、风格、手法、情调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现在各种考试,无不重视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就拿有关“背诵”的内容来说吧,目前也避开了死板的填充模式,而注重了知识迁移。有一年高考把文天祥的《念奴娇·水天空阔》空了两句,叫你选择下面提供的几组语句填空。这题考的就是知识迁移。你如果懂得词牌知识,而又会背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根据词牌相同的词在相应位置的句子字数相等的规律便可以选出正确答案来。

语文课本上的《语言和语境》一文指出:“提高读写能力,要提高体察语境的能力,提高在语境中理解语言的能力。”这一点相当重要。要想正确地理解语句的含义,往往要认真体察语境。语言的高下优劣之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看是否符合语言环境。同学们在复习时,要着重于这方面的训练。例如:《祝福》中的几句对话,就和特定的语言环境相吻合: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地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

这个答话的女工对祥林嫂的态度本是冷漠,但是,却用了讳饰语,把“死了”说成了“老了”,这并非出于对祥林嫂的尊敬或同情,而是由于愚昧或迷信,怕过年说“死”不吉利。“我”则是同情祥林嫂的,但我并不迷信,加上突然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情急之中,就直说“死了”。由此可见,语言离不开语言环境。

(基本篇目中的语文知识涉及各个方面,以上提到的只是几个要点。)

1998年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