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谈在诗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试谈在诗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引用神话传说,便是一条重要途径。引用神话传说,可以引发抒情或议论。《天山景物记》在引用传说的基础上,抒发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赞美之情。如果恰当地引用神话传说,就可以使主题思想得以突出。如果把整篇诗文比作一味菜肴,那么,引用的神话传说便是味精。但《死海不死》中引用关于死海形成的传说,顿使读者耳目一新。《灯》中的两则传说,印证了灯光的非凡作用。

神话传说,是古代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在诗文中有机地引用它,能收到非同凡响的表达效果。这里,我们不妨就这个问题,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内容为例稍加分析。

中学语文课本中引用了不少神话传说,其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游记之类的记叙文,有时单记眼前所见,内容会失之单薄。如何才能使内容丰富起来呢?引用神话传说,便是一条重要途径。例如,高中语文第一册《长江三峡》中,就有两段传说的文字:

八点五十分,满船人都在仰头观望。跑到甲板上,看到万仞高峰之巅,有一细石耸立,如一人对江而望,那就是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的美女峰了。据说一个渔人在江中打鱼,突遇狂风暴雨,船翻了,他的妻子抱着小孩从峰顶眺望,盼他回来,而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他终未回来,而她却依然不顾晨昏,不顾风雨,站在那儿等候着他——至今还在那儿等着他呢。

又如:

秭归是楚先王熊绎始封之地,也是屈原的故乡……民间流传着:屈大夫死日,有人在汨罗江畔看见他峨冠博带,骑一匹白马飘然而去。又传说:屈原死后,被一条大鱼驮回秭归,终于从流放之地回到故乡……

由一块耸立的细石,写到一个美丽而凄婉的爱情故事;由秭归这个地名,写到伟大的诗人屈原的传闻。内容被拓宽了,增强了文章的知识性和可读性。以人为喻,有了这些传说,文章好似肌肉丰满、体格强壮的健美运动员;如抽掉这些传说,文章就会成为《包身工》中的“芦柴棒”!

抒情和议论,也是诗文中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但抒情和议论往往要在一定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引用神话传说,可以引发抒情或议论。例如,高中语文第二册《天山景物记》中有:

传说中有这么一个湖,湖水是古代一个不幸的哈萨克少女滴下的眼泪,湖色多变正象征着那个古代少女的万种哀愁。

就在这个湖边,传说中的少女的后代子孙们现在放着牧羊群。湖水滋润着湖边的青草,青草喂养了羊群,羊奶哺育着少女的子孙后代。这象征着哈萨克族不幸的湖,今天已经变为实际的幸福湖。

又如,初中语文第四册《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有:

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有个叫做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白,后来白蛇化作了女人来报恩,嫁给了许仙;青蛇化作了丫鬟,也跟着。一个和尚,法海禅师,得道的禅师,看见许仙脸上有妖气……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漫金山”……

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迷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天山景物记》在引用传说的基础上,抒发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赞美之情。《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关于白蛇娘娘报恩的传说,为下文的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否则,“和尚本应该只管念经”一段风趣的议论就失去了着落。

主题思想,是诗文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写作的过程,就是组织材料,表达主题思想的过程。如果恰当地引用神话传说,就可以使主题思想得以突出。例如:

高中语文第二册《水调歌头·游泳》: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又如,初中语文第一册《红军鞋》:

我们来到大雪山下。当地老百姓把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还有的说,有一年天旱,人们抬着菩萨上山求雨,事先没有吃斋,“神仙”一怒,把人都扣留下了,一个也没有下来……

《水调歌头·游泳》中写到的神女,传说曾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词中写神女也为之惊讶,就有力地烘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之大!《红军鞋》中开篇引用传说,写雪山除非神仙才能过去,但是,穿着“量天尺”的红军战士却过去了!这就反映出了人民的情谊给战士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如果把整篇诗文比作一味菜肴,那么,引用的神话传说便是味精。味精可以使菜肴的味道更加鲜美,神话传说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例如,初中语文第一册《香山红叶》:

这当儿,老向导早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石壁上刻“双清”两个字。老人围着泉水转着说:“我有十年不上山了,怎么有块碑不见了?我记得碑上刻的是‘梦赶泉’”。接着又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说是元朝有个皇帝来游山,倦了,睡在这儿,梦见身子坐在船上,脚下翻着波浪,醒来叫人一挖脚下,果然冒出股泉水,这就是“梦赶泉”的来历。

又如,初中语文第四册《死海不死》:

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听一个古老的传说吧。远古时候,这儿原来是一片大陆。村里的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上帝决定惩罚他们,便暗中谕告鲁特,叫他携着家眷在某年某月某日离开村庄,并且告诉他离开村庄以后,不管身后发生多么重大的事故,都不准回头去看。鲁特按照规定的时间离开了村庄,走了没多远,他的妻子因为好奇,偷偷地回过头去望了一眼。哎哟,转瞬之间,好端端的村庄已经塌陷了,出现在她眼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这就是死海……

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一篇散文,只停留在山水景致的描写上,难免单调了些。插入一段“梦赶泉”的传说,陡然改变了这种状况。美丽的传说使景物平添了诗情画意,读来趣味横生。

一篇说明文,最容易流于枯燥乏味。但《死海不死》中引用关于死海形成的传说,顿使读者耳目一新。神奇的传说,先是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然后再讲死海形成的真正原因,这就明显地增强了说明效果。

作者要说明某个问题,表达某种思想,固然可以印证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但也可以引用神话传说。例如:

初中语文第四册《死海不死》: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淹死。真是“死海不死”!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又如,高中语文第一册《灯》: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死海不死》中的传说,印证了海水浮力很大,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被淹死的说明。《灯》中的两则传说,印证了灯光的非凡作用。两个例子一正一反,具有毋庸反驳的雄辩力。不难看出,引用传说印证、说明事例,较之引证现实生活里的事例,更加形象、生动。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说明了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但是,还要说明的一点是:一个神话传说的作用往往并非一种,而我们上文中的每一个例子只分析了某一种作用,是为了行文方便而已。

1995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