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亲其生而行其道,敬其业而尽其才,尽其才而成其名,成其名而泽其生。
【名片】
孙汉洲,男,江苏省首届教授级特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1955年生于东海县平明乡孙基村,1982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并获文学学士学位,1990年始任白塔中学副校长,之后辗转大江南北,先后任白塔中学副校长、校长,东海县中副校长、校长,东海高级中学校长,现任南京二十九中校长。二十余年,他不仅在学校管理方面上下求索,而且钟情教学、教研,醉心语言学、文学、儒学、家庭教育研究,无不卓有成效,因而屡获殊荣: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推进读书十大人物、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金奖、省辖市十大杰出人物、省辖市名校长等,并兼任全国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江苏省中语会理事,江苏省家教学会、创新教育研究会、高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课堂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会长,还兼任南京师范大学和徐州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并被聘为省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评委,省教育评估院专家组成员。他创立的“分部管理体制”“班级组管理体制”在现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创新价值。他先后任三个大规模学校校长,师生人数都在6000—8000人,积累了大规模的学校管理经验。他的学校办学三维目标,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国家思维、民族愿景,即学校目标:质量上乘,特色鲜明;教师目标:站稳课堂,写好文章;学生目标: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发表文章400多篇,出版孔学、语言学、研究专著10余部,发表或参编著作30余部(套),并已出版和集结散文、诗歌集9部,是中学教师中不多见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教育报》《教师报》《新华日报》以及《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等10余家报刊以及电台、电视台就其教育教学管理成就先后作过详尽的报道。他曾应邀两次晋京,受到江泽民、胡锦涛同志的接见。
【成长历史】
二十年前当校长,意气风发血气方刚,风雨兼程到如今,垂垂已老满头霜。蓦然回首来时路,几多欣慰,几多感慨,几多彷徨。
做管理工作,换言之即做干部,对我而言是始料不及的。从小学到大学,我有过许多“梦”,当科学家,当文学家,当名医,唯独没有想到当干部。我走上管理工作之路,纯属阴差阳错。
大学毕业后,我在当地一所颇有名气的乡镇中学一干就是五年。五年间,我“夙兴夜寐”,不辍耕耘,也干出了一点小名气,于是,做起了名师梦。1987年,县城中学要调我去任教。我觉得,那里施展才能的平台更大,便欣然应允,并翘首以待调令。终于,教育局调令下了,但乡党委却卡住不放。怎么办?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有权的老乡帮我才开出介绍信,我怀着兴奋的心情“飞”向教育局报到。然而,到了教育局,人事科长开出了调令却不是县城中学,而是更加僻远的乡间中学——安峰中学。我一看调令,如五雷轰顶,顿时呆若木鸡。
我浑浑然不知怎么走出了教育局,在县城街头彳亍而行。终于,我走进了当年读高中时的语文老师赵汝章先生家。赵汝章老师一听我的陈述,拍案而起,当即打电话给他昔日的一名学生,时任县委要员的某领导。他激动地说:“我所教的学生中有两个最有出息,一个是你,在政治上,另一个就是孙汉洲,在学问上……”
他为我鸣不平,要那位老学长帮助我。这位领导果真过问了。教育局的回答是:“孙汉洲工作出色,我们调他去安峰中学去是为了提拔他当教导主任。”这位县领导一听,也就认可了,并回复了老师。就这样,一个星期天晚上,教育局局长找我谈话,要我去安峰中学工作,并允诺提拔做干部。我当即表示,我没有做干部的欲望,也没有做干部的细胞,我只想到县城中学,有一个更能施展我教学才能的舞台。结果,胳膊还是扭不过大腿,最终我走上了学校管理工作之路。我在干了三年主任之后,1990年就被任命为白塔中学副校长,嗣后,在白塔中学、东海县中学、东海县高级中学、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分别由副校长而至校长地干着,屈指已逾二十年……
二十多年来,几多风雨,几多坎坷,我往往带着疑问上岗,带着肯定离岗,同时获得鲜花与荣誉。
我以教学和教科研而出名较早:1982年大学毕业,1984年就获得连云港教科研成果奖。在获奖的30多人当中,30岁以下的只有两人,我是其中之一。1985年,我带的第一届毕业生,尽管是两个普通班,高考分数却分别比另两个重点班高出4分、5分。可是,当我做校长时,人们不免心生疑问。一介书生,教得好书,写得好文章,然而,能否做得好校长?当校长与教书、做学问绝不是一回事!我就是在疑问声中走上一个比一个重要的岗位的。但几年下来,成绩显著,便受到充分肯定,随之而来的是鲜花和荣誉,我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省劳模、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辖市名校长、省辖市十大杰出人物等称号便是明证。
可以说,我在管理工作上也创造了辉煌。
我这里不妨仅就在东海县中和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工作期间的工作做个简单的叙述,立此存照吧。
1. 呕心沥血,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形势的发展,要求学校规模必须扩大,办学条件必须上档次,出于这种超前的办学思路,我在东海县中任校长期间,与同事们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力筹措资金,2000年6月破土动工兴建东海高级中学。在东海高级中学一期工程建设中,我每天必到建筑工地,参与策划、督促,确保设计科学,施工优质。2001秋天,一期工程竣工,学校按时搬迁。为了使学校尽快美化、亮化起来,为了使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我又多方奔走,磨破嘴、跑断腿,再次筹集资金,使学校的二期工程提前开工,并于2004年竣工。在总投资1.2亿元的情况下,学校办学条件处于全国先进行列:校园绿草如茵,碧树凝翠,玉桥九曲,假山嶙峋,置身其中,心旷神怡。设施一流的教学楼、省标准理化生实验室、省一级图书馆、现代化的体育馆、400米国际标准塑胶跑道,高标准的多媒体教室、双向闭路电视控制系统、校园网站、超市、医务室、浴室、理发室等配套的服务设施,让学生学习愉快,生活舒心。学校被评为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省园林式单位、市绿色学校。二期工程刚刚结束,我又带领全校教工克服重重困难,外出学习借鉴,整理各种资料,筹集资金添置教学设施,创建省四星级高中。2004年7月,学校高标准、高质量通过了省四星级学校验收。
2. 勇于开拓,创新管理模式
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与发展。东海高级中学有104个教学班,原有的管理模式难以对学校实施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我于是首创“分部管理”体制。我把学校等份划分为三个分部,每个部都有三个年级,每个分部享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但又隶属于学校行政职能部门的管理。行政部门每月对分部的常规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根据考核积分决定奖惩;分部再参照学校的考核制度逐层考评到年级组、班级组、个人,形成环环相扣的分部管理体制。责、权、利具体化,激发了教工的竞争潜能。
为了加强协作,我又在全校实行“班级组”管理,强化协作机制!“班级组”是包括班主任在内的全体任课教师和全班学生的集合体,班主任为组长,管理班级学生和班级任课教师。班级组成员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关系。学校考评、奖惩首先到班级组,班级组长再根据任课教师的表现,分解细化,奖惩到人。共同的利害关系,加大了教师的协作力度。
创新管理,使学校迅速走上了在协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协作的发展轨道。2003年5月,学校的管理模式受到了时任省委副书记冯敏刚等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澳门大学客座教授、华东师大教授胡东方认为这种管理模式具有原创性,在全国具有创新意义。《成才导报》教育管理专栏2003年5月连续五期头版头条介绍我的管理经验,省内外许多学校前来学习。
3. 率先垂范,打造优质队伍
拥有优质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我率先垂范,为了学校的发展,我每天早上五点多到校,晚上十点半后离校。我常常是一边打点滴一边办公。我任校长多年,一直坚持代课,潜心钻研教法、自编教材,我钟情于教研,不断提升自我科研水平。
在东海高级中学任校长期间,为了尽快培养出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学校采取请专家来校讲学、鼓励青年教师参加高层次的学习进修、实行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结对帮扶、带领部分教师外出学习等措施,扎实有效、全方位地培训教师,迅速打造出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其中全国优秀教师、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优秀班主任、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市“521工程”培养对象、市学科带头人、省市优质课和基本功大赛获奖者200余人。学校先后荣获省优秀教师群体称号。2004年,学校作为市先进集体派代表到全市巡回宣讲学校的先进事迹。在全市第二十个教师节的表彰大会上,市长号召全市学习东海高级中学的拼搏奉献精神。
4. 科研兴校,教学教研双丰收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学校每年的高一入学成绩与市内和周边同类学校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学校始终坚持“人本立校,发展个性,求是创新,培育真人”的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全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全体教师坚持分类指导、逐层推进的教学策略。对优秀学生,实行单独指导,弹性管理,经常组织学生听专家讲座、搞研究性学习、参加各种竞赛,开阔视野,锤炼思维品质。对中等生,实行欣赏、激励教育,加强课堂和谐互动,加强课外心理交流和弱科指导,组织优秀生和他们结对帮扶。对特长生,成立体育、音乐、美术、飞行员护苗保苗小组,分类指导,倾心培养。
咬定目标,科学加苦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学校高考成绩洼地崛起:2003年高考本科达线721人,居全市第一;2004年高考本科达线903人,遥居全市第一。尤为可喜的是,学校培养优生力度和成绩全市领先,提升率多年全市第一!如2004年高考本科达线903人,而三年前高一录取全市前3000名,学校仅占515人,提升了388人,全市第一; 2005高考在生源处于五改六第二年的情况下,本科达线828人,而三年前高一录取全市前3500名,学校仅占510人,提升了318人,全市第一。
教学成绩既源于教师的科学苦干,更源于学校大力实施“以研促教、科研兴校”的战略。一方面,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另一方面,学校加大对教研的经济投入,制定奖励条例,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全校教师承担28项国家、省市级“九五”“十五”课题,课题都已经结题并获省市大奖。仅2002—2005年四年时间,学校教师就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教科研文章1300余篇,出版著作60余部。学校语文、历史、物理、化学四个学科被市教育局确认为市教科研基地,成为连云港市学科基地最多的学校。学者型教师脱颖而出,学校有百余名教师参与国家、省级教材和参考用书的编写。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5. 效益显著,好评如潮
一流的管理和效益,赢得了各级领导、各方宾朋的赞誉。多名国家、省市(厅)领导人先后来校视察,对学校的管理和办学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回良玉同志一进校园就啧啧称赞:“学生能在这样好的条件下读书,真幸运!”江苏省原省长季允石来东海视察,经过学校,驻足惊叹:“校园太美了!”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国际友人对学校也赞赏有加。东海县政府仅在一年之内,就因为四星级高级中学创建成功、高考成绩优异等原因而发了三次贺信。
我在东海高级中学任校长的4年间,学校就获得省文明单位、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省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省招飞工作先进单位、省党建工作先进集体、省依法治理先进单位、市高中教学质量优秀奖等60多项荣誉称号。
2005年,是我教育生涯的转折点。这一年,我已经50周岁,50年间,我生于东海,长于东海,工作于东海,尽管中途到徐州上过四年大学,然而乡情未移,乡音未改。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又使我踏上渡江南征之路。
2005年秋天,妻子生病到南京做手术,我陪护前往,其间南京公开招聘104名处级干部,其中有宁海中学校长和29中副校长两个岗位。亲友们鼓励我报名,我则以半百之身、重士难迁推托。后来妻子也进入了动员行列,更有热情的朋友为我代报了名,我只好勉强应征了,接下来笔试、面试、考察……不想竟一路绿灯,结果调任南京29中任常务副校长(正校级)。
2005年对于南京也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前一年所谓的南京高考之痛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而这时有一批外地校长被引进,也引起了本土教育同行的微词。苏北的校长除了靠“死捄”学生外,别无所长,到了南京会“水土不服”的,又能干些什么?初来南京,我是在审视、敌视的眼光中度过一段短暂而又难熬的时光。有一位强势媒体的资深总编曾问我说:“孙校长,你从苏北来到南京,你认为两地的教育理念的冲突在哪里?”我说:“教育,从大的方向看,中外相融,古今相通,不会有大的冲突,更何况一个省内的两个地区呢?冲突之说本身就是虚构的,我无从说起。”到南京弹指已经六年,六年来,我始终把鲁迅的名句“我以我血荐轩辕”作为座右铭,在寂寞与疑问中前行。正是这种血荐轩辕的精神,使我在历任校长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又为二十九中的教育事业再谱乐章,也用实力证明了我对那位总编的回答。
来到南京二十九中,当做了一年半常务副校长之后,2007年夏天我正式担当起校长这个职务。上任伊始,我梳理了办学思想,确定了办学理念:“培养既有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素养,又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公民。”同时,确定了学校的三维目标:学校目标:“质量上乘,特色鲜明”;教师目标:“站稳课堂,写好文章”;学生目标:“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基于以上目标,我团结一班人,带领全校560余名教职员工进行了一场新的长征。
1. 师资为魂奠基础
毛泽东生前说过:“教学问题,首先是教员问题”。没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所好学校。我上任南京二十九中校长伊始,就加强了师德师能建设。
师德,是教师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好坏的基础,因为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我们以“道德、责任、良心”为关键词,通过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考察等活动,提高教师的责任感、荣辱感与事业心,我们要求教师心存大爱,乐于奉献,把教书育人当作生命的一部分,生活的必修课。我们由“亲其师而信其道”引申而来,明确提出“亲其生而行其道”的论点。
我还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着力构建合作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课改首先要改革的是师生在教学中的关系。“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传统等级观念给教师的定位。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就是把教师定位于主宰、施恩的地位。这种观念体现在教学关系上,就是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教师高高在上,传授知识,指点人生,学生只有乖乖接受、唯命是从。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走下神坛,由知识传授者、命运主宰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互相促进者。我们抓住了这个全新的理念,在建立新的师生教学关系上下功夫,从根本上为教学改革寻到了突破口。我们已初步构建了“互动型”课堂。课堂教学已由教师的“一言堂”改为师生参与的“群言堂”;教学活动已由“教师为主”的单线结构改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线结构;学生角色已实现由被动学习知识到主动学习知识、创造知识的改变。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极大地释放了师生的热情与智慧。教师“礼贤下士”,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效率在“和谐”的环境下悄然提高。
在师能培养方面,我们努力把 “站稳课堂,写好文章”的目标落到实处。
为了使教师站稳课堂,我们加强了校本培训,通过教研活动、观摩课,使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学校成立了教师成长学校,并认真实施“青蓝工程”。为了使“新”教师尽快提高业务素质,通过教科室牵头,每学年有近30对“新”“老”教师“师徒结对”;我们通过举办基本功竞赛等活动,给年轻教师搭建表现的舞台,为使他们成为“名师”铺设道路。
学校逐渐扩大了对外研训交流范围。学校每年都委托80余名教师外出参加省市区级培训,或在职读研。现已有40余名教师修完在职教育硕士培训全部课程,顺利毕业。学校确保每位教师每学期有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每年都组织10余批教师分赴全国各地交流学习。
我特别注重教育教研,通过教研促进教师“写好文章”,把实践经验转化提升为理论财富。学校《教科研条例》明确奖励教科研成绩突出的先进教师。令我惊喜的是,一批教科研骨干在茁壮成长,近三年来,我校教师出版了10余部学术专著;有近700篇文章在各类刊物上发表,其中在北大图书馆核心期刊目录认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就近100篇。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特别注重把好“进人关”。对引进教师不是校长说了算,而是由专家评审组说了算。我们引进的教师不重名唯重“能”。我们前几年率先提出了引进“能师”的主张,结果是,“能师”任职后迅速成长为名师。
目前,学校初步拥有了一批德馨业精、敬业爱生、能师群集、名师引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全国、省、市劳动模范3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知名特级教师7名,教授级高级教师3名,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2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4名,南京市首届“行知奖”获得者1名以及省市知名的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名师等100余人。正是他们,为南京二十九中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2. 追求卓越抓质量
教学质量是四星级高中绕不过去的话题。江苏省教育评估院的评估文件中明确要求四星级高中的本科升学率要达到80%左右。同时,作为家长,让孩子升入理想的大学更是对学校的直接期待。因此,我认为,应试教育不可要,但“应试”教学不可不要,让学生升入理想大学是硬道理!近年来,学校强化了质量强校、质量兴校的理念,视教学质量为第一生命线,加强对教育教学过程和终端的监控,统招生本科升学率已达95%,学校已连续5年获得南京市绩效评估最高奖项——综合奖。仅以2010年学校高考、学业水平考试为例便可窥其一斑。
高考决战,再创佳绩。2010年高考,我校527名(含扩招生)在籍生参加考试,其中文化达二本线以上359人,在众多名校本二达线率降低的情况下,我校二本达线人数比2009年增长60余人,比五年前增长了约4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校教学一直是文理并重,扎实推进,因而在今年高考外界普遍认为对文科考生不利的情况下,我校文科班高三(1)班53人参加高考,51人达二本线,二本以上达线率达96.2%;该班最高分全省排名47名。由于2009—2010年度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9月,学校以总分第一的绝对优势第五次蝉联南京市普通高中发展性评估“综合奖”和“优秀奖”。
新年伊始,2011届高三又传捷报:舒欣同学被南京大学文科强化班提前录取,尹博同学被人称“小麻省理工”的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提前录取,并获得6万美元的奖学金。
学业考试,斩将夺关。4A人数突破100大关,居市区学校前五名;3A人数136人,全校得A数超过1400人次,基本实现了人人有A的目标。
3. 特色鲜明显个性
近年来,学校坚持“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办学目标,“不拘一格育人才”,在体育、艺术、科技、文学、对外交流等五个方面的办学特色日益鲜明,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也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由于办学特色显著,学校2009年被授予“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普通高中特色学校”称号。
体育:夺冠折桂。武术、排球、高尔夫球等项目是我校传统优势项目。“中华武术甲天下,29武术甲中华”。2009年8月,我校代表江苏省组队参加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武术项目的比赛,力挫群雄,一举夺得团体总分全国冠军; 2007年惠若琪入选中国女排,现已担当主攻手;2008年吴豪川同学入选国家高尔夫球队;王玥2008、2009年连续两年荣获江苏省女子网球单打、双打冠军。
艺术:奇葩怒放。舞龙舞狮队经常代表学校、省市教育系统在大型活动中表演,深受领导好评。学校民乐团、艺术团成员先后有16人在全国竹笛、舞蹈、扬琴等大赛中获一等奖。2007届高三学生韩飞雪参加高考音乐专业考试获得了全省第一名的佳绩。校影像工作室制作的节目《寻迹1937》获得全国第五届校园电视和优秀节目评比金奖,中央电视台等省市媒体先后予以报道。学校话剧社曹嫣然创作的剧本《天亮了》荣获首届中学生原创文学大赛暨全国百家文学社团小说(戏剧)一等奖。
科技:创新发明。近年来,共有460人次获省级以上大奖,其中获得全国、省级一等奖的近30人次。我校机器人创作小组荣获国际机器人创作奥赛中国赛区一等奖。魏忠祥同学获首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余修铭同学获得两项国际发明银奖和三项发明专利;黄闵羚同学五项创新发明申请了国家专利并作为江苏省唯一人选荣获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9年近20余人在全国高中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竞赛中获一等奖。2010年5月,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我校有5名学生获得一等奖,人数之多在南京市众多同类学校中独占鳌头并跻身全省前五名;江苏省高中生机器人大赛,我校又有3名学生获得一等奖,其中闫冬同学获一等奖冠军。《现代快报》《扬子晚报》《南京晨报》等多家媒体先后对获奖学生进行了专访。
文学:激扬青春。学校非常重视文学教学,校《石城》文学社荣登全国优秀文学社金榜。学生每年有上百篇文学作品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校将学生优秀作品结集为20万字的《石城文韵》,由凤凰传媒出版集团下属的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充分展示了学校文学社的成果。我校2007届毕业生颜欢同学以高考作文满分而轰动语文教育界;2008、2009年两年,我校有2名学生分别获得全国、省级特等奖,近20名同学获得全国、省级一等奖。马薪蕊同学荣获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并被厦门大学提前录取;眭以宁同学获江苏省第八届高中生作文竞赛特等奖并被南京大学提前录取。
交流:面向世界。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中学结成了友好学校,每年有500余名师生参与国际交流。我校与美国斯蒂辛山中学的友好交流项目受到了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激情赞赏。我们还与英国艾塞克斯郡合作建立了“昆曲—莎士比亚戏剧”研究项目,每年定期互访交流。国际间的交流使师生体验到多元文化,扩大了生活视野。
4. 创新思路谋发展
“创新”是一个单位发展的活力所在,我在教育工作中注重创新,使学校的管理与教学工作细水长流。
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型课堂。学校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为突破口,通过构建研究型的、具有创新能力的“315”课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规定,无论哪门学科,教师在课堂上都要设计研究性的问题,并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讨论空间。我们对课堂时间分配实行了“315”结构,即把每节课45分钟一分为二,规定每节课至少要有15分钟用于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具有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校的教学质量连年攀升。
构建与中央课程和谐的校本课程。学校紧密围绕中央课程,积极开发学科类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学科类校本课程的补充性、扩展性,如我们开发的《趣味语文》《智慧语文》《快乐语文》《红楼人物形象解读》《古诗词鉴赏》《历史学科能力训练》《化学与环境》等,与中央课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关于活动类校本课程,我承担的江苏省教改“十五”课题对此进行了专项研究,并撰写了25万字的专著《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我校结合课程标准和我校具体的实际设置的活动类课程有简易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南京语文、古都金陵、敦煌文化、南京旅游资源等,不仅对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作用巨大,对应试也大有裨益。2007年高考,我校颜欢同学的满分作文取材就得益于活动类课程!我校目前校本课程的开设已多达38门!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学校加强与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大力鼓励和表彰在规定教学时间内凭借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育质量的优秀教师。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在教师职能、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实现量标化,改变了以往只凭领导凭印象群众举拳头的弊病,真正实现了公平公正。
实施民主化管理。学校实施民主化管理,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群策群力。例如,在制定绩效工资方案的问题上,学校成立了由各校区教师代表、干部代表、职工代表、民主党派人士和自荐代表组成的民主协商小组,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反复协商讨论,积极稳妥地推进绩效工资方案的制订。自荐代表,是我们彻底实行民主化的一个创举。所谓自荐,就是你没有被选上代表,只要自荐,就可以成为代表!
语文情结,伴随我半生,语文情结使我不倦于教书,不辍于研究学问,不停于创作诗歌散文。当校长不如教书,教书不如搞学问,搞学问不如搞诗歌、散文创作,然而,近日反思,能教书,能搞学问,能搞创作,正是我当好校长的支柱。唯其如此,我才会不把当校长当作唯一的饭碗,不刻意于仕途,不汲汲于名位,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反而把校长这个职务干得不错;再说,学问创作与管理道相同,脉相融。我用研究学问的方法搞管理,自然可以激情投入工作,自然能不怠不倦不悔。如此一路走来,倒是互相促进了。因此,这里记一下教学、研究、创作的流水账,应该不算离题吧。
1. 语文,助我人生初航
我父亲是一个读书人,然而社会动乱之际,却在其父辈的安排下做了一个本分的农民。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革命政权的巩固,许多早年的同学成了权贵,他未免有几分遗憾。我一出生,中年得子的他便把沉甸甸的期望放到我的身上。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刚上小学,白日饥肠辘辘不说,寒夜里,布衾不耐五更寒。然而,这不眠之夜成了父亲语文家教的时间。父亲教我唐诗宋词,还有朗朗上口的骈赋。起初,我只是顺口背诵,不知所以然;慢慢地,竟也能懂得了意思,品出了味道:记得我八九岁时初读《阿房宫赋》,已自扼腕叹息;背《吊古战场文》时,竟为古代的无名战士而潸然泪下。
记得1963年的一天,我随着父亲到村部去,村部会计伏案写材料,写到“缸”时突然举笔不下,于是问我父亲。那时我刚学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没等父亲回答,就脱口而出。这下一来,村会计把我着实夸奖了一番,说了一堆“前途无量”之类的话。这一番夸奖,对我是莫大的鼓励,使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浓……
我听过妈妈讲过关于文曲星的故事。有时,夜晚独自仰望星空,希望有一颗属于自己的星。
2. 语文,青春的栖息地
“文化大革命”飓风席卷神州,我这个少年也未能幸免。那时,中小学全部停办,我只好辍学,为生产队割草,放牛。因此,夕阳牛背驮走了好几年美好光阴。不过,我有书做伴,倒也快乐。堂兄家藏书颇多,我常借来读。这个时期,我读了古代的四大名著,读了古代的笔记作品,就连《评中国人民公敌蒋介石》《李白与杜甫》等“文革”期间闻名的书我也熟读了。在那生活单调的年代,是书沃灌着我少年的心田,慰藉了我精神的寂寥。1971年初,大队办了初中班,但我因受一位堂叔(当时被造反派定为县内最大走资派)的牵连,起初被拒之门外,后来由于生源不足,才又补充进去。当我走进初中课堂时,已经开学两个月了。不过,由于我读了很多书,写作水平崭露头角,语文老师给我的第一篇作文判了100分,并当作范文评析。这一来,我成了语文课代表,在班级有了知名度,我的语文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到了高中,我遇到了两位语文老师,他们因为我的语文成绩好而赏识我,因此我也更加倾情语文。20世纪70年代中期,课程远不如现在这样紧。因而,我有了充分学习语文的时间。两位老师家中的藏书成了我高中丰厚的精神食粮。《唐诗三百首》引起了我的诗情,写作成了我的爱好,诗歌成了我的青春栖息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读了《牡丹亭》《雷雨》,我也尝试写剧本……毕业时,我已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才子,我的诗歌,多次出现在公社大型的宣传栏上,出现在市县文化馆的刊物上,我的剧本被公社宣传队搬上舞台公演……
高中毕业,我回乡劳动一年后又做了民办教师,教高中语文。尽管当时每月只有14元工资,然而已相当满意了。有书教,有饭吃,在那个时代,已经足够了。我一边自学大学汉语课程,一边教书。教学相长,其乐融融。尽管是高中生教高中,然而我的教学成绩却出类拔萃:全乡联考,我的任课班级平均成绩名列第一。高考改革,我和学生一起走进考场,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试题竟选自我刚教过的《荀子·劝学》。语文,为我扬起了青春的风帆。
大学四年,我像一个穷人意外地发现了一座金矿,于是拼命地开采。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处处留下我读书的身影。说不清多少个假日,多少个夜晚,我沉浸在书本里,与哲人对话,与伟人谈天,与古人共沉浮,与今人共忧乐。做过教师的我更知道将来的责任重大,于是便深究教书育人的原理与艺术。语文,为我事业的成功奠基。
大学四年,我还被一位女生称为“书呆子”。那是一位数学系活跃的女生,她在一年一度的全校春节晚会上的歌声曾倾倒了全场观众。在图书馆,我们相识。于是,她常向我借书。其实,是要我为她借书。她要什么书,我就从图书馆借给她,看完了还给我,我再还给图书馆,如是而已,我没觉得有什么特别。想不到毕业几十年后,她偶然与一个朋友谈起我,说我是个书呆子。听了朋友转述她的话,我也觉得当时真呆。一个姑娘家,书在咫尺,为什么不直接借,而是叫我转借?今天的年轻人,自然会一听而知雅意。可是,那时心中只有语文的我,却坐失良机……不过,语文就是我的青春知己,不,红粉知己!
3. 语文,施展身手的舞台
1982年,大学毕业,我又被分到家乡所在县。起初,管人事的教育局长看了我的档案很满意,决定把我留在县中学工作。然而,我接到的介绍信却是一所乡村中学——白塔中学,原因是临分配时,由于一个政要安插关系户,我被偷梁换柱。不过我抱定“金子总会发光”的决心来到白塔中学,带了高一年级两个普通班。然而,三年下来,我所带班的学生的考试成绩远居年级之首,那一年教师节,我被县政府授予“优秀园丁”的称号。
1984年,连云港市教研成果评比,我是全市两位30岁以下获奖的青年教师之一。1993年,我成为连云港市两位40岁以下晋升高级职称的教师之一,并被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1996年,我成为连云港历史上最年轻的特级教师。2000年,我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2006年,我有幸成为江苏省第一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可以说,我初圆了名师梦!是语文,给了我施展能力的平台!
回顾近30年来的教学生涯,语文助我向成功一步步前进;语文教学,使学生成功,也使我自己成功。我“新”“活”的教学风格使学生受益无穷。我上课,不喜欢照本宣科,而是追求语文的趣味性,让学生在享受中学习语文。近年来与不少早年的学生聚会,他们对学过的许多课文记忆已经模糊了,然而,对我补充的知识却记忆犹新。
教学生写作文,自己必须会写,否则,指导起来难免隔靴搔痒。因此,我平常除写作文外,也写诗歌,也写散文,集腋成裘,竟也成果颇丰,意想不到的是,如今竟也忝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行列。
“教而不研则罔”。我平常醉心于教学研究,几十年下来,竟也发表了400余篇文章,自著或主编了教学论文、教辅类书籍30多本。
有人说,中学教师,不需要做大学问,我则不以为然。几十年来,我研究过孔子,专著《孔子智慧与现代文明》获得省政府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我研究了《红楼梦》,发表了纠正曹雪芹常识性错误的文章。我研究毛泽东、鲁迅的作品也能另辟蹊径。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研讨会,绍兴市政府给我发出了请柬。我研究修辞,总结发现了多种新的修辞格。早在1990年,我就发表了专著《中学实用修辞》。正因为如此,我被聘为高校硕士生导师。
饮水思源。多少次独处独省,十分庆幸选择了语文,也感谢语文成就了我。不选择语文,我也许没有今天的成就,是语文教学的平台使我“英雄有用武之地”。我曾有过几次改行从政的机会,然而,我坚持在语文园地中耕耘,至今无悔!
4. 语文伴我风雨前行
我的语文教学生涯已逾30年。30余年来,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多少人和事如涛声远去,唯有语文与我寸步不离,使我人生充实。余下的路也许还很长,我将如何走下去?几番考虑,我深信,能够忠实伴我风雨前行的,只有语文!
凭我的校长的职位与年龄,本可以脱离语文教学的课堂,然而,我不。是水总要流,是鱼总要游,离开语文,离开学生,一个教师的价值便要打折扣。
凭我的资历,现在不必再靠著书立说来证明自己的语文研究能力。然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要把我的语文学习、教学的经验与成果留给后来者。
其实,更要紧的是我发现:语文已经融入我的生活,我的生活中不可一日无此君。可以食无酒肉,但不能一日不看书;可以不看电视不打牌,但不可以一日不写作。如果一天不看书,不写作,我便觉得日月虚度。床头有书,案头有文章,此生亦足乐矣。平时所交,有高官有富豪,然而,身处其中不自卑者,因有语文支撑我!当然,论及地位,我自然不如他们。然而,我有弟子三千,专著一摞,又何贱之有?何贫之有?何卑之有?我坦然,恬然,安然,不以为惭焉。
【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事】
近年来,不少人问我成功的秘诀。
我总是回答他们:“心中有个她!”
记得大学毕业时,我到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古德夫教授家告别。交谈中间,古教授鼓励我在今后工作中教学、教研双桨并用,有可能再搞搞管理工作,努力干出一番事业来。我上大学之前当过两年民办教师,领略过中学教学任务繁重的滋味,便告诉他:“中学教师应付备、教、改、辅、考已经够忙的了,再想搞出什么特色来,时间来不了。”不想他神情严肃地说:“只要挤,时间总会有的。你看那些小伙子谈恋爱,工作再忙,也能挤出时间来约会或写情书。原因何在?就在于他们思想上重视,心中有个‘她’!”
古先生的一席话,像一记重锤敲中了我偷懒的疮疤,又像一针兴奋剂,注入了我的肌体。多少年来,我正像古先生教导的那样去许身于“她”——教育事业。
为了“她”我无情地挤着时间。多少年来,以开会考察为名,而行游山玩水之实的机会我基本推掉,不到万不得已,联络感情、迎来送往的场合我也不露面;我电视节目很少看,歌舞场等娱乐场所不涉足,麻将桌我从不沾边;陪爱人、孩子逛商店、逛公园也免了。焚膏继晷,是我挤时间的最佳途径。说不清多少个夜晚,书房寂寂,我伏案读书备课写作,只有明月探望,灯光做伴。说不清多少个节假日,我仍在学校加班。
我在工作上不怕辛苦。由于教师缺编等原因,我曾带了三个高中班的语文课,还带了驻军某部的一个文化补习班的语文课。此外,每周还要抽两个晚上为50里外的县城高师函授学员讲文学概论。这样一算,一个人的工作量相当于三个人的工作量。我当干部以来,一直也是超工作量的。在东海工作期间,既做校长,又做党委书记,还担任教育局副局长,县文协主席。为了心中的她!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给我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我先后患过面部神经麻痹、胆囊炎、高血压等疾病,然而我仍坚持工作、工作、工作!为了心中的她!来南京工作这几年,社会兼职与活动更多了,然而我仍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挤时间,“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这两句诗已经成了我的座右铭。
人在仕途,年过半百,应邀赴宴的次数不会少。不过,以公事为主,吃完喝完,也就淡忘了。然而,鼓楼区委组织部长纪增龙先生的两次请客,却使我终生难忘。
第一次请客是2008年4月份,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当时我出任南京二十九中校长还不到一年,校内外褒贬不一,而当年又是学校高考危机时期(因三年前学校高一招生的分数线成为历史上的低谷)。组织部长宴请了我校全体校级领导班子。吃饭之前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整个领导班子的工作提出了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酒会,不仅是慰问会,也是鼓劲会。
那天,我喝了很多酒,充分领受了领导的关怀与支持,因而铆足了劲,全身心投入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特别是毕业班工作,结果创造了奇迹!三年前招生分数线比同类伙伴学校低了13分,许多教师听到消息都流下了眼泪。但是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校预测二本以上有效人群为190人,而高考二本以上人群为298人,与伙伴学校持平。
第二次请客是2009年8月,此时,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已告一段落,我校高考又创辉煌,文化本科人数突破了300大关,而其他方面工作也有了大的突破,这次酒会是庆功会,又是催征会。会上,我表示绝不辜负组织部领导的期望,再接再厉,争创新的辉煌。信任,比金子更可贵。期望,比阳光更明媚。我带着信任与期望上路,于2010年又打了一个漂亮仗。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全面升级,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南京二十九中是省城名校,每年招生是最令我头疼的事。一方面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招生严格限制,不准突破计划,一方面是社会各界通过各种关系,要把孩子朝学校送。众多的“条子”满天飞,你不得不办,不能不办。结果。每年招生都不同程度超出计划数。这样一来,上级主管部门自然是“批评有加”,而社会各界也不满意,特别是那些无门路的普通市民,对学校可望而不可进,能不愤然?作为农民家庭出身的我,也只好照潜规则办事,对普通市民爱莫能助,“同情”而不能“同意”。不过,我的良心并未泯灭,2010年被一位农民工的膝盖“征服”,违规收了一个农民工择校生。
那是2010年暑假的一个下午,招生已告结束。然而,一个农民工带着孩子闯进我的办公室,要求我收下这个孩子。眼前的这个农民工,1.8米左右的汉子,然而弯着腰,低声下气,眼光中有卑怯,有期待,也有乞求。我自然向他解释招生已结束,不能再招生了。可是,说着说着,他竟然跪了下来。我一时不知所措。大约过了半分钟,我搀扶起他。可是刚撒手,他又跪下来,我只好扶起他。顿时,我觉得我们双方化为了两个戏剧人物形象:黄世仁和杨白劳……,一股血冲上脑际,我眼眶湿润了。我不能做黄世仁,我心中呐喊着。“起来,一切好说”,我庄重承诺了这个农民工。
可是话好说,事难做。得到承诺的农民工满意而去,我却有难事要做。我无权私自收留学生,因为学生取不到学籍,三年后就无法参加高考!怎么办?只好打报告给相关部门增加择校生指标。当然,这样做是违规的,以自己半百之身,一般情况下我是舍不得这张老脸的。不过,事到如今,只好如此。果然,报告上去,批评下来。我只好厚颜再求。不过,最终感谢领导开恩,使我免于失信。
事过半年,想起相关领导指责我的语言,脸上仍然热辣辣的,不过,我毕竟帮了一个农民工的忙,我的良心得到了慰藉……
【理念和价值观】
“创新”,是时代的强音。各行各业都需要创新,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就教育而言,创新教育已如燎原之火。然而,我们认为,在创新的同时,不要忘记继承。因为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正因为如此,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指出:“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胡锦涛同志的提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他把被教育界“放逐”了的“继承”这个话题又请回了家,也给我们今后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这里,我们不妨就教育问题,对继承与创新相关的问题略作探讨。
首先,我们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丰富的宝藏,许多本来就具有“创新价值的瑰宝”“养在深闺人未识”。我们发掘出来,继承下来,本身就是创新。惜乎我们在这方面继承不够,许多人对老祖宗早已说过的、做过的一无所知,反而把西方近现代学者步我们老祖宗后尘之说当作“创新”,并大加推崇。当然,也有这种现象,老祖宗的经验我们未能继承、关注,而外国人提出了类似的理论,我们不得不把发现(明)权拱手让人,这岂不令人心寒!这里,我们不妨看个例子:
在心理学领域,我们目前非常推崇美国人罗森塔尔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这个效应的提出,依据只是西欧的一个神话故事。说的是塞浦路斯王子,爱上了美丽的少女雕塑。由于心怀虔诚,雕塑获得了生命,与王子喜结良缘。其实,中国何尝缺乏这类神话故事?只是我们没有注重继承总结罢了。这里聊举两则于下以备忘。
宋朝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话》载:
唐人王轩,字公远,到苎罗山麓游览,听人讲西施的遗迹,深感国色天香埋于尘泥,因而在石头上题诗一首:“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诗刚写完,回头一看,一个绝色女子穿着素衣,琼佩为饰,感激地对他说:“妾自吴宫还越国,素衣千载无人识。当时心比金石坚,今日为君坚不得。”于是,王轩与她缠绵缱绻了一个多月才回家。后来,萧山地区有个叫郭素的人听说这件事,也前往泉石间题诗。他题诗无数,但却不见西施的影子。有人作诗讽刺他说:“三春桃李苦无言,却被残阳鸟雀喧。借问东邻效西子,何如郭素学王轩?”人们听了,没有不讥笑郭素的。
唐代杜荀鹤《松窗杂记》载:
唐朝进士赵颜,从一个画家那里得到一幅画障,画障上有一个女子,非常美丽。赵颜对画家讲:“世上绝对没有这样漂亮的女子,你如果能使她成为活人,我愿娶她为妻。”画家对赵颜说:“这是我神妙的作品,画中的美人叫真真,你如果昼夜不停地呼唤她的名字达一百天,她就会答应你。当她答应你时,你如果能用百家彩灰酒灌她,她就一定会成为活人的。”赵颜听信了画家的话,如法炮制,果然使真真走出画面,成为活生生的美女。
真真走出画面后,谈笑饮食跟真人一样,并说:“感谢你召唤我,我愿与你结为夫妻。”赵颜非常高兴,便与她绸缪缠绵起来。不久,真真喜结珠胎,到了年底,便生了一个儿子。孩子长到两岁时,赵颜的一个朋友知道消息后,对赵颜说真真肯定是妖怪,长此下去肯定会给赵颜带来祸患。朋友还送给赵颜一把剑,让他快下决断,斩妖除害。可是剑刚带到房子里,真真就说:“我是南岳仙人,被人画了我的肖像,你一味真诚地呼我的名字,我才来与你做夫妻,并不想对你有任何伤害。你竟然怀疑我,这里我也不便呆了。”真真话刚说完,便带孩子走向画障,把先前喝的酒全部呕吐出来。一会儿,自己和孩子便都进入画面。看着画障,和原来有所不同的是添了一个孩子。
可惜的是我们缺少罗森塔尔的眼光,没有重视这类材料,没有提出“西施效应”或者“真真效应”而已。所以我们现在只好言必称罗森塔尔,言必称皮克马利翁效应。再进一步说,我们的古人对这方面内容也并非只有矿石,没有提炼。“金诚所至,金石为开”,不是我们熟知的古语么?它出自《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离今已有1500余年。这个成语已经将这类心理现象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只是没有用“某某效应”的字眼表达而已。今天,我们把发明权拱手让人,实在是于心不甘啊!
如果说皮克马利翁效应问题使我们无可奈何的话,那么有些专家学者由于不了解老祖宗,四处摇唇鼓舌,对西方的古代教育理念推崇备至的同时,反过来贬低我国的古代教育思想,这就令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譬如说吧,有一位知名学者在一次演讲时说:“西方古代学者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意见,甚至另辟蹊径,背离老师的研究方向或主张,而中国却一味讲究‘传承’。”他特别推崇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这种说法是缺乏常识的。其实,与亚里士多德时代差不多的中国并非只讲“传承”。孔子明确主张“当仁不让于师”。孔子这句话,说得比亚里士多德更直截了当。孔子不仅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对经常提反对意见的学生子路不以为忤,反而与他“情同兄弟”。孔子弟子三千,但最得意的门生只有颜回一人。他对颜回平日赞赏有加,不过,对颜回对老师唯命是听、从不提出不同意见的习惯却表示不满。再说,中国的古代学生也不是一味“传承”的。如果说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有所背离(创新)的话,孔子的后学何尝没有对孔子的学说有所“背离”(创新)?就拿孟子来说吧,孟子,就对孔子的学术有所否定。以武王伐纣为例,孔子认为以臣伐君,不予肯定。而孟子却认为,纣王无道,已不配做人君,而是独夫民贼,理当伐而诛之。再说吧,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他们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师承关系,然而,他们的学术主张嬗变却非常明显。到了“韩非”这一代,已从“儒家”脱胎成为与儒家学术相对立的法家学派。
笔者以上所述,都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常识,惜乎,我们的著名学者连这些都不懂,但却掌握着教育的话语权,不能不令人担忧。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给新一代人至少是部分人以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机会,让他们对文化典籍读得懂,解得透,用得活。这样才能继承,才能发现,才能创造发明。
或许有人说,学生的精力有限,学习传统文化花的时间太多,必然影响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不过,我们认为,二者是可以兼容的,甚至相辅相成,而非矛盾的。杨振宁的经验很能说明问题。杨振宁上中学不久,就在数学方面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也有志于在数学等方面深造,便要求父亲利用暑假找老师为他辅导。然而,父亲却反其道而行之,请国学大师为他讲授《论语》《孟子》。历经两个假期,杨振宁对这两部经典烂熟于心,直到晚年还能对《孟子》倒背如流。杨振宁曾深有感触地说,他之所以能够摘取诺贝尔奖的桂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早年打下的国学基础。由此看来,我们适当加强古代传统文化教育,决不妨碍学生学习、研究现代科技,甚至摘取诺贝尔奖的桂冠。
现在,国内除了在中小学普遍开设外语外,还重点兴办部分外国语学校。实践证明,外国语学校的开设,对培养外语人才是功不可没的。我们想,能否有重点地在国内开设一部分古汉语学校,培养一批精通古汉语、能够挖掘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精华的人才?当然,此前已有这方面的尝试。《文汇报》1999年10月15日就报道过老舍儿子办私塾的消息。这个学校就把四书以及诸子、唐诗宋词作为教材。我们想,这样的学校全国办个100所,会对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大有裨益。
其次,我们应对今后公派、私派的留学生们进行“中国文化传统素质”方面把关。不让母语没说好、中国文化没学好、不知诸子为何人、不知《九章算术》为何物的人走出国门。这些人出了国门,学了几句洋文,取得(或骗得)一两个学衔,便回国以骄人的面目招摇过市,而腹中空空,岂不令人作呕?靠这些人,中国的文化传统继承无望,中国方兴未艾的创新事业又何尝有望?我们认为,一个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必欲吸纳本民族文化之精华,强其筋骨,健其心脑,然后再放眼世界,吸纳百川而成其大。遥想当年,鲁迅、郭沫若、周恩来相继出国,他们凭借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吸纳外国文化精华,融会贯通,为己所用,在文学领域、思想领域“创”了一个个巨大的“新”的奇迹!我们翘首而望,期待今后的留学生诸君中多出这样的新人!
进一步说,就拿“爱国主义教育”来说吧,加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也会给爱国主义教育助力。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结。古往今来,传统文化滋润的无数个民族英雄便是明证。我们不是感叹国内人才外流吗?那么,我们相信如果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到位,人才“外流”会变成“内流”。解放初的钱学森、李四光等一大批人冲破重重阻力而回归祖国就足以说明问题!
这里还须说明的是,笔者绝不是提倡复古,只是提倡注重继承,温故而知新,“掘矿采新”。反对干些“骑马找马”“邯郸学步”之类的蠢事。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很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今天提倡“创新”,不可忘记把昔日“创而未用”的接收过来。创而未用,现在加以发现,加以运用,不仅不亚于创新,而且利于提高民族的自信心,这样可使我们的创新事业事半功倍,我们何乐而不为!我们期待着教育界“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春天的到来!
2015年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